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中央与地方之间财政关系以及地方政府之间财政关系的基本模式。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与影响一个国家经济改革与制度创新的公平与效率。我国现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是分级包干中转移支付和分税制下的转移支付的混合体 ,具有过渡性 ,存在不足之处。建立规范化的转移支付制度可以有效调节社会分配不公 ,尽可能实现公平分配。可以有效的缩小地区间经济差距 ,促进本国经济协调发展。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较好的、公平的、宽松环境  相似文献   

2.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但国内许多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越来越大的问题也严重起来.由于地区之间缺乏合理的分工,地区之间良好的互动发展格局没有形成,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及资源加工型的产业不能合理地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制约了落后地区的加快发展.  相似文献   

3.
一、财政支出政策选择。1.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资金短缺是资源型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国家应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增加对资源型城市的财政援助。发达地区财政收入充裕而落后地区财政状况拮据,这是一个国家不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程度的直接表现  相似文献   

4.
文章主要研究分税制下政府间转移支付与地区财政努力差异的关系.通过理论模型推导和对转移支付的实证检验发现:中国现行转移支付制度在总体上抑制了地方政府的财政努力.就区域效果而言,转移支付在促进东部发达省份财政努力的同时,抑制了中、西部落后地区的财政努力;就转移支付的功能类型而言,以税收返还为主的条件性转移支付会激励地方政府努力征税,而非条件性转移支付,包括财力性和专项转移支付将不同程度地抑制地方财政努力.这就产生了挤出效应与另类"荷兰病"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区际产业转移与要素流动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以区际发展不平衡为既定条件,探讨了在此状态下所出现的两种经济现象,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并比较分析了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对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收入水平和经济发展所产生的不同影响,进而得出结论,发达地区把已经丧失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产业不断向落后地区转移,以及伴随着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企业家精神的资本流动有助于缩小区际发展差距,而劳动力流动则趋向于扩大区际发展差距。劳动力流动和产业转移,资本流动间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关系。因此,中央政府的区域经济政策应该有助于区际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  相似文献   

6.
分税制改革加强了中央财权,在支出高度分权的条件下,中央政府利用大规模转移支付平衡地区财力,尤其是提高落后地区的福利性支出。这样的分权模式在制度设计上既注重效率也兼顾公平。然而数据描述却显示各地区福利性公共物品的差距并没有随着财力均等化而逐渐消失。为了解释该现象,本文利用1998-2006年地市级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显示,随着专项和一般性转移支付的增加,地方福利性支出效率下降,而税收返还和支出效率之间显著正相关。这符合经典财政分权理论,即由缺少信息优势的中央政府安排支出会降低效率。此外,“粘蝇纸效应”也是造成地方福利性支出效率下降的另一个原因。这些结论为未来的转移支付制度改革提供了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从1994年实行分税制以来,中央与地方的财力分配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为了弥补地方财力的不足,中国逐步建立起了一套财政转移支付体系以满足地方政府运行和公共服务提供的需要。但是这些数额巨大的财政转移支付到底是如何分配的呢?由于财政转移支付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实现地方财力的均等化,那么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遵循了公平原则吗?文章通过对1994年至2006年间中央对各省财政转移支付的面板数据分析,试图找到一些能够解释转移支付在各个地区分配的决定因素。研究发现,财政转移支付的分配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遵从了均等化原则并反映了地方政府的议价能力,但更大程度上追求的还是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8.
促进我国不发达地区全面发展的财税政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的财税政策是地区间经济差距和社会福利水平差距进一步拉大的重要原因之一,基于财政视角分析影响因素主要有地区税负、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人口增长因素、公共服务非均等化及东部沿海地区的特殊政策。通过规范政府间收入分配,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地方税收体系、调整税收优惠政策,建立科学、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使财税政策在促进我国不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万松 《时代经贸》2020,(1):63-64
交通基础设施是社会发展的先行资本,交通发展水平越发达的地区,其运输成本越低,越有利于生产要素的流动,其不仅可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活力,也能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会产生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使得越发达的地区会聚集越多的生产要素,而交通相对落后的地区因无法吸引充分的生产要素,从而导致发展水平受到限制,进而产生地区经济差异越来越大。在此过程中,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加大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加大对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承接来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从县域土地资源最优配置条件的理论分析入手,构建县域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测度模型,以山东省沂源县为例,测算2005—2015年该县土地资源配置效率,得出我国县级层面的土地资源配置存在一定程度的效率损失。基于此,分析了县域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的原因,并探讨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可行优化路径,包括:研究结合农用地生态效益评估的指标分配技术方法;构建指标再分配机制与机动指标奖励机制促进指标分配的再优化;规范县域土地资源配置秩序,实现每个县域一套指标引导土地资源配置;引入市场机制搭建土地发展权转移与交易平台弥补政府干预造成的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损失;优化土地资源管理方式缩小土地资源分用途收益差距等。  相似文献   

11.
International Trade,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and Agglomeration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localized dynamic external economies of scale may cause uneven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internationally, and encourage regional agglomeration of industries. Location-specific technological progress depends on the absolute number of local innovating firms, and the relative number of innovating firms; i.e., the share of economic activity in a region that takes place within the innovating sector. The cre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contributes to explaining regional specialization, factor prices and welfare, and it appears that the critical size of a region regarding its ability to sustain an industrial cluster depends on whether factors of production are internationally mobile.  相似文献   

12.
We investigate how risk sharing shapes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across prefecture-level cities in China. By unbundling the mechanisms of risk sharing, we find that ex ante risk sharing generates a first-order stimulant effect on th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particularly for non-state-owned enterprises and cyclical industries. Ex post risk sharing matters only for state-owned enterprises. This result remains robust to instrument variable estimation and controlling for other determinants of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Finally, we show that interregional labor migration (special fiscal transfer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interregional ex ante (ex post) risk sharing. The study implies that much more risk sharing and efficiency gains from industrial specialization would be achieved if capital markets and credit markets are better developed.  相似文献   

13.
陆铭陈钊  杨真真 《经济学》2007,6(2):443-468
本文中的策略性劳动分工模型解释了为什么人们有时不选择分工,并造成社会产出损失。由于在高技能部门里存在“干中学”效应,低技能者如果背离比较优势而从事高技能部门的生产,就可以在未来分享劳动分工收益的过程中获得更高的谈判地位,甚至可能逆转自己的比较优势。然而,这种个人理性的选择却可能导致社会的产出损失。这个模型的一个意外而合理的含义是,在策略性的劳动分工决策中,如果未来一期由交易关系瓦解而造成的损失足够小,那么,交易成本的减少也可能导致当期分工的恶化。但我们的模型也包含了交易成本下降可能促进分工这一既有理论中的特殊情况。这个模型有助于理解在国际贸易、国内区域间分工和家庭内分工中广泛被观察到的低效率现象及相应的政策。  相似文献   

14.
地方保护主义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理论与实证分析   总被引:53,自引:1,他引:53  
本文旨在考察地区政府保护对地方产业结构的作用,对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问题进行了研究。本文首先提出理论模型,在一个厂商投资行为模型中,从改变地区间贸易成本和政府直接投资两个方面引入地方政府行为变量,讨论政府行为对地区产业结构的影响。模型分析发现贸易成本的增加会促使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而政府直接投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并不确定,在一定情况下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化。这些结论在随后进行的对中国近年地区和产业数据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趋势分析发现样本年间我国地区产业结构差异的全国平均水平在逐年增大。而以地区为着眼点的计量回归分析则发现,在控制了运输条件、地区资源差异和产业结构等历史因素之后,政府变量对地区间产业结构差异变化有显著影响。政府设置贸易壁垒增加地区间贸易成本,会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趋同。政府的投资行为则在整体上促进了地区间产业结构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15.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一直是政府、实务界和学术界关注的重要问题。运用DEA的Malmquist指数方法对2006-2015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128家上市公司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及其分解指数进行了测量,并运用多元回归模型检验了区域创新能力提升以及政策实施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及其分解指数的影响。结果发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和技术进步率大幅上升,说明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逐步走向重技术创新的高端化发展;区域创新能力提升有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向高端化方向发展,特别是2009年相关政策的实施进一步诱发了区域创新能力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率、技术进步率和纯技术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用2006—2018年省际层面数据实证检验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对企业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都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其中,产业集聚多样化的作用更强。区域异质性检验表明,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产业集聚多样化和专业化都显著提高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但是西部地区的产业集聚效应并不显著。产业异质性检验表明,国内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均显著促进了区域绿色技术创新效率,尤其是第三产业的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提升作用要显著高于第二产业。  相似文献   

17.
文章将偏向性技术进步理论和基于谈判实力的合作博弈理论相结合,分析了股权结构、谈判实力差异对偏向性技术进步和宏观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跨国合资模式下,技术进步具有偏向性,而股权结构和谈判实力对偏向性技术进步具有正向影响。其次,谈判实力对经济增长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股权结构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呈现U型曲线,股权结构的不平衡性越强,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而合资双方越倾向于平均分享股权,经济增长速度则越慢。最后,股权结构和谈判实力对于跨国合资双方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也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空间异质性视角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姜磊  季民河 《技术经济》2011,30(11):73-78
利用2008年我国省级相关数据,建立了基于加权最小二乘法的空间变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研究了技术进步对能源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各省的技术进步明显促进了能源效率的提高;在改善能源效率方面,国内R&D投入的贡献比外商直接投资要大;与普通最小二乘估计模型相比,空间变系数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的拟合优度更好,且基于后者的参数异质性估计结果显示,不同省域的技术进步在促进能源效率改善方面存在空间差异性。最后提出建议:加大国内R&D投入、依赖自主创新更有利于能源效率的改善;各地区应针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科研政策,以促使能源效率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9.
This paper considers simple rules for federal fiscal transfers that automatically redistribute funds among member states of a monetary union to counteract adverse idiosyncratic shocks. The transfer rules target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nominal GDP, consumption spending, labor income, and fiscal deficits. Targeting regional fiscal deficits is the only rule that reduces consumption fluctuations and that promotes interregional consumption risk sharing, but the overall welfare effect is negative. In contrast, targeting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labor income yields the largest welfare gains, but it also yields the largest fluctuations in consumption and real GDP. It 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welfare gains primarily stem from reducing the allocative inefficiency of input factors caused by nominal rigidities. The optimal transfer rule essentially implies a combination of consumption spending and labor income targeting, and it primarily targets the allocative inefficiency of factor inputs at the cost of lower interregional consumption risk sharing.  相似文献   

20.
The aim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act of fiscal decentralization on the size of regional governments in Spain, by controlling for economies of scale, interregional heterogeneity and institutional framework. We study it over 1985 to 2004 using a panel dataset of seventeen spanish regions. The results can be easily summarized. Firstly, it supports the classic public goods theory of a trade-off-between the economic benefits of size and the costs of heterogeneity. Secondly, it doesn??t reject the ??Leviathan?? hypothesis and neither does the ??common pool?? hypothesis. Thirdly, by contrast, the paper partly rejects the ??Wallis???? hypothesis. It argues that government size is mediated by financial resources obtained through intergovernmental grants, consistent with welfare economics and positive economic policies. We conclude that later advances in the decentralisation process must be compatible with the goal of reducing fiscal imbalances that emanate from the vertical structure of fiscal pow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