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生物多样性可提供促进心理健康的文化性生态系统 服务。当前,生物多样性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多从“测量生 物多样性”维度出发,而以能够对景观体验者心理产生直接影 响的“感知生物多样性”为视角的探索尚且匮乏。面向城市居 民定向注意力的恢复需求,从感知生物多样性的内涵释义、注 意力恢复的机理解析出发,将高密度高异质性典型城市重庆作 为案例区,以城市中最能与生物多样性接触的“城市公园”为 研究对象,通过量表设计和使用者问卷调查,建构公园感知生 物多样性影响注意力恢复的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感知生物多 样性与注意力恢复间的因果关联,进一步对与其相关的规划策 略制定、设计实践应用及接续研究进行了讨论。旨在为感知生 物多样性导向的疗愈性景观空间规划设计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探讨校园绿地声景观对大学生情绪和注意力的影 响,邀请30名大学生在实景环境中进行视听体验,通过眼动 追踪技术、皮肤电响应来分析不同声景对注意力和情绪影响的 差异,以及声景的视觉注意对情绪唤醒的影响。结果表明: 1)与低自然声相比,在交通声和人工声为主导的声景环境 中,人的情绪唤醒程度显著增加;2)不同类型声景对视觉注 意力产生显著影响,当声源足够显著时,会引导人们在视觉场 景中搜索与之相关的景观要素;3)在低声压级的自然声环境 中,通过听觉信息引导体验者关注绿色植物,是降低生理唤醒 度、提高自然疗愈力的有效方法。在未来校园绿地规划和设计 中,应当将声景作为一个重要的疗愈因子纳入考虑。  相似文献   

3.
已有大量研究证实,偏好程度越高的环境恢复性效益越高,且恢复性评价的提升有助于改善游览者对环境健康效益的评估。在此基础上,构建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和健康效益评估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以探讨其关系及作用机理,并以福道为例进行结构关系模型验证。结果表明:1)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一致性、易读性、复杂性和神秘性均能有效反映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以神秘性对环境偏好的影响最为显著;2)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远离、延展性、魅力性和兼容性均能有效反映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恢复性评价,以魅力性对恢复性评价的影响最为显著;3)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对其恢复性评价有显著正影响,对城市森林步道环境的恢复性评价对其健康效益评估有显著正影响;4)虽然游览者对城市森林步道的环境偏好对其健康效益评估没有直接影响,但二者之间通过恢复性评价的中介效益产生了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居住的气候因子综合评价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李雪铭  刘敬华 《经济地理》2003,23(5):656-660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其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特点,气候是构成这一系统最为密切直接的自然地理因素,也是人们评判城市适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从人适应气候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对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气候适居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5.
知觉恢复量表(PRS)在恢复性环境评价中有广泛应用,其中文版在城市公园景观评价中的应用尚未予以验证。以城市公园为单一评价对象,探讨中文版PRS量表的信度和效度。选取城市公园中具有不同要素、开敞度和场景的6个空间类型,分别录制成景观视频作为实验素材。共有120名男女比例为1:1的在校大学生参与了测试,在经历口语考试的压力后,通过观看城市公园的一个场景视频缓解压力,采用中文版PRS量表对场景的恢复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中文版PRS量表在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估中具有良好的评估者间一致性和内部一致性;量表条目的代表性与适宜性程度较高,与注意力恢复理论的构架基本一致,对不同环境有一定的区分度,可用于城市公园恢复性环境评估。  相似文献   

6.
基于风景园林学对空间庇护感的建构理论,以重庆 龙头寺公园为调查区域,选取由3种庇护类型(植物群落、景观 建筑、休憩设施)和3种庇护等级(顶部覆盖面、两侧和后侧围 合面及前方遮挡面构成的高、中、低空间围合关系)构成的9类 空间样本,现场测试83名受试者在空间样本中观察前后,注意 力和情绪等心理感受及脉搏和血压等生理信号的恢复性效果。 结果表明,注意力方面,高庇护和中庇护等级的恢复绩效均明 显优于低庇护等级;情绪方面,休憩设施和景观建筑的恢复绩 效明显优于植物群落;舒张压和收缩压方面,植物群落的恢复 绩效显著优于休憩设施和景观建筑。在类型和等级的交互作用 下,低庇护休憩设施、高庇护景观建筑和高庇护植物群落对注 意力产生明显的恢复效果;低庇护植物群落、高庇护休憩设施 和中庇护景观建筑的组合能显著促进舒张压和收缩压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湖泊中利用水生植被,可逐步恢复城市湿地生态功能。本文对比了植被恢复前后湖泊的净化效率,结果显示:水生植被恢复前后水体对CODCr的净化效果差异不明显,对营养盐的净化效果差异显著,TN的去除率提高30.8%,净去除浓度1.44mg/L,是植被恢复前的4倍;对TP的去除率提高36.8%,水体Ohl—a浓度整体逐步降低,至15μg/L左右,与植被恢复前同期相比降低6.5倍;浮游植物种群密度下降,蓝藻细胞密度下降一个数量级。可见,随着植被的恢复,水体净化效率逐步提高。鉴于建造人工湿地比利用现有水体改造湿地的费用和环境效果均大得多的现实,本文提出:恢复城市湖泊的水生植被是治理城市非点源污染的经济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环境的一种评价,场所依恋是游憩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恢复性评价则是人在城市公园中感知到的心理健康效益。论述了环境偏好、场所依恋及恢复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借鉴自我调节理论,构建了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并以福州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心理路径有2条,分别是“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的简单影响路径和“环境偏好→场所依赖→场所认同→恢复性评价”的综合复杂影响路径。表明游憩者在城市公园中的恢复性感知是一个渐进式的心理感知过程,尤其是在具有场所依恋情感的环境中,经历了“环境认知评价→情感响应→情绪启动”的心理过程,认清这种复杂的心理路径对今后塑造更具恢复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高强度的城市建设和公共活动影响下,城市公共空间的环境品质问题日趋严重,创建高品质的城市空间环境也随之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主题。对风环境、热环境和声环境的数据综合分析以及城市物理环境与空间形态的耦合优化研究成为城市品质提升的关键之一。以物理环境的单一维度转向以多元要素综合研究为基础,并与城市设计实践相结合,阐述了多源物理环境数据的综合分析方法。通过对古荥大运河的实证探索,研究城市物理环境数据分析方法在城市设计中的深度介入,据此可建立基于城市物理环境优化的城市空间形态布局,通过物理环境优化对城市空间环境品质问题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实践提升与设计引导。  相似文献   

10.
基于调查数据,构建了潜在创业者环境注意力质量、创业学习活动的创业倾向效应模型。结果表明:创业政策注意力质量对创业倾向具有促进效应但不显著,创业文化与创业组织注意力质量对创业倾向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创业学习活动不仅对创业倾向有直接效应,而且有利于提升创业文化与创业组织注意力质量的创业倾向效应,但其在创业政策注意力质量与创业倾向之间的中介效应并不成立。因此,创业环境建设需要着眼于潜在创业者注意力质量,强化创业政策宣传、创业文化建设、创业学习开展。  相似文献   

11.
王森  李金叶 《技术经济》2023,42(10):127-141
随着统一大市场的加速构建,培育一个具有良好竞争环境的“内循环”消费市场是实现中国经济平稳复苏的有效途径。基于2001—2015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结合地区投入产出表匹配数据,以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视角深入探究由区域市场势力引致的产品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潜力的影响。研究发现:(1)产品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潜力存在显著的抑制作用,主要通过加剧价格波动、降低产品质量、缩减供给规模、减少劳动收入四条途径抑制居民消费潜力;(2)数字化转型的调节效应显著弱化了产品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潜力的抑制作用,其中,产业互联网相对于其他维度的数字化转型表现出更强的调节效应;(3)考虑产品类别、行业及地区异质性发现,对于基础型和普通品质产品、资本密集和低竞争度行业、城镇和西部地区,数字化转型更能显著缓解产品市场扭曲对居民消费潜力的抑制作用。研究结论为优化市场供给环境,推进数字化转型,实现消费潜力有效释放提供了产业层面的证据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年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 加。现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 响,但目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健康 的促进作用研究较为缺乏。通过采集参与者在2段差异性高的 滨河实景环境中行走的生理信号和眼动数据,探究不同滨河步 道景观下青年人的压力缓解情况和视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以SDNN、RMSSD和Lorenz散点图为代表的心率变异性 特征(HRV)在不同区段的滨河步道下呈现明显差异,绿化程 度高的场景对压力的缓解作用更强;2)不同场景下的视线特征 与压力缓解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人的视线多偏向于步道滨水侧 开敞度高的空间,经过绿化程度高或有休憩空间的滨河步道场 景时,行人的视线更分散,压力缓解效果更佳。将缓解压力作 为滨河步道的景观功能之一,通过主动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滨 河景观类型与植物种植的改造,以期达到更好的滨河步道环境 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13.
在半围合式城市住宅中,感知密度是居住体验的重要环节。空中庭院能够缓解高密度环境中的拥挤感,优化其空间形态,是改善环境感知的建构基础。使用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密度感知实验,能探讨与空中庭院形态相关的视觉因素——可视性和绿视率对环境感知密度的影响。将广州万科峯境作为原型建立15组以可视性与绿视率为变量的实验模型,通过采集受试者对不同环境感知密度的主观评价,反映实验样本的空间特征,进而分析主观评价与客观量化之间的关联机制。分析结果表明:半围合式城市住宅空中庭院的可视性与绿视率是影响居住环境感知密度的重要因素;呈线状分布的、具有视觉层次性的空中庭院更受大众青睐。  相似文献   

14.
街旁绿地相较城市公园分布更加广泛,是缓解高密度城区市民就近游憩需要的重要节点。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街旁绿地建设日益迫切。基于共词聚类法对国外与国内近年来有关街旁绿地理论研究前沿议题分析表明,国外研究关注领域为公众健康、受伤防范、环境正义、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国内为景观特色、人性化设计、存量空间优化、空间生态性研究。通过对比两者在研究广度、深度、方法方面的差异,国内研究在认知、目标、方法、内容方面相较国外存在一定不足。参考国外研究的一般经验,并充分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未来中国街旁绿地理论研究可从4个方面推进:一是推进空间分布的公平性及规划对策研究;二是加强围绕提升使用效果的空间研究;三是重视与加强对空间社会性与生态性的协同-交互关系研究;四是注重多学科思想的融入及综合方法应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澳门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随着 城市和经济的发展,其生态环境压力逐渐加大,人们对城市绿 色基础设施(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UGI)提供的生 态系统服务需求也日益增长。基于RS、GIS技术并结合社会、 经济和自然等多源数据及实地调研,以统计分区为单元评估热 岛调节、雨洪调节、噪声消减、休闲游憩和景观美学5种生态 系统服务的需求程度并分析其关联和差异,最后以此为基础提 出需求视角下的UGI管理策略。研究结果表明:1)各类服务的 高需求区多分布在澳门半岛地区,离岛较少;2)多种服务需求 存在空间上的协同效应,针对各分区特征构建多功能型UGI可 有效改善需求;3)澳门有72.5%的人口处于较高的服务需求状 态,人们获取各类服务的公平性需要得到改善;4)通过聚类分 析得出5种不同需求特征的分区群,并从UGI建设、更新和保 护的角度提出涉及空间分布、功能优化和实施途径等方面的针 对性管理策略,加强UGI管理在生态内涵上的考量,补充以需 求为导向的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16.
人类对自然保护的认知和理念决定了生态保护的方法 与手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人们对生态保护的认识经历了4 个阶段,其中以维持自然为核心的物种保护法和以生态服务为 核心的生态功能法是当前生态保护规划的2种主流方法。从城市 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和生态需求分析入手,提出了基于生 态服务-生态健康(ES-EH)综合评估的城市生态保护方法。以 哈尔滨空港新城为例,选取影响重大的6个生态因子,以加权叠 加法识别出生态保护区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划定的10.36% 的保护区保留了53.49%的生态调节、89.04%的文化服务和 15.69%的生态支持功能,以及71.85%的重要生态结构和 61.91%的生态高恢复力地区。在城市扩张过程中如何科学保 护现存的生态资源意义重大,研究结果可为国土空间规划“双 评价”及城市生态保护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