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区位熵模型在土地利用变化分析中的新运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辽宁省2005-2010年土地利用为实证对象,从土地利用变化方向、土地利用变化速率、土地利用变化态势等三方面比较分析了研究区近5年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结果显示:除耕地外,辽宁省所辖各地市土地利用变化方向与全省较为一致.相比全省土地利用增加或减少,各地市耕地、牧草地变化速率呈现较高、较低或一致,而另4种土地利用类型只有较高或较低两种情况.园地、林地和牧草地在各地市分布趋向均衡,而耕地、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则由分散趋向集中的态势发展.研究结果表明:从区位熵模型引申扩展出来的土地利用变化方向、速率和态势,可更全面地阐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2.
以界定耕地利用可持续性内涵为起点,采用耕地粮食生产率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方法衡量耕地的生产可持续性,以单位耕地化肥使用过量程度作为生态因子对可比系数和标准化分值进行调整衡量耕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利用统计数据、以基期与报告期的时间尺度和分省份的空间尺度实现可持续性的测度。研究发现:(1)以耕地粮食生产率测量的全国耕地生产可持续性呈现出递增趋势,但以化肥使用过量程度作为生态因子调整后的耕地生态可持续性明显低于生产可持续性;(2)耕地生产可持续性与生态可持续性的区域差异明显,粮食主产区耕地资源利用可持续的稳定性和递增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意味着差异性的耕地保护政策会更有助于稳定和提升耕地利用的可持续程度。  相似文献   

3.
梁俊花  马春燕 《经济问题》2008,341(1):50-52
耕地数量的动态变化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分析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合理利用和保护区域耕地资源,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以山西耕地数量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山西1949~2005年的统计和普查资料,分析了山西耕地数量动态变化规律,探讨了影响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多年来,山西耕地数量变化总体上表现为先增后减,总量趋减;而人均耕地面积总体上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农业科技进步、政策等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4.
中国农畜产品虚拟水区域分布空间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虚拟水是当今水科学的研究热点,被认为是解决粮食与水资源安全的重要策略.在测算中国各地区农畜产品虚拟水总量的基础上,利用伪基尼系数对虚拟水区域差异的成因进行凶子分解,表明畜产品中的禽蛋、猪肉、牛肉和农产品中稻谷、小麦、玉米成为影响中国虚拟水空间差异的丰要因子.同时,借助锡尔指数对1996-2006年的中国八大区域虚拟水-耕地资源空间差异进行分解,结果表明:虚拟水-耕地资源区域总体差异在不断缩小,影响区域总体差异形成的主导因素是八大区域问的差异.文章旨在揭示地均农畜产品虚拟水区域差异来源以及差异背后体现的农业集约化空间分异特征规律,为制定不同区域类型的农业发展决策提供相应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粮关系的区域差异和国家粮食安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粮食需求供给指数构建人粮关系分级评价标准,从全国、分省尺度定量评价了1949-2007年中国人粮关系演变的时空格局.在此基础上建立粮食生产变化模型,对主产区近年粮食生产变化的原因和区域差异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国家层面上1949-2007年,中国人粮关系趋于改善,目前人粮关系处于低水平的紧平衡状态;②省域层面上1980-2005年,粮食盈余省份增多,粮食亏缺省份减少,人粮关系趋于改善,但粮食主产区供应能力尚不稳定;③近15年粮食主产区单产提高对我国粮食主产区增产起决定作用,播丽减少对粮食增产的压力较大,提高主产区粮食供给要在稳定播面的基础上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6.
基于主导功能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驱动力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运用多视角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以江苏省1985、1995、2005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定量研究了江苏省24年来区域用地转型规律与驱动力变化。结果表明:11985—2008年间,即前工业化阶段到工业化中后期,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整体经历了"缓慢变化—剧烈变化—缓慢变化"的倒U型转型规律。2农业生产用地和绿色生态用地呈逐步减少趋势,区域用地的粮食生产功能与绿库功能相对重要性降低,而其他主导功能用地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系统历经了生产、生态与生活用地之间的耦合转型。3转出和转入双重视角下,农业生产用地在三个时期均成为其他用地最主要的来源,而生活用地成为最主要的接受者;绿色生态用地成为其他用地类型的次主要来源,但其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调整使得生态用地总量保持稳定。4通过对多种潜在影响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因子进行典型相关性分析发现,GDP、工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对江苏省用地转型贡献作用最大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张晓诗 《广东经济》2016,(11):67-73
在耕地单功能利用的传统开发利用模式下,都市区耕地所受到的胁迫越来越大.基于耕地多功能利用开发的现实需求与耕地多功能理论发展的需要,本文以广州市为例,通过构建耕地多功能价值评估指标体系,权衡地区耕地多功能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对区域耕地多功能进行协同分析、功能需求分析,最后得出广州市耕地多功能开发价值评估结果.研究表明:①广州市耕地多功能开发评价结果中,生产功能在开发地区数量上占主导地位;②增城市、南沙区、白云区、海珠区存在其耕地功能开发价值峰值,该耕地功能开发优势明显;③休闲文化功能对区域功能集成效益贡献最大;④地区耕地最优开发功能与耕地功能最优开发地区并不完全匹配,耕地开发功能的确定需要综合考量.  相似文献   

8.
甘肃省粮食产量变化的驱动分析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甘肃省1949-2011年的农业生产相关数据,采用小波分析和5年趋势滑动等方法对甘肃粮食产量变化进行多时间尺度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改革开放后粮食生产的主要影响因子;结合甘肃63年粮食总产量的历史数据,建立GM(1,1)模型,对甘肃省未来10年(2012-2021年)的粮食产量进行模拟预测.结果表明:①1949-2011年,甘肃省粮食生产在波动中增长;粮食总产量、人均粮食产量及单产的曲线的动态变化基本吻合;在建国以来63年的时间尺度上,粮食产量变化主要存在38年、23年、15年左右的年代际振荡周期,其中38年左右和23年左右的振荡周期较强烈.②影响粮食生产的4个主要成分分别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自然灾害因子、生态保护及恢复和粮食生产成本.③粮食生产在2012-2021年将保持平稳增长的良性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9.
基于ESDA-GWR的粮食单产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耕地面积扩展有限和城市化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以我国31省(市、自治区)为研究单元,借助ESDA和GWR模型,结合我国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及其经济发展类型,揭示我国粮食单产的区域差异及其驱动因子的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999—2008年,中西部地区粮食单产的增产对全国粮食产量的贡献越来越显著,75%的粮食单产增长潜力较大的区域集中在中西部;粮食单产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各省域粮食生产重心发生移动,由传统的"东部为主"逐渐"北上西进",向中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集中;不同区域粮食单产的驱动因素呈现为一种非均衡联动的局域性特征,化肥施用量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在两个时间断面中差异最大,1999年回归系数全为正值,而在2006—2008年出现负值,这表明部分地区化肥对粮食单产的边际效应已经达到递减阶段。因此,应结合我国不同区域当前粮食单产的现状和驱动因子的效应机理,积极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以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稳定的耕地资源对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河南省29年耕地资源和粮食产量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粮食生产和耕地资源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河南省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其人均耕地面积也在不断下降;河南省粮食总产量和单产极不稳定,给社会经济发展和粮食安全带来了隐患.最后,建立GM(1,1)预测模型,对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粮食产量、人均耕地等分别进行了预测.针对预测结果,提出了稳定、提高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的具体建议与对策,为政府正确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中国粮食自给率与耕地资源安全底线的探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陈百明  周小萍 《经济地理》2005,25(2):145-148
首先就粮食属性、粮食饥馑、粮食禁运、粮食贸易等与粮食安全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深刻反思,并通过对国际国内粮食消费、粮食生产和粮食贸易的发展态势分析,探讨了中国适度粮食自给率的问题,由此提出当前中国粮食自给率目标以90%左右为宜。在此基础上,通过估算预期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以人均粮食需求量420kg,粮食自给率达到90%为情景,确定我国近期适宜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是人均0.056hm2。同时指出不同地区的人均粮食消费量不同,粮食自给率也会有区别,所以各地需要制定区域性或省级的耕地资源安全底线标准。  相似文献   

12.
2020年中国人粮关系情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耕地、复种、粮作比例、播面单产、人均消费需求等不同条件组合,讨论不同情景下中国分县的粮食产量和人口承载力,向国家层面汇总,对2020年(全面小康)中国人粮关系的未来前景进行系统分析,探讨不同情景下中国人口—土地—粮食的互动关系,为中国人粮关系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在不同耕地、复种指数、粮作比例和播面单产组合下,我国2020年人口承载力在9.28亿人和16.96亿人之间,不同的生产经营和消费方式对中国是否能实现人粮平衡具有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对耕地及粮食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闫梅  黄金川  彭实铖 《经济地理》2011,(7):1157-1164
中部地区是我国最为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粮食产量的变化对全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中部地区在迎来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农业发展与建设用地扩展矛盾日益严峻的挑战。详细分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耕地面积变化以及粮食产量变化的时空特征,认为中部地区建设用地扩张需求旺盛、已成为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而耕地减速周期与粮食产量变化周期的基本吻合,预示了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减产的导向作用。文章运用指标因素分析法定量测算了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经比例系数、粮食播种面积单产等因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重点剖析了中部地区的建设用地扩张对粮食产量变化的数量贡献。  相似文献   

14.
重新审视中国粮食生产条件和结构的变化趋势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杨友孝 《经济地理》2000,20(3):82-86
中国粮食生产条件变化趋势的有利方面表现在需求压力增大,市场前景看好;激励机制日臻完善,种粮积极性得以恢复;粮食增长的资源潜力尚可挖掘,技术潜力不可低估,不利方面表现在人均耕地递减,后备资源不足;灌溉用水日益短缺,环境恶化,生态失衡。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粮食生产受到的冲击会加大。粮食生产结构的变化趋势在其组成结构上表现为谷物的绝对优势地位不会变,薯类和豆类比重略有上升;粗粮经得上升,细粮比重下降,  相似文献   

15.
河北省各区人口、耕地与粮食安全的协调情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上世纪80年代河北农业区划分的基础上,封各区域的人口、耕地与粮食产量进行分时点对比分析,并封各区域人口与耕地、人口与粮食、耕地与粮食之间的协调情况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50年湖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熊鹰  王克林  郭娴 《经济地理》2004,24(5):653-656
湖南省是全国的农业大省之一,在全国农业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耕地数量的变化直接影响到全省乃至全国的粮食安全态势。文章利用1949-1999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了湖南省近50年来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地域差异,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年来,湖南省耕地总体呈逐年下降态势,且区域变化差异明显;其中经济发展、社会系统和科技进步构成了耕地数量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7.
叶慧 《技术经济》2009,28(7):32-37
基于当前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粮食补贴政策和生态退耕政策,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这两种政策的农户生产行为模型;根据模型求解结果,构建了衡量政策组多重目标的指标变量。通过对各指标变量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发现粮食补贴政策与生态退耕政策在农民增收目标上能够协调,但在粮食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目标上存在相互冲突和矛盾。基于此,提出了若干耦合多重政策目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Hubei Province is one of the critical grain production regions in China with the quantitative cultivated landand good natural condition; 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grain security in China. However, owing to rapid economicgrowth, population pressures,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and natural disasters, the quality of the cultivated land hassignificantly decreased in recent years and environmental resources are under increasing stress. In order to research onthe mechanism of the chang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this paper analyzes qualitatively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cultivated land change in Hubei Province from 1978 to 2004, and distinguishes the direct factors from indirect influentones by means of the approach of the path analysis.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 area of the rent land in the total non-agricultural land, the total population growth and the fixed asset investment are the main factors deciding the change ofthe cultivated land. Meanwhile, the density of the transportation network, the proportion of per capita income of ruralcitizens to that of urban citizens, non-agricultural gross domestic production’s share of the total GDP has a less directeffect but a more indirect influence on the decreas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n Hubei Province. The result means that whilesome factors have less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change of the cultivated land, its indirect influence are significant, viceversa. Thus it’s necessary to adopt a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 to protect the cultivated land.  相似文献   

19.
我国价格支持政策对粮食生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钰  秦富 《当代经济科学》2012,(3):119-123,128
文章利用2004年和2006年稻谷主产地区样本数据,运用倍差分析方法,着重考察了价格支持政策对稻谷生产的影响,研究发现,没有证据表明价格支持政策对稻谷面积扩大带来明显的激励作用,而且还存在较低的成本有效性(有着较大的成本节约的空间);现存耕地面积、有效灌溉比重和农业劳动力数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稻谷生产。为此,本文提出,要坚定不移地保持耕地面积不减少,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省东部垦区耕地利用效益时空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耕地利用效益是衡量耕地生产能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它具有一定地域的时空分布特征。以黑龙江省东部垦区的宝泉岭、红兴隆、建三江、牡丹江4个农场群为研究区,选取18个具有代表性的指标,构建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和协调度模型,定量计算研究区1999—2008年10年耕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及其三者的协调度和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值,同时运用ArcGIS手段,对1999—2008年研究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益特征进行空间分析。结果表明:1999—2008年,研究区耕地利用效益呈现出不稳定的波动状态,且耕地利用综合效益始终受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及生态效益三者之间协调度的影响。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效益呈现出东北部和中部高、西北部和南部低的明显区域差异性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