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针对中低收入者提出了建设保障性住房这一惠及民生的重大工程,力求住有所居,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政府部门、房地产商、保障对象的寻租现象.本文从寻租理论出发,阐述了出现此现象的原因,并提出加强保障性住房立法、监督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近年采,各地在进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中,均存在着供给量不合理的现象.为解决这一问题,在进行保障性住房的建设前,应对供给量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规划,以达到满足保障对象的需求又避免过度保障的目的,供给量的规划应以需求量为基础.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住房制度的不断优化,党和政府也加大了对“住有所居”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的一系列部署,在解决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中取得重要进展.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居民满意度”这一个新的视角来考察保障性住房政策的绩效情况,以期获得一些新的对于保障性住房政策落实中的个体感受和认识.  相似文献   

4.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中央为惠民生、稳发展、促和谐作出的重大决策。当前,随着大量保障性住房陆续投入使用,保障性住房已从重点建设逐渐向建管并重转变。本文首先介绍了当前的保障性住房现状,然后着重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再运用规范性分析方法研究,提出了做好保障性住房管理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5.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一项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工程,但对于它的建设存在诸多争议。本文构建不变系数的回归模型,分析了保障性住房建设所形成的投资效应,研究发现保障性住房是引起商品性住房价格下降的重要原因,这为我国房地产市场调控提供了很好的视角。鉴于目前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过分依赖于银行贷款和财政资金投入、投资率严重不足的现状,本文借鉴发达国家保障性住房建设经验,对引入房地产信托基金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保障性住房建设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其融资问题近几年来一直倍受关注.本文借富阳市保障性住房开展10周年之际,研究探索县域金融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存在的难点,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经济适用房是政府动用财政资金向城镇中低收入群体以低廉的价格出售的一种社会保障性住房.保障经济适用房财政政策的实施推动了我国住房保障体制的改革与转轨,但由于市场机制与住房保障机制不协调等原因,出现了既“不经济”也“不适用”的现象.本文在分析现行财政政策在经济适用房保障方面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财政对策,以保障经济适用房建设的平稳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8.
住房问题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保障性住房是政府为了维护国家稳定必须采取的一项措施.文章结合我国住房保障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外的保障性住房的经验,对我国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中应该发挥的作用和角色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质量是保障性住房工程的生命线,但近两年来,随着保障性住房的纷纷竣工,"楼歪歪"等保障性住房质量问题不断发生,引发社会各界对保障性住房质量的广泛关注。为什么国家和各地都在保障房质量方面进行了很多努力,保障性住房质量仍然一再出现问题?本文从保障房质量相关主体角度对保障房质量监管行为部分失效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保障性住房一直是国人关注的热点,为解决广大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困难,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了多层次保障性住房体系,但是各地保障性住房建设依旧相对滞后,供给与需求之间仍然存在很大矛盾,为了认清并解决这些难题,文章先对保障性住房的概念、理论基础及现状进行研究,然后结合保障性住房的影响因素以江苏省为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保障性住房供需缺口巨大且供需结构存在不平衡的现状,最后为保障性住房体系的构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是解决我国低收入群体居住问题与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路径.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保障性住房的规划建设,在保障性住房的建设规模与分配、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保障性住房建设仍存在着快速交通滞后、空间布局不合理、设施配套不完善、职住空间错位、后续管理不得力等诸多问题.论文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中暴露的问题进行深刻分析,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规划措施,并分析了保障性住房的空间布局变化趋势,以促进城市保障性住房的合理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邹旭  马贤磊  石晓平 《财经研究》2021,47(11):49-63
市场和保障是实现住房小康梦的主要途径,如何认识两者关系成为各级政府制定住房政策的重要参考.文章通过构建供需均衡模型,结合我国特殊的住房保障和土地制度安排,在理论上分析了保障性住房供应可能对商品住房市场的影响.文章基于2007-2016年中国248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对理论假说进行了检验.研究表明:在统计意义上,保障性住房通过土地资源的竞争性配给挤出了商品住房供应,但在分割的住房市场中无法替代商品住房需求,因此最终导致商品房价格上涨.进一步研究发现,供给挤出效应在土地财政依赖程度较低的地区更为明显.但实证结果的实际经济含义较弱,供给挤出效应与房价影响可以忽略,这意味着保障性住房供应基本不对其他群体的福利带来损害.文章的研究从土地与住房市场的双重角度,为完善住房保障制度提供了参考,对于正在广泛推行的共有产权房、保障性租赁住房的政策设计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刘旦 《经济论坛》2012,(4):116-119
大力发展保障性住房是我国“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政府主导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面临着资金来源、土地供应、建设运营、租金标准和执行监督等诸多困难.本文借鉴有关国家和地区成功经验,通过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及其相关问题的分析,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对今后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提出了可行性意见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快速发展期,科学界定住房保障对象,建立高效动态甄别机制,是满足城镇中低收入居民居住需求的先决条件,也是构建和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针对当前部分地区实际工作中存在的住房保障对象界定范围“过窄”、界定条件“单一”、界定标准“静态”,导致保障性住房分配与保障对象“错位”问题,本文对住房保障对象的界定标准进行了深入分析,并对住房保障对象收入标准、核算方法、甄别机制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保障性住房是完善住房政策和房地产市场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保障性安居工程是"十二五"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标志性工程,也是当前和今后几年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保定市在正确把握保障性住房国家政策和执行河北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政策的基础上,抓好"落实任务、落实土地、落实资金",成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顺利推进的着力点。本课题组针对保定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尤其是政府财政资金落实情况进行了实证研究,并对开发商配套建设廉租房,政府承诺回购等一些问题,提出了完善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杨松涛  王利 《时代经贸》2014,(6):383-384
保障性住房制度作为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一种有效解决民生问题的政策,究竟其绩效如何,尚需我国国家审计机关介入予以给出客观评价。本研究针对保障性住房政策审计绩效评价中的难点——评价模型的欠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模型构建结果显示,在保障性住房政策审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应保尽保率和群众满意程度两个指标的权重较大,这完全符合保障性住房政策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设计初衷。  相似文献   

17.
樊颖  杨赞  吴璟 《经济评论》2015,(2):3-12,28
商品住房项目配建保障性住房单元是近年来我国推广的一种保障性住房建设模式,本文综合理论和实证分析研究该模式下各方成本分担问题。理论分析显示,一方面开发商存在强烈的提高同项目商品住房价格以弥补利润损失的动机;另一方面,在现行预售价格审批制度下,政府也倾向于以提高批准的预售价格作为对开发商的补贴手段。基于北京市2013年和2014年数据开展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同等条件下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新建商品住房项目价格显著较高,且这种效应在配建大规模和租赁型保障性住房、开发商为非国有企业、项目区位条件相对较差时尤其明显。进一步的福利分析显示,借助上述方式,开发商实际上将配建保障性住房的成本完全转嫁给商品住房购房人,甚至借此获利。基于这一研究发现,本文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黄馨  张萌 《经济研究导刊》2010,(23):198-200
随着大量保障性住房的产生,物业服务企业及时、配套的物业服务,将为中低收入阶层在住房问题得以解决的基础上解决其居住环境和生活品质问题,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在就北京市保障性用房的物业服务进行调研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社会学中分层理论进行了理论解析,对提升保障性住房物业服务方面从政府、企业和业主三方给出了不同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保障性住房进入与退出机制包含三个相互联系的环节:保障标准的界定环节、保障对象审核与管理环节、退出环节。本文立足于当前中国的实际,结合保障性住房进入与退出制度的国际经验,提出应建立多角度的保障性住房进入标准指标体系,强化对住房保障进行审核与管理,加大对虚假信息申报和寻租现象的处罚力度,加强对受保家庭收入动态监管,建立激励相容的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20.
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住房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踪程  陈立文 《财经问题研究》2021,(11):120-128,后插1
本文基于保障性住房供给与居民居住体验互动的视角,综合运用可行能力理论和顾客满意度理论,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对我国保障性住房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将居民福利认同、能力空间上的住房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纳入同一分析框架中,构建了三者间的影响关系,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包括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条作用路径;保障性住房的住房品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并不显著,即住房品质的改善未必会带来主观幸福感的提升;保障性住房对主观幸福感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显示出明显的福利效应;住房满意度在保障性住房居民福利认同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关系中具有显著的部分中介效应.最后,从综合供给体系、新型分配模式、信息管理制度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