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在10年前的十五”规划时期已经开始了;但保障性住房出现大量的“空置”现象,则是近年以来出现的新事物.目前,对这一现象进行研究的,主要是公共媒体进行大量的披露和分析,而学术界对这一现象的研究甚少.  相似文献   

2.
发展社会主义经济,需要大量资金。资金从何处来?主要靠我们内部积累和提高现有资金的经济效益。赵紫阳总理在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上指出:“千方百计地提高生产建设、流通等各个领域的经济效益,这是一个核心问题”。“今后,我们考虑一切经济问题,必须把根本出发点放在提高经济效益上,使我国经济更好地持续发展。”银行贷款是我国经济建设  相似文献   

3.
孙守清 《时代经贸》2008,6(10):16-17
上海市是我国廉租房建设起步较早的城市之一,然而目前上海的“廉租房”建设似乎到了一个瓶颈的阶段,原因就在于“廉租房”建设资金的不充足,融资方式单一以及融资渠道不畅,这直接导致了“廉租房”建设的匮乏,使大量贫困人口得不到妥善的安置,严重影响了上海市的城市化进程。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廉租房建设基本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改进上海市廉租房建设的现行融资方式以及创造新型融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黑龙江省是我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且拥有大量的资源,并且黑龙江与俄罗斯接壤,中俄两国自古以来就开始了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和融合,这就为建设黑龙江省成为对俄经贸的桥头堡奠定了基础,因此黑龙江省作为中国对俄贸易的“先锋军”即“桥头堡”,其“桥头堡”建设的核心是开放,包括开放的思想和开放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论断。近几年来,关于科技的重要性应该说已经深入人心,并且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如何进一步深刻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真正内涵,如何具体发展和解放这个“第一生产力”,即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落到实处,则是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6.
赵敬岩  孔庆喆 《经济论坛》2007,(18):124-125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不可或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中共中央也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目标。这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农业人才作为强有力的支撑,而当前的状况确是大量高素质的农业人才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免征农业税后的农民负担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典型乡村调查,对免征农业税后农民负担反弹压力作了探讨。认为乡村两级收支不平衡,当年支出缺口巨大,这是农民负担反弹的当前压力;乡村债务越来越大,基层组织正常运转所需经费严重不足,这是农民负担反弹的潜在压力;新乡村建设所需大量配套资金,通过“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形式转嫁到农民身上,这是农民负担的重复压力。当前农民负担已赋予新内容、新形式。农民负担的内容已由“税”再度转化为乡村组织运转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费和农村公益事业维持费;农民负担的形式主要从“征收”转变为“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通过村民自治把不合理的负担合法化。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农民负担增加有其必然性。要解决农民负担问题需要观念创新、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8.
<正> 几年来,经济界对投资膨胀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但是,很少把投资膨胀同消费基金分配体制的不合理联系起来。这就很难解释这样一类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是低工资制,另一方面又出现“消费过热”和消费基金膨胀;一方面非生产性建设大量增加,另一方面第三产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史上被一再问津的“文明”问题现在又复活了。这几年,人们重新开始讨论所谓“精神文明”及其建设问题,然而也许对它理解的歧义更大,说明这一问题的讨论仍然需要继续下去。 (一) 比较流行的看法似乎是认为“精神文明”包括文化建设和思想建设。文化建设指的是文化教育、艺术体育、科技卫生及其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思想。这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向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发出的新号召,是新形势下全面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各级领导干部必须以自身的良好形象,做“三个代表”的带头人、实践者。 把握形象的丰富内涵 平时,有不少人把领导干部简称为“领导”,足以说明领导干部在下属心目中的位置,也说明导向作用是领导干部的重要职能。它启示我们,要塑造良好的领导干部形象,必须了解和把握好丰富的形象内涵。 大量事实证明,形象问题…  相似文献   

11.
改革开放以来 ,反腐败斗争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当前社会腐败现象具有“人数增多”、“职务高”、“金额大”等突出特点 ,以“治本为主”的反腐败工作思路 ,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坚持这一工作思路对于有效遏制腐败蔓延会起到重大作用。但是 ,如何贯彻好“治本”之策 ,笔者认为当前特别是注意纠正把“治本”等同于制度建设的认识。制度建设好比“治本”的硬件 ,社会环境建设好比“治本”的软件 ,贯彻“治本”之策必须硬件、软件一起升级才可能收到好的效果。一、科学制度的制定离不开社会环境建设。制度建设无疑是“治本”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无锡,太湖边一颗璀璨的明珠。北塘区北大街街道就座落在这颗明珠的北部。这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富庶繁华之地,明清盛极一时的“无锡米市”、“布码头”,曾经书写过无锡近代商贸业辉煌的篇章。这是一方统筹发展的热土,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北大街街道紧紧围绕建设“四个无锡”的要求,以“重民生、谋幸福、建和谐”为主线,倾力、倾心、倾情打造“幸福家园”,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齐头并进,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现代文明相汇相融,唱响了一曲现代化新型城区的腾飞之歌。  相似文献   

13.
“优质服务是国家电网公司的生命线”,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向党和全国人民的承诺。这一“生命线”建设,仅靠“上级安排,下面执行,电闪雷鸣”是不够的;仅靠“一抓就紧,一放就松”也是难以持久的。本文论述了普陀分中心将“优质服务”这一“生命线”工程置于企业理念建设的高度,放到企业文化建设的深度和广度持之以恒一抓到底,形成浓厚的“服务文化”氛围,深厚的“服务文化”积淀,使企业“服务文化”深入全体员工心灵,指导员工行为,提升员工“服务”素质,取得了事半功倍之效。  相似文献   

14.
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 ,这已成为共识。但在实际工作中 ,“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其原因就在于一些人对这一方针的认识上还存有种种误区 :有的认为抓物质文明建设是经济部门的事 ,抓精神文明建设是思想政治部门的事 ;有的认为物质文明建设是硬任务 ,精神文明建设是软任务 ,只要物质文明建设抓好了 ,精神文明建设自然也就加强了 ;还有的认为两手抓 ,就是今天抓一手 ,明天抓一手。这种认识上的偏颇就造成了“一手硬、一手软” ,甚至“抓了一手、丢了一手”的现象长期得不到解决。要真正解决这一问题 ,…  相似文献   

15.
循环农业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农业发展模式,这是一种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模式。这种模式,相对于“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农业增长模式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变革,把农业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麻莉佳  陈德  左子霖 《经济师》2009,(1):271-272
号称“百湖之市”的武汉市近年来因工农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放养渔业,部分水体水质恶化,影响了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的生活,影响了武汉市科学发展观的落实。因此逐步解决好水污染是武汉市建设好“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重要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纲和党章 ,确立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决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必须把“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建设结合起来 ,深刻认识“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建设的相互关系 ,使“三个代表”真正成为三个文明建设的助推器。一、准确把握“三个代表”与三个文明建设的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三个文明协调发展的社会 ,三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 ,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 ,两个文明都搞好 ,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改革开…  相似文献   

18.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必由之路,也是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增强全民意识,大力节约能源和重要资源,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具体行动。常言道:“没有远虑,必有近忧”。我国首次把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经济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王琳 《广东经济》2006,(4):55-60
“城中村”属于以街区巷道、道路河流自然地域划分出的地缘型社区。是指在城市化进程中,在确定的城市建设发展预留地范围内,或因国家建设多年来大量征用土地后仅剩下少量农用地,农民不能靠耕种土地维持生产生活,城市建设征地补偿是村集体经济收益主要来源的行政村。“城中村”是一个类型独特的社区,是以紧紧嵌接在城市社区内或该城市边沿地带的农村社区,山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的转化,是“城中村”一种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关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和“以人为本”的人的全面发展观,这二者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和谐社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环境支持,人的全面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社会的和谐进步。在当代中国,“和谐社会”和“以人为本”这两个概念已经被提升到了治国方略的高度,但现实生活中,不和谐、不以人为本的情况仍大量存在,究其原因,既有制度上的问题,又有中国社会各阶层差异性不断扩大所导致的各种矛盾等问题。如何实现二者的现代化结合,对于新时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不断体现马克恩主义强大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