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2 毫秒
1.
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面临的严重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突出焦点问题。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是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战略。本文在阐述我国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和破坏的成因及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所面临的严重问题,并提出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污染、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生态农业、效益农业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我国要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尽快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效益农业,对实现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生态农业与效益农业既有共同点,又具有不同的特征,是两种不同的农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近年来,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指引下,我国的农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农业部门不断拓宽农业的发展思路,从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下开始向集约化和生态化的道路发展。生态农业越来越被大家所关注,从长远来看,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从生态农业的特点入手,分析了当前生态农业对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并进一步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了生态农业在广西恭城县成功实践的历史,介绍了生态农业发展给广西恭城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研究指出,要实现恭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大力发展产品的多样性,扩大产业链;其次应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经济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再次应加大生态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投资。  相似文献   

5.
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途径选择——以烟台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在深刻剖析了生态农业产业化内涵和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必要性的基础上,结合烟台市生态农业产业化的现状,围绕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关键点经营组织模式,提出了发展生态农业产业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回顾了生态农业在广西恭城县成功实践的历史,介绍了生态农业发展给广西恭城县域经济发展带来的变化.研究指出,要实现恭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大力发展产品的多样性,扩大产业链;其次应充分发挥政府在生态经济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再次应加大生态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的投资.  相似文献   

7.
生态农业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在全国地(市)级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洪绂曾(农业部副部长北京)今天,全国生态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在本溪市召开地(市)级生态农业建设工作研讨会,这是贯彻我国实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针,进一步推动生态农业...  相似文献   

8.
杨海平 《经贸实践》2016,(13):45-46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不断转型,尤其是在绿色可持续发展观念提出以后,我国已经提出了高效的生态农业发展目标和规划,并且已经具备了生态农业发展的根基,循环经济作为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于平衡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对于指导生态农业的长久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本文将梳理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的相关理论知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循环经济对指导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并且重点有针对性地从提出几点可行的策略,以期进一步提升我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而促进我国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生态农业作为一种健康、安全的农业业态,是承载我国农业走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重要依托,本文在阐述生态农业形成机理的基础上,对吉林省东部地区生态农业发展基础进行了分析,依托问题的梳理,提出对策建议,为促进吉林省东部地区生态农业形成与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10.
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实现生态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贵州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与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途径。给出当前贵州生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分析了全省实现生态农业化过程中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探索一条推进贵州省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唐静 《经济与管理》2010,24(10):81-83
根据中央第五次援藏工作会议精神和西藏自治区的主要产业选择,发展旅游、文化、信息、交通、生态环保这五大主导产业,既符合西藏自治区的实际,又能突出其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2.
跨越式发展绝不是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满足于一时的所谓"发展",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发明和不断创新,不断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探索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构建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发展平台。宁夏跨越式发展的实现必须紧紧依托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这样的跨越式发展才是可持续的。  相似文献   

13.
王鹏 《当代财经》2008,90(3):81-87
内地各省市(自治区)的GDP和人均GDP、香港人均GDP、绝对距离以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组织等解释变量,是影响双边贸易流量的主要因素;各因素的影响程度互有不同,内地各省市(自治区)对香港的出口贸易潜力也存在一定差异。因此,内地与香港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一步加强经贸交流和合作,充分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两地经济的共同繁荣。  相似文献   

14.
中国旅游经济的省际比较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3  
本文选取6个反映旅游经济状况的代表性指标,海外旅游接待人数、国内旅游接待人数、旅游创汇、国内旅游收入、旅游企业数量、旅游企业固定资产原值,利用具有全国可比性的权威性数据,计算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经济密度,采用顺位得分法排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旅游经济位次,并对排定的位次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西部大开发:重点、进展、政策与创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长顺 《经济地理》2003,23(1):12-1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包括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比照有关政策措施予以照顾。西部大开发有四项重点任务,选定了重点区域,实行重点开发。3年来西部大开发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国家实行重点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政策措施,并已出台政策措施与规划。我国加入WTO和党的十六大召开,西部大开发还需要理论和政策创新,笔者尝试着提出了四点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与贸易的快速增长,传统的区域划分在研究贸易与环境政策问题时的局限性愈发凸显。运用因子方法对1992~2005年中国各省市、自治区近十几年来经济、贸易增长与环境污染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为贸易与环境污染的区域研究提供新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运用中国1999—2008年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面板数据,实证了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促进农民增收的区域差异。结果显示:东、中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依存度与农民收入增长正相关,且中部地区要明显强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农产品进、出口依存度与农民收入增长负相关。在对实证结果进行讨论和解释的基础上,就中国农产品对外贸易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和欠发达地区,因而发展教育事业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新疆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教育资源配置不平衡;二是教育投入不足,分配欠合理;三是教育政策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在今后的发展中,应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级各类教育,加强9年义务教育,加大对中等教育的投入力度,改善教育经费支出结构,同时应加强政府对教育的宏观调控力度,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基于1989-2006年中国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不包含西藏)的面板数据.采用STATA10.0计量软件,运用GMM方法对聊与中国城乡收入不均等程度的直接和间接影响.结果表明,从其直接影响看,中国积极引进外资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不均等;从间接影响看,FDI通过调整中国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通过推动贸易自由化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整体而言,在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引进外资有利于缩小城乡收入不均等.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0.
Recent analysis on New Regionalism has, for Björn Hettne, raised important ontological questions over ‘what we study when we study regionalism’.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 this debate by focusing on the shared beliefs, norms and rituals that hold a region together. Working between the New Regionalism literature and thinking on international regimes, this paper – to paraphrase Friedrich Kratochwil and John Ruggie – outlines the ‘inescapable inter-subjective quality’ of a region. This focus on inter-subjectivity seeks to improve on existing approaches that consider shared social structures as already fixed, and/or as autonomous constructs operating over and above regional actors. In order to appreciate how inter-subjective structures and regional agents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the paper explore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Latin America. Specifically, it examines the politics of regionness – understood here in relation to identity, space and agents – to demonstrate how various regional actors operate within, and reconstruct, shared meaning. In so doing, it interrogates the practices that govern and continually produce the reg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