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城乡人口迁移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城市化水平的迅速提高,城乡人口迁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对中国人口迁移的特征进行描述的基础上,本文以推拉模型为理论依据,利用1992-2005年省级人口城乡迁移的面板数据,构建了中国人口城乡迁移的计量模型.实证结果显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与农村人口城乡迁移存在倒U型关系.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城镇就业岗位的增加,农村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以及乡镇企业就业岗位的相对减少都明显促进了城乡人口的迁移,而实际迁移距离和"无形"迁移距离制约着城乡人口的迁移.本文认为,完善当前的农地制度以增加农民进城的启动资金,为迁移人口提供稳定和适宜的居住条件,是政府促进人口城乡迁移健康、有序推进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人口迁移对90年代珠江三角洲人口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李玲 《经济地理》2002,22(5):544-549
90年代大量人口向珠江三角洲的迁移集聚,不仅使总人口快速增长、人间分布发生变化、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而且降低了人口性别比、延缓了人口老龄化进程、及受高等教育程度人口比重的提高。虽然人口增速全国最高,但以珠江三角洲为核心的广东省,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却低于东、中部部分省市,说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是迁移人口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量人口迁入,增加了对环境的压力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难度。建议通过产业政策和区域政策引导、加快城乡劳动市场一体化的步伐、加强对企业经营和劳动用工的调控、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促进提升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缩小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省际人口迁移的流向、规模以及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人口净迁移是三大城市群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流向影响和改变着国家城市化的整体区域格局;目前我国仍处于人口向三大城市群集聚的城市化阶段,但行将进入三大城市群周边区域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4.
通过梳理珠三角外来迁移人口的特征,发现长期以来,珠三角都是我国承接迁移人口最多的区域,并且增长速度快,就业结构高级化,空间分布比较集中.通过Granger检验发现,外来迁移人口与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先进性之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通过耦合协调模型实证研究发现,外来迁移人口数量与珠三角多数城市经济结构之间存在很高的耦合协调关系,与少数城市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较高的耦合协调关系,与多数城市的社会结构之间耦合协调关系较弱.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与城乡就业问题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刘伟德 《经济地理》2001,21(4):427-430
本文通过对就业与人口城市化水平的关联分析,提出我国低人口城市化水平是导致当前城乡高失业率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认为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将从控制劳动力供给速度,刺激经济增长以增加就业需求,改善劳动力配置结构,提高劳动者素质,增强就业能力等四个方面提高我国城乡就业的总体水平。  相似文献   

6.
二次城市化、土地开发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平  肖文 《财经研究》2011,(9):112-122
文章将二次城市化水平定义为城镇户籍人口占城镇总人口的比重,构建了一个包含城市化、二次城市化和城市土地开发的中央计划者模型,在利用1985-2008年数据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的基础上,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当人口在城市落户的成本较高时,提高二次城市化水平和城市用地相对面积会显著降低经济增长率;当落户成本较低时,上述负面影响并不明显。在进一步推进城市化的同时,应保持城乡用地的动态平衡,根据落户成本施行差别化的户籍开放和土地开发政策,让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成为吸纳人口进城落户的主要场所,这为"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有关城镇化的内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影响经济增长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国际前沿研究中.城市化的涵义已经不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既定的城市人口下,即既定的城市化水平下,城市资源、城市总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布,也即城市集中度,同样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论文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一般理论出发,总结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重点阐述了城市集中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城乡规模结构的研究,认为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与农村人口规模的不断缩小是遵循如下规律的,即城镇人口的非自然增长规律、城市化三阶段规律和最佳城市规模决定规律。这三个规律及其它们之间的紧密联系为改变中国城乡二元结构面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很多人对人口的迁移流动和城市化持否定的态度。与此相反,本文从迁移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的集聚效应,以及相应的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的增加,促进环境污染的治理和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有利于迁出地的生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实证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以对农村已转移劳动力的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就地转移劳动力和异地转移劳动力的迁移意愿进行了统计分析,建立了关于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的排序多元离散选择模型。对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个人特征和城市化迁移意愿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揭示出影响当前农村劳动力迁移意愿与迁移决策的人口特征因素,据此提出了一些有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以1982、2000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江苏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湖南人口城市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三个年度两省的城市体系从人口角度看均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江苏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减少,湖南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两省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同,迁移的空间表现也不同。异地城市化在两省都表现突出,江苏省外来人口很多促进了江苏城市化的发展,湖南省迁到省外的人口很多对湖南本省的城市化发展起的促进作用很小。两省城市化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相反:江苏省人口城市化呈扩散趋势,湖南省人口城市化呈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P),考察各类迁移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OLS及PSM估计结果均表明各类迁移有利于工资收入水平的提升;采用局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分迁移范围来看,市外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大于市内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分户籍类型来看,农村户籍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大于城市户籍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综合比较各种迁移类型的收入增长效应,由强至弱可以将其排列为:永久移民市外迁移、农村户籍市外迁移、本地居民市外迁移、城市户籍市外迁移、农村户籍市内迁移、城市户籍市内迁移、本地居民市内迁移、永久移民市内迁移。城市化的核心在于满足居民的自由迁移意愿,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鼓励就近城市化而妨碍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城市化模式尚未得到收入增长激励的支撑。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应注重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3.
在推进实现共同富裕和经济稳定增长的时代背景下,从公共养老金制度视角探寻促进城乡人口流动和深化城市化进程的动能具有重要现实价值。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养老金待遇提高、城乡工资差异扩大可引致城乡人口流动,使城市化水平上升;城市住宅价格则具有抑制作用,城市房价上升进而生活成本提高会阻碍城乡人口流动,影响城市化进程。为对冲城市化进程放缓态势,助力实现共同富裕和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在逐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刚性约束下,除应有效遏制房价过快上涨外,还应在持续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在城市公共养老金制度均衡条件允许下,适度提高城市养老金待遇水平,增强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引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江西省人口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叶滢  杨梅玲  章定富 《经济地理》2003,23(6):777-781,785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设计的城乡划分标准,用城市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组统计数据,城市、县城、市县以下建制镇三个层次,分析了江西省人口城市化南北空间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提出了促进江西人口城市化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文章在构建两地区两部门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分析了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理论机制,进而选择人口规模与降雨量分别作为工具变量,构建两类互相检验的工具变量模型实证研究,并从工具变量的外生性、必要性、弱工具变量风险以及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四个方面对实证结果做了合理性讨论.研究结论认为当城乡收入差距位于"倒U"理论拐点的右侧时,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促进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收敛,否则相反.环境的异质性影响了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与城乡收入差距区域收敛的关系效应,主要表现在:中部地区收敛效应大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发散,且随着城镇化水平的上升,跨省区人口城镇化迁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区域收敛效应减弱.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消费需求不足的根本原因,城市化是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必由之路。城市化对消费增长产生收入效应、示范效应、扩张与循环累积效应等影响。实证分析表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带动了消费需求增长。因此,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提高人口城市化率是增加我国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现行户籍制度背景下,以"有序"提升中国城市化水平为目标,遵循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框架,应用"随机服务系统理论"(排队论)展开了预期一个时期内城乡二元人口转化的数学建模,并进行了实验模拟与仿真,结果较为理想.该模型的建立为定量研究我国城市人口增长、为政府部门有序控制城市人口数量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施方法.同时也表明,应用随机服务系统理论定量研究人口、城市化及其他相关问题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研究方向,且具有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口城市化制度创新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口城市化不仅要以工业化发展为前提,还和人口城市化进程的各项制度安排密切相关。我国原有的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及农村土地制度等已成为了阻碍人口城市化进程的障碍。要通过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劳动市场及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手段,实现人口城市化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19.
利用多状态模型,预测了上海市未来30年人口规模、年龄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人力资本的变化趋势。无论从上海市经济发展对于劳动力的需求,还是上海市的人口结构看,一定数量的迁移人口对于上海经济和人口的健康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彭一娟 《城市建设》2010,(7):439-440
本文通过对迁移流动人口的原因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以及对欧美及日韩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迁移经验的借鉴,提出了中国在面对人口问题和本国的特殊国情条件下如何更好的引导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并且使他们真正的实现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从而进一步的推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促进我们经济社会以及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