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经过资本市场化改革后,国有银行的发展呈现两种典型现象:一是从银行层面看,其业绩呈爆发式增长;二是从宏观层面看,存差持续扩大和债权结构失衡等现象反映出其金融活动与实体经济日益脱节。这表明资本市场化改革在使国有银行微观绩效改善的同时并不必然带来宏观整体效率的增进。本文认为国有银行制度市场化的核心在于功能市场化,即由财政替代功能转向市场金融功能;对于国有银行功能演进而言.资本市场化改革只是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从长期而言,更需要国有银行资产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未来国有银行市场化改革中,增量改革比存量调整更为重要,其功能转化将取决于新市场金融要素的成长速度与竞争压力程度,其中内生性金融力量的成长对于国有银行乃至整个金融制度改革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国有银行产权改革与效率:国外经验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关于国有银行产权改革与效率的关系,国外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一些在国外被普遍接受的结论.本文以其中代表性的著作Clarke、Cull和Shirley(2005)为切入点,通过对他们提出的三个命题的辩证分析(包括证真和证伪),得出对我国国有银行产权改革有益的启示.基本观点是:(1)战略投资者不等于外国投资者;(2)"外资换效率"的改革模式需要审慎对待;(3)引进国内资本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必然方向;(4)完善的资本市场是国有银行改革的必要条件.同时,我们也提出了当前国有银行产权改革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国国有银行的资本金谜团   总被引:68,自引:1,他引:68  
本文旨在考察中国国有银行资本金谜团的由来 ,并为破解该谜团提供一种可能的视角。本文的讨论表明 ,国有银行之所以能在真实资本极少得到补充且不良贷款比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保持稳定 ,是因为国家与居民在中国特殊的改革背景下建立起了一种奇妙的资本联盟。由于在这种联盟中 ,国家以声誉入股且具有不可分性 ,因此 ,中国国有银行改革的可行方式是谋求改变资产结构 ,而不是试图重组资本结构。  相似文献   

4.
《经济师》1999,(6):42-44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和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也在进一步深化。然而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和过早到来的过剩经济,却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对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也带了严重的障碍。本文试从国有银行所面临的困境分析入手,探讨商业银...  相似文献   

5.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关系到中国金融业改革的成败,本文通过对现行国有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剖析,论证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民营化的必然性,国有银行民营化的实质是将原来由政府掌握的剩余收益权转移给商业银行经营的实际控制者,而政府则转变成契约预定收益的索取者,从而实现银行业的市场化改革。而引入民营资本进入国有银行是国有银行民营化的重要思路,股份化是国有银行民营化的具体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注资与国有银行改革: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   总被引:65,自引:2,他引:65  
本文旨在为人们解读国家通过注资方式推动国有银行改革的意图与绩效提供一个金融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其主要命题与观点大致有 :第一 ,政府推动下的银行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一般都受到某种外部因素的刺激并追求短期见效的效果 ;第二 ,在微观经济基础未能得到有效调整的情况下 ,单方面改变银行资本结构的行动注定会无功而返 ;第三 ,国有银行制度在世界范围普遍存在 ,且不乏有效运作的例证 ,通过人为方式降低国有银行比例以提高整体银行效率是一种逻辑误导 ;第四 ,中国国有银行低效率运行的根源不在出资人本身 ,而在于出资人获取回报的特殊经济流程 ;第五 ,若考虑到被巴塞尔协议剔除的一些无形资产可以在国有银行的资本结构中得到确认 ,则国有银行出资人的资本压力就没有人们相象的那么大。本文的结论是 ,中国国有银行的问题是经济改革过程诸多矛盾与利益博弈的长期积淀 ,解决方案须基于演进主义的方法论 ,绝不可毕其功于一役。  相似文献   

7.
贾林 《经济咨询》2006,(4):32-34
国有银行的资本风险问题,一直是我国金融体制和银行系统改革的重点。也是困扰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的主要问题。资本充足率保持一定的水平对于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控制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近年来,国家曾一再地向国有银行注资,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这与国家声誉成本的价值下降是有密切关系的。所以,要提高国有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风险问题,就必须真正体现国家声誉成本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我国国企改革在投资需求方面,没有形成有效的融资机制,在经营机制转换方面较为困难。国企改革难题背后隐藏着的金融症结是银行业的改革严重滞后及证券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要实现国企改革,就必须使银行业市场、证券市场与国企改革三位一体,实现国有银行的产权重构,全面推进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同时必须彻底改变国有企业相对单一的融资渠道,大力发展资本市场。  相似文献   

9.
我国国有银行作为主要的金融中介机构,在支持经济发展、调节国民收入再分配等方面起到过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国有银行改革势在必行。国有银行改革的难点在于:国有银行并不是独立运作的经济单位;国有银行受政府干预较多,缺乏经营自主权;国有银行债务负担沉重等。国有银行改革应采取的措施有:妥善处理不良资产;实行股份制改革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等。  相似文献   

10.
金融控制、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抑制 (自由化 )、金融约束理论所描述的发展路径 ,90年代的中国在处理金融改革、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关系上 ,对金融改革采用了既发展又控制的政策。金融控制为改革提供了所需要的资本 ,同时 ,让居民个人参与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市场交易来使风险社会化。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理解为某一阶段经济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处理上的动态性。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的动态组合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特定的结构、交易与绩效。中国转轨时期的金融控制缓和了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资金关系 ,并可能减少银行预期不良资产比例 ,在让国有银行继续成为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要债权人的同时 ,争取到了体制内部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 )化解风险的时间。  相似文献   

11.
四家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的成本和收益需从多角度来考察,从财务角度来看,四家银行通过剥离不良贷款,注资、股改上市带来巨大收益;从社会成本来看,高利差以及高不良贷款率意味着社会为国有商业银行支付较高的隐性成本;从历史角度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垄断国家金融业数十年,从理论上说,应当为出资人和国家贡献利润和超额利润,但是,高成本消耗了这种利润的大部分。总体来说,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成功的,但并非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在国有商业银行改革中,财务重组既是改革的起点,也是制约其后续改革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损失承担与资金注入主体的变化为切入点,对1998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模式及其变迁作了比较制度分析,思考了其政策约束效应。本文的结论是在财政部和央行交替主导四大行财务重组的背景下,由于重组过度依赖国有商业银行自身,“好银行/坏银行”模式的实际效果受到抑制,进而导致国有商业银行财务重组并非实质完成。这已成为利率市场化、银行运营市场化及AMC转型等金融改革的现实约束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愿  岳翔宇 《财经研究》2016,(3):95-108
1976年哈耶克提出了货币非国家化理论 ,主张赋予私人银行独立的货币发行权以约束政府滥发货币的行为 ,但反对者认为追求私利的发钞行必将无限增发货币引致通胀.文章将银行的发行和信贷统一起来分析银行声誉如何影响其发行行为,研究表明:在竞争性发行条件下 ,声誉机制能够有效地约束发钞行的行为,银行因追求长远收益而稳健发行.进而,文章以银行的生存历史和是否为上海银行公会会员度量声誉 ,利用白银风潮前夕中国34家发钞行和150家银行的微观数据检验声誉机制的作用 ,研究发现:声誉越好的银行,兑换券发行越稳健;声誉为银行带来了诸多经营优势,如更多的实收资本、盈余积累和存款 ,以致声誉好的银行贷款规模更大 ,利润水平更高 ;发钞行确实是因追求长远收益而稳健发行.根据民国时期银行竞争性发行的历史经验 ,文章首次为货币非国家化理论提供了微观证据 ,也为当前的货币政策制定和人民币国际化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14.
中国国有银行经历了多次改革而未能实现预期的商业化改革目标,甚至在其股份制改革后也很难说建立了现代银行制度。本文利用比较制度分析方法,从制度互补视角对此原因进行分析,本文的结论是,中国的金融改革只是经济体制整体改革的一部分,国有银行改革是在与企业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的互动中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资产组合配置的差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商业银行国有产权与银行业绩表现的关系,近来成为一个热点话题。但是,很少有文章讨论银行国有产权与银行谨慎经营行为的关系。本文依据银行资产组合配置比率指标,研究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与股份制银行在谨慎行为方面的差异。实证结论表明:股份制银行比国有银行经营更为谨慎;国有银行由于管理与经营机制的改革正变得越来越谨慎。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中国银行业竞争日趋激烈的现实背景,从国有银行股份制改革和管理授权入手构建了银行业混合寡占、国有银行混合持股的两阶段古诺竞争模型,分析国有银行为达到既定目标如何选择国有控股比例及适当的管理激励合同。研究表明,国有银行会选择利润收益合同作为占优管理授权,而放弃相对表现激励合同;当国有银行将最大化社会福利作为目标时,国有银行成为市场垄断者,私有银行被挤出市场;仅在利润收益激励合同下,国有银行将最大化利润和消费者剩余之和作为目标。  相似文献   

17.
我国金融体制的改革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也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金融一体化的日益加深,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主要思路就在于加快国有银行商业化进程、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优化资本市场结构、加快推进利汇率改革和积极防范金融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中国银行业绩效生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中国银行业转型和开放的双重背景下,选取四大国有银行与十家股份制银行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994~200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探究中国银行业的绩效生态以及国有银行与股份制银行绩效差异的决定机制,从比较中寻找差距,探讨国有银行的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19.
国有资本逆向入股民营企业追求“国民”间长期合作而不是短期机会主义行为。基于引入国有股权的民营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参股性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渐进式创新和颠覆式创新均具有促进作用,而控股性国有股权则不利于民营企业双元创新。进一步分析发现,市场化程度越高,参股性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越强,而控股性国有股权对民营企业双元创新能力的抑制作用越弱。市场化程度对国有股权的创新效应具有“扬长避短”之效。在采用替换核心变量和变量滞后取值等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结论可为推进国有资本监管改革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提供理论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