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我国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深入分析了西部区域生态环境存在的主要问题,即先天不足、环境退化、自然灾害频繁以及环境污染加剧等。同时,也分析了西部生态环境建设面临的困境,表现为经济滞后、观念落后和制度不活等。针对这些问题和困境,本文提出了建设西部区域生态环境的基本对策,即建立健全西部区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以及融资机制。  相似文献   

2.
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资源环境具有投入产出的外溢性,区域生态资源环境变化与相关区域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但如何促使环境受益地区对付出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进行合理补偿,关键在于进行科学合理的定量。即通过区际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与核算为现实中的生态补偿提供实际可操作的价值估算依据,增强生态补偿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情不一,因此,唯一的生态补偿计量方法并不实际,应该在一定的指导原则和模型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各资源环境承载区的实际,研究探索定量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3.
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资源环境具有投入产出的外溢性,区域生态资源环境变化与相关区域之间的联系千丝万缕,但如何促使环境受益地区对付出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进行合理补偿,关键在于进行科学合理地定量。即通过区际生态补偿标准的确立与核算为现实中的生态补偿提供实际可操作的价值估算依据,增强生态补偿的针对性和实用性。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情不一,因此,唯一的生态补偿计量方法并不实际,应该在一定的指导原则和模型框架的基础上,结合各资源环境承载区的实际,研究探索定量化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价值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4.
矿产开发中伴随资源损耗、生态环境破坏与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下降。经济发展的现实要求对资源生态环境以及区域发展进行补偿。但补偿依据、原则、主体等如何确定?经济学理论为其提供了阐释。矿产资源耗竭性理论强调:矿产资源不可再生强化了其相对稀缺性,通过资源合理定价可以起到保护资源的目的;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理论认为:资源、生态环境是稀缺的、有价值的,在使用过程中需要为之付费;外部性理论解释了资源开发区域的外部不经济现象与全国范围内的外部经济现象,指出生态环境补偿、区域补偿的责任主体;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理论要求企业规范开采行为以维持资源生态环境的基本功能,通过资本转化保持区域总财富不减少。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是跨界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政策工具。迄今为止,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机制仍未出台,严重制约着京津冀生态环保协同发展做深做实,创新思维方式、构建非传统领域生态补偿理论体系是当务之急。厘清了传统生态补偿认识误区,创新性地提出了生态补偿支付原则统一框架,将"污染者付费原则"(PPP)和"受益者付费原则"(BPP)统一在"改变者付费原则"(CPP)分析框架中,为京津冀大气治理生态补偿机制设计提供了思想前提和理论基础;通过构建京津冀大气治理CGE模型具体测算了特定大气质量控制目标下河北应获得的生态补偿额。这对于加快补齐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制度短板、有效弥补河北大气治理资金需要、强化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全国和其他重点区域大气治理具有普遍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公益林生态补偿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钦  魏远竹 《技术经济》2007,26(4):82-84128
首先,运用福利经济学理论论证了公益林生态补偿能够促进公益林保护从“非帕累托改进”转化为“帕累托改进”;其次,运用产权理论论证了我国公益林产权残缺、界定困难、得不到有效保护,政府应当在明晰公益林生态产权的基础上,制定公益林生态补偿制度,促进产权收益实现;最后,应用公平理论论证了我国公益林保护存在不公平现象,必须建立公益林保护费用公平分担机制,促使受益者对受损者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7.
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我国各大江河流域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现状,揭示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问题,论述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决定因素,阐释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内涵,认为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包括对因建设和保护流域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而产生的生态增益补偿和对因污染、破坏流域水资源及其生态环境而导致的生态损益的补偿。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原则,认定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主体和对象范围,提出了流域水资源生态补偿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我国的道路工程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但道路建设却对生态环境质量造成了严重冲击,建立道路工程的生态补偿机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川西北地区道路建设为例,通过分析川西北地区道路工程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影响因素,对川西北地区道路工程生态补偿模式进行研究。结合川西北地区的环境特征以及道路工程建设的损益驱动过程,分析了受损者和受益者;并结合道路工程的生态特征,分析了生态补偿的主体与客体,提出了川西北地区道路工程的生态补偿途径。  相似文献   

9.
改革的利益受损者及其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子坚 《经济学家》2005,(2):121-123
对改革开放以来利益分配格局的分析,如果仅仅停留在“我们都是改革的受益者”这样一种判断上,显然是极其片面的。实际上,肯定我们都是改革的受益者,并不排斥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内,由于种种原因,某些社会阶层和成员的利益因改革而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更不排斥人们获取的改革利益有多寡之别。所以,改革过程中利益格局的调整,必然会出现两个基本的社会群体,即从改革中受益最多的社会群体和从改革中受益最少的社会群体。这两个社会群体可以理解为改革的相对受益者和相对受损者。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区际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源是我国重要的生态敏感脆弱区和生态功能区,近年来由于气候条件变化及人为破坏,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呈日益恶化的态势,对国家生态安全形成重大威胁.目前三江源区缺乏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难以有效调节生态保护者、破坏者、受益者和受害者之间的关系,因此需要探讨如何建立三江源地区多层次的生态补偿体系和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区域经济地理学的学科性质与任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才 《经济地理》2008,28(6):918-922
学科的性质与任务是任何学科发展首先面临的,也是经常关注的问题。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中最古老最核心的部分,学科的发展必须继承地域性、综合性与地域综合思想的地理学传统。区域经济地理学又是地理学中非常年轻而又与经济学交叉的学科,一是说明这门学科富有活力,面对当今诸多的社会经济问题,发展活力很大;二是要在学科交叉渗透过程中,搞清区域经济地理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联系与区别,以便更自觉地发展地理科学。在区域经济地理学发展过程中,要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引进、消化与吸收的关系和学科建设与参与实践关系。文本对"新经济地理学"进行了评析,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是主流经济学与区域经济学(经济方向)的新发展,但不是主流经济地理学的新发展。他们的一些主要理论与模型和一些新的概念有理论指导与借鉴意义,但须经过消化、吸收、改造,使它变为地理学的理论内容方有意义。学科的首要任务是进行学科理论体系建设,以之立足于世界科学之林;积极参与社会经济实践,增强学科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肩负着提高全民族发展与培养人才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婧瑶  陈东  樊杰 《经济地理》2007,27(6):892-895
金融中心和金融中心体系的识别是金融地理学研究的难点,也是金融地理学持续研究的重要内容.传统识别方法采用规模指标、层次指标,或者规模和层次相结合的综合指标.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加之中国区域发展条件复杂、区域差距大,传统指标在用于中国实践时不能准确揭示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次.对不同金融部门跨区域配置资金模式的分析可以定性确认金融中心的范围和层级,是对传统识别方法的补充.  相似文献   

13.
基于大区域尺度的大众交通旅游职能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汪宇明  赵中华 《经济地理》2007,27(2):332-335
随着中国区域旅游深度发展、无障碍旅游区建设和人口跨区域流动量的增长,大众交通的旅游化以及旅游职能效应发挥程度的测度问题引人关注。从旅游发展与大众交通的复杂依存关系来看,旅游交通的实质是大众交通的衍生和发展,是大众交通适应旅游发展需求的产业延伸。旅游职能效应测度分析表明,中国大众交通的旅游职能效应在逐年提高,呈现出较大的区域不平衡性。其区域差异是中国各大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竞争型旅游资源的吸引强度、旅客交通流量、专业旅游交通发展等相关因素综合影响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王海飞 《经济地理》2011,31(4):566-572
都市经济圈的研究是目前国内外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的热点之一。兰白都市经济圈是甘肃经济地理的重塑,它的构建不仅将成为甘肃区域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且可对白银市注入新的活力和提供转型的新机遇。通过白银资源枯竭转型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指出白银市应及早转变发展观念,积极融合于兰白都市经济圈中,进行区域发展战略的创新,通过圈内产业联动打造核心工业基地和沿黄特色农业带、城市联动规划进行城市再造、生态联动创建生态文明、行政联动实现兰白行政一体化等战略,完成白银市的经济和社会转型,逐步走上良性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基于都市经济圈视角下资源枯竭型城市发展转型的思路,对其他面临或正在转型的城市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李小建 《经济地理》2006,26(5):721-725,730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了解和思考,从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对金融地理影响、全球化与区域金融系统、行政格局与金融体系、金融系统与区域发展、金融企业地理5方面提出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16.
试论区域科学学科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显东 《经济地理》1998,18(4):38-43
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本文构建了一种区域科学的学科体系框架,将区域科学的研究内容分为对要素的研究、对子系统的研究、对分系统的研究、对系统整体的研究、对系统间联系的研究和对系统调控的研究六个方面;将区域科学的学科属性归为应用地理学,并对区域科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的讨论。本文的研究对建立和完善区域科学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吉林省外贸地域结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同际贸易理论对外贸结构的研究侧重于商品结构、外贸结构阶段研究。国际贸易地理学对外贸结构则侧重于地域空间结构的特征、规律及其关联的研究。本文仅对吉林省外贸地域结构现状及其调整战略与对策进行探讨。认为吉林省对外贸易应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巩固传统市场,开拓新兴市场,稳定发展辅助市场。  相似文献   

18.
论区际经济关系及其调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区际经济关系是新时期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课题.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区域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区域经济利益现象趋于强化,区域经济利益主体多元化,促成了我国区际经济关系的重组.但由于特定的体制改革背景,现阶段我国区际经济关系的发育深受一些政府因素的影响,因此,调控今后我国的区际经济关系,也必须从改革或完善这些政府因素着手.  相似文献   

19.
金融地域运动:研究视角的创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凤超 《经济地理》2003,23(5):587-592
金融地域运动理论的提出,是解释和解决金融区域一体化问题的必然要求。文章借鉴经济地域运动理论模式,从金融的基本“资源”属性着手,通过评价金融学、地理学关于“金融与地理”主题的相关成果,尝试挖掘金融的“地域性”和“运动性”,从而坚定了地域运动是金融的内在属性之一。在研究过程中,初步界定和归纳出金融地域运动的一般概念和内涵,积极探讨金融地域运动的生成机理。指出金融(帕雷托)效率是引导金融地域运动的决定性动因,为追求金融整体效用的最大化,各金融要素流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地域运动。通过阐述,试图为金融地域运动理论体系的构建解决基础性、核心性问题。  相似文献   

20.
空间稀缺性--公共政策地理研究的一个视角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罗静  曾菊新 《经济地理》2003,23(6):722-725
空间稀缺性是人类经济活动空间需求的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与空间供给的有限性的矛盾。产生空间稀缺性的原因有自然原因和经济原因。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发展了应对空间稀缺性的各种措施,如以技术进步应对空间稀缺性、通过空间扩展应对空间稀缺性、优化空间组合应对空间稀缺性、通过政府管制应对空间稀缺性等。经济地理学应该致力于空间稀缺性研究,并从空间稀缺性的视角发展公共政策地理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