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通过对迁移流动人口的原因及社会经济背景的分析,以及对欧美及日韩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流动迁移经验的借鉴,提出了中国在面对人口问题和本国的特殊国情务件下如何更好的引导流动人口进入城市,并且使他们真正的实现到产业工人的转变,从而进一步的推动我们的城市化进程,促进我们经济社会以及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理论分析户籍管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城市化影响的基础上,利用2015年240个城市特征数据与2016年流动人口监测微观数据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户籍管制抑制了流动人口迁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是城市选择性吸纳高禀赋人口的重要制度工具。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促进流动人口自身稳定与家庭完整迁移,但基本公共服务的正向作用不足以抵消户籍管制的负向影响。研究结果还发现户籍管制、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对流动人口迁移稳定性与完整性的影响存在个体差异。户籍管制制约了新生代流动人口迁移的稳定性与完整性,增加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则有利于新生代流动人口与高禀赋人口的稳定与完整迁移。  相似文献   

3.
城市化人口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应用实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城市化人口模型的参数估计及应用实例李新运,张晓青,吴玉林(山东师范大学,济南250014)近20多年来,人们先后建立了多个城市化人口动态模型,其中比较著名的是考虑城乡人口增长和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Keyfitz模型,处理城乡人口自然增长和双向迁移的R...  相似文献   

4.
任俊 《时代经贸》2013,(22):248-248,252
进入21世纪后,我国现有的以农村低保、五保户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体的社会救助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这些救助制度对保障农村和城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缓解他们的贫困状况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迁移流动给传统社会救济制度带来了新挑战,人口城乡分布的二次整合要求我们更加重视城市。候鸟”的救助制度。促使农村人口救助、城镇人口救助以及流动人口救助体系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5.
1.城市人口膨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目前有174座100万人口的城市,城镇人口(不包括流动人口)超过5亿,城市的人口增长率已经达到每年2.5%。人口的城市化一方面为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准备了充足的劳动力,缓解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压力,但另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流动的盲目性,对一些城市尤其是大城市造成了巨大的人口困扰。全国现有7000万~9000万流动人口,一些地方的外来人口甚至大大超过常住人口。这种状况加大了城市的压力,带来了管理方面的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一线城市经济高速发展,使得其他地区的人员大量涌入,整体的人口流动速度加快。而且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流动人口占比较大,这些流动人口既是城市的建设者,又是城市发展的推动者,但是从现实角度出发,这些流动人口对社会保障参与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为实现社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要明确这一影响,采取有效对策,促进人口的稳步流动,同时保障流动人口的基本权益。  相似文献   

7.
影响城市人口规模的机制及实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人口规模的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共同决定了城市人口规模的决定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数理模型对这一机制进行了实证。由数理模型可得:城市化的技术积聚效应、城市地租、农村人口规模、城市与农村劳动者的收入差距、农村迁移的冲击等影响着城市人口规模。由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可得,城市土地和城市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等有利于城市人口规模的发展。为了中国城市化的健康发展,提出合理使用城市土地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的迁移流动不断增强,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由此也产生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使很多人对人口的迁移流动和城市化持否定的态度。与此相反,本文从迁移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的集聚效应,以及相应的生产效率、资源利用率的增加,促进环境污染的治理和资源的循环综合利用,有利于迁出地的生态  相似文献   

9.
基于课题组2009年进行的全国四个主要城市化地区12个大中小城市流动人口调查的微观数据,考察了流动人口的生育意愿和性别偏好,特别是研究了影响流动人口生育意愿的决定因素。流动人口同城市人口在生育数量偏好上已经不存在明显差距,但性别偏好观念上仍有显著差异;较农村人口,流动人口生育数量偏好明显要小,男孩偏好也要弱。流动人口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健康状况、工作类型和居住类型对生育意愿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樊小钢 《经济学家》2004,(3):117-118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目前全国流动人口超过1.25亿,其中又以农村向城市的流动人口为主。他们在城市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很低,很容易陷入贫困状态。因此,有必要采取措施维护流动人口的权益,改善他们的处境。1.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的核心—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人口城市化的过程中,由城乡比较收益差别而产生的来自农村的“推力”和来自城市的“拉力”共同构成了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初始动力,但这些流动人口能否顺利转化为城市人口则还要取决于各种制度因素。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土地制度…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影响经济增长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在国际前沿研究中.城市化的涵义已经不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和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变.既定的城市人口下,即既定的城市化水平下,城市资源、城市总人口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分布,也即城市集中度,同样会对经济增长产生重要影响.论文从经济增长和城市化的一般理论出发,总结了较为成熟的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理论研究,重点阐述了城市集中度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2.
时至今日,人口迁移流动已经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经济现象,但人们关于国内人口迁移和流动在概念界定和统计口径上还有一定程度的混乱,如把人口迁移仅仅局限于完成了户口迁移的那一部分人,而将没有完成户口迁移手续的所有移动人口全部称之为“流动人口”;把城市、城镇功能性的短期驻留或过境人口与无固定户口的就业型、定居性的常住人口也统称为“流动人口”等。在我国迁移与流动的统计、调查及研究中,较普遍采用的关于人口迁移的定义为,发生在国内不同省区或县(市、市辖区)之间的,各类改变户口登记常住地的人口移动,以及发生在各经济类型地区之…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迁移率达9.74%,人口流动率达12.33%。人口的迁移流动,以经济因素为主,以女性为多,且迁移流动者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其他人口。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新增人口数量,低于农村人口外出迁移数,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为了实现人口顺利迁移流动,需要相应的配套策略。  相似文献   

14.
王峻慧 《技术经济》2009,28(6):72-74,107
本文阐述了人口外迁对三峡库区城市化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即:人口外迁减少了人口过多对城市发展造成的压力;三峡库区人口外迁呈现出人口结构性外迁的特点,这对三峡库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的负面影响。据此,本文指出,当前三峡库区人口的非均衡性结构性迁移,即大量的年轻型和技能型优质劳动力的外迁,使得非优质人口沉淀在三峡库区,这会造成未来三峡库区城市的城市化畸形发展。最后,提出了改善三峡库区劳动力素质、促进库区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以1982、2000和2010年三次人口普查的数据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江苏和经济欠发达的省份湖南人口城市化的空间结构特征。研究发现:三个年度两省的城市体系从人口角度看均符合位序—规模分布规律,江苏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减少,湖南省城市首位度指数增加。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影响两省城乡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不同,迁移的空间表现也不同。异地城市化在两省都表现突出,江苏省外来人口很多促进了江苏城市化的发展,湖南省迁到省外的人口很多对湖南本省的城市化发展起的促进作用很小。两省城市化空间结构的演化趋势相反:江苏省人口城市化呈扩散趋势,湖南省人口城市化呈集聚趋势。  相似文献   

16.
北京市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其中主要是流动人口迅速增长,流动人口对城市建设和首都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也给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带来了巨大压力,使城市人口承载力不断面临新的挑战。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京市流动人口现状,总结了近年来北京市流动人口调控管理采取的主要措施,进一步分析其成效与存在问题,最后提出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7.
解决城市中流动人口的住房问题对于促进社会融合和实现新型城镇化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全国25个城市流动人口与家庭调查数据,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居住迁移行为、家庭化迁移等特征对其住房选择的作用机理。研究发现:(1)仅有小部分流动人口在流入城市已购房。其中,社会经济水平越高,越有可能通过迁居改善住房,并获得城市住房。(2)家庭化迁移已成为流动人口在城市中购房的直接驱动力,起到决定性作用。(3)流动人口在流入地城市获得住房的机制存在显著的城市差异,非一线城市社会经济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在住房选择上呈现出"向上的流动性",即实现从租房到购房,而一线城市的流动人口即使具有高收入仍很难获得城市住房。建议进一步完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将流动人口家庭化迁移需求纳入考虑,进而促进流动人口落户,推进新型城镇化战略。  相似文献   

18.
本文基于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CHIP),考察各类迁移对工资收入水平的影响。OLS及PSM估计结果均表明各类迁移有利于工资收入水平的提升;采用局部工具变量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发现本文的研究结论依然成立。分迁移范围来看,市外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大于市内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分户籍类型来看,农村户籍迁移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大于城市户籍的平均收入增长效应。综合比较各种迁移类型的收入增长效应,由强至弱可以将其排列为:永久移民市外迁移、农村户籍市外迁移、本地居民市外迁移、城市户籍市外迁移、农村户籍市内迁移、城市户籍市内迁移、本地居民市内迁移、永久移民市内迁移。城市化的核心在于满足居民的自由迁移意愿,从本文的研究结论来看,鼓励就近城市化而妨碍人口跨区域流动的城市化模式尚未得到收入增长激励的支撑。在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及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同时,应注重建立全国统一的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城市的空间结构体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分析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省际人口迁移的流向、规模以及对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人口增长与城市化发展的影响作用分析表明,人口净迁移是三大城市群人口增长和城市化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流向影响和改变着国家城市化的整体区域格局;目前我国仍处于人口向三大城市群集聚的城市化阶段,但行将进入三大城市群周边区域以及中西部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20.
我国目前城市化典型特点分析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城市化是城市发展的较高级阶段,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聚、农业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和城市文明向农村扩散的“三位一体”互动的社会变迁过程。因为城市地位的重要以及城市化对人类未来的影响深刻,我们有必要根据城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及我国城市发展的典型特点来研究中国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