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列于“江苏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之首的是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发展“一村一品”是促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工程的重要抓手和重要载体。围绕“到十一五期末,每个县形成一个规模的高效农业产业,全省高效农业种植面积实现翻番”的目标。姜堰市将从六个方面打造“一村一品”。努力使高效规模农业种植比例从现在的18%发展到30%以上。  相似文献   

2.
南疆古代农业至少可追溯到距今约4000年左右,然而形成农业区则主要在西汉以后。南疆农业区的形成、发展与汉人来疆和兄弟民族一起共同发展屯田事业密切有关。两汉和清王朝是汉人在新疆屯田规模最大的两个时期,也是农业区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在南疆农业区的形成过程中,绿洲地区有利于农业的光热水土资源组合是农业区形成的物质基础,其中水资源是重要的制约因素。近40年来,南疆绿洲农业得到了极大发展,同时也引起了一系列环境生态问题。对照农业区的形成历史,必须充分认识“水”、“林草”在发展绿洲农业、保持生态平衡中的重要作用。因地制宜、多种经营的历史绿洲农业模式至今是值得仿效的。  相似文献   

3.
《青海农牧业》2006,(3):41-41
7月13-14日省政府召开的全省特色农业“一村一品”现场观摩会。会议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青海省在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中,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的重要手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推进优势农产品区域化,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现代农业,因地制宜,依据不同自然村的资源禀赋和区位特点,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发展“一村一品”,取得了明显成效,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目前全省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40家,带动农牧户35万户,形成有特色的专业村400个,带动16.86万农户从事“一村一品”生产.专业村农民从发展“一村一品”中获得的纯收入占家庭年经营收入的35%以上.发展“一村一品”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4.
加快农业区域布局调整,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重要举措,经过多年的发展,常州市武进区已形成了“花卉苗木,水产,林果茶”三大板块。  相似文献   

5.
8月15日,农业部副部长牛盾在安徽省黄山市召开的“第二届农业网站发展论坛暨全国农业信息中心主任座谈会”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对农业信息化及新农村建设信息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各级农业部门要围绕这一主题开展农业信息化工作,大力推进农业电子政务,切实加强农业网站建设,各级信息中心要充分发挥“服务支撑、技术管理”的重要作用,与各方力量加强协同,形成合力,努力开创“行政事业共同推进、部门之间相互支持、政府市场有机合作”的农业信息服务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6.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国家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节水的一项重要举措,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是改革工作的核心。本文立足江西省实际,系统梳理改革前农业用水价格执行存在的问题,分析影响农业水价定价的因素,构建农业水价定价模型,解析农业水价形成过程,并实例测算“一区一价”“一县一价”,为南方地区健全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1+3的力量     
农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各级农业部门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和社会力量,大力推进“金农工程”和12316、“三电合一”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创了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新局面。一个以农业部门为龙头,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为支撑的“=i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正在形成。  相似文献   

8.
粮食产业化的一个成功范例●古开弼通过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和“三高”农业基地的发展,广州农业在“八五”期间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其主要特征:一是形成了12个大型农业生产基地,农业商品率已近90%;二是涌现出一批名优新特农产品,农产品的优质品率大大提高,其...  相似文献   

9.
传统农业时期的“禁杀牛”不仅是一项农业制度,也是基于整体主义视角的长期性国家治理方略。通过制度史梳理可以发现,“禁杀牛”最早起源于周礼,并随国家治理的需要不断发展。演进中,“禁杀牛”制度经历了孕育、形成、强化、完善、成熟五个历史阶段。纵观整个传统农业时期,“禁杀牛”制度具有礼法合一性、连贯完整性、普遍入罪性、伦理变通性等特征。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禁杀牛”具有多重价值。农业经济层面,“禁杀牛”有利于实现对农业生产资料的保护,推动生产力发展。国家治理视阈下“,禁杀牛”对维护等级与宗法制度、稳定社会治安、巩固边疆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图片新闻     
《农村财务会计》2007,(12):F0002-F0002
第五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10月12日至16日在山东济南举办。本次交易会的主题是:“绿色农业,和谐农村”。发展绿色农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构建和谐农村,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传统农业所带来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恶化问题目益严重,催生了两型农业的兴起与发展。两型农业是传统农业的转型,其模式的发展和创新是两型农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就两型农业模式的概念、类型、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模式机制,包括模式形成机制、功能机制和区域适应性机制进行深入的探究,并结合两型农业模式内涵和实践,提出模式选择的政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解决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的提升主要围绕产量展开带来的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生态问题,突破农业生产力提升的不可持续性和空间有限的困境,从而有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理论分析推导,实践归纳总结,政策引领分析。[结果]农业是与自然关系密切的产业,农业可持续生产力的提升也必须从资源、环境和生态这些方面寻找根本驱动力,紧紧围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态保育型"三型"农业展开。[结论]提升农业可持续生产力要突出3个创新:(1)体系创新,即用生物农业和物理农业构建高效生态农业体系,以逐步替代化学农业;(2)产业创新,即以建立在农业废弃物循环经济基础上的静脉产业促进生产农产品的动脉产业,形成高盈利静动脉产业联合体;(3)模式创新,即创建高效生态农业特效模式,为提升农业可持续生产力找到特效路径。  相似文献   

13.
传统农业时代乡村粮食安全水平估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卜风贤 《中国农史》2007,26(4):19-30
传统农业时代中国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长期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农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饥荒风险,减缓了饥荒的发生。隋唐以前粮食生产能力处于持续上涨阶段,粮食生产能力完全能够应对可能发生的饥荒,而且还可以供养更多的人口。宋元明时期粮食生产能力依然高于秦汉时期的水平。入清以后由于人口增殖过快,人口压力剧增,粮食供应空前紧张。清代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倒退到2000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的水平上,饥荒的频繁发生已经呈现出不可避免的恶化趋势。因此提高粮食产量水平成为20世纪中国最为关键的问题,在耕地资源基本开发殆尽的情况下,唯有采取改进农业技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办法最为可行。战争和自然灾害是导致粮食波动的根本性因素,局部地区因此而出现粮食短缺,饥荒的发生成为可能。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体力量,同时也是最易遭受饥荒危害的社会群体。中国传统社会农民生活水平长期处于贫困化的状态,直至20世纪中叶依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重庆市特色农业发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特色农业基本内涵认识的基础上,分析了重庆市发展特色农业的必要性;从区域经济学角度出发分析了重庆市特色农业发展的现实基础-有利条件和主要制约因素;从大力发展各区县特色农业,加强区域合作,培植特色农业“大户”,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科技兴农等方面提出了重庆市特色农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5.
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提出该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包括资源战略、环境战略、经济战略和人口战略;战略原则包括综合性原则、长期性原则、区域性原则、以科技促发展原则和外部环境促进发展原则;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包括生产指标、经济指标、生态指标、社会指标、指出评价方法和评价结果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湖北农业物流发展现状,提出了建立1个产业、搭建3个平台、构筑3大体系、建立1个园区、建设3个生产基地、设立9个物流中心的总体发展框架,并围绕湖北农业物流基础设施平台、信息网络平台、物流政策平台、湖北农业生产基地、农业物流园区、农业物流中心的规划建设等6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冯玉祥将军对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一向十分关注。促使他重视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出于对广大劳动人民的同情,也有受中国传统重农以及孙中山重农思想的影响,更直接的还在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的限制以及军事生存的需要。他的重农思想比较系统,主要包括重视农业基础地位、减轻农民负担、重视农民生活、防治自然灾害、改变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经营方式、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等等。冯玉祥的重农实践内容丰富,包括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科学种田、屯田垦荒、保护牲畜、军队支农等。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为基础,建立了黑龙江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对该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该省农业可持续发展总体水平较高,但区域性差异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9.
根据农林业的特点及其差异特征,提出了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培养对象主要是林业行业经济管理型人才、林业经济管理研究型人才和新型林业经营者3种专门人才,与之相对应,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农林业经济理论和政策、资源与环境、企业经营、基础经济理论和管理理论以及农林业技术与实践课程5大课程模块。另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更应该偏重经济理论课程的设置,而高等林业院校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侧重资源与环境理论课程的设置。  相似文献   

20.
论华夏农耕文化发展过程及其重农思想的演替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任继周 《中国农史》2005,24(2):53-58
华夏农耕文化的核心是耕战论和由此衍生的旧重农思想。此种重农思想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秦代的草创阶段、汉代的奠基阶段和共和国建国初期到20世纪末的盛极而衰阶段。2005年的一号文件透露新重农思想的萌芽。本文认为,要进一步形成新农业的政策体系并进一步以新的文化改造旧的耕战文化,还要克服两大难题,即重农思想的新构建和对传统单一谷物农业系统的彻底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