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党的二十大对我国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了明确部署,特别强调要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维护多元稳定的国际经济格局和经贸关系。深度参与全球产业分工和合作,有利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将更好发挥我国的“大国优势”,塑造强大的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和稳固的基本盘,更好地发挥对外开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贸易利得是一国内外循环态势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多部门投入产出联系的贸易利得量化模型,结合核密度估计和马尔科夫链,测算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双循环的贸易利得,研究发现:第一,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呈下降趋势,中国外循环的贸易利得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中国内循环的贸易利得依然大于外循环的贸易利得;第二,相对于外循环,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的持续能力、空间关联效应和升级潜力都更大;第三,中国内循环贸易利得和外循环贸易利得之间,不存在正向的空间关联效应。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统筹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打通双循环之间的堵点,有助于实现双循环贸易利得的良性互动,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3.
中国目前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入认识其参与经济循环的内外导向选择,有助于加快建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此,本文构建了省际调出与出口比较偏好指数,利用中国七年30个省级行政区的投入产出表,考察了1987—2017年中国经济循环的内外导向选择,主要发现有:在全国层面,各省份的经济循环导向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以2007年为"拐点",国内经济循环导向总体减弱,国际经济循环导向总体增强;沿海地区的经济循环导向在2017年之前以国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而内陆地区的经济循环导向始终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反映了中国梯度式对外开放政策的影响;各省份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导向程度绝对差异不断扩大,反映了各省份在分工体系中的职能存在明显差异;资本密集型部门的经济循环导向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而劳动密集型部门的经济循环导向以国际经济大循环为主体,反映了中国在国际市场中的比较优势存在部门差异;工业各部门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的导向程度绝对差异逐渐扩大,反映了工业各部门之间的分工程度不断深化。  相似文献   

4.
徐唯燊 《经济学家》2021,(12):81-89
南北方对外开放是以各区域开放基础和定位为前提的,并不存在明显分化趋势,但南北方对外开放差距也客观存在.在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背景下,推动南北协同开放是完善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联动机制的应有之义.当前,国际经济增长格局重塑、产业分工体系调整、贸易投资环境变化给南北方开放带来重大挑战,但危机中也孕育了新机.南北方应在共同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延链强链形成开放新优势、联手提升规则制定主导权三方面率先突破,协同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相似文献   

5.
未来全球经济循环模式破旧立新,为加快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补齐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中的短板,要求我国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我国国内市场规模大,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配套体系有基础、有条件、有能力构建新发展格局。构建新发展格局,将不仅有利于我国高质量发展、提升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优势,还有助于提升我国战略竞争力,有利于推动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相似文献   

6.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与2035年远景目标的战略决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涉及双循环重心变化问题,高质量发展的要义之一是生产率增进。本文将双循环重心变化嵌入异质性企业贸易模型,从资源重新配置效率视角,演示双循环重心由国际向国内转变对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增进效应的影响,而后利用1998—2013年中国制造业企业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以国际循环为主体的贸易自由化导致集约型资源错配和扩展型资源错配,从而抑制行业总生产率增长;而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贸易自由化则有助于提高行业内资源配置效率,从而促进行业总生产率增长。因此,转变过度依赖国际大循环的经济发展模式,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增进贸易自由化的生产率效应,推动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新发展格局题中之义,但现有研究更多关注“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对国际大循环的影响,鲜有探讨扩大开放对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影响.以对外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长三角一体化指数来度量各城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程度,并将其作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替代指标,分析扩大开放是否有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结果 发现:第一,各城市对外开放度提高显著促进了自身参与长三角一体化水平,同时也显著提升了其他城市参与长三角一体化的程度;第二,专业化生产水平的提高,是各城市对外开放程度促进其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重要作用机制;第三,非一线城市内部以及一线城市对非一线城市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程度,均存在着积极的外溢作用.据此,在亟待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阶段,需要积极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充分利用外部动力激发内部经济动力,畅通国内大循环.  相似文献   

8.
黎峰 《财经研究》2021,47(4):4-18
就供给配套及营销市场的来源差异而言,国内循环是整个生产流程在主权国家内部开展并完成的经济系统,而国际循环是国内生产流程借助了国外原材料、国外生产制造或国外消费市场开展并完成的经济系统.文章采用投入产出模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理论分析框架,揭示中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现状与特征,以及国内国际双循环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机理.研究发现:(1)基于国内配套能力及国内市场空间,中国经济发展已呈现出以国内循环为主的显著特征.(2)依托国内供应体系的一般贸易出口是中国参与国际循环的主要模式,随后为"两头在外"的加工贸易模式及利用国外配套的一般贸易进口模式.(3)外资企业尤其是成本导向型外资企业的进入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国内市场网络的构建.(4)国内循环尤其是国内配套能力的增强显著促进了增值水平更高的一般贸易出口,从而有利于推动中国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因此要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需要在持续增强国内生产配套能力和挖掘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基础上,通过以"外"促"内"、以"内"提"外",推动"内""外"协调并举.  相似文献   

9.
姜冉冉 《经济师》2023,(2):8-9+1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立足国内大循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目前我国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时期发展任务情况下,就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将在长期内指导我国宏观经济发展。文章在对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的国内外形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其特点入手深入分析新发展格局所蕴含的基本内涵,并提出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贾康 《经济导刊》2023,(1):32-34
<正>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中央的战略部署。党的二十大提出,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我们要全面准确把握好二者的内在联系,深入分析如何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构建高水平开放新格局。如何正确理解在新发展格局中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良性发展机制。  相似文献   

11.
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高质量利用外资具有重要意义。从理论逻辑看,基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和资本循环理论,高质量利用外资能够促进国内大循环的平衡与稳定,强化国际循环的通畅与升级,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实践经验看,高质量外资通过经济助力、产业赋能、技术溢出、制度优化等途径深度参与国内大循环,同时通过外贸促进、金融协同有效促进国际循环。但是,我国仍面临外资区域结构与产业结构失衡、大国政治博弈和科技封锁加剧、国际引资竞争日趋激烈等现实挑战。应当在产业政策上引导高质量要素集聚,在区域政策上推进跨区域引资协同,在营商环境上搭建全方位服务体系,在平台载体上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行政规制上夯实负面清单与安全审查保障,从而助力我国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高质量利用外资。  相似文献   

12.
王鹏  许德友 《经济师》2023,(2):25-26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引领“十四五”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充分认识消费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关键作用,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面促进消费,畅通国内大循环,是当前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重要的发展战略。“十四五”期间,通过完善体制机制、加大消费领域对外开放、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加强调查研究与宣传教育等措施,释放消费潜力,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相似文献   

13.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推动我国开放型经济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学界对此展开了热烈谈论,大部分学者将中国面临国内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作为"双循环"战略提出的背景或现实依据加以阐述,但目前较缺乏将"双循环"战略的理论基础与中国特色的具体国情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实证研究。本文在总结前人理论及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世界经济新格局下中国经济增长驱动因素的变化,构建VAR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发现消费已成为对中国经济增长影响最大的驱动因素,而靠出口拉动经济的效果逐渐减弱,证实了"双循环"战略的现实依据。进而分析"双循环"战略实施的意义,最后从需求侧、供给侧两个角度,产品、要素、资本三个市场,提出畅通国内大循环的瘀点堵点、深度融入国际大循环、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14.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不是忽视国际循环,而是追求国际循环更高质量的发展。本文通过对中国与相同人均GDP时期的日本、韩国和欧美国家进行比较发现,同发展水平下,中国的生产、消费和对外贸易等的规模均远大于这些已经实现工业化的国家。这种规模化发展模式不仅促成了国内大循环强大的生产供给能力和消费需求潜能,而且可以通过出口贸易、对外投资、进口消费和外资引进等多条路径向其他国家释放"工业化红利",加速全球特别是诸多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助推国际循环的高质量发展。本文从中国规模化经济视角探讨中国全球工业化的贡献,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王国刚  胡坤 《金融评论》2021,13(1):21-40
十九届五中全会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列入了“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在经济学史上,马克思从产业资本循环、两大部类再生产循环和社会再生产循环等角度系统地阐发了国内经济大循环理论,它们可概括为微循环、中循环和总循环.在国内经济大循环中,微循环、中循环和总循环是一个“三层一体”的有机整体,其中,微循环处于基础性地位.商品顺利销售、货款如期回流是保障微循环的关键性条件.为化解由赊销可能给供货商带来的资金流断裂风险,商业信用应运而生.迄今,它依然是维持实体经济部门运行和发展的重要金融机制.但在中国的经济金融实践中,商业信用机制缺失,货款拖欠成为长期存在的一个痼疾,成为中小微企业再生产微循环中的严重堵点和痛点.如果不能有效解决,则国内大循环难以畅通,也难以提高经济效率.激活商业信用机制,破解微循环堵点,需要做好6个方面的工作:转变观念,完善法治,以激活商业承兑汇票为突破口,建立商业承兑汇票交易市场,完善金融统计,强化金融监管.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把构建新发展格局作为"十个明确"中的重要内容,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①.历史逻辑是我们探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一个视角.构建新发展格局既是顺应百年变局的战略抉择、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  相似文献   

17.
吴真如  徐乾宇 《技术经济》2023,42(8):112-123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安全稳定的产业链供应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基础,是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的内在要求。加强供应链韧性治理是构建安全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途径。供应链韧性具备系统集成性特征,企业为统筹经济效率与安全的双重目标,需要在全球供应链网络中与合作伙伴加强协同合作,强化事前、事中和事后治理过程中的预测、响应、抵抗、恢复和学习能力,从而提升供应链韧性治理水平。当前,我国面临严峻的内外部经济形势,进一步加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治理,提升企业与产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的能力,有利于推动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世界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在此背景下,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并以高水平开放带动改革全面深化,促进开放与经济转型升级的直接融合,将在全球不确定性明显加大背景下赢得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相似文献   

19.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根据当前国内外形势作出的重要判断,是对中国已在转换的对外贸易发展模式加以明确和肯定.当前形势下,外向型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有机遇,也有挑战.笔者以为,外向型企业可相应调整经营策略,在产品研发上,需更加注重产品技术含量和性价比的提升;对外投资上,需充分了解当地不断变化的投资政策,强化合规经营意识;市场选择上,需继续坚持市场多元化策略.  相似文献   

20.
2020年以来,党中央提出和制定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思想,引起学术界广泛讨论.我们认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新成果,在"十四五"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纲领性重要地位.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系统观念,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思想的理论内涵.这里,仅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出发,谈几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