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环境偏好是游憩者对城市公园环境的一种评价,场所依恋是游憩者与城市公园之间的情感联结,而恢复性评价则是人在城市公园中感知到的心理健康效益。论述了环境偏好、场所依恋及恢复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借鉴自我调节理论,构建了城市公园恢复性评价心理模型,并以福州的9个城市公园为例,进行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城市公园的恢复性评价心理路径有2条,分别是“环境偏好→恢复性评价”的简单影响路径和“环境偏好→场所依赖→场所认同→恢复性评价”的综合复杂影响路径。表明游憩者在城市公园中的恢复性感知是一个渐进式的心理感知过程,尤其是在具有场所依恋情感的环境中,经历了“环境认知评价→情感响应→情绪启动”的心理过程,认清这种复杂的心理路径对今后塑造更具恢复性的城市公园景观具有一定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三明城市绿道为例,对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满意度、健康效益评估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结构方程模型探讨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满意度和健康效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绿道游憩者的游憩动机对满意度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1);绿道游憩者的满意度对健康效益评估存在显著正向影响(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2)。依据研究结果,绿道管理者应注重游憩者的游憩动机,优化设施,加强管理,从而满足游憩者的内在需求,提升游憩者的满意度,加强城市绿道对游憩者的健康恢复功能。  相似文献   

3.
体验维度的绿色空间健康效益转化依赖于使用行为的中介作用。以绿色空间使用及其影响因素为研究问题,以城市游园为研究对象,在已有研究和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利用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定量识别了影响游园使用的环境特征。结果显示,环境特征对使用方式具有显著的支持或限制作用,如地面绿化、人视绿化、地形变化、自然园路对放松减压具有支持作用,而特殊植被、游乐设施、集散空间、园外干扰对其有限制作用;此外,部分环境特征不能同时支持多种使用方式,如灌木围合空间支持放松减压的同时限制社会交往。进一步讨论表明,环境特征对使用方式的支持或限制可归因于环境偏好。  相似文献   

4.
城市自然有益人体健康,并成为风景园林领域参与 公共健康事务的一种有效干预途径。系统梳理MA《千禧年生 态系统服务评价》和IPBES《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全 球评估报告》中有关城市自然、生态系统服务与健康的理论联 系,并区分与归纳城市自然对人体健康的潜在服务功能和实 际服务功能,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提出自然-健康效益实现的 “自然属性-自然潜能-自然暴露-自然使用-健康效益”级联 转化逻辑与关联过程。最后提出自然健康效益研究的集成评估 框架、评估环节与模型方法,以期为自然健康效益研究提供系 统性分析理论逻辑框架。  相似文献   

5.
基于卡普兰复愈性环境理论,运用脑机接口设备、智能腕带传感器等无线生理指标检测技术,测试大学生被试人群在沉浸式虚拟现实(VR)情境下,对4种复愈性环境及城市环境在注意力恢复和压力减轻方面的反应及其作用强度,获得被试在不同环境中脑电、心率、肌电的客观生理数据。采用非参数统计方法R语言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多数被试在复愈性环境中较城市环境表现出更好的注意力恢复效果。其中具有逃离性和迷人性特征的自然环境,复愈效果最为明显;在虚拟现实环境中,观赏城市环境图片也具有一定的复愈效果。  相似文献   

6.
通过整理中国25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从制度环境视角探讨政府创新偏好对城市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基准检验显示,政府创新偏好与制度环境优化均促进城市绿色创新,制度环境优化会强化政府创新偏好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门槛检验显示,政府创新偏好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存在基于制度环境的双门槛效应,随着制度环境不断优化,政府创新偏好的促进效应呈阶梯式提升态势。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欠发达城市与内陆城市,政府创新偏好对发达城市与沿海城市绿色创新的促进效应更显著。进一步检验发现,相比于策略性绿色创新,政府创新偏好和制度环境优化更有利于促进城市实质性绿色创新。  相似文献   

7.
对环境恢复性评价的影响机制进行研究,以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为例,尝试构建森林游憩活动中气候舒适度感知对环境恢复性评价的影响,以及二者与游客满意度和游后行为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发现:气候舒适度感知正向影响环境恢复性评价,二者皆正向影响游客满意度;气候舒适度感知和游客满意度对游后行为同样有正向影响,但环境恢复性评价对游后行为不具有正向影响。因此,提高森林公园的气候舒适度和环境恢复性能更好地帮助人们恢复身心。依照研究结果,以气候舒适度及环境恢复性两个角度为公园的管理提供了相应措施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翟林瑜 《经济学》2007,6(2):655-674
本文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发现,上市公司的财务政策对绩效有影响作用。派息率作为反映经营者对投资者利益重视程度的指标,对生产效率与资本效益均具有显著性正面效应;长期投资比率作为反映经营者对企业成长偏好程度的指标,对生产效率与资本效益均具有显著性负面效应;而负债比率作为本应反映来自投资者事后惩治力度的指标,对资本效益却具有显著性负面效应。此外,属于竞争性行业的企业的生产效率不低于受保护行业的企业,但其资本效益劣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森林康养空间是开展康养活动、建立森林康养基地 的基本单元。通过4组轮回专家问卷与因子分析法,收集229 份问卷,筛选并构建森林康养空间评价指标体系。结果表明: 1)以康养功能为核心、森林康养空间为目标的评价指标体系 包含3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和22个三级指标;2)森林环 境资源与森林空间特征是评价森林康养空间的决定性条件; 3)森林康养空间特征主要体现在环境舒适性、设施便捷性与 空间规模性3方面;4)改善空气负离子浓度、空间可达性、设 施保健功能适宜性、道路联通性、设施服务半径覆盖度和森林 气候舒适度等指标可以显著提升森林康养空间康养效果。本研 究成果能为森林康养空间规划设计及康养效果优化提供一定的 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修复受损生态系统是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可持续性的重要举措,科学判断分析生态系统修复的优先区,对加强生态系统的管护有重要意义。以浙江省德清县的森林修复为例展开研究,识别出潜在森林修复区后,评估生态系统服务收益与修复成本,利用修复机会优化工具(ROOT)来确定不同需求目标情景下最具效益的优先修复区域。结果表明:(1)研究区中潜在修复区面积约6 497.5 hm2,其中森林退化区占77.7%,森林转化区占12.6%,处于较大坡度上的农田与种植园占9.6%。(2)研究区的优先修复空间选择效益评估结果中,以获得更多土壤保持功能为目标的需求情景,表现最为突出,仅需投入10.0%的修复成本代价,便可获得47.7%的潜在土壤保持功能。(3)不同目标需求情景下的土地类型修复次序也存在差异,以获得土壤保持与洪水调蓄功能为目标时,需重视森林与灌丛生态系统质量的提升;而以减少N、P流失为目标时,则需重视促进农田向森林与灌丛生态系统的转化。文章提出的“修复区识别—修复效益评估—高效益修复区优选”流程与方法,可为研究区及其他地区生态恢复工程实践提供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城市热环境改善及绿色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作用。借助CiteSpace软件对2000—2020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检索出的270篇城市绿色空间热舒适性分析相关文献进行研究进展与趋势的梳理。结果表明:(1)城市绿色基础设施热舒适性研究具有明显的三段式发展过程,学科属性差异使得国内外形成多个较为独立的核心团队,研究呈现较强地缘性;(2)研究热点紧随国际时势变化呈现主题多样性、多学科参与、多尺度效应,关注点由绿色基础设施热效应缓解特征—热舒适性评价方法及微气候效应特征—顾及居民高质量生活方式与健康的热舒适影响研究逐渐发展变化;(3)研究价值诉求逐步转向居民,利用技术与学科交叉实现多元融合的绿色基础设施热舒适性改善策略研究将成为重点。  相似文献   

12.
林凡 《经济管理》2005,(11):74-78
本文以447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应用对数单位模型对影响中国上市公司融资偏好的内部因素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盈利能力、股权结构、所得税率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有显著的正影响;非债务避税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偏好有显著的负影响;企业规模、成长性、业绩波动性、资本结构等因素对中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现今社会竞争日益激烈,青年人的精神压力不断增 加。现有研究表明,自然环境对人们的身心健康有着积极的影 响,但目前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中的自然环境对健康 的促进作用研究较为缺乏。通过采集参与者在2段差异性高的 滨河实景环境中行走的生理信号和眼动数据,探究不同滨河步 道景观下青年人的压力缓解情况和视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 1)以SDNN、RMSSD和Lorenz散点图为代表的心率变异性 特征(HRV)在不同区段的滨河步道下呈现明显差异,绿化程 度高的场景对压力的缓解作用更强;2)不同场景下的视线特征 与压力缓解有一定的关联性,行人的视线多偏向于步道滨水侧 开敞度高的空间,经过绿化程度高或有休憩空间的滨河步道场 景时,行人的视线更分散,压力缓解效果更佳。将缓解压力作 为滨河步道的景观功能之一,通过主动干预有针对性地进行滨 河景观类型与植物种植的改造,以期达到更好的滨河步道环境 提升效果。  相似文献   

14.
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生态基础设施能够缓解气候变化和城市化引起的环境问题,增进社会和人类福祉。梳理了生态基础设施的概念发展、效益评估流程、评估内容和评估方法,将其划分为绿色、蓝色、蓝绿色和棕色四种,分类并举例说明生态、社会经济和心理效益及其内容,从现状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评估类型、确定评估方法、原则和指标、效益计算和分析五个步骤整理效益评价流程。此外,从效益供给方和受益方两个角度分类总结了常用的评估方法的概念、效益评价范围及其局限性。最后提出深化效益研究、标准化评估方法、完善效益监测体系、关注城市居民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和偏好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我国主要城市人居环境适宜居住的气候因子综合评价   总被引:23,自引:3,他引:23  
李雪铭  刘敬华 《经济地理》2003,23(5):656-660
城市人居环境是一个复合生态系统,其影响因素具有多元性特点,气候是构成这一系统最为密切直接的自然地理因素,也是人们评判城市适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针对气候系统的复杂性和模糊性,在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多层次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从人适应气候的生理和心理角度出发,对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气候适居性程度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16.
安黎明 《经济师》2006,(5):256-256
有科学家提出人类未来的城市将是“森林城市”、“山水城市”的设想,城市中有山、有水、有茂密的森林,大自然的“野趣”都应在城市里充满无穷的魅力。文章对利用绿色设计构建绿色环境,从而营造健康、环保“绿色家居”的新思维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公园环境对人们身心健康产生 积极的影响,其健康恢复思想可以追溯到人们择居、医疗和园 林建设实践。从治理与康复功能、缓解精神压力与消除疲劳、 增强身体健康、陶冶情操和增进社会交往5个层面论述了公园 环境的健康恢复功效,以及公园环境的健康恢复影响机制。同 时对研究重心、评价方法与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与评述, 最后讨论了公园环境健康恢复研究面临的问题与展望,以期为 推动公园环境健康恢复理论的完善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时期背景下,进行满足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游憩 供需、景观质量及绿色人本服务能力的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设计 研究,对于促进公园健康更新尤为重要。以金鸡山公园为例, 基于生态保护、景观视觉质量和基础设施使用多维度协同的视 角,进行城市山地公园步道路网设置及优化设计研究。结果表 明:1)对于步道选线,各因子的相对重要值由大到小为公园使 用人群密度>醒目度>视域>相对距离>生物多样性>出现概 率>地形地貌>相对坡度>水文条件>用地现状;2)与原有步 道设置相比,基于生态敏感度、景观视觉敏感度和空间使用强 度综合分析而形成的步道选线及路网设置,其分布的网状结构 更具有侧重点,且对于成本因子较高区域的避让会更胜一筹。 选择成本指数值最低的步道路径设计能兼顾生态保护、景观视 觉质量、基础设施使用的要求,从而科学提高公园综合绩效水 平,也为城市山地公园精细化设计与管理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9.
城镇化引发的大规模人员流动导致了大范围的文化融合与趋同,这是“乡愁”问题成为社会热点的现实背景。以厦门市本地高中生与驻厦新疆高中生为对比研究对象,通过实施景观宜居及审美偏好测试,探讨2组人群景观偏好差异特征及其同化趋势。结果显示:1)2组人群文化特征的差异性和趋同性并存;2)2组人群对新、旧景观的宜居偏好差异显著,现代城市文化的冲击对新疆交流生的影响更大;3)2组人群对于新、旧景观的审美偏好趋于一致,人员流动性减弱了新疆交流生景观审美价值的地域性。针对流动人群的景观偏好研究,凸显了城市建设中延续地域景观特色的紧迫性。研究结论对“乡愁”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发展方向的探讨具有积极探索价值。  相似文献   

20.
高连续性路径空间是步行健身行为高效性与安全性 的重要保障。当前城市建设中,能够被大众高效利用的健身 步道呈碎片化分布,全民健身导向下亟须在现有城市空间中 进行高连续性的步道网络化构建。以青岛主城四区为例,基 于连续性目标,通过对OSM数据的爬取与处理,形成适于连 续度赋值的城市基础路网数据。挖掘具有高连续性特征的铁 路沿线、高架走廊、滨河沿海、环景观外边界路径等潜力空 间融入步道选线设计,提出与地铁站点相结合的高连续性选 线技术路线。基于ArcGIS网络分析计算成本最小路径,兼顾 路口等级及公园、绿地、湖泊等自然资源的紧邻性进行步道 选线规划,并从连续度水平、便捷可达性、环境舒适性、空 间多元性几方面对选线结果进行探讨。该选线途径有助于提 升城市步行运动环境的健身利用效能,为实现高连续性的健 身步道网络构建提供设计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