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3 毫秒
1.
黄土丘陵区生态环境脆弱,农民增收与生态恢复是该区域的2大主要需求。商品型生态农业能够使满足这2个需求的"行为过程"有机结合,实现产业与资源的耦合。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要素之间存在复杂的耦合关系,为此引入"结构方程模型"。通过对典型流域(村)124户农户资料的分析与建模,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对商品型生态农业系统耦合态势具有直接影响作用,即农业产业构成了农户商品型生态农业建设的主体,而"耦合态势"却决定了农户对生态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认识;在"系统运行过程中",农业资源、农户环境与农业产业具有两两相关性,且农业资源与农户环境的变化通过产业的发展传递并影响到农户生态经济系统耦合态势。这一结果与商品型生态农业的理念相吻合。为此,必须提高农户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感知程度,合理、有效的利用农业资源,促进产业与农业资源的优化耦合。  相似文献   

2.
郭亚军  姚顺波 《技术经济》2007,26(8):100-103,99
基于C—D生产函数模型思路,运用索洛增长方程式,对陕西吴起县退耕还林后农民收入的增长情况进行了分析,重点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对吴起县农业生产各要素收入弹性的影响,结论是吴起县的退耕还林政策有效的改善了各生产要素的收入弹性,从而显著地提高了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3.
退耕还林工程的环境改善功能对种植业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因果分析法和面板数据法分析了我国林草地的增减变动对种植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退耕还林工程实施以前,林草地的减少所引致的环境退化对种植业造成了负面影响;工程实施后,中部、东部地区林草地的增加促进了种植业单产的提高,而西部地区尚未建立起这种关系;通过退耕还林工程来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对种植业具有经济功效.  相似文献   

4.
《经济地理》2012,32(6)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根据2011年准格尔旗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能值分析的方法,探讨了4户典型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前后农牧系统能值变化。研究表明:在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户耦合作用下,农户耕作面积普遍减少,大部分农户的放牧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农户的农牧业生产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程度减少,而化肥、农药、机械等工业辅助能明显增加;农户农牧系统转变的潜在问题是农牧产品竞争力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加等。  相似文献   

5.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生产生活影响引起广泛关注,根据2011年准格尔旗农户调查数据,运用能值分析的方法,探讨了4户典型农户退耕还林工程前后农牧系统能值变化。研究表明:在退耕还林工程与农户耦合作用下,农户耕作面积普遍减少,大部分农户的放牧行为得到有效控制;农户的农牧业生产对自然资源投入的依赖程度减少,而化肥、农药、机械等工业辅助能明显增加;农户农牧系统转变的潜在问题是农牧产品竞争力下降、环境负载率增加等。  相似文献   

6.
产业集群和供应链耦合所形成的集群式供应链是解决目前困扰特色农业产业附加值提升问题的有效模式。分析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阐明了集群式供应链对关中-天水经济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意义,探讨了关中-天水经济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的策略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资源型城市平顶山市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存在的问题,从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整合的可行性研究入手,通过极核模式、点—轴模式及圈层模式的分析,提出了"八点、五轴"的农业产业空间布局整合模式,构建平顶山市郊农业区为极核、县郊农业区为一级节点的点轴模式。根据农业生产环境条件和农业产业用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规划布局了三个农业圈,构筑科技核心区、农产品配售区、农产品生产加工腹地区三圈组合的农业产业空间开发结构。资源型城市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研究能够促使农业产业的发展,使农业成为资源型城市的重要产业支撑,推进资源型城市平稳经济转型。  相似文献   

8.
文章基于2009-2020年中国的相关数据,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测算了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和经济增长指数,并运用耦合关联协调模型测算农业绿色发展和经济增长两者的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研究表明:自2009年以来,中国农业绿色发展水平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2017-2020年,中国农业绿色发展综合指数及多项分指标与经济增长的耦合协调度达到了优质耦合协调状态,两者的相互促进效应日益明显;农业绿色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主要通过资源环境、生产效率、环境保护、生态系统、质量高效等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9.
以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资源丰富但破坏日趋严重的生态现实与发展趋缓疑似陷入"资源诅咒"的经济窘状为背景,引入系统观点,在发展现状、耦合机制分析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出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发展机理,并以此构建发展的战略思路。研究表明:草原经济-生态"二元"耦合系统的演变过程是经济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的耦合与相悖的矛盾运动过程,耦合通过供给-补偿机制与分配-交易机制实现,经济-生态系统的耦合能力与耦合意愿决定了"二元"耦合水平与方向。因此,以提升经济-生态耦合能力与耦合意愿为目标,"二元"耦合系统螺旋式发展是解决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经济与生态之间相悖的战略路径,是草原丝绸之路经济带摆脱"资源诅咒"的有效途径,应借由形成并发展草原生态产业体系、建设草原生态资本体系等举措来实现。  相似文献   

10.
农业高质量发展是指农业生产端的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共享创新下形成的农业产业结构、农产品产量、农产品质量的高度优化。在明晰太原市农业区位条件的基础上,对太原农业产业进行了产业效益分析、农产品供给结构分析和农业技术性投入分析,通过测算超效率DEA值发现太原市农林牧渔总产值在十一个地市中排名较低,但农业生产效率相对较高,与区域城镇化发展水平、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以及农业技术创新密切相关。在"量农业"向"质农业"转变的大趋势下,促进太原市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核心的产业生产效率,进而构建高质量的资源利用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议从推动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升农业水资源利用率、以质量品牌带动资源集聚、以产业融合发展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发展、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功能农业发展、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信息化衔接八个方面不断强化太原市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以2000年中心比例尺1:15000的彩红外航片和2003年同比例尺下退耕及土地利用实地调查为基础,分析了退耕还林政策实施以来黄土高原中尺度地区土地利用现状特征,2000~2003年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变化的主要类型及方向,并构建退耕指数及退耕影响系数,分析了距研究区内公路及城镇不同范围的布局特征。结果表明:3年间利用类型转换集中体现在草地和旱坡耕地向人工造林地转移,人工造林用地年增加速率达34.5%。人工造林用地面积迅速增加,是这一时期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特征。受地貌发育规律影响,距公路以远退耕指数呈下降趋势,2km处为峰值,是全区水平的1.35倍;距公路以远退耕影响系数为增加趋势,在6km处达峰值,是全区水平的5.2倍。受城镇化发展影响,4km范围内退耕指数和退耕影响系数均显著小于4km以远范围,说明4km以远受城镇发展影响减弱,黄土丘陵农业景观占优势。  相似文献   

12.
矿-农复合区是指以地上农业生物资源利用、地下矿产资源的开采及地面加工为主要产业形式的经济区域(即矿-农利用区、矿-农叠加区、矿-农集聚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对矿-农复合区的经济发展作用巨大,但也不可避免的带来资源利用负外部性及环境的污染.如何通过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使资源型区域成为产业加工集聚区,变“输血型”经济为“造血型”经济,是矿-农复合区经济社会发展亟须面对且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探讨了建立塔里木盆地矿-农复合区矿产资源利用补偿调控机制的相关对策,以使塔里木盆地矿-农复合区在地下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工过程中建立起地面的良性循环产业,使区域内立体资源得到合理、有效、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农牧交错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选择退耕还草,发展苜蓿草业,对该区生态建设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考虑到该区贫困人口占大多数,粮食尚不能完全自给,退耕还草和草业发展面临诸多困难的实际情况,本文提出了以旱作农田增产技术、农田保水保土耕作技术、农牧结构优化调整及苜蓿生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技术措施,并提出了该区草业发展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基于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指标的多目标性和不相容性,提出了农业资源利用效率综合评价的遗传投影寻踪方法。该方法可以依据样本自身的数据特性寻求最佳投影方向,从而判断各评价指标对综合评价目标的贡献大小和方向。通过最佳投影方向与评价指标的线性投影得到投影指标值,通过这一指标可以对样本进行统一评价。利用该方法对甘肃省81个县域单元的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进行综合评价,并对综合评价结果进行分级。  相似文献   

15.
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的土地利用数量生态位(宽度)及其扩充压缩度模型不仅能很好地测度土地生态系统各要素的变化态势、方向和速度,而且能清晰地反映系统整体的演替与发展规律。运用此模型,分析了王东沟流域1986~2007年农用地土地利用变化过程。结果表明:(1)农地利用类型之间生态位态势差减少,农地系统多样性增加,农地利用结构更加合理。(2)农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与园地之间以及林地与牧草地之间生态位的竞争,其中耕地向园地的持续流转是农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方面。(3)农地生态系统经过20年的动态演变,目前处于稳定阶段,但耕地与园地的矛盾使系统潜伏着危机。最后,结合这些变化,提出了今后流域土地经营和管理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森林公园旅游不仅是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主体力量,而且也是国内旅游业极具影响力的新生力量。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的旅游开发进行了优势(S)、劣势(W)、机遇(O)和威胁(T)分析,结果表明,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发展生态旅游的优势明显,也存在较多限制因素,机遇与挑战并存,并据此提出了科学规划、保护资源、加强宣传、引进人才、协同发展等森林公园旅游开发基本对策,以期为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创新和经济相关数据,通过对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构建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准确测度和可视化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省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创新驱动超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时序上看,各省域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提升,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从空间分布看,省域间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特征。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有效促进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实地调研的141家合作社的数据资料为依据,其中,种植业类91家,养殖业类50家。应用二元Pmbit回归分析法,分别考察了影响这两类合作社主导的农业一体化(以下简称合作社一体化)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影响种植业类合作社的一体化发展的因素有:合作社的制度健全程度、收入、成员数量以及当地农业的专业化程度;影响养殖业类合作社一体化发展的因素有:合作社制度健全程度、政策支持程度和当地农业的商品化程度。根据实证研究结果,文章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关注颠覆性技术创新方向演变对于构建颠覆性技术“发现—遴选—培养”机制,挖掘重大颠覆性技术选题具有重要意义。利用三螺旋协同性测度模型量化政府、产业、学术界3类主体对颠覆性技术关注方向的协同程度,构建颠覆性技术行动者网络,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解析网络结构形式下政、产、学三方关注颠覆性技术创新的耦合方向,探究高度耦合技术方向的演化特点。最后,获得技术关注方向协同性、技术关注耦合方向特征、技术关注方向耦合时间时序特征、技术关注方向耦合机构特征、高度耦合技术方向演化特征5个方面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选取2010—2017年北京怀柔区农业经济发展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若干指标,对数据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分别对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分别构建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协调程度。结果显示,2010—2017年,农业经济系统与生态环境系统的耦合度介于0.925~0.999之间,差别较小,但耦合协调度由于受政府政策、市场等因素影响,在0.416~0.822之间波动较大。论文根据怀柔区两系统间耦合协调度波动的问题提出注重建立农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效机制,以促进两系统向优质协调发展状态过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