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低碳经济背景下缓解能源约束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碳经济的争夺战已悄然打响,过去那种依靠能源和环境的高投入、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如何控制和减少中国碳排放、探索影响能源约束的因素、寻求缓解能源约束的途径已势在必行。通过构建模型对中国能源约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确保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通过提升产业层次、改进能源利用效率以及优化能源贸易结构来缓解我国的能源约束,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相似文献   

2.
能源消费与污染排放双重约束下的中国绿色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万平 《当代经济科学》2011,33(2):91-98,127
在当前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践科学发展的紧迫形势下,在全球经济环境剧烈动荡的背景下,本文沿袭绿色GDP思想,讨论了以高能耗和高排放为特征的中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因素、可持续性问题以及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对经济增长约束的传导机制。为此本文构建了中国1995-2006年28个省的投入产出面板数据库,基于非参数环境生产前沿模型将中国经济增长进行了绿色分解,采用Tobit模型分析了能源消费和污染排放对经济增长约束的传导机制。分析表明: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正在逐年恶化。表现为要素投入是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明显,并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能源、环境约束下,要避免走粗放型经济增长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3.
能源约束会对经济增长产生一定阻力,本文基于罗默的“增长尾效”分析框架,选取新疆1990~2011年的相关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疆经济增长对于能源消费具有较高的依赖性,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阻力为11.88%,新疆应该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控制人口数量和调整能源消费结构等方面来减少能源约束对于经济增长的阻力.  相似文献   

4.
基于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环境约束的日趋强化,本文在构建基于产出角度的SBM-Undesirable模型基础上,从效率视角对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绿色经济绩效进行研究。主要结论有:考察期内节能减排约束下中国经济增长平均效率不容乐观,仍有17.8%的提升空间;效率较低的省份全部为西部省份,但效率较高的省份未必全部为东部省份,个别西部省份在一些年份均处于生产前沿;中国经济增长效率区域差异明显;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强环境治理强度及能力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现行能源结构对经济增长效率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各因素对不同区域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优化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加强环境治理,促进经济增长效率改善,同时,减排约束指标不能实行"一刀切"。  相似文献   

5.
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solow模型,建立了一个包含能源变量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将能源商品的进口及其相对价格等因素纳入理论分析框架。论证了在开放条件下,能源约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在存在能源进口时保持经济增长所需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刘畅  吴国蔚 《经济师》2008,(10):97-98
文章通过对环渤海七个省市1989年~2005年的相关数据进行面板数据分析,对影响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进行剖析,对其FDI的经济增长效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FDI对整个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增长起到了正向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内在依从关系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88,自引:0,他引:88  
学术界对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二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主要以线性关系假设为前提,并未对这一假设是否合理进行严格的经济计量学检验。本文率先将近年来发展的非线性STR模型技术具体应用于我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之间内在结构依从关系的研究,揭示了二者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变化规律,并得出如下几个结论:(1)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线性特征,并可以通过LSTR2模型来表达。(2)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非对称性。当GDP增长绝对下降时,能源消费比GDP有更快的下降速度;当GDP增长率不超过18·04%时,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相对稳定性,能源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弹性为0·9592;当GDP增长率超过18·04%时,能源消费较GDP有更快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长完全以能源的高消耗为代价。因此,应尽可能地避免经济的负增长和超高速增长。(3)我国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在1956—1976年间,呈现明显的非线性特征;在1977—2005年间,则呈现明显的线性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广东省1987~2011年的能源、经济、对外贸易样本数据,采用ARDL模型定量研究对外贸易、能源结构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边界值F计算表明,对外贸易、能源结构、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之间呈现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在长期关系中,对外开放度对碳排放量的影响不显著。对外开放度对碳排放量的短期影响影响为负值。能源结构对碳排放量的长期影响为正值,而短期关系为负值。经济增长对碳排放的长短期弹性系数均为负。因果关系表明,碳排放量和经济增长,能源结构和经济增长,能源结构和对外开放度之间均存在双边因果关系。同时,存在从对外开放度到经济增长,从碳排放到对外开放度,从能源消费到经济增长、能源结构、对外开放度的单向因果关系。广东省在制定低碳发展和经济增长政策时,首先,要考虑能源结构优化,降低能源结构中高碳能源的消费比重,降低能源强度,提高能源效率。其次,要改变传统粗放型发展对外贸易形式,推行具有"低投入、低能耗、高效益"特点的新的对外贸易发展方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增长以及能源消费在不同区域中存在显著的差异,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很多。本文分析了中国能源消费与经济增长区域差异性的主要影响因素。归纳起来主要为四个方面:工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能源利用效率和科学技术水平、能源资源集中度和环境约束以及人口密度和城镇化水平。  相似文献   

10.
关伟  金一 《经济地理》2020,40(2):31-40
能源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能源、环境、经济三者之间相互作用、相辅相成。为厘清能源利用与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复杂影响,文章构建了能源利用、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在对三者的时序演进性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能源利用、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冲击程度,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主要结论如下:①2001—2016年,能源利用水平在逐步提高,但整体水平较弱。经济增长水平发展趋势良好,但仍然存在地区差距。生态环境各地区差异明显。②空间格局上,能源利用呈现出以点带面的特征,经济增长整体呈现东部大于中西部的特征,生态环境前期南方落后于北方,后期各省市得到平稳发展。③东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呈现出经济增长大于能源发展,且首期至中期最为显著。中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而言经济增长和能源利用大致持平,在首期和中期时冲击较为明显。西部地区对生态环境的冲击力度整体上呈现出能源发展大于经济增长,至中期时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11.
区域发展中地理势能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杨勤业  吴绍洪  陆大道 《经济地理》2003,23(4):441-444,456
从区域发展的各个主要相关要素,初步探讨区域发展的地理势能。把地理区域作为一个系统,当一个区域相对于其它区域在地理位置、区际差异、区域结构和环境质量等方面,所显示出发展的综合优势即是该区域在这一系统中的地理势能。这种地理势能的大小受自然环境基础的深刻影响,并可随着不同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转化。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对比优势的态势为地理位置势能。地理位置和区位在自然条件上的势能促使其获得政策上的势能,并直接影响到产业结构的形成。地域间环境条件、生态功能、产业优势的潜在影响力为地理区际势能,如各种环境条件以及这些条件合理匹配的所谓地理地带性规律,决定了传统的农业生产。区际的差异还体现在区域发展的历史过程上,历史悠久的区域往往具有较高的地理区际势能。区域自然环境结构对于区域发展优势的影响力为区域结构势能。环境质量势能是环境质量对于区域发展优势的态势。生态环境脆弱、土地退化、自然灾害、环境污染等,大大减弱了区域环境质量势能。地理势能遵循能量守恒定律,势能转化的动力来源于自然与社会两方面。  相似文献   

12.
国防支出对区域经济影响的主要分析工具之一是投入产出分析技术。本文在RIMS Ⅱ(Regional Input-Output Mod-eling System,区域投入产出模型化系统)基础上,讨论了区域投入产出分析的主要乘数模型:产出乘数、就业乘数和收入乘数。将乘数模型应用于国防支出的区域经济效应研究,我们发现,国防支出通过驻地军事基地和装备采购支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显著的。由于国防支出由中央政府支付,经济区域内国防支出的流入意味着为区域经济注入了必要的生产发展资金,推动经济区域内循环往复的生产、消费、税收和就业。同时,不同类型的国防支出流入在区域经济内发挥的经济效应是不同的。以生产武器装备,承接国防合同为主而流入大量国防采购资金、国防R&D资金的地区,显然要比经济区内单纯驻有军事基地的地区有更高的乘数效应,国防支出对区域经济的产出、收入和就业的经济效应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中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能源依赖”、“能源高耗”等特征,能源紧张已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瓶颈”。在此背景下,对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现状进行分析,总结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的规律及其阶段特征,并提出中国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分析了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中的水资源供需状况。根据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国民经济增长预测,我国水资源需求总量将快速增加。生活、农业、工业和生态环境用水受各自发展趋势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用水增长特征。用水区域结构则表现为将有更多地区出现用水紧张。要顺利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就必须改变已有的用水模式,通过一系列措施突破水资源短缺瓶颈,确保水资源安全。一是要切实加大水利投资力度;二是要全面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三是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是加快优化水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水资源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以我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为背景,选取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水—能源关联关系视角,使用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对长三角地区四个省市用水量变化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并分析各驱动因素在用水量过程中的贡献差异,以期识别水资源消耗总量控制的关键推动力。研究发现影响长三角地区四个省市用水量变化的因素基本一致,但各省市间存在差别。其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耗量,人口规模促进地区用水量的增加,用水强度、人均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能源强度抑制地区用水量增加,水—能源关联度总体上抑制地区用水量增加,人均用水量从逐年分析来看,对用水量变化无明显规律,有时抑制,有时促进用水量变化。  相似文献   

16.
面对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快速发展,珠江三角洲区域一直有所依赖的比较优势、成本优势、市场竞争力优势正逐步减弱。区域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能源、资源、环境、和社会和谐已经成为紧约束,以原有产业结构为基础的区域经济增长模式已经达到静态极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日益紧迫。本文对珠三角区域经济安全与产业结构面临的挑战与机遇进行分析,指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区域经济安全的意义,并提出对珠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有利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主要应对措施及其建议。  相似文献   

17.
广东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地域差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余建清  吕拉昌 《经济地理》2012,32(7):100-106
碳排放的研究是认识和发展低碳经济的基础。采用2000—2009年广东省化石燃料消费和人口、经济产出等数据,对广东省10年来化石燃料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进行了估算,分析碳排放量在时间和空间变化上的地域差异,并采用因素分解法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①2000—2009年间广东省碳排放总量变化大、增长速度快,时序内表现出快速、平稳和稳定增长三个阶段性特征;工业部门是广东碳排放的主要力量,且行业差异性特征明显。②通过对广东省各地级市碳排放量的聚类分析得知,广州、深圳、东莞、佛山4城市和多年GDP变化类似,聚类于碳排放量最高的等级,和其他城市差距较大;广东省碳排放的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中心—外围"结构,表现出由集聚向扩散的演变规律。③能源结构、能源消耗强度、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人口因素等是影响广东碳排放地域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当前,由于环境的破坏以及常规能源储量的不断下降,能源需求结构急需调整。GDP、人口总量及产业结构等因素均会对能源需求量产生影响。为减少经济发展对能源需求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制定能源发展战略时应充分考虑经济发展与节能二者的关系,控制好能源消费总量的增长,实现能源构成多元化,确保总体能源供应安全,提高能源效率,保护环境。同时,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实现以最少的能源消耗支持经济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培育区域优势产业集群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缩小地区收入差异的有效途径.然而,由于区域禀赋和产业属性的差异,各地优势产业培育并无一个可复制的成功模式.通过对中部地区优势产业培育的案例研究,归纳出了两种培育区域优势产业集群的思路:集成型和创新型.  相似文献   

20.
能源消费、结构突变与中国经济增长:1952-2005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师博 《当代经济科学》2007,29(5):94-100
能源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必要支撑,但是在理论上,能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并不明确.本文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结合结构穿变分析,实证检验基于生产函数的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的关系.结果显示,"大跃进"的终结与大庆油田的量产,引发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变迁,导致1961年能源消费也现结构突变.这使得1952-2005年能源消费与中国经济增长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1962-2005年二者间具有协整关系.在短期能源消费内生于经济增长,长期中经济增长是能源消费变动的诱因.需要指也的是,如果忽略产业结构的影响,会低估能源消费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