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乡村生态康养旅游是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的产物,发展乡村生态康养旅游是带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之一,但目前我国乡村地区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研究表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虽然实现了初步的融合,但产业融合度偏低,主要是由于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整合与创新能力不足,康养旅游精品缺乏;高素质人才培养不足,职业能力培训欠缺。探究问题的根源、关键、根本、核心和突破点,并提出以"协同行动、协同服务、协同共享、协同监管"为目标的协同发展体系,包括协同发展的目标、主体和任务,以期促进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与健康产业融合,以乡村生态康养旅游发展带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推进过程中,旅游协同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旅游业具有关联面广的特点,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既表现为区域旅游协同、产业关联融合、要素一体化等内容,也表现为旅游发展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不断融合演化.如何整合形成一个研究框架进行系统分析和认识,是值得探索的现实问题.孙振杰博士所著《旅游共生体系统构建及协调演化研究》一书(河北人民出版社2021年12月出版)给出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具有明显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该书是作者在这一领域长期探索研究的总结,也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3.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城郊旅游产业在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我国当前城郊旅游产业发展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存在城市休闲需求多样化与城郊旅游产品单一化的矛盾等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利益相关者之间缺乏利益协调机制。为了促进城郊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使其充分发挥对新型城镇化的带动作用,应明确城郊旅游产业相关利益主体的共同目标,促进各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共赢,发挥非正式制度在城郊旅游产业发展中的规范作用,利用城郊旅游产业的集群发展优势,开发特色休闲旅游产品,带动新型城镇化"精明增长"。  相似文献   

4.
在旅游与生态环境矛盾趋于加剧的背景下,生态化可促进产业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同发展,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在产业生态化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以具有重要生态战略地位的秦巴汉水区域为例,提出旅游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必然战略选择;同时指出产业生态化的发展路径,以旅游产品与服务供给的生态化为根本形成推力系统,以旅游消费模式的生态化为重点形成拉力系统,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形成支撑系统,以产业生态化发展环境的营造为手段形成保障系统,推动旅游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进区域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5.
翁钢民  潘越  杨秀平  宋娜 《经济地理》2020,40(1):214-225
协同视角下对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发展格局的动态把握是驱动旅游经济永续发展,优化要素供给的重要依据。运用LISA时间路径、重心轨迹、复合系统协同度等模型,对2009—2017年我国旅游产业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发展格局的时空动态及三者所构成复合系统的协同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三者省域间发展均渐趋于空间均衡,过程中旅游产业呈现"溢出效应",而科技创新、现代金融则以"独立效应"为主。②三者局部时空格局动态变迁路径差异性显现,旅游产业最为稳定,省域间以协同增长占主导;科技创新稍弱,协同与竞争并存;现代金融稳定性最差,以空间竞争为主。③复合系统总体协同度较低,实现优质协同仍需较长时间。④协同格局经历了由局域性集聚分布—垂直分层—"胡焕庸线"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部署,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而旅游业作为一个能够拉动区域联动、推动公服衔接、促进生态持续、加快消费集聚的产业,有条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行产业和示范引领.本文结合京津冀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参考三地统计年鉴,找出了京津冀旅游产业存在的问题,并从多个角度提出了产业链整合的相关策略,为京津冀整合旅游产业链、共塑区域旅游品牌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武陵山区自然生态资源保存良好,文化生态资源丰富多样,生态资源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发挥着支撑作用。武陵山区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缺乏宏观规划、破坏本土生态、冲击生态文化的潜在问题,这不利于该区域生态资源价值的提升和旅游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生态资本提升是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的重要目标,也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路径。文章以生态资本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武陵山区旅游产业与生态资本的互动关系,得出两者之间存在横向网络关系和纵向时序关系,继而提出了以生态资本提升促进武陵山区旅游产业发展的实践路径。武陵山区各地区之间应该注重旅游发展的统筹协调,进行科学的旅游规划,应注重旅游生态数据的统计和旅游生态系统的监测,应提升旅游生态服务价值,注重产业互动发展,还应该注重挖掘文化生态资源,提升旅游产业的整体价值。  相似文献   

8.
生态文明的内涵要求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加剧了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旅游产业生态化不仅有利于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同时也是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从自己组织理论出发,分析旅游与农业融合效应的形成机理与其演化周期,研究表明:产业融合系统自组织演化的动力来自于系统之间的竞争与协同;旅游与农业融合效应的形成机理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动态演化过程,而且其演化周期是一个从无融合阶段、竞争融合阶段、协调融合阶段、共振融合阶段、衰退再造阶段,再到时下一个周期的螺旋式上升式动态演化过程;他组织与自组织协同才能更好地促进旅游与农业的融合。  相似文献   

10.
针对旅游产业价值链的基本要素进行分析,按照旅游地(以及产品)、产业集群和旅游企业集团三个层次探讨旅游产业价值链竞争策略,区域旅游产业发展未来的竞争重心将由目前的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向基于价值链的企业集群之间的竞争.区域内旅游企业尤其是领袖型企业必须去应对产业价值链上价值重心的不断转移和变化,使自己始终处在高价值的关键环节中,保持竞争优势,才能获得产业链的合理结构和高效的协同效率,谋求产业价值链的利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旅游诚信问题普遍存在。旅行社行业诚信危机的根源在于:旅行社制度的不完备性,旅行社契约的不稳定性,旅游失信的潜在收益性,要从根本上化解旅行社行业诚信危机,必须改善旅游行业的诚信观念,健全旅行社管理制度,完善旅行社失约归责制度,提高惩罚成本,构建旅行社诚信体系,塑造旅行社行业品牌形象。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高技术产业集聚与生态环境在互动中实现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分析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耦合机理的基础上,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对2003—2017年我国内地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进行分析,探究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协调程度及其时空演化特征。结果发现:耦合协调度总体稳步提升,但存在区域差异;耦合协调等级有待提高,大部分地区经历了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滞后、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生态环境同步发展、生态环境发展滞后3种耦合协调类型;耦合协调度相似地区在空间上趋于集中分布,热点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迁移。最后,从树立协同发展理念、建立动态监测系统、加强地区间合作与交流3个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以环境承载力理论为基础,依据生态足迹的方法计算出镇江市2000-2007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容量,及其产业构成、产业生态赤字/盈余和产业生态效率,结果表明镇江市生态赤字较为严重,产业结构仍旧不尽合理,粗放型经济增长导致的结构性污染和资源短缺是镇江市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最终我们在实施镇江市产业结构调整时应当做到:从总体上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稳定第一产业发展比例,控制农业和牧业在一产中的比例,适当发展林业,大力发展渔业;进一步优化工业生产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相似文献   

14.
中共河北省第七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加快建设沿海经济社会发展强省的目标,京津冀地区的协调发展将是国家重点支持的对象,京津冀三方应在共赢的前提下,加大政策协调的力度和产业协调的力度,破除行政区划障碍。加快打造一条紧密联系的沿海经济产业带,加快河北省会城市群建设,从而真正实现河北省与京津的融合和一体化,促进京津冀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海岛地区产业演替及资源基础分析--以舟山群岛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舟山市产业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其经济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1992年前,是以产业结构渔业占绝对地位的单一结构阶段;1993—1998年,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阶段;上世纪末以来,又进入了新一轮的经济发展时期,即工业产值比重快速增加阶段。根据海岛的自然资源基础和特点,在新世纪的经济发展过程中,舟山市应定位为生态型的港口旅游城市。以港口及临港工业为主导,以海岛旅游和海洋经济为特色,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海岛地区的主导产业应体现海岛资源优势及区位优势,以集群性环保型产业为主。同时由于海岛地区淡水资源缺乏,主导产业也应着重选择低耗水型产业。  相似文献   

16.
户籍制度、城市化与服务业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严格户籍制度对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也影响了中国服务业的增长。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以人口自由流动(并非人口自由迁徙)为代表的户籍政策松动,为服务业增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这种并非到位的改革政策使流动劳动力的收入与消费大幅度分离,导致中国服务业未能获得充足的发展,如果对户籍制度及其配套的政策进行改革,则中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将会提高3个百分点左右。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新形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存在不断深化、不断升华、不断拓展认识的过程,可以用不同方法观照。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要使其目标和任务得以协调、有序地实现,就必须选择和运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学发展观相适应的科学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水资源空间分配的不均衡决定了有必要对其在行政辖区间进行重新分配,由此难免引起相关辖区政府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并可能影响区域经济的均衡、协调发展。要实现中国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需要通过适当的财政制度安排建立和完善水资源在行政辖区间配置的政府间横向财政补偿机制,以激励水资源调出地的积极性,同时促进行政辖区内水资源的有效供给。  相似文献   

19.
于亚滨  徐效坡 《经济地理》2006,26(6):936-939,960
从科学发展观理念、城镇集聚与扩散和区域差异互补理论出发,剖析了哈尔滨都市圈协调发展中的主要问题。针对行政壁垒、重复建设、恶性竞争、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等问题,提出了协调发展的对策:加强都市圈规划;制定严格的土地利用空间管治;严格区域职能分工;加强生态系统网络维护;搭建共赢平台;调整行政区划;建立区域协调发展组织;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政策;完善改进领导考核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论生态环境与和谐发展的经济学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生态环境在长期经济增长中的战略地位、生态的“三效”统一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经济学属性三个方面,论述了生态建设与和谐发展的经济学关系。笔者认为:(1)生态环境和科技资产都是宏观经济学模型当中的战略性资本,在长期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予以高度重视;(2)生态的“三效”(即生态效益、生态效率和生态效用)应统一于生态效果,唯有如此,才不至于陷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二者不能兼顾的困境;(3)森林生态系统从生产领域来看,具有私人物品属性,但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角度来看,又具有公共物品属性,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这种准公共物品属性,有利于制定宏观林业经济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