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经理人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有重要影响.大量文献从启发式偏差、过度自信、短视的角度,对经理人的心理和行为偏差导致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的影响进行了理论推导和实证研究,而对损失厌恶、从众行为和嫉妒等心理和行为偏差只进行了案例研究.实验经济学的发展,对于拓展经理人的非理性行为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中国个体证券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3,自引:1,他引:83  
对证券投资者的投资行为进行研究 ,是探究证券市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运用行为金融学理论 ,根据某证券营业部 7894位个体投资者在 1 998年 7月至2 0 0 1年 1 1月期间的交易数据 ,分别对我国个体投资者的“政策依赖性心理”、“过度自信心理”及投资者的“过度交易”是否损害个人财富等方面进行了实证检验 ,结果表明 ,我国的个体投资者确实存在上述认知偏差。针对这些偏差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本文利用中国股民交易记录数据考察了自我归因偏差带来的反馈效应和投资经验带来的学习效应对股民的过度自信的影响。研究发现,股民的历史投资收益对其过度交易存在正向影响,即股民历史投资收益越高,则过度交易程度就越大。这表明良好的历史投资收益会通过自我归因偏差心理加剧投资者过度自信程度。而在控制了历史投资表现之后,笔者发现股民的投资经验对其过度交易的影响并不显著。过度交易或者过度自信并没有随着股民投资经验的积累而得到减弱。  相似文献   

4.
行为金融理论述评及其在中国股市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兵 《经济管理》2002,(22):86-91
行为金融学研究将心理学、尤其是行为科学的理论融入到金融学之中,为现代金融理论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补充。本文介绍了其研究主题:直觉驱动偏差、框架依赖和非有效市场及其理论基础。中国股票市场中存在着普遍的运用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如过度反应、外围效应、噪音交易和羊群行为,而行为金融理论可以对此做出圆满的解释。  相似文献   

5.
证券内幕交易的心理分析及防范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借鉴心理学理论和犯罪心理学的研究成果,结合内幕交易的特点,从外部因素和内在因素两方面对内幕交易行为进行了心理分析。提出要改善社会风气,消除不良因素影响,加强公司治理,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加大违规成本,严惩内幕交易行为。同时,内部人员还要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6.
行为财务关于公司决策中存在的行为偏差的理论比较分散,仍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基本上以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期望理论为核心,主要包括期望理论、行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组合理论、羊群效应模型、过度自信、心理账户等。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社会支持系统中的偏差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汗青 《经济师》2004,(12):96-97
生理、心理发展的特殊性决定了大学生比其他年龄群体更容易产生过度应激反应。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于减轻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具有重要作用。目前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中还存在有很多偏差。文章旨在对这些偏差加以说明 ,并提出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8.
利用个体融资交易者的账户信息和交易信息,本文对中国股票市场融资交易者的处置效应和不同投资者特征下投资者处置效应之间的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了频繁交易和经常扎平交易的投资者之外,所有从事融资交易的投资者都表现出明显的处置效应,尽管其处置效应程度低于非融资交易者的处置效应程度;女性投资者表现出相对较高程度的处置效应,源于其具有较强的盈利确定心理;缺少经验的投资者表现出相对较高程度的处置效应,源于其具有较强的盈利确定心理和损失厌恶心理;不频繁交易的投资者和不经常扎平交易的投资者也表现出相对较高程度的处置效应,源于其具有较强的损失厌恶心理;投资者的年龄和所在城市的发达程度对其处置效应程度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了井购交易对中国主并公司资本结构的影响,以检验关于动态权衡理论的假设.针对2000-2010年发生的158宗并购交易,通过托宾模型预测了主并公司在并购发生前后的最优杠杆率,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并购对杠杆率偏差的影响.结果显示,主并公司在并购前存在着资本结构对于最优值的偏差;主并公司运用并购来矫正该偏差,由于矫正过度,它们在并购交易完成后的长期内继续消除这种偏差.基于对经典研究方法的三点改进,本文结果显著支持动态权衡理论,并且比先前的研究更加符合经验证据.稳健性检验揭示,中国上市公司在资本结构方面的行为模式与美国上市公司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以投资手数为决策变量,以最大化效用函数为目标,考虑不允许卖空、交易费用和最小交易单位等实际约束,提出了带实际投资约束的多期均值-半绝对偏差投资组合模型。模型中风险厌恶系数和效用折扣因子的参数设置,使投资者的风险偏好、投资习惯和对市场状况的判断能在投资决策得到体现。利用动态规划原理得到模型的递推方程,易于编程求解。  相似文献   

11.
以非理性或有限理性假设为基础的行为公司金融研究,从企业决策主体的心理与行为特质角度,寻求对企业金融决策行为研究的补充与完善,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而其中倍受关注、最为重要的便是管理者过度自信这一认知偏差视角。本文通过回顾行为公司金融领域有关管理者过度自信的研究文献,总结出了管理者认知偏差的现有研究范式——消极——消极范式,并对这一研究范式的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拓宽与延伸管理者认知偏差现有研究范式的角度,提出了关于管理者过度自信的未来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2.
行为金融学研究投资者在投资决策过程中认知、情感、态度等心理特征,以及由此而引起的投资者的非理性行为,心理学是行为金融学的重要理论基础.近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在一定程度上与人的过度恐慌心理有关,中国股市近两年来的大幅度波动很明显也与人的心理因素有关.论文在阐述行为金融学的心理学基础的基础上,总结和分析了我国股票市场的非理性现象,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高洁  蒋传海  王宇 《财经研究》2014,(2):67-74,132
文章通过将消费者划分为广告偏好厌恶和广告偏好无差异两种类型,研究了平台与供应商签订独家交易合同排斥竞争对手的问题。研究发现,无论两类消费者的占比如何,平台和供应商都有激励签订独家交易合同;而广告偏好厌恶的消费者占比越高,消费者进入任一平台支付的就越多;独家交易对社会福利水平的影响是不确定的,但是当所有的消费者都是广告偏好厌恶时,独家交易会提高社会福利,当所有的消费者都是广告偏好无差异时,只有独家交易对消费带来的效用溢价足够大,社会福利才会增加,否则,社会福利会减小。  相似文献   

14.
行为金融学及其发展中的自我挑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薛阳  杨秀萍 《经济师》2007,47(3):27-28
作为当代金融理论中最具生命力的一个分支,行为金融学是20世纪80年代刚刚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在经典金融理论与实证不断背离的困境中产生的。其理论框架由心理学认知偏差理论、期望理论和行为金融理论模型与投资策略三部分搭建。行为金融学注重投资者决策心理多样性的研究,为金融理论与实际沟壑的弥合提供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然而,在寻找影响投资者心理最本质的因素并建立一个统一的模型来解释不同心理状态下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时,行为金融学面临着严峻的自我挑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虚拟货币对消费刺激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以虚拟货币的流动性折损特征为基础,将参考点、交易效用以及损失厌恶与现金偏好两大心理规律纳入消费模型,分别对持有虚拟货币与真实货币时的消费行为进行效用分析及比较静态分析,并通过包含60个参与者的实验室实验对结果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虚拟货币具有不同于其他电子货币的特殊消费刺激效应,主要来源于规避流动性折损所带来的交易效用提升和损失厌恶与现金偏好所导致的成本敏感度降低,消费刺激效应的大小与虚拟货币的流动性折损、消费者的现金偏好程度和预算财富值正相关,而与消费者的损失厌恶程度负相关.  相似文献   

16.
面对我国众多产业集群的"低端锁定"等现实困境,提升产业集群网络式创新能力是实现产业集群持续发展与升级的当务之急,而加强产业集群网络学习及其学习效果则是形成集群网络式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行为是心理感知的一种外在表现,因而仅仅从基于集群内企业经济交易关系所形成的集群物理网络结构或者是企业互动学习行为等视角来研究产业集群网络学习效果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地剖析隐藏于集群内企业学习行为背后的心理感知,即集群企业心理契约,由此,文章以对集群企业间存在心理契约的理论阐释与因素分析为切入点,提出了集群企业心理契约、信任以及网络学习效果的概念模型与研究假设,通过数据收集以及对概念模型的实证分析,文章从集群企业心理契约的视角对产业集群企业网络学习效果的提升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股民过度交易了么?——基于中国某证券营业厅数据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利用中国某证券营业厅个人股票交易数据,验证了中国股票市场上存在的过度交易现象。文章发现,对应着不同的股票持有期,投资者买进的股票在买进后一定时间内的收益率,低于他们出售的股票在售出后相同时间长度内的收益率。这一结论在股票市场整体走势截然不同的两个阶段,对于不同投资规模、不同交易频率投资者都是成立的。而且,在剔除正常交易需求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这说明股民大量的交易决策是错误的,对于理性投资者来讲这些交易原本不该发生。从这个意义上讲,可以认为中国股民存在着过度交易倾向。通过对不同性别投资者投资行为的比较,我们发现男性投资者过度交易的程度要高于女性投资者。结合心理学领域的研究成果,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国股市投资者过度交易现象与过度自信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证券市场回报率过度反应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过度反应是证券市场异象之一,国际金融界已多有研究。近期发表论文认为我国证券市场不存在过度反应。但我们研究发现,形成期和检验期的时间跨度选择、样本的选择和事件研究法的应用,影响了理解和实证检验国内股市过度反应现象。通过沪市1993年-2001年的交易数据,我们检验出显著的过度反应,并从投资者认知心理角度给出解释。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过度自信是企业管理者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特质,其对企业的投融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导致企业负债率、投资率升高。本文以国内上市公司为分析重点,通过理论探讨,分析管理者过度自信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20.
楚鹰 《经济师》2003,(12):18-19
行为金融学是有别于传统金融学的一门新兴学科 ,它通过研究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及其偏差 ,来分析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过程和行为偏差。文章介绍人们对事物的认知心理及其行为偏差 ,揭示了人们在证券投资过程中的行为偏差 ,并提出了避免和利用这些偏差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