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异文化泛指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所有现象。异文化包含广泛,研究范围也是广泛的。比如,我国主体民族——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差异就可以称之为异文化。又比如,中国文化和国外文化也可认为是异文化。随着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广泛传播,异文化之间的排斥、并存和融合也成为非常值得研究的一个学科。在当今,我国外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所选用教材多是以美英等母语说英语国家为背景的。对于中国文化来说,学习者对第二语言的学习无疑也是一种异文化习得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在外语学习过程中该不该使用母语,母语对外语学习起到"促进"作用还是"干扰"作用,是外语学习者和教学者很关心的问题。笔者根据语言迁移理论和语言的共同特点进行研究,证明母语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具有积极作用,并结合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的实际状况探讨了如何利用母语在外语学习中促进作用的具体方式。  相似文献   

3.
程冰  张建军 《经济师》2009,(5):120-121
文章通过分析语言、文化和思维模式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外语学习不仅是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也是学习新的文化和思维体系的过程。该过程同时又对原有思维体系产生影响和重塑的作用。学习语言不仅要学习语言文字本身,同时也要学习那个民族的整个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同时也深受民族文化的影响。了解三者的互动关系对外语学习过程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论述俄汉文化的主要差异,且从隐喻的角度探讨了两个民族思雏方式的异同,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过程中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障碍,帮助他们学习俄国文化。进而学好俄语。  相似文献   

5.
母语在外语学习和外语教学中有着普遍的影响和一定的促进作用。本文从比较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入手,并结合学生英语作文中的实例分析,探究了中国学生在母语思维的影响下,其英语写作如何在遣词、造句、谋篇和习惯表达等方面受汉语负迁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谭敏 《经济研究导刊》2009,(25):261-262
搞好汉语言文学教学是民族院校汉语言文学系知识文化课教学的重要内容,这要求民族院校教师加强对提高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理论方法的实践探索。深化少数民族大学生汉语言文学课的教学,要注意教学的针对性,发掘教材所选文学文化作品的文化因素,培养累计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言文化知识。同时,要注意教学的主动性和互动性原则,提高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  相似文献   

7.
学习一种语言,必将学习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这就给外语学习者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交际已经得到广大教师和学者的共识,但在非英语专业基础教学中的实施情况并不理想本文在研究和时实践基础上,强调了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相互依存的密切关系。并根据“跨文化交际”技能在非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性、针对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母语与目的语双向文化导入的教学策略。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它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有着极高的旅游价值,它是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既能保护旅游资源,又能增强民族地区旅游业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新疆少数民族人才培养的瓶颈问题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中央历来强调新疆的少数民族人才培养问题,但时至今日,此问题解决得不尽人意.大量数据表明问题在教育上.由于新疆民族学生从小学起除母语外开设的语言课是汉语课,这种教育安排,与若干年后民族考生考取学位和研究生要考外语不衔接,致使新疆民族高等教育在研究生这个层次上基本处于空白.我们要充分考虑到新疆的特殊性,将汉语作为少数民族考生报考硕士学位的正式科目,而外语成绩则作为录取参考分.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学习一种外语必须了解这种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本文从语言与文化的相关理论和关系入手,说明外语教学中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导入文化的必要性,提出了如何在教学中导入文化,实现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  相似文献   

11.
文化是社会和谐的灵魂,多元民族文化的共存共荣是构建新疆社会和谐的基础。研究并推进由伊斯兰文化和非伊斯兰文化构成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可以促进新疆社会的持久稳定及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历史和现实表明,成功的企业背后都有成功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对企业竞争力和战略的形成具有核心作用.不同的学者对企业文化有不同的理解,一般而言,企业文化是由"器物文化层"、"组织-制度-结构层"、"人文-价值观层"三个层次组成的系统性的概念.企业文化具有激励功能、目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成本节约和协调与约束功能.营建环境适应性的特色企业文化能使企业形成可持续竞争力和发展力,从而在制度和文化竞争的潮流中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多任务委托工程监理激励机制设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工程监理制度下的业主与工程监理之间的关系属于多任务的委托-代理关系。根据多任务委托-代理博弈分析,由于工程监理承担任务间努力成本的替代性,多任务委托-代理情况下的工程监理具有不同于单一任务委托-代理情况下的激励机制;为防止对工程监理激励效能的弱化,工程监理激励报酬制度应以客观绩效评价为主,并辅以主观绩效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14.
英汉语言普及教育对藏语造成了事实上的生存压力,加上毗邻区域土著语言危机四伏,藏汉双语教育在模式和梯次上还不够完善,多民族杂居区藏族学生语言上的文化焦虑越来越严重,甚至出现了意识形态领域的认同偏差,并进一步导致了文化上的政治冲突,成了地区文化乃至国家安全的一个隐患。在英语教学中导入藏族乡土文化,通过乡土文化优越感效应和藏汉英三语文化的积极比较加强国家意识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问题。  相似文献   

15.
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指明了语言文字事业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认清语言文字发展现状,理清语言文字发展与文化建设的关系,发挥语言文字的文化建设功能,对于湖南省社会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文化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从“文化适应”的角度研究消费者购买行为,选取语言、民族认同、文化认同以及新环境中居住时间为指标,通过Logit模型对美国西班牙裔和亚裔的四个少数民族购买民族蔬菜的行为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文化适应”的语言、民族认同和文化认同指标均显著影响少数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其中民族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正影响,语言和文化认同对购买行为具有显著负影响,而在新环境中居住时间指标的影响并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针对如何理解多民族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并满足其购买需求,本文从语言、居住环境、民族认同和消费习惯等方面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语言认同是族群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问卷、座谈、访谈等方法,分别就藏族大学生语言使用的基本情况,藏区教学语、标准语的选用,语言态度等几个方面探讨藏族大学生的语言认同。研究过程及结果有助于藏民族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有助于国家语言文字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也有助于民族团结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8.
Language is a strong and robust determina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patterns: Countries sharing a common language trade significantly more with each other than countries using different languages, holding other factors constant. In this article we present the first analysis of the effect of language on trade in an intra‐national context. Analyzing unique data for a single‐language country, Germany, we find that similarities in the local dialect have a significantly positive impact on regional trade. We interpret this finding as evidence for the trade‐promoting effect of culture, because linguistic similarities likely reflect cultural ties across regions, rather than lower costs of communication or similar institutions.  相似文献   

19.
吴鑫 《技术经济》2019,35(3):52
缘起于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对我国城市建设实践中设计语言的反思,借助符号学理论分析了景观语言的概念、构成,以金砖国家首脑厦门会晤公交候车亭景观设计项目为例,从城市所处的自然特征、文化特征、建筑特征以及场所精神为切入点,用符合这一地域文化特点的形式语言、材料语言、空间语言尝试建立一个相对精确的公交候车亭景观语言体系。  相似文献   

20.
Being and Time: On the Nature and the Evolution of Institution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process that drove the early evolution of hominid culture was an arms race that led to selection for 'big brains,' higher consciousness, and language. Culture was a constraining force on this arms race. 'Big brains,' higher consciousness and language paved the way for the evolution of theory of mind and lower rates of time preference, two keys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mplex culture. Culture is a shared mental construct, a form of shared social intentionality with a deeply abstract and symbolic nature. Our symbolic ability enabled the development of this public good, which included such mental constructs as promises, obligations, contracts, marriages, property, money, agency, and government. Cultural institutions change the way we think because they both reduce the cost of cognition and become a substitute for cognition by forming a framework for social habits and routines and that allows for specialization in cognition over space and time; in a fundamental and often unrecognized way, they reduce transactions costs. Perception—including social perception—is an ill-posed problem. Culture provides background assumptions and constraints which allow u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nd thereby reduce transactions cos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