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覃成林 《经济纵横》1996,(11):22-25
论区际经济关系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覃成林区域经济是一个开放的经济系统。区域经济的发展既取决于内部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又受外部经济环境的制约。区域经济的外部经济环境主要由宏观经济整体运行状态和区际经济关系构成。本文主要探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区...  相似文献   

2.
刘小梅  刘裕 《财经科学》2004,(6):117-121
把城乡视为一个系统,城市和乡村在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社会发展、环境质量和政策制度等方面显示出来的地域差异或相对综合优势,即为该系统的城乡势能.它实质上是区位势能在城乡系统中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包括城乡位置势能、城乡经济势能、城乡社会势能、城乡质量势能和城乡政治势能.在外力作用下,城乡势能可以转化,并作用于城乡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山西参与黄渤海地区经济合作的构想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入肠年代以来,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十分活跃。尤其是黄渤海经济区的崛起和其诱人的发展前景,更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就严格的地理概念而言,黄渤海地区应包括辽东半岛、京津地区以及河北、山东半岛,山西本不应属于这一区域。然而现代区域经济理论的拓展认为,传统的区域竞争优势是建立在资源优势基础之上的,所谓“优势”主要取决于不可改变的条件,如自然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等。而新的竞争优势理论则认为,主要取决于可改变的条件,如金融资本、科技、管理、信息等,强调区域合作中的群落关系。因此经济区域应当不仅仅是纯粹的地理…  相似文献   

4.
耗散结构是一种稳定有序的结构,经济系统的健康发展应是一个不断形成新的耗散结构的过程。区域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在本质上要求该系统稳定有序地发展,因而把区域经济系统建构成耗散结构模式应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思路。根据耗散结构理论,区域经济的发展可采取如下策略:一、实施区际开放,努力实现区域内外市场对接,形成耗散结构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首要条件是开放。因而,发展区域经济的一个重要而关键的问题是实施对外开放,这包括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壁垒,实现区际间的开放,促进生产要素在区际间、区域内的自由流动,充分有效地利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政府行为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一个非均衡发展大国经济体系中,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制度环境、历史文化的差异都会造成不同经济发展存在路径上的差异。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对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形成具有影响,中央政府在对外开放、财税、金融等制度安排的区域差异是造成的区域经济环境差异的原因。换句话讲,中国区域经济差异与政府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我国的地方经济:制度特征与发展不平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独特视角,反映在国民经济的研究中就是对区域经济和“地方”的关注。我国的地方经济和地方政府在历史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上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也得益于地方经济。针对多年来对地方政府和地方经济的不断指责,文章认为有必要从理论上阐述我国地方经济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其中,有我国地方政权的历史基础、地方经济的制度基础和在我国形成强势政府与强势经济的制度条件。发展不平衡是地方经济研究的又一个重点领域,但是与其他学科不同的是,地理学更多地要从地理条件方面去解释差异。地方经济发展的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开发的地理成本,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偏僻的经济地理位置都会导致地区开发成本的高昂并影响地方经济的发育。文章主要讨论了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所导致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7.
该文主要运用Theil指数研究中国1978-2009年区域税负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研究时首先计算中国31个省区的税负总差异,然后将中国分为几大区域计算其区内差异和区际差异,对总差异、区内差异和区际差异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中国区域税负总差异的时空演化特征:各区域税负总差异从"波动扩大"转向"不再扩大";在税负总差异中,区际差异贡献较大且与总差异变动同步;各区域具有俱乐部收敛趋势。造成这些特征的原因主要为区域间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的差异、税制改革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非均衡"区域发展战略。最后提出缩小中国区际差异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成因分析   总被引:38,自引:3,他引:38  
欧向军  陈修颖 《经济地理》2004,24(3):338-342,360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区域经济总差异扩大,苏南、苏中与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与农村县域内部的差异越来越显著,且呈不断扩大的态势;区域经济差异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经济规模、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四个方面;引起区域经济差异的原因是复杂的、多元的,主要有历史因素、地理区位、区域发展策略、中心城市规模、人口数量与质量、全球化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等。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区域发展策略是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对区域差异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9.
方倩  张慧  方芳 《时代经贸》2007,(2Z):31-33
从80年代中期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引入市场机制,从此,区域经济的地区发展出现了不同的变化。形成了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带的区域差异。湖北省作为中部一个重要的省份,拥有很多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中部崛起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浙江省作为东部一个经济典型发展的省份,也有其特色经济模式。由于自然环境、经济发展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倾斜、文化差异和投资的地区差异等等方面的原因,致使两省经济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而且互有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0.
区际开放:左右未来中国区域经济差距的主要因素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赵伟 《经济学家》2001,3(5):45-50
中国最近20年以来区域经济差距急剧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非均衡的区域开放,区域经济差异未来的变化趋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下一步区域开放的推进方式。至少有四个因素将促使中国区域开放进入新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区域开放将由片面注重国际转向国际、区际层面并重,而在区际开放条件方面,内陆地区比之沿海地区毫无逊色。因此,区域经济差异变化将在很大程度上受地区层次区际开放进程的左右。  相似文献   

11.
收敛还是发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争论的文献综述   总被引:89,自引:1,他引:89  
本文考察了 1 980— 2 0 0 1年间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演变趋势 ,并对地区差距的形成渊源、未来发展战略的相关文献做了综述 ,最后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基尼系数的分解结果表明 ,中国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在 2 0世纪 80年代有所下降 ,但在 90年代却呈上升趋势 ,地区经济的总体差距主要来自沿海和内陆地区的差距 ,在各地区内部不存在所谓的俱乐部收敛。经济、地理、历史等多种因素使沿海地区处在了比较高的发展起点上 ,地区发展战略、全球化、经济自由化 ,要素市场的扭曲相互交织 ,对地区差距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地区差距的缩小是一个长期任务。中央政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地区推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方面都交出了令人满意的答卷,但由于历史、地理等各方面原因,我国的经济发展十分不平衡,一些东部沿海地区的年度GDP是西部落后地区的数十倍,同时各省一级行政区经济水平和与之对应的金融生态系统不匹配现象十分普遍。本文以2018年我国内陆地区各省一级行政区经济发展状况为研究对象,分析了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宏观因素和微观因素,并用聚类的方法分析了区域经济的协调性,将各省一级行政区经济分为8类,最后根据分类结果给出了发展区域经济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人才聚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资源保障,区域经济发展是导致人才聚集现象的根本原因,两者相辅相成,在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互为因果.本文研究并提取反映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建立滨海新区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相关性模型,使用近十余年统计数据,对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行了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发现滨海新区人才聚集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历经起步和发展阶段,到2007年以后进入协调阶段,发展现状符合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人才聚集已经进入突变阶段.滨海新区正在完成产业结构聚集,其人才聚集突变带来的增速放缓、结构调整等阶段性特征符合滨海新区产业结构体系调整的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14.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的基本理论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区域农业生态经济规划是对一个区域(行政区域或流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长期发展运行的战略部署。本文就区域农业生态经济长期发展的方向、目标(指标)、结构性以及农业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的途径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区域协调发展不仅受到资本积累数量的影响,更受到资本匹配质量的制约。在拓展MRW模型的基础上,理论分析“实物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最优匹配存在性与高效经济增长的关系,进一步构建资本匹配程度与匹配质量通过创新力培育实现落后地区经济赶超,进而影响区域协调发展能力的传导路径,并利用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实物资本、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存量之间存在最优比例关系,且资本匹配质量主要通过创新力培育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资本匹配整体上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东部地区资本匹配度对区域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高于中部地区、西部地区;机制检验发现,资本匹配通过组织创新效应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解释程度最大,其次为技术创新效应,最后是产业创新效应。  相似文献   

16.
张佑林 《经济地理》2002,22(3):331-334
“发展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带动作用,本文以经济发展理论为指导,说明了将温州市发展为本区经济“发展极”的必要性和战略意义,指出以温州市为中心的闽浙赣广大地区目前是东南经济区为最薄弱的一环,而提升温州市的战略地位,则不仅将加快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而且对整个东南沿海经济区的全面实现现代化将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本文还提出了将温州市建设成发展极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nomic progress and environmental quality at a regional level. An important economic intuition in this context is that environmental degradation will be limited by human behaviour if costs and benefits of such degradation are local since economic agents will then be incentivized to choose appropriate corrective action. Therefore, we note the likelihood tha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can help regions ‘grow out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Using a new data set from Yangtze River Delta of China, we find a strong confirmation of the intuition that human can and will resolve the environmental problem by altering the damaging behaviour of economic agents. A very interesting finding of this study is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economic progress measured by per capita income can display a wave-like function in the case of water pollution, as opposed to the much dramatize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with significant policy i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18.
职业结构是就业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劳动力的职业配置状况,而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的职业结构存在不同的特征。将职业结构定义为就业人口的职业分布,借助"六普"数据的分析总结我国现阶段各地区职业结构状况,可以看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区域就业人员的职业结构关系密切,各地区随着人均GDP的不断增高,其非农职业的就业人员所占比重有逐渐增高的趋势;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对职业结构的影响差异较大。期望这些结论对各地政府的就业管理、职业管理工作和职业培训工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Geographical clusters are significant drivers of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oday's economy. Recent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geographically limited knowledge diffusion which results from inventor movements within clusters is a facilitating factor to regional innovation output and therefor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lusters. However, it remains unclear whether the dynamics of inventor movements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for different stages of cluster progression. In this study, using patent co-authorship data, we construct inventor networks for two telecom clusters, New Jersey and Texas. Based on the longitudinal analysis of inventor network properties and interviews with the key inventors maintaining the networks, we seek to gain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1) how the properties of inventor networks across the two clusters reflect their difference in fundamental “typology” of clusters; and 2) are the patterns of inventor network 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ver time indicative of the change in viability of the clusters.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the cluster “typology” is a key factor determining the structure of the inventor networks in a geographical cluster. Over time, as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conditions of a cluster change, the regional inventor networks change their performance accordingly. Importantly, the cluster “typology” may be a significant moderating factor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inventor network performance and the cluster's development.  相似文献   

20.
近20年来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测定与评价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许月卿  贾秀丽 《经济地理》2005,25(5):600-603,628
选取人均GDP、人均社会消费零售总额社会经济指标,通过计算其变异系数、加权变异系数、威廉森系数、最大与最小系数,对中国1978-2002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性进行了动态时序分析,定量评价,了近20年来中国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程度;采用经济区位酶指标分析了中国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1990年以前中国经济区域差异程度在减小,1990年以后经济区域差异程度扩大,社会消费水平总体上呈扩大趋势。在空间格局上,经济发达区由过去的东北地区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1970-1980年代区域差异表现为经济发达区、经济发展区、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而到1990年代主要表现为经济发达区和经济落后区之间的差异,两极化趋势明显,区域差异程度加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