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林和奥曼深入发展了非合作博弈。谢林最主要的理论有讨价还价和冲突管理、相互依存的选择和行为、自我控制理论,他认为许多相似的交互行为可以视为包括共同利益与冲突利益的非合作博弈;奥曼最主要的理论贡献是重复博弈理论和对博弈论基础概念的提炼与创新,他证明了在长期中交互行为可以用正规非合作博弈理论来分析。两位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冲突与合作的理解。  相似文献   

2.
文章首先研究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奥曼(Robert Aumann)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Thomas Schelling)在博弈论领域的主要学术贡献。他们共同推动了博弈论的理论发展,实现了该理论与实际的紧密结合。他们通过博弈理论的分析增强世人对合作与冲突的理解,不但对微观经济行为的影响深刻,而且对各国的经济政治政策的制定以及国际交往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3.
奥曼和谢林有关博弈论的学术成果,极大地扩展了博弈论的内涵和外延,博弈论的应用已不仅仅限于经济学范畴,逐渐成为分析和解决社会政治等领域冲突与合作的有力工具。他们的研究论证了博弈参与方如何在冲突中求得合作,最终实现双赢,这不仅为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等经济领域的问题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还有利缓解冲突和避免战争,解决军事和国际关系等领域的问题。博弈论的应用从经济学范畴拓展至社会政治领域,奥曼和谢林也因此再度折桂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相似文献   

4.
瑞典皇家科学院2005年10月10日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联合授予以色列经济学家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和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通过博弈论分析而增进我们对冲突和合作的理解”。有关两位获奖者的评介文章可参考本刊“潜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评介系列”专栏文章,分别为:李军林、郑志《罗伯特·奥曼对经济学和博弈论的贡献》(2001年第5期)和朱小梅、田贤亮《托马斯·谢林非数理博弈理论评介》(2001年第1期)。  相似文献   

5.
奥曼和谢林进一步发展了合作博弈理论,并开始涉及社会学领域之中的很多问题,他们分别从数学以及经济学的角度入手,将“长期重复博弈之后的合作”引入对社会交互作用的理解,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罗伯特-奥曼和托马斯-谢林,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方面的贡献。博弈论作为一种经济分析方法在现代经济学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对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理论述评,论述博弈论在现代经济学中的作用以及对当前我国经济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博弈论的研究者奥曼和谢林,至此博弈论已经第四次荣登诺贝尔经济学奖。简要介绍历届因博弈论而获奖的经济学家,阐述博弈论的发展和创新,说明博弈论的分析方法不仅在经济领域而且在社会领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奥曼重复博弈理论形成了一个跨越其它相关领域的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和内容深刻的文献”,奥曼和谢林的研究不仅解释了价格战和贸易战这样的经济冲突以及为何一些社区在运营共同拥有的资源方面更具成效,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更为我们理解国家、团体和个人之间的冲突与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9.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所阐述的观点是:博弈论最重要的应用是在于解决例如全球安全和军备竞赛这些极其重要的政治事件和市场价格形成以及经济政治谈判等一系列问题。奥曼和谢林两人创立的博弈论(又称“互动决策理论”),成为解释为何有些人、团体和国家能友好合作并且和平解决冲突而另一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却不断地被冲突困扰这一古老问题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0.
罗伯特·J.奥曼(Robert J.Aumann)教授是2005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其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博弈论、预期效用理论和完全竞争经济理论.奥曼教授对这些研究领域内许多理论的构筑和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本文对奥曼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进行了简要梳理和评论.  相似文献   

11.
博弈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发展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博弈论”在80年代开始就逐渐进入主流经济学.迄今为止,在微观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和宏观经济学中,都取得了重要成就.1994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授给了三位博弈专家——纳什(Nash)、泽尔腾(Selten)和海萨尼(Harsanyi).博弈论的基本内容博弈论,又称对策论,是研究决策主体的行为发生直接的相互作用时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的理论.依据当事人是否达成一个有效协议,博弈论可以分为合作博奕和非合作博弈.纳什、泽尔腾和海萨尼的贡献主要在于非合作博弈方面,他们的研究表明只有合作博奕中的协议构成一种非合作博弈中的纳什均衡时才是一种有效协议(真正有约束力的协议),所以现在我们谈到博弈论,一般指的都是非合作博奕.  相似文献   

12.
奥曼教授开创性的定义了“博弈论”的概念,并最早把在可转移效用中广泛应用的“稳定集”和“核心”的定义扩充到了非转移效用领域,同时指出博弈论中的非转移效用值不一定是唯一确定的。在此基础上,促进了在更一般的不完全信息的重复博弈理论领域中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0日宣布,将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有以色列和美国双重国籍的罗伯特·奥曼(Robert J.Aumann)和美国人托马斯·谢林 (Thomas C.Schelling),以表彰他们在博弈论领域做出的贡献。这是继199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翰·豪尔绍尼(John Harsanyi),约翰·纳什(John Nash) 和莱因哈德·泽尔腾(Reinhard Selten)之后,又两位因博弈论研究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  相似文献   

14.
托马斯·谢林的著作《冲突之战略》(The Strategy of Conflict)(1960)突出地表明了他将博弈论作为社会科学的统一分析框架所具有的远见卓识。他不把自己的注意力只集中于诸如国际象棋之类的零和博弈——其间各博弈方有着根本不同的利益,恰恰相反,他更强调这样一个事实:几乎所有的多人决策问题都属于共同利益与利益冲突的混合,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非合作博弈论有效地分析。纳什 (1950a,1951)为此搭建了舞台,他证明在所有包含有限次纯战略的博弈之中存在(纳什)均衡。谢林则着手进行了具有补充性的工作——推断各类有意义的博弈之均衡,并评估这些博弈及其均衡对于实际经济和社会交往是否具有启发性。他是在世界上第一次出现核军备竞赛的背景下从事这一研究的,这对于我们理解核军备竞赛的含义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5.
彩电业“价格大战”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江伟  刘振溪 《经济师》2002,(10):64-65
文章从彩电业“价格大战”入手 ,运用博弈论对“价格大战”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 ,对价格策略的博弈结果加以改进 ,提出将企业与其竞争者之间的一种非合作博弈关系转化为一种双方既竞争又合作的博弈过程 ,亦即由“双输”转为“双赢”。  相似文献   

16.
编辑手记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6,(4):I0003-I0003
博弈论在经济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博弈论的应用正在超越经济学,逐渐出现在政治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其他学科的分析当中,理解博弈论的逻辑对于了解和吸收社会科学新成果,以及推动社会科学研究意义重大。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J.奥曼在肯尼思·阿罗主编的《经济学前沿》上发表的“博弈论的目标”全面、系统、简练地探讨了博弈论的哲学思想,对于理解和把握博弈论的实质,很有帮助。本期选登此文,期望能促进我国学界对博弈论的认识。在比较研究方法论栏目,本期组织了三篇论文,围绕概念的界定展开讨论。概念的界定是研究的基本出发点,许…  相似文献   

17.
对合作与冲突的睿智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强 《经济》2005,(11):96-97
“为什么有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可以和平地解决冲突,而另一些国家、团体和个人却不断地被冲突困扰呢?感谢奥曼和谢林的研究,为这一自古以来困扰我们的问题带来启迪。”  相似文献   

18.
聚点理论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0年,谢林(Schelling)首次出版了为他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并体现其重要思想的著作《冲突的策略》(The Strategg of Conflict)。[1]在这本著作中,谢林提出了著名的“聚点”(focal point)概念。在谢林看来,聚点可以解释为博弈局的所有行为人都认可的历史的、文化的或者其他的一些具有突显特征(property of salience)的偶然因素。当博弈行为人之间没有正式的信息交流时,他们存在于其中的“环境”往往可以提供某种暗示(clue),使得他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与各自的条件相称的策略(聚点),从而达到均衡。  相似文献   

19.
博弈论的目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分两个部分探讨了博弈论的核心任务.第一部分先对博弈论的科学属性进行了思辨性的探讨.作者认为,不能简单用“正确”或“错误”来评价博弈论;一个科学理论不应该试图去得到事实或者接近事实,而是要努力将人们的思想和观察用一种简约的方式进行统一,从这个角度说博弈论不失为符合规范的科学理论.第二部分讨论了博弈论中若干“解”的概念,包括纳什均衡、核和夏普利值等等.作者认为这些概念必须根据它们的应用去加以理解,并且从它们应用的广泛程度和结果的质量进行评判.不同的“解”有不同的应用,每一种解都从某一侧面统一了交互性决策过程中的理性行为.正是基于这种对博弈解的理解,尽管博弈论是基于“理性人”的理论,但这并不妨碍它在解释“社会人”或“现代人”行为上取得引人注目的成功.  相似文献   

20.
高斯-塞德尔迭代求解方法,与博弈论的无限次重复博弈具有相同的指导思想。深入研究发现,高斯-塞德尔迭代法需要解的方程组,正是无限次重复博弈的反应曲线,而迭代法的解,也正是重复博弈下的纳什均衡点。但以往关于国际政策合作的研究仅仅从博弈论的角度进行福利收益分析,虽然取得相当的研究成果,但却无法突破一些技术上限制,重要的一点就是无法突破两国合作分析。文章以哈马达模型为例,将重复博弈的反应曲线与高斯-塞德尔迭代求解的方程组相结合,从技术上突破了国际政策合作不能突破两国模型的问题。并且指出,如果初始条件不允许,则国际政策博弈中将不存在纳什均衡,从而国际政策总是处于不断协调谈判中,但如果各方共同努力,却可以达到合作均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