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西部地区的投资率、市场化水平、产业结构以及人力资本水平等经济变量,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缩小了东西区域间经济差距。西部地区实际人均GDP的增长率从2000年开始逐渐赶上并超过东部地区水平,使得中国区域间经济差距由趋异转向趋同态势。改善投资环境、加大投资力度和优化投资结构是推动西部地区当前发展的首要政策选择;积极加强软基础设施建设是激发西部地区发展的内生动力的根本政策举措;而推行平衡发展是缩小西部地区内部差距,规避"自然资源诅咒"的重要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2.
西部大开发是国家的重大战略,本文对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收敛性以及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西部大开发十年来,西部各地区的经济并不存在收敛性,而是呈发散态势;影响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和产业结构.最后,针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基于资本配置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在实现高速增长的同时,省际间的差异也在持续不断的扩大。以收敛性理论为分析基础,从固定资产投资角度对1978-2007年我国省际间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我国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β趋同,但是存在俱乐部β趋同,东部和西部趋同比较明显,而中部趋同不明显。通过对固定资产投资主体的细分,论证固定资产投资各主体投资行为差异是否是条件β趋同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是否存在趋同,已有的实证文献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趋同速率的空间异质性。本文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空间杜宾面板分位数模型,考察了中国336个地级市经济增长趋同的空间异质性。研究表明,中国各地市经济增长总体上呈趋同状态,趋同速率随分位点增大呈U型。考虑资本在区域间自由流动,中低增长地区储蓄率作用显著降低。高增长地区受到周边经济带动作用小于中低增长地区,因而高增长地区的趋同速率更大。进一步分析发现,南、北方地区,东、西部地区均表现出俱乐部趋同特征,而中部地区内部表现出分异态势,即高增长地区发散,低增长地区趋同的特征。识别区域经济增长的空间异质性,对于政府更好地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缩小区域经济差异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伴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的地区差距也逐渐显现。如何缩小地区间差距成为越来越受各界关注的话题。政府从发展战略的高度提出了西部开发的一系列政策,而学者们也从他们各自的视角来探询缩小区域间差距的有效手段。蔡等人的新作《制度、趋同与人文发展---区域发展和西部开发战略思考》(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3月出版)就是对这一问题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果。对经济增长理论中趋同问题的研究,可以认为是对区域开发理论研究的重要探索。  相似文献   

6.
加快西部开发的外资政策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指出,“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条件下,加快开发西部地区要有新的思路,充分考虑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变化,客观规律办事。”我们认为,加快西部大开发,需要积极引外资,以全面开发战略为核心,实行先开放,建设开放型的经济,这既是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他工和国际竞争、实施新的追赶战略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目前西部地区经济生活中改革与发展动力不足的必然条件。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通过大规模吸引外资参与西部的生产和建设,可以有效地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充分利用工业国的剩余资本,为中国和西部地区的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大大节省西部地区获取最新技术的投资成本和时间成本,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就可能使西部地区从其发展伊始就纳入良性发展轨道,实现经济增长质和量和同时提高。  相似文献   

7.
吴凤梅  王丽 《经济师》2003,(11):110-111
世纪之交 ,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 ,国家启动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而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等原因所形成的西部地区落后的产业结构成为制约西部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国内经济强劲增长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 ,西部各产业如何进行调整定位 ,将成为大开发战略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的差距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伯红  张方 《经济师》2001,(9):9-10
基于外向型经济战略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获得成功 ,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正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 ,文章分析了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西部地区在对外贸易、引进外资及国际旅游创汇方面的差距与不足 ,提出了中国西部地区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对策和建议 ,旨在推动中国西部大开发  相似文献   

9.
我国经济增长地区性趋同路径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焕明 《财经研究》2007,33(1):76-87
研究经济增长的地区性趋同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是否存在趋同性;二是怎样才能趋同。文章通过对我国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主要宏观经济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分析,给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即我国经济增长的地区性趋同的路径为:人力资本与资本存量的差异程度影响对外开放的地区差异程度,进而影响人均GDP的地区性差异程度。与全国相比,东、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的趋同路径又有所不同。最后文章给出了加快全国及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趋同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中国省区水平上的面板数据,借鉴Kiel处理面板数据的方法,对西部大开发的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政策进行评估,结果表明:西部大开发的物质资本投入虽然促进了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但是该政策并没有缩小东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差距,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仍然落后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西部大开发的人力资本投资政策并没有显示出其对西部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伟华  张焕明 《技术经济》2008,27(10):37-41
本文利用区域面板数据,对1979--2006年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收敛性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趋势,但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带基本上存在收敛趋势,形成了所谓的“收敛俱乐部”现象;在条件收敛回归中,如果控制了投资率、人力资本水平、非国有化水平、对外开放度、基础设施水平和产业结构等经济变量,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则呈现显著的条件收敛。  相似文献   

12.
中国经济增长的“俱乐部收敛”特征及其成因研究   总被引:195,自引:2,他引:195  
本文以经济增长文献中有关收敛性理论为基础 ,对中国自建国以来 ,特别是 1 978年改革开放以来 ,省际间的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实证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地区间的经济增长 ,不仅存在着显著的“俱乐部收敛”(clubconvergence)特征 ,即按东中西划分的区域内部人均产出具有明显的聚集现象 ;而且存在着条件收敛 (conditionalconvergence)的特征 ,即在具有相同的人力资本、市场开放度等结构特征的经济地区间存在着一定的增长收敛趋势。本文实证分析的结果还显示 ,各地区间工业化水平的差异和产业结构的变动对增长收敛性构成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基于创新环境-转型升级耦合视角,采用TOPSIS熵权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和非线性时变因子模型,分析2007-2017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区绿色创新环境与工业转型升级耦合关系的演进特征。结果发现:①2007年以来中国绿色创新环境与工业转型升级耦合度整体虽有提高之势,但协调度仍然较低,且耦合协调等级没有发生明显跃迁,并呈现由东部向西部递减态势;②区域间差异是系统耦合协调度差距的主要来源,在地区差异多极化发展趋势下其波动存在4个潜在收敛俱乐部,呈现出地理“区块链”收敛趋势;③采用QAP方法对地区耦合度差异影响因素进行检验发现,地区经济发展差异、信息化水平差异、教育水平差异和城镇化水平差异是主要原因,而地理位置邻近、俱乐部收敛发展趋势有利于缩小地区耦合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14.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implementing a micro innovation strategy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mpany’s mainstay business at present (incremental innovation) and a future growth strategy (radical innovation) in an age when there are dramatic changes in the environment and the future is hard to predi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undaries innovation that the company should implement based on the creation of boundaries knowledge and convergence knowledge. To implement knowledge convergence processes, outstanding companies dynamically establish various project teams and diverse mixed teams, which are strategic communities, as well as network organisations that integrate these teams and continually generate new boundaries innovation. The paper present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a detailed case study, and new insights regarding combination of exploration and exploitation through triadic strategic community formations for boundaries innovation strategies where dynamic strategic communities that overcome and transcend various boundaries create boundaries knowledge from various different types of knowledge and dynamically converge these different types of knowledge to create new convergence knowledge (such as the development of new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business models, etc.).  相似文献   

15.
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实力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洪名勇 《经济地理》2003,23(5):606-610
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将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整合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知识生产、交换和运用(消费)情况。凡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区,大多都是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区,多是东部省区;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省区,同时也是经济实力比较弱的省区,多属于西部省区。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西部科技创新战略,提高西部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荣斌 《经济地理》2011,(7):1076-1080
选择了地理环境、要素投入、增长过程、政策扰动4个稳态因子研究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条件趋同。结果表明,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没有发生绝对趋同。但是,在要素投入、增长过程这两个稳态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发生了明显的条件趋同,趋同速度分别为1.2%和2.2%。而在地理环境、政策扰动因子的分别作用下,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均没有出现条件趋同。在上述4个稳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下,1978—2008年中国区域经济增长出现了条件趋同,趋同速度仅仅为1.4%。这提示我们,要解决好中国的区域经济差异问题,应该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有效推进区域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对外开放、信息化,以及增加物质资本、劳动力、人力资本和知识的投入上。  相似文献   

17.
通过利用IPCC的方法,估算1995-2009年中国省际二氧化碳排放量,并运用泰尔指数及其分解方法,对我国碳强度分布的地区差异进行测度并按照东、中、西、东北四大区域进行了结构分解;同时借鉴经济增长理论中的收敛性检验方法,对我国碳强度的区域差异进行了收敛性检验。研究发现:(1)从总体上看,中国碳强度的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而且差异主要是来自于四大区域内部,其中中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最大,西部地区对碳强度总体差异的影响正在逐步加大。(2)运用面板数据和横截面数据的估计结果均显示1995-2009年中国碳强度的地区分布不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此外也无明显的σ收敛特征。以上结论表明中国碳强度水平不会自动降低到"稳态",政府对碳减排的政策干预将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7—2017年专利密集型产业面板数据,运用GML指数模型测度专利密集型产业8个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并对其进行收敛性分析。研究发现,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水平较高,与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相比,“波特假说”初步显现;总体上,专利密集型产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呈上升趋势,技术进步贡献最大,不同行业的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水平和动态趋势不尽相同;整体行业、强专利密集型行业和弱专利密集型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内部差距仍然较大,整体行业与强专利密集型行业趋向共同稳态和自身稳态收敛,弱专利密集型行业仅趋向自身稳态收敛;行业集中度、行业规模对行业整体和弱专利密集型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作用,研发投入对强专利密集型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相似文献   

19.
构建随机前沿模型,基于2000-2015年中国内地30个省市(除西藏外)数据,分析国际人才流入、社会资本对中间产出及最终产出两类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①相比资本投入,劳动投入对两类创新效率的影响更大;②国际人才流入对两类创新效率均具有正向影响,且对中部(最终产出)、西部(中间产出)影响更大;③认知型社会资本对两类创新效率均呈显著负向影响,东中西部存在差异性,结构型社会资本对最终产出创新效率具有显著负向影响,东部则相反;④国际人才流入对两类创新效率的影响均与认知型社会资本和结构型社会资本有关;⑤最终产出创新效率远低于中间产出创新效率,两者均呈东-中-西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0.
Using a newly constructed industry-by-region dataset based on China's two censuse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trend of average labor compensation (ALC), labor productivity (ALP) and unit labor cost (ULC) in 28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 across 29 provinces in China for 1995 and 2004. Findings show that at the aggregate level, ALP growth was generally faster than that of ALC and hence resulted in a significant decline in ULC for all regions in China. Furthermore, less developed regions exhibited stronger productivity growth relative to labor cost increase than more developed regions, thus leading to a convergence in ULC levels across provinces and regions over this period. Comparing individual industries, we observe a substantial variation in growth rates and convergence trends across regions. Logit regression analysis confirms that labor-intensive industries are more likely to converge in ALP, ALC and ULC, whereas capital/skill-intensive industries tended to diverge. This finding is further confirmed by estimating a convergence regression, which suggests that misallocation of resources due to market imperfections or institutional barriers is likely to be the main factor behind the divergence of UL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