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3 毫秒
1.
弱势群体是社会政策领域的一个核心概念。从社会公平与社会公正的视角来解读,它是由于体制性、结构性及资源配置的不平等性等原因造成的,在弱势群体社会保障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文主要从弱势群体社会保障民生方面的重要问题:权利贫困,法律方面问题以及加强弱势群体社会保障的意义等方面.研究了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我国城市弱势群体产生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阐述了住宅消费保障在社会保障制度中地位,在此基础上指出政府解决城市弱势群体住宅消费保障问题的必然性,认为政府应该在城市弱势群体住宅消费保障中承担主体责任,进而制定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3.
关于新时期我国弱势群体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雯 《经济问题》2002,(12):26-28
弱势群体的产生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阶层分化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改革的必然结果。分析弱势群体特征,明晰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最终归结为:解决弱势群体问题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解决弱势群体问题的关键是社会政策的调整。但各种非政府组织、团体乃至个体的力量,都是扶助弱势群体所必需的。只有这样,面对加入世贸组织和经济一体化的国际大背景,才能使全体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相似文献   

4.
弱势群体的大量存在且处境艰难违背社会公正、危及社会稳定,阻碍社会发展,进而阻碍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弱势群体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和谐社会建设也就无从谈起。加快建设弱势群体保护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要求。为此,本文提出应加快建设弱势群体保护体系,其主要措施包括加大政府的制度支持和政策保障力度,促进非政府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工作以及加强弱势群体的内在改造和自我激励。  相似文献   

5.
弱势群体的产生、危害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当前国内大量弱势群体的存在已经成为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 ,对弱势群体的理性认识以及帮扶弱势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此 ,作者着手研究弱势群体的范畴 ,分析弱势群体的特征与成因 ,探讨弱势群体对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 ;并提出帮扶弱势群体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具体政策取向。  相似文献   

6.
在目前我们的社会中,弱势群体问题正在成为一个迫切需要关注的现象.弱势群体问题不仅是一个政治问题、社会问题,还是一个法学问题.本文从人们普遍认为的弱势群体涵盖的内容出发,从法学的角度分析弱势群体的特征.接着提出了我国目前弱势群体法律保护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针对这些向题阐述了一些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社会保障中的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能力难以摆脱生活困境的社会成员构成的特定群体,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我国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保护弱势群体的权益,但因各种因素影响,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仍然面临许多问题和困难。完善我国弱势群体的社会保障体系,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有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8.
农村税费改革取得巨大成就,但农村弱势群体受到影响,主要表现在弱势群体收入、社会减免、社会保障等福利水平减少,受教育水平下降,主要原因是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财政收入减少、教育投资下降、转移支付不规范等政策设计问题。农村弱势群体的特征决定他们承受逆境的能力差,需要社会关注。为此提出解决农村税费改革后弱势群体福利水平下降的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迅速增长过程中所伴随的区域、城乡、产业发展差距的拉大,导致了弱势地区、弱势产业和社会弱势群体的产生和不断扩大,这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整体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在弱势群体的金融支持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国外在解决这一问题方面的经验,包括介绍循环储蓄、地方性贷款人、贸易信贷、团体贷款等民间金融形势,提出从组织体系、法律体系、政策扶植体系改进我国弱势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以及社会结构的急剧转型,社会弱势群体及其问题日益成为一个我国独特而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对社会弱势群体实施司法救助既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也是法制机关应尽的职责,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11.
产业集群的蓬勃发展使得集群政策开始成为各地区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经济发展和产业成长的重要政策工具。来自国内外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实践中的大量证据表明,政府政策正在成为各地产业集群培育或发展的重要措施。本文将总结美国、意大利等国家推动产业集群发展的成功政策经验,提炼国外先进地区政府运用产业集群的政策启示,为我国地方政府推动本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当老年产业受制于市场的不成熟、不完善而无法顺利形成良性互动式发展趋势时,由政府介入解开市场与企业间的“死结”就成为一种必然的要求。政府应针对不同性质的领域采取不同的对策。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和非竞争性领域的政府对策问题作了分类研究,并着重对老年产业竞争性领域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可以采取的具体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3.
公共政策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吴鸣 《经济问题》2004,(5):12-14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关键在于这种代价能不能承受,值不值得承受。经济学与公共政策有着密切的联系,即使是一些看起来与经济问题无关的公共政策,如果细心分析总是可以发现其中的经济学逻辑。这一逻辑告诉我们,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公共政策存在的理由在于它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和企业自行解决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政府与市场的划分,取决于人类生活所同时面临的两种不同性质的风险。损失风险属于公共风险,归政府治理;机会风险属于私人风险,归市场治理。市场经济就是风险经济。市场机制就是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市场主体自主地将自己的产权与他人进行交换的风险机制。我国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就是向市场注入风险机制,解决制度环境、市场主体、产权制度、行政垄断等问题。  相似文献   

15.
于2011年1月正式开通的昆明一丽江铁路(以下简称昆一丽铁路),一方面大大改善了丽江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另一方面则大大减少了前往丽江旅游者的费用开支,从而促进了丽江旅游业进一步的繁荣发展。从旅游者的视角,就昆一丽铁路的开通对旅游者前往丽江旅游盼决策以及在丽江旅游经历产生的影响做出评价,旨在评价这一可进入性的增加对前往丽江旅游者的旅游决策及旅游经历的影响。另外,还验证了火车旅行对旅游者选择丽江作为其旅游目的地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6.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土地产权可进入市场流通,实行土地资产经营,对此人们已没有疑问。但土地是否有价值(劳动价值),如何确定土地价值与价格,在认识上大相径庭,由此产生种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深入研究土地价值问题,不仅对研究地租地价理论十分必要,而且对研究土地产权流转、土地市场的管理、土地金融等等土地经济问题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一、三种不同的土地价值观 对于土地价值这样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论界有所谓无价值论、全价值论和土地价值二元论三种分  相似文献   

17.
蒋年云 《开放时代》2002,25(6):85-90
确立国有企业的利益主体地位不能单纯地注重在所有制的性质上,而应立足于财产的占有方式。由国有企业产权运动历史发展的四个特征规定,在再生产的过程中,其本身必然地会发生财产主体的背离。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化是国有产权的异化,同时二重化的利益主体又是统一的,并对代表全民的国家利益主体进一步地规定。国有企业利益主体二重性跟马克思提出的“在协作和对土地及靠劳动本身生产的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的基础上,重建个人所有制”的预测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18.
论公私法划分与市场体制的演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而法治社会的建立和法制的完善则是一个在政府积极推进,社会与国家博弈以及社会交易等各种因素合力推进中逐步发展的制度演进过程。本文从比较西方公私法的划分以及在实践中的作用的角度,从法理学层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制建设的基础和制度安排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会计工作与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是企业搞好经济管理工作的立足点。论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成因,以及单位负责人在本环节的重要作用,并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为了深入探究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并对转型的中国经济以有益的启示,在自由与制度辨证关系的基础上提出金融自由化的本质是自由与制度结合的理论观点。在这个观点的基础上提出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假说,并以理论和实际数据验证这个假说。验证的结论是,此次源于美国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错误金融自由化的结果,而非金融自由化制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