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从行业生态系统和生态效率等理论出发,结合新常态下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分析我国高耗能行业的主要特征及发展状况。在综合考虑技术创新、产能过剩等因素的基础上,构建包含能源、经济、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收集整理出我国各个省市的相关数据,并运用DEA-Malmquist模型对我国高耗能行业的生态效率进行测算,同时对区域各省份及东部、中部、西部的实证结果进行分析,对于省际间高耗能产业生态效率的差异寻找原因。最后针对实证研究结果,给出我国高耗能行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金融业发挥资源配置功能,对绿色和环保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从源头降低环境污染,提高生态效率。通过建立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超效率DEA、Moran’s I等,对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进行时空差异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空间滞后模型和空间误差模型验证金融集聚对生态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显示:金融集聚和生态效率呈现出区域差异性,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依次递减的特点;区域差异源于局部集聚性和集聚阴影效应;银行业对中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证券业对东部和中部地区生态效率的溢出效应明显,保险业对生态效率溢出效应不明显,金融密度对西部地区生态效率溢出效应明显。最后,根据实证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煤电产业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发电煤炭消耗量作为投入指标、将煤炭发电总量作为产出指标,构建煤电产业生态效率测度模型,并考虑宏观因素在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两方面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利用DEA三阶段模型对中国30个省份的区域生态效率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是负向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正向的。(2)第三产业规模虽然促进了经济发展,但是整体来说抑制了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提升。(3)教育经费的投入对煤电产业生态效率的影响是正向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负向的。(4)我国西部地区煤电产业生态效率处于前沿面,从纯技术效率来说,中部地区的生态效率较低;从规模效率来说,西部生态效率优于东部;整体上,东部地区综合生态效率低的原因是由于东部地区的规模效率较低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区域能源效率收敛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师博  张良悦 《当代财经》2008,106(2):17-21
基于变异系数的分析显示,我国整体视角的能源效率是趋异的.但就区域层面而言,西部能源效率表现出发散的迹象,东部显示出趋同的特征,而中部则呈现出逐渐向东部收敛的态势.在西部地区,西北能源效率具有明显的发散特征,西南能源效率的变异系数处于频繁波动状态.通过借鉴经典的收敛回归模型检验发现,中部能源效率和经济发展水平越低,能源效率向东部水平收敛的速度愈快,具有β收敛的特征.通过对省际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我们认为,西部要实现能源效率向东部、中部的收敛,必须弱化政府对经济的直接干预,并加大人力资本投资力度.  相似文献   

5.
利用2007—2018年我国31省份的面板数据,使用三阶段DEA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析我国林业生态效率的时空特征与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林业生态效率呈现明显的时间波动趋势,先下降后上升;东北部地区林业生态效率值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林业用地面积、营林固定资产投资、林业从业人数和林业能耗对林业生态效率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重大战略举措,而区域创新系统效率为决定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DEA方法,采用2002—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31个省域创新系统效率,并用收敛检验方法,从全国、东、中、西部4个维度,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效率是否趋同。结果发现:近10年来,在全国层面,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提高明显,而纯技术效率没有明显提升;在区域层面,技术效率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纯技术效率却呈现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规模效率东部、中部相差不大,东、中部高于西部。收敛性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趋同,但规模效率没有显著趋同;在区域层面,东部创新效率的趋同性远好于中、西部。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1999—2011年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和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对各区域科技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推行我国科技金融发展的区域化战略,在东部、西部和中部地区实施有差别的科技金融政策;重视中部和西部科技金融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协调,构建中部和西部经济与科技金融发展的良性互动机制;建立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政策性科技金融机构。  相似文献   

8.
运用SBM模型测算2001—2016年中国31个省份的旅游生态效率,分析其时空特征,并分别构建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PVAR模型,研究文化氛围、人口素质和公共管理变量对旅游生态效率的影响以及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2001—2016年,旅游生态效率整体呈上升态势,但区域间不平衡问题加剧;东中部地区旅游生态效率负响应于文化氛围,而在西部地区为持续增强的正响应;人口素质对中西部旅游生态效率的正向影响弱于东部地区;各区域对公共管理变量的正响应具有不同程度的时滞性,西部地区见效最快。基于此,提出提升各区域旅游生态效率的建议,推动旅游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基于数字经济理论内涵,构建中国省际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加权法进行测度,并借助探索性空间分析法、时空跃迁法、空间杜宾模型对中国2011—2020年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收敛性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中国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呈逐年上升态势,且区域差异显著,呈东部地区高、中西部地区低的空间分布特征;数字经济整体上存在空间外溢效应和空间格局锁定特征,较难实现跃迁;全国及区域层面的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均存在α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空间因素可加速其收敛,收敛速度呈东部、西部、中部地区依次减弱。  相似文献   

10.
“十四五”时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由量变到质变的关键时期,提升环境规制效率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论文基于2009—2020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模型以及加权求和法,对环境规制静态、动态和综合效率分别进行了测度,并利用核密度估计、变异系数和基尼系数法,探究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部四大区域环境规制效率的区域差异和动态变化轨迹。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际环境规制效率差距较大,四大区域呈现非均衡特征;环境规制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西部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提升空间和潜力最大,中部和东北地区的环境规制效率上升趋势较弱。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产业结构变迁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利用2000—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基于Moore指数和非径向DEA分析框架下SBM模型,分别测算我国30个省份的产业结构变迁程度和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Tobit模型进行实证检验。测算结果表明:东部的产业结构变迁程度高于中部和西部,东部全要素能源效率升幅最大,中部变化较为平稳,西部过去十多年不升反降。实证研究表明:产业结构变迁程度对全国及三大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有正向影响,但这种影响在中部不显著。稳健性检验证明回归结果基本可靠。基于研究结论,提出了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及提高全要素能源效率的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金融发展规模、效率改善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金融体系效率纳入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框架,运用基于松弛变量效率测度模型(SBM)对我国1995—2008年29个省市区金融体系效率进行测度,并利用面板协整检验考察了金融发展、金融体系效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金融体系效率整体上呈波动型上升趋势,且依次由东部、西部、中部递减,经济发展水平与金融体系效率呈近似倒U形关系;整体上我国金融发展的规模与效率改善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但其促进作用在区域层面上具有门槛效应:东、中部地区金融发展与金融体系效率对经济增长有正的影响,且在东部地区金融体系效率的经济增长效应更为显著,而西部地区其促进作用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3.
文章基于生态足迹的方法,测评了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生态足迹与生态效率的时空变化趋势,具体分析了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并采用模糊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筛选出提升生态效率的最优组合模式。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各省份的生态效率逐年提升,而生态压力逐年增大;生态效率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东部高、中部居中、西部低"的特点,而在增长速度上呈现"中部最快、西部次之、东部最慢"的特点。影响长江经济带生态效率提升的因素具有多重互补性,多因素的组合作用才能提升生态效率,其中,技术创新、国际贸易和信息化是提升生态效率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4.
生态效率是衡量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反映了经济发展中利用自然资源减轻环境压力的效率.尝试将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运用到生态效率的实证研究当中,从宏观角度对中罔2000-2006年区域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和评价.结果表明:在此期间,中国整体生态效率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在0.7-0.8的平均水平,但是区域间生态效率差异明显,东、中、西部效率值分别为0.939、0.712、0.641,东部与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工业固体废物、工业粉尘、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及土地、水等资源的消耗成为影响区域生态效率的主要因素.总的来看,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制约了区域生态效率的改善,推动经济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是提高生态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5.
基于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和面板数据模型探析了我国公共投资区域结构效率,实证分析发现省级区域公共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综合效率(生产力指数)在大多数年份较上年都有所下降,平均增长率下降1.1%;东部、中部及西部三大区域公共投资经济效率均低于私人投资。提出在公共投资的区域配置结构中应减少东部地区比重,增加中部、西部地区的相对比重;在私人投资的区域配置结构中,应相应增加东部地区比重,减少中部、西部地区的相对比重等政策建议以提升区域公共投资结构效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两阶段生态经济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工业生态经济效率区域差异进行了实证分析,解决了生态经济效率评价中的非期望产出问题。先计算出经济效率和生态效率,然后再将二者结合起来构造出生态经济综合效率。最后运用2005~2012年工业经济面板数据考察了我国工业经济效率,生态效率和生态经济综合效率的地区差异。研究表明,不考虑环境因素的经济效率与考虑环境因素的生态经济效率表现出相同的空间差异,而生态效率的空间差异明显大于经济效率与生态经济效率。  相似文献   

17.
以全国31个省份为样本,选取评价指标,构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动态和静态分析模型,综合评价各区域的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与区域差异,实证检验我国生态文明的效率水平。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未达到最优状态,2011—2017年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资源配置效率以年均0.03%的速率下降;在四个区域的排名上,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较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东北和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相对靠后,各区域内部的省份之间差异明显;在区域动态变动趋势上,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效率的提升空间和后发潜力最大,东部和东北地区上升趋势较弱,中部地区整体呈下降态势。  相似文献   

18.
文章运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模型,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影响变量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政府消费增长率、居民消费增长率、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净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缓,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工业行业资本配置效率差异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基于Jeffrey Wurgler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对2001-2006年中国32①个工业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整体较低且波动较大;工业内部各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差异大,具有行业垄断性质的能源资源产业资本配置效率高,传统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配置效率低;中国工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中部地区工业资本配置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东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Jeffrey Wurgler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采用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模型和变系数模型对2001-2006年中国32①个工业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工业的资本配置效率整体较低且波动较大;工业内部各行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差异大,具有行业垄断性质的能源资源产业资本配置效率高,传统制造业和装备制造业配置效率低;中国工业的资本配置效率存在很大的区域差异,中部地区工业资本配置效率最高,西部次之,东部地区最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