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人口城市化道路“以小为主”还是“以大为主”,争论的实质在于城市规模效益的评价。突破以往仅就经济特别是工业化评价城市规模效益的局限,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集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效益于一体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因子分析方法对我国城市规模效益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综合效益与城市规模成正相关变动的结论,为阐发以大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提供有力理论支撑;走“以大为主”协调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并非城市规模越大越好,因为城市规模与经济、社会因子等的效益不完全成正相关变动,需要具体分析,警惕拉美超大城市畸形发展的城市化“陷阱”发生。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在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城市功能的转变,规模的扩大,大城市的发展已面临用地、基础设施、环境等多方面的巨大压力.在这种压力下,以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道路的大量修建、房地产开发、产业结构调整等为契机,近年来这些城市普遍出现了向郊区拓展的离散倾向.联系到西方发达国家大城市在本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郊区化浪潮,和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我们认为应对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化问题有一个充分的理性化认识,及早做好准备,避免出现“先发展,再治理”的被动局面,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相似文献   

3.
警惕人口城市化中的“拉美陷阱”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也由于目前世界城镇人口比例接近50%,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城市化推进到以大城市为主的第二阶段。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人口城市化也已开始了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即由以发展小城镇为主过渡到以发展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但是,以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为主导的城市化道路怎么走,则需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研究和吸取国际人口城市化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尤其要研究和吸取人口城市化“拉美陷阱”的教训。这是中国人口城市化发展到第二阶段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城市区域化与武汉城市空间布局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殷毅  曾文 《经济地理》2006,26(1):83-87
文章论述了城市区域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大城市发展出现的特有现象,它有别于传统的城市—区域生成关系,也有别于传统的城市郊区化现象,是中国特定工业化和城市化背景下,应对资源短缺压力而产生的城市功能、人口、空间扩散方式,其经济、社会、空间特征决定了城市区域化是中国“大城市化”进程中特有现象。运用城市区域化相关理念,指导新时期武汉市城市区域化进程中城市空间结构的创新,提出了城市发展区概念,并在此基础上选择了中心城区———城市廊道———组群的多中心网络化空间结构模式。  相似文献   

5.
姚庚荣 《江南论坛》2001,(10):36-36
今年江苏不少城市在“扩容”,中小城市向大城市发展,大城市向特大城市发展。根据江苏省“十五”城市化发展规划,到2005年,全省将建成南京、苏州、无锡、常州、徐州五个特大城市。去年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之后,各地都积极采取措施,加快了城市化推进和建设步伐,苏州、无锡、淮安等市已率先进行了行政区划调整,常州也已就建设特大城市提出了明确要求。城市由小变大,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想想一二百年前,上海还是一个小渔村;二十多年前,深圳还是一片荒凉地,可现在,都已是闻名世界的现代化大都市了。城市越大,它的集聚、辐射功能就越强,它的支撑和载体作用就越大。所以,能够把城市做大、做强,再做优、做美,于国于民于地方经济的发展,都是一件特大的好事。  相似文献   

6.
滇中城市群是云南省经济发展最好的城市群,但滇中城市群城市体系规模结构不合理,城市体系发展中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出现断层,滇中城市群涉及的四州市,工业化发展速度快于城市化发展速度。要优化滇中城市群的城市体系结构,需将曲靖、楚雄、玉溪培育为大城市,再发展几个中等城市和若干个小城市,同时强化中小城市的功能,引导其合理增长。  相似文献   

7.
中国城市化:路径依赖与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相互依存的制度安排对迟滞中国城市化的作用 ,指出 :重工业优先和大城市优先是中国城市制度变迁的初始条件 ,它直接将中国城市发展导向某种低效率的锁定状态 ;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区割城乡的户籍制度等为中国工业化战略内生而成 ,它们与中国农村集体经济的产权制度安排相互依存 ,固化了城市化的低效率状态。因此 ,一要解除中国城市化的制度束缚 ,摆脱当前城市化的锁定状态 ;二要重构农村经济产权基础 ,促使要素在市场机制下合理流动 ;三要尊重城市演化的自发性 ,防止政府直接干预带来新的低效率城市化  相似文献   

8.
1.大城市论。认为大城市的较快发展是世界各国城市化初期的共同规律和特点,而且大城市人口、经济、科技、文化高度集约,经济社会效益高,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领导力量和骨干,对于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我国大城市发展严重不足是城市化水平低  相似文献   

9.
我国城市化正处于加速推进时期,有条件的大城市向特大型城市拓展,以更好地发挥跨区域的集聚与扩散效应。适应大城市建设的需要,其近郊县(市)必须适时进行区划调整、重新明确定位、实现功能转换,开拓新的发展思路,使大城市建设与原近郊县(市)提升整体水平形成良性互动发展格局,是一条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好路子。一、大城市建设面临着城(市)、郊(县)二元发展模式矛盾大城市建设会遇到许多制约,如体制、经济实力,区位特点等,根本的制约因素是中心城市与其近郊县(市)之间形成了各自为政、自成体系的二元发展模式,使得规划不能统一、功能不能互补、…  相似文献   

10.
2001年,日本的数十位经济学者对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进行了全面详尽的考察后指出: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对于工业发展来说,大城市圈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劳动力的充足性和产业集聚效应等要素优势决定了工业尤其是汽车业的大城市指向。在“2006年中国行业发展报告会”上,权威人士透露,在“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增强宏观调控和政策导向作用,以形成若干家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汽车生产企业集团。在都市圈经济不断带动工业发展的今天,京津冀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成为人们日益关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新疆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韦亚平 《经济地理》2007,27(4):553-557
现有文献与规划一般认为新疆需要走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重点建设都市圈的城市化发展道路。文章基于人口与自然资源条件、区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城镇布局之间的关系,从更为广阔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中,对新疆区域经济与城市化发展的适宜空间指向做出了若干探讨;提出新疆的区域发展需要建立在"都市区"的空间成长基础之上;并且与中国的东部、中部地区相比,新疆的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应是一种非常独特的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2.
李成 《经济地理》2001,21(1):76-80
本文从陕西北缘六县市人力资源现状入手,运用经济学方法深入探讨该区人力资源与城镇化的内在机制,具体从以下三方面分析该区人力资源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1)人口增长方式的转移;(2)流动人口的影响;(3)人力资源管理,以实现该区人口,经济与城镇化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长江沿线都市旅游的互动发展与创新对策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勇  邓念梅  刘名俭 《经济地理》2005,25(1):131-134
长江沿线各省市经济基础雄厚,旅游资源丰富,地理区位优势突出,具有都市旅游发展的良好条件。文章在分析长江沿线都市旅游的现状特征基础之上,对互动发展模式进行了探讨,进而提出了长江沿线都市旅游互动发展的创新对策。  相似文献   

14.
曹广忠 《经济地理》2001,21(2):213-217
随着我国乡镇地区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口、经济空间结构不甘落后 日益复杂,传统的城镇人口统计口径在量测城市水平时表现了邮越来越多的局限性。本文结合实地调查,在分析传统方法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为接近实际的城市化量测方法,并据此对城市化的内涵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目前我国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战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由于传统城镇化的弊端日益显现,以促进城乡一体化为目标、致力于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成为非常明朗的发展趋势。河南省新型城镇化以郑汴都市区为增长极,以中原城市群为依托,着力构建由国家区域中心城市、省级区域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特色城镇和农村新社区构成的新型城镇体系,坚持紧凑型城市布局方针,努力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道路,建设新型城镇化示范基地。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50%以上,郑汴都市区人口集聚规模800—1 000万,中原城市群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在中西部地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更加配套完善,建设城市立体交通系统,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城乡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差距逐步缩小,城乡社会和谐局面初步形成,环境面貌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6.
浙江区域块状经济在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徐维祥  唐根年 《经济地理》2004,24(1):13-16,30
区域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为浙江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构筑了一种有效的空间集群地域组织模式,产生良好的规模效应和相应的人口空间聚集效应,有效地促进了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文章从农村人口转移、产业结构升级和二、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等方面,对区域块状经济在浙江省城镇化进程中的运行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和数量分析。结果表明,区域块状经济成为浙江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有效驱动力。  相似文献   

17.
安增军 《经济地理》2008,28(2):239-242
为了不被边缘化,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下简称"海西区")。海西区是以福建为主,包括闽粤浙赣四省部分区域在内的新经济增长区域板块。该区域处在珠三角和长三角之间,并受到这两大板块的牵引,两大三角洲既可能带动海西区发展,也可能挤压海西区发展,所以,建立海西区将是一个复杂和充满曲折的过程,历史上福建及周边地区的形势是:交通落后,城市化水平低,经济腹地狭小,产业结构滞后。应大力发展跨省际交通,扩大经济腹地,发展壮大中心城市,提升产业结构,从海西区建设最终发展到由海峡两岸参与的"海峡经济区"建设,首先从两岸一体化起步,加强两岸经济关系,最终实现两岸政治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城镇空间格局的发展历程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三大河口三角洲之一,丰富的水土资源优势、位于环渤海地区的区位优势以及巨大的开发潜力令世人瞩目,成为新时期开发的热点地区。根据黄河三角洲经济发展特点将其城镇格局演变划分为传统农业经济时代、油田经济时代和高效生态时代三个时期进行论述。通过梳理黄河三角洲地区城镇化格局演变的历史脉络,探寻不同时期城镇化发展的特征与动力机制,总结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为黄河三角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趋势判断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通过新政策的解读、新形势的判断,预测黄河三角洲城镇化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9.
东北区东部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与区域城镇化演进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区东部中俄、中朝边境线长达2 000多km,是我国东北部重要的生态屏障和边疆要地,也是典型的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于城镇化发展水平的资源型地域。文章分析了东北区东部交通通道体系建设与城镇化演进的区域基础,探讨了区域城镇化的现状特点和演进轨迹,预测了交通通道体系的发展趋势及其对区域城镇化演进态势与城镇空间发展格局的影响。更具意义的是,战略性地探讨了区域资源与地理环境系统对交通通道体系建设和区域城镇化发展的响应及其对城镇化演进的制约,提出了未来区域城镇化发展战略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构建环杭州湾巨型组合城市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胡刚  姚士谋 《经济地理》2002,22(2):174-178,207
环杭州湾上海、杭州、宁波等六城市,城市之间社会、经济相互联系密切,交通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特别是杭州湾大桥的建设,形成了沪、杭、甬之间的两小时交通“金三角”区。当今世界城市群、城市带、城市圈在各地兴起,杭州湾地区完全有可能形成环杭州湾“V”组合城市。在分析杭州湾城市发展现状和城市组合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环杭州湾组合城市空间布局的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