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省际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能源效率呈现明显的"东高西低"现象,能源利用效率高的省份几乎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利用效率低的省份主要集中在中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技术进步、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能源价格、制度因素等都对东部地区能源效率改进有积极作用,而中部地区同样因素的影响较弱,西部最小;制度因素对西部地区(除广西、重庆、四川外)大多数省份能源效率改进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DEA的中国能源产业生产效率及生产率变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钟馗  杨俊  胡玮 《技术经济》2009,28(10):38-43
本文基于DEA,对1997—2007年间我国29个主要能源生产省份的能源生产效率及生产率变动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能源产业生产效率的地区差异显著、平均水平较低,相对来说常规能源的生产效率发挥比较充分;总体看来,生产率增长主要是技术进步的结果,规模效率的贡献较少;大多数省份的生产率水平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引起各地变化的原因却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3.
基于ETFEE指数的中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基于非期望产出的SBM模型计算出2000—2011年我国29个省份及东、中、西部区域的煤炭、石油和燃气三种主要能源的生态全要素能源效率(ETFEE),在此基础上,通过面板Tobit回归模型实证分析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呈上升趋势。各省份之间煤炭和燃气ETFEE相差较大,石油ETFEE则趋于稳定。东部区域三种能源ETFEE较高;中部区域三种能源ETFEE波动幅度较大;西部区域石油ETFEE较高,但煤炭和燃气ETFEE较低。面板Tobit回归模型显示:经济增长水平、产业结构、能源产量、外贸进出口总额、能源工业投资和地理差异均会对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依据这些影响因素,本文认为,通过优化调整地区和区域能源结构,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向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的深度结构转变,加快能源产地区域的能源科研成果实际转化,鼓励利用区域贸易优势加强能源技术转移和扩散,可以有效提高我国区域结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4.
能源消费结构是影响节能减排效果的主要因素,但是能源消费结构又受到本地区产业结构的制约。基于2008—2019年中国30个省份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节能减排的面板数据,利用熵值法测算了省级地区的节能减排效果,利用核密度法考察了三者的动态演进特征,构建了能源消费结构对节能减排效果影响的门槛模型,探讨在不同产业结构门槛水平下能源消费结构对节能减排效果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样本考察期间,各省份能源消费结构和节能减排效果均呈现集中态势,且差距逐渐缩小;东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产业结构技术化和产业结构偏离度呈现明显差异;能源消费结构对节能减排效果的影响存在明显的门槛特征,能源消费结构对节能减排的影响并不是单调的线性关系,在不同的产业结构水平下,能源消费结构对节能减排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能源效率趋同性研究:基于空间经济学视角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首先采用基于投入导向的规模报酬不变的超效率DEA模型测算了1991-2008年中国各地区的能源效率,然后进行了地区能源效率的空间相关性分析,并基于空间计量分析方法对能源效率的趋同性进行了实证检验,同时还探寻了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区域能源效率之间的正相关性逐渐增强,能源效率分布呈空间集聚趋势;在样本期内,我国能源效率存在绝对β趋同特征,且条件β趋同迹象也很明显,产业结构、工业化水平、政府行为和FDI等因素是造成能源效率地区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采用中国1995-2011年的省区面板数据,本文对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能源效率差异呈收敛特征,其中,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缩小导致了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的收敛,而能源消费结构差异对能源效率差异的影响则呈现区域特征。研究发现,FDI对不同区域的能源效率具有不同的影响,FDI提高了中部地区的能源效率却降低了西部地区的能源效率,从这种意义上说,西部地区的FDI更符合"污染天堂"假说。文章的结果表明,对中西部地区而言,在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同时,努力提高先进产业的生产效率,加强RD投入的生产转化,降低能耗与污染,是缩小与发达地区能源效率差异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7.
基于松弛变量超效率模型(SUPER-SBM-DEA)对碳排放约束下的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并构建计量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不同地区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较大的差异,东部地区全要素能源效率最高(0.565)、中部地区次之(0.473)、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最低(0.408);我国全要素能源效率主要受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固定资产投资、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政府干预能力、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影响。其中,外商直接投资、出口规模、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人力资本、市场化程度等因素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正向影响,但固定资产投资和政府干预能力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具有负向影响,这些因素在东中部地区对能源效率影响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污染避难所"在中部地区得到验证,但在东西部地区并不成立。  相似文献   

8.
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环境绩效与节能减排潜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全要素方法,将环境污染(二氧化碳排放和二氧化硫排放)作为能源利用经济产出的环境成本纳入研究框架,运用2000~2007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选取基于投入导向的CCR-DEA模型,测算了中国29个省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并度量了其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计算得到中国各省份的节能减排潜力;分析了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地区之间的效率差异并采用Tobit模型检验了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影响因素。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当前中国能源利用的经济效率及其环境绩效整体水平都偏低,尚具有很大的提升空间;(2)中国各省份、三大地区的能效及其环境绩效发展都显著不平衡,节能减排潜力巨大;(3)经济发展水平对一个地区的节能减排能力有显著影响,而促进技术进步、优化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是当前提升中国节能减排能力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9.
胡达沙  李杨 《财经科学》2012,(4):116-124
本文基于SBM模型运用2000-2009年省级面板数据,测算了我国各省区环境效率,同时利用面板数据模型对影响环境效率的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全国环境效率整体水平呈现下降的趋势,各区域环境效率差异较大;经济规模、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政府规制和地区因素对我国环境效率均有显著影响,并且发现这些因素对于不同区域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探讨我国环境投资对环境效率影响的区域性差异。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1997—2007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在DEA-Tobit两阶段分析框架下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的卫生支出效率。首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核算了各省份政府卫生支出的综合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利用受限因变量Tobit模型对效率得分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地方政府的卫生支出效率存在显著的地区差异,而人口密度、居民受教育水平、人均GDP、财政分权和医疗体制改革等社会、经济和政策变量则是造成这种效率差异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28个行业2001-2007年的基础数据,运用非参数数据包络分析的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法,实证测算了制造业28个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结论认为,中国制造业全要素能源效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行业之间差异显著。全要素能源效率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全要素能源效率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垄断程度较高、进入壁垒较高的行业。技术进步是促进全要素能源效率提高、引起行业间差异的主要原因。Tobit模型回归表明,研发投入、市场竞争、外资进入有利于改进能源效率,企业规模相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还存在较大的区域差距,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国整体能源发展水平的提高。本文以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异为基本依据,通过对非可再生能源区域优化配置问题进行理论解释并展开经验分析,探讨了中国非可再生能源区域优化配置的内在规律和现实可能性。本文还结合中国非可再生能源区域优化配置的要求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要素使用结构是效率变动的起始点,以工业为对象的研究不可忽略不同行业间要素配置结构的区别。本文选取不同要素密集度制造业作为研究对象,基于DEA方法测算了1995~2008年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探索不同要素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中国制造业能源效率的总体水平较低,并随要素密集度的不同而不同。劳动密集型制造业能源效率最高,技术密集型行业次之,资本密集型行业最低。三大类型制造业能效提高仍有50%以上的空间,“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的政策导向应由目前的以行政区域为对象分解节能降耗约束指标的治理方式向以行业或企业为约束对象并分解节能指标的治理方式转变。本文通过Tobit模型还发现,进一步促进技术创新、保持适度合理的行业竞争、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以及扩大企业规模将有利于提高制造业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4.
制造业产业聚集与纵向分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婧  丁盈 《技术经济》2007,26(4):37-43
探讨中国的制造业地理集中程度与纵向分离程度的关系。利用整理所得的产业区域资料,发现产业集聚中心的纵向分离程度,比产业集聚中心外的区域的纵向分离程度要高;而比较地理集中的产业,其产业聚集中心内外纵向分工程度的差异水平,高于整体制造业与地理不集中产业的差异水平。同时也发现,当产业地理集中度随着邻近同产业、相关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就业人数增加而提高时,纵向分离程度也会随着提高。实证的结果进一步论证了,产业的地理集中,可以降低厂商在市场上的交易成本,进而提高交易效率与产业纵向分离程度。  相似文献   

15.
本文在简单评述有关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方法,并将其作为评价工业企业创新能力的定量方法。并且以重庆市2007年工业企业创新统计数据为依据,在建立创新投入产出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DEA方法。从综合有效、技术有效和规模收益三个方面对重庆市23个区县的企业创新效率进行评价,对投入产出相对无效的决策单元分析其无效原因,并给出改进方案。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对不同企业创新能力进行比较排序,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Based on a large sample for the German commercial and services sector, this paper econometrically assesses the relevance of various types of barriers to energy efficiency at the sectoral level and across fifteen sub-sectors. The results at the level of entire sectors suggest that the lack of information about energy consumption patterns and about energy efficiency measures, lack of staff time, priority setting within organizations, and - in particular - the investor/user dilemma are all relevant barriers. Allowing for sector-specific differences in the relevance of these individual barriers yields a more heterogeneous picture. The numbers and types of relevant barriers vary across sub-sectors, and the majority of sub-sectors are subject to relatively few barriers. The statistically most significant barriers are found for the sub-secto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s. These findings are robust, independent of whether the definition of an organization's energy efficiency performance includes only measures that have actually been realized or also those that are being planned. For planned projects, however, organizations appear to underestimate internal priority setting as a barrier to energy efficiency.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对工业行业的资本存量进行详细核算,利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计算出各行业的技术效率值。其次,建立行业能源消耗、产出、技术效率之间关系的面板计量模型,采用似不相关回归方法进行参数估计,分析了产出增长与效率提高对不同行业能源消耗的影响,以及行业内部各个影响因素对能源消耗标准差的影响。同时,利用四分图法将不同水平的产出、能源消耗分别与不同水平的能源消耗产出弹性、技术效率弹性相组合,进一步就如何将产业发展与节能减排规划进行有机协调方面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湖南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地域差异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罗永乐  魏海涛 《经济地理》2005,25(4):491-494
采用偏离—份额法对湖南省各地区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计算出三大经济地带及各地级市州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并以此为依据将14个地级市州划分为三类:产业结构推动效用显著的地区、结构推动效用不明显的地区和结构不利于经济增长的地区。并对不同地区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情况加以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基于DEA方法的北京市循环经济效率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经济系统是一个具有多投入、多产出的复杂系统,有效评价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是反映循环经济状况的关键。文章以北京市18个区(县)2008年度的统计数据为基础,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方法(DEA)中的BCC模型对循环经济效率进行评估。效率得分结果显示,北京市各区(县)在循环经济效率上存在明显的差异,首都功能核心区、生态涵养发展区循环经济效率较高,城市发展新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则呈现相反情形,并且北京市各区(县)发展水平与循环经济效率之间不存在相关性。松弛变量分析显示,在既定的效率得分下,不同区(县)对于各项投入的利用存在很大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