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本文以武汉城市旅游圈的资源赋存现状作为研究基础,借鉴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分析了武汉城市旅游圈一体化程度的盲区与不足,提出了城市旅游圈空间一体化以及营销一体化的框架.  相似文献   

2.
水资源关系国计民生,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水资源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民生问题。宁波市属于缺水城市,做好水资源的管理更为重要。本文认为实行水务一体化将有利于改变宁波水资源管理现状,有利于宁波市水资源供需矛盾的有效缓解,有利于宁波市节水型社会的建立与巩固。  相似文献   

3.
吴晓南 《时代经贸》2010,(16):118-119
经过长三角热点城市的投资潜力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各城市在具体的土地规划、功能定位、开发侧重点及投资环境上存在种种不同,但作为长三角城市圈的组成部分,各区域的建设开发所面临的困境及机遇具有极大的共性,这一共性也正是促使我们萌生成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4.
经过长三角热点城市的投资潜力分析和研究,我们发现,虽然各城市在具体的土地规划、功能定位、开发侧重点及投资环境上存在种种不同,但作为长三角城市圈的组成部分,各区域的建设开发所面临的困境及机遇具有极大的共性,这一共性也正是促使我们萌生成立城市建设发展基金,推动城市功能升级和城市建设发展的根本动因.  相似文献   

5.
夏达  胡雅娟 《经济师》2009,(1):58-5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城市垃圾向农村扩散使我国社会长期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矛盾更加激化,要解决城市垃圾向农村的扩散问题,必须运用哲学思维从深层次角度重新思考城市和农村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张亚东 《经济论坛》2000,(24):12-13
目前国内关于“产业化”比较普遍的思路是以企业为主体,以资本和技术为核心,通过资本和技术的扩张达到产品的规模化、企业的集团化和技术的商品化。其实,产业化的内容远不止于此,特别是新经济的突起,科技、教育、管理等因素的作用正在超过资源和资本的作用,对产业化的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决定作用,产业化的方式与内容也更趋丰富。 一、产业化的背景与实践 “产业化”一词最早是由日本的经济学者提出的,但其却有着深刻的经济背景。二战后的日本,面临着在战争废墟的基础上尽快恢复生产的任务,为此日本首先采取了“倾斜式生产”,即…  相似文献   

7.
城市内部经济均衡发展问题已逐步引起学界和政府的重视。以往提到经济均衡发展,强调的多是经济总量及经济增长速度的拉近,忽视经济要素使用的效率问题。本文以实施扩容计划的深圳为个案,通过分析各区经济要素生产效益的差异,说明经济要素生产效益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推进城市内部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并提出促进城市内部经济均衡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中国城市区域经济组织的建设与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区域的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的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滞后已经成为影响整个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表现在统一的要素市场和商品市场体系的建立、跨区域的公共事务管理及城市区域基础设施的供给等方面。城市区域协作组织滞后是制约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国外城市区域组织的基本模式,中国城市区域协作组织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快我国城市区域组织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向城市奔跑     
王福民 《新经济》2002,(5):128-135
哲学老头罗素说过“人在世上只干两件事,移动自己或者移动物体的位置”。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该方案的设计,探讨城市与建筑的一体化设计思路,力求建筑和城市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探究区域一体化策略对城市韧性的影响对于城市治理水平和宜居程度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基于2003—2020年285个城市面板数据,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探讨以中国十大城市群为单位的区域一体化对城市韧性水平的影响、异质性及其内在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区域一体化能显著提高城市韧性水平,通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成立。(2)区域一体化在东部地区、超大规模城市群以及多中心城市群更能发挥其对城市韧性水平的提高作用。(3)区域一体化能够通过结构优化效应增强城市经济韧性,通过多样性效应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和社会韧性,通过规模效应减弱城市生态韧性,而对城市工程韧性没有显著影响。并且,区域一体化对城市经济韧性和城市社会韧性的增强作用大于其对城市生态韧性的减弱作用,因此区域一体化对城市整体韧性水平呈现增强作用。文章基于城市韧性多维度视角,分析区域一体化对城市韧性各维度的作用机制,为充分发挥区域一体化对城市韧性的促进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孙红玲 《经济地理》2011,31(3):420-425,482
基于长株潭城市群缺乏特大中心城市强大依托的困扰。文章主张把握中部地区城市群内适当调整行政区划的机遇,在湘江连接长江包括长沙、株洲、湘潭、岳阳四市的大河口地带,先一步组建形成统一的财政经济区,以财政利益一体化推进区域一体化,并最终争取国家批准为长沙大都市省会特大中心城市,以统筹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和加快湖南开放崛起与富民强省。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皖江城市空间整合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皖江开发成效显著,沿江城市逐渐成为安徽省发展极核地带,各城市均形成了自己的主导产业,区域分工体系初步形成。但与长三角地区差距拉大,边缘化特征明显,沿江城市偏居长江南岸,城市发展空间受限。融入长三角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的前提,整合区域城镇空间关系是皖江开发融入长三角的关键,构建“芜马铜”城市群是皖江沿江城市空间整合首要任务。实施跨江发展战略、建设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构建与长三角接轨的基础平台、打造“马芜铜”核心增长极,是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皖江城市空间整合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从城市水务系统的耦合性、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特征,以及为保障该复舍巨系统良性循环发展考虑,反映出对该系统实施一体化管理的客观性和必然性要求.  相似文献   

15.
关于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初探   总被引:69,自引:3,他引:66  
彭华  钟韵 《经济地理》1999,19(1):111-115
旅游开发与城市建设一体化,就是要从城市社会经济整体发展的高度考虑旅游发展的要求,把旅游作为现代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把旅游开发溶于城市整体建设之中。在硬件建设上,要求将旅游意识融入城市景观与市政建设之中,努力营造城市环境,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硬件建设的一体化;在软件配套上,要致力于培育城市文化,造就一个社会安定、经济规范、市民文明的旅游发展大环境,实现旅游开发与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体化  相似文献   

16.
城市一体化不是简单的城市合并,而是两个地缘接近、功能相对独立的城市,在扩张中相互衔接,以至最终融合的过程。目的是通过产业优势互补与区域协作的方式促进两个城市乃至周边城市群的共同发展。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除了各地方政府因行政壁垒导致利益纠葛之外,还有更复杂的部门和行业利益纠葛,这显然超出了当地政府的协调能力范围。  相似文献   

17.
在交运集团的一楼大厅,记者观摩着一幅幅历史照片。那是100年前拍摄的作品,记载了当年青岛市内道路运输工具的原始面貌。在那个还依赖着马车的年代,从德国人聚居的中心城区前往中国村民聚居的李村,倒是有公共汽车可乘坐,但是耗时漫长,往返需要1天,而百年之后的今天,仅需要1.5小时。今天,新一轮的公共交通线路的大开辟,正在青岛市发生。这一轮新的建设目标,是要令交通网络覆盖任何一个乡村,"一网打尽"。早在2011年,青岛市就开始推进城乡公交一体化。顾名思义,"一体化"将打破  相似文献   

18.
王剑屏 《发展研究》1996,(12):50-52
一、关于城市功能的一些理论争鸣 1.城市的生产要素问题 在经济学无所不在的时代,城市被排在次要作用的行列,其原因是:城市被看作非空间普通机制演变的产物,而不被看作生产要素。是否城市特征在健康经济中曾经扮演某种角色?城市公共管理质量与城市体制生产力之间有什么关系?就上述问题,事实上可以从产品和劳动量、资本量、原材料量的组合以及产品同与生产要素有关的生产环境的结合来扩展传统的生产功能,从毕果以及马歇尔以来.经济学家们把这些与城市聚集有关的经济效应看作是“城市  相似文献   

19.
加快提高城市创新创业水平是中国转换增长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07-2019年中国25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市场一体化对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参照“中心-外围”理论的分析思路,讨论了市场一体化对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的影响在“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这一维度上的异质性和经济后果。结果显示,市场一体化显著提高了全国整体的城市创新创业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两者关系在欠发达城市更为显著;城市市场一体化对本地创新创业水平的影响依其与省内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其促进作用在距离中心城市100~200公里范围内最显著。进一步的经济后果分析表明市场一体化对城市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在外围城市更为显著,进而有助于缩小省内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结论为加快城市创新创业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20.
一、城市林业 总结对城市林业的各种诠释,现代城市林业内涵至少体现四点思想内容:一是体现了服务城市、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取大林业、园林之所长,补其之所短,达到持续发展、共同进步;二是体现市区、郊区及近郊区一体化绿化体系的指导思想;三是体现了有别于大林业和乡村林业的不同特点,特别是融合了园林、园艺的优势与长处;四是体现了大都市林业的典型性、示范性、生态性、服务性的特点。因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