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比较优势、圈层结构与成渝经济区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极大的差异,特别是西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滞后。为了推进我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本文在阐述比较优势理论和圈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和区域经济融合的视角,提出成渝经济区协调发展的关键是构建统一的要素市场、实现产业错位发展和优化城市群的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2.
利用熵值法测度2011—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并在梳理多元要素流动影响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作用机制的基础上,选取全局与局域莫兰指数检验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的空间关联特征,采用3种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R&D人才流、R&D资金流和信息流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均值为0.433,经济全面发展与社会协调发展水平明显偏低,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全局范围内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②长株潭城市群空间结构呈现出以长沙为核心的单极化发展趋势,长沙的各要素流和综合流强度均明显高于其它城市;③城市群高质量发展与R&D人才流呈显著的线性正相关,与R&D资金流呈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经济全面发展、社会协调发展与环境友好发展在城市群内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我国大城市群经济发展存在的产业同构、环境保护、不同城市的功能定位和协调发展等问题,重点提出了大城市群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措施,对我国大城市群经济健康协调发展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4.
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一种新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文章构建了成都平原城市群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了各项指标的权重,并采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成都平原城市群所包括的7个城市的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该城市群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度为0.59,各城市的协调发展度界于0.53~0.68之间,各城市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差异较大.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是成都平原城市群面临的两大任务.在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应注重城市群内的分工协作,加大资源环境保护的力度,提高城市群的整体效益.  相似文献   

5.
本文利用2003-2011年中国十大城市群的面板数据,采用动态GMM估计方法研究了产业集聚对经济效率的门槛效应,并对威廉姆森假说和开放性假说进行了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产业专业化集聚对于没有跨越经济发展水平门槛值的城市群经济效率具有明显的阻滞作用,而对其他门槛作用下的城市群没有显著影响;(2)产业多样化集聚对跨越城市群规模门槛和处于所有经济发展水平阶段的城市群经济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对其他门槛作用下的城市群的影响不显著;(3)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快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将有利于提升城市群的经济效率;(4)在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城市群经济效率的影响效应中没有找到支持威廉姆森假说的经验证据,但从产业多样化集聚视角验证了开放性假说在中国的适用性。最后,本文据此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哈长城市群是我国典型的跨省级行政区城市群,也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肩负着东北振兴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使命。近年来,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面临着人口流失、经济衰退与环境恶化等收缩问题的巨大挑战。文章从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4个维度构建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探讨2008—2017年城市群尺度、省域尺度及市州尺度多要素的协调发展水平。结果显示:(1)哈长城市群的综合度、耦合度及协调度整体上均呈现缓慢上升的演变特征,但各指标总体低于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省级行政壁垒对哈长城市群协调发展水平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2)哈长城市群人口、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各系统之间的协调度指数呈现差异化提升的变化趋势,生态环境与各维度之间的协调度明显偏低,且部分地级市分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存在一定的失衡现象。(3)哈长城市群协调度指数由0.42变为0.65,实现了由中级协调向高级协调的过渡,但绝大部分市州的协调度指数均小于0.70,与极高协调水平还有很大距离。(4)哈长城市群各市州分系统协调发展水平类型的分异特征明显,分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水平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  相似文献   

7.
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与经济发展要素的时空匹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资源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布局等城镇化重大措施实施的资源制约因素。文章以长株潭城市群2009—2015年水资源分布、水资源配置、经济社会发展等相关数据为基础,通过计算区域水资源与人口、土地面积、GDP等经济发展要素的基尼系数,对水资源分布、配置及其与经济发展要素匹配关系的演变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水资源分布和配置与人口、土地面积处于高度匹配状态,与GDP分布处于比较匹配状态;但在县域层面,水资源与经济要素的洛伦兹曲线反映出两者存在空间差异性的特点。通过计算研究区域水资源—经济发展要素的不平衡指数,进一步探讨了区域水资源分布、配置与经济发展要素在空间上的协调格局,揭示其主要的影响地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措施建议,以期为协调研究区域水资源与经济的发展,优化调控水资源的配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群发展战略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国家战略之一。城市群发展不仅带动了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时也优化了经济要素的空间布局,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城市群发展也步入了由空间地域扩展向空间结构优化发展的新阶段,城市群深度一体化协同发展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正式发布,标志着新型城镇化的顶层设计上升到了国家战略层次。如何满足新阶段城市群深度一体化发展的要求,需要理顺城市群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避免因利益冲突阻碍城市群纵深发展。如果将城市群利益冲突理解为利益相关者在利益分配问题上的不均衡需求以及利益争夺所产生的矛盾与冲突,当各利益主体对利益的不同诉求之和大于其利益的总和时就导致利益争夺和利益不经济,必将制约城市群之间协同发展和生产要素的空间优化布局。  相似文献   

9.
城市群协同发展是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下,为把长江中游城市群打造成区域经济发展第四极,以城市群差异为基础的城市群间协同发展是促进区域协同发展的关键.本文从经济发展的外在条件出发,就长江中游城市群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引擎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经济联系进行分析;从内生条件出发,通过介入机会和介入能力模型就两者间产业同质化程度进行对比.综合内外两个维度得出:长江中游城市群、中环鄱阳湖城市群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最强,环长株潭城市群对长三角城市群介入机会最好,而武汉城市圈对长三角城市群介入能力最佳.在区域整合和协同机制下,整合外在和内生条件对长江中游城市群各自特点和当前发展状况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各城市群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及协调发展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群是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背景下,不少城市群经济快速复苏持续向好,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当之无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发动机。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三大城市群。刚刚过去的2021年,尽管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但三大城市群风头不减,一些重大政策措施在这里先行先试,为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注入了新的动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发展正在进入发展与平衡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2019年8月26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提出,"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调整完善区域政策体系,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增强中心城市和城市群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经济和人口承载能力"。城市经济学作为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  相似文献   

12.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模式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经济全球化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整合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重视和加强城市群经济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之上的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使得经济要素的空间扩散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导致新的国际劳动地域分工的形成,产业的升级和重组以及空间转移是必然趋势[1]。产业的集聚与扩散突破区域的界限,使得区域与城市空间联系不断加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业的集聚与扩散已成为城市群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它总是推动着城市群经济发展[2]。城市群是建立在区域市场整合基础上的地域空间经济组织形式,它是全新的国家参与全球竞争与国际分工的基本地域单元,它的发展必将深刻影响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对国家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3.
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最关键的要素之一。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区域中心城市及城市群的形成、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等方面。因此,为了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必须加大区域人力资本投资,并采取相应的增强人力资本积累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论文在梳理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的PREES系统模型,并构建城市群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社会系统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于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了城市群协调发展程度的评价模型,然后针对陕西关中城市群发展现状进行案例研究,在测度关中城市群内部各子系统发展水平的基础上评价关中城市群1990年至2005年的协调发展程度,并就关中城市群的未来协调发展提出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城市群经济、多城市群与区域协调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经济内部失衡在空间上表现为东、中、西"三大部"以及城乡之间的巨大差异,而中西部地区缺乏足以与东部三大城市群相抗衡的集聚中心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失衡。从"城市群经济"内涵辨析出发,阐释了城市群、多城市群体系形成机理,并以"区域协调发展"概念三个基本维度为依据,探寻了多城市群分工合作与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在统一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产业转移为桥梁、城市群化为载体、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位一体"区域协调发展构想。  相似文献   

16.
区域旅游资源禀赋导致了旅游业发展水平差异。海峡西岸经济区涉及城市群众多,空间发展差异明显,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区域旅游业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与协调理论是研究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能够指导海峡西岸经济区旅游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雪薇  李帆  赵蓉 《技术经济》2022,41(3):91-100
本文详细阐述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群发展的影响机理,以2005-2018年中国五大城市群92个地级市的数据为样本,从城市群视角出发,通过构建DID估计模型考察了高铁开通对经济发展格局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从整体城市群层面来看,高铁开通提升了五大城市群的经济增长水平,并缩小了城市群经济差距;从分城市群层面来看,高铁开通对每个城市群的经济增长均产生了正向效应,并显著地缩小了京津冀、长江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差距,有利于实现经济一体化;人才集聚、资本集聚、技术创新在高铁开通影响经济发展格局的过程中起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8.
搜集了2000—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29个城市的相关数据,探索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与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变化及其互动关系,结果发现:(1)长江中游城市群的旅游增长速度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且旅游增长速度区域差异大于经济增长速度的区域差异。(2)长江中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不平衡性大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旅游和经济的基尼系数及重心在不同区域的变化趋势不同,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两者的变化方向也不同,既有同向变化,也有反向变化。(3)整个长江中游城市群经济发展的平衡性对旅游发展的平衡性无显著影响,而旅游发展的平衡性会影响到区域经济发展的平衡性,长江中游城市群、武汉城市圈的旅游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生产力研究》2012,(1):257
<正>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决定于2012年6月16日~17日在上海财经大学召开主题为"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的学术研讨会。财经研究所作为本次会议的承办单位,将特邀国内外区域科学、城市科学、经济科学、管理科学等相关学科及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在城市与区域管理一线的政府官员共同探讨,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区域科学研究,促进我国城市群经济的协调发展。会议主题:2012年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年会暨城市群经济协调发展研讨会  相似文献   

20.
以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的主体是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发展战略,而城市是中国能耗最大的区域,研究城市群经济联系程度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首先,以新经济地理学“中心-外围”理论为依据,通过引力模型对城市群规模密度进行测度。然后以十大城市群2001-2012年的数据为样本,分析城市群规模密度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前者能够显著提高后者,但不同的城市群发展规模和密度会对城市全要素能源效率产生异质性影响。最后,提出加快城市群发展,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能源效率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