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是农业温室气体减排的重要举措。日本秸秆综合利用水平稳居世界前列,其成功经验对中国秸秆利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方法 文章基于文献分析和专家咨询的方法,从秸秆还田、秸秆饲料化、秸秆乙醇、秸秆发电、秸秆收储运体系等5个维度,系统总结了日本秸秆综合利用的技术模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经验。结果 日本建立了以秸秆还田利用为主,秸秆饲料化和能源化利用为辅的秸秆综合利用体系,推广了高效的秸秆还田技术,建立了完善的秸秆收储运体系,通过不断研发创新秸秆饲料、秸秆乙醇、秸秆发电等技术,同时出台一系列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法规,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成熟技术与先进经验,将秸秆综合利用发展成具有战略价值的典型产业。结论 借鉴日本的经验,未来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主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推动建立秸秆收储运体系,二是提高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水平,三是加大秸秆利用政策支持,四是完善秸秆利用法规。  相似文献   

2.
目的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通过生态系统内物质循环实现养分高效利用。系统总结国内外秸秆利用补偿政策,可为创设适合我国秸秆综合利用的生态补偿政策提供借鉴与参考,调动各方开展秸秆利用的积极性,促进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方法 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秸秆利用补偿政策,系统梳理秸秆利用生态补偿方面的研究与探索实践,对我国秸秆利用生态补偿制度的创设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正在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定的政策框架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主要通过行政手段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参与主体和方式较为单一,需结合法律、政策和经济手段,构建一种市场化的生态补偿机制。结论 建议我国在未来的秸秆还田生态补偿工作中,要建立利益驱动和政策导向机制,加强政策法规建设、扩大补偿内容、完善配套支持政策、开展多形式宣传引导,推动秸秆利用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 构建多元主体协同的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体系。方法 文章基于江苏省海安市与淮安市洪泽区秸秆综合利用典型模式,采用案例分析与对比分析的办法,对秸秆离田综合利用各环节的利益联结机制、政府政策支持等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海安模式相对传统化,兼顾小农户的秸秆收集利用,但需要资源化利用技术与产业的进一步支撑,更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洪泽模式相对现代化,主要针对规模种植户的秸秆收集利用,效率高、利于田间管理,但农户、企业利益分配不平衡,企业承担的风险较大,不利于持续稳定发展。结论 多元主体协同的秸秆离田综合利用体系构建需满足3个条件:一是不同主体具有实施目标的一致性;二是实现基于利益驱动的多元主体协同;三是政府与市场应有清晰的边界。同时,还需得到政府支持,如在提高秸秆机械化还田利用效果的前提下,解决好秸秆离田问题、支持各类利用企业拓展多元利用的途径、促进秸秆资源化、创新与应用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等。  相似文献   

4.
目的 农作物秸秆还田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举措,厘清我国秸秆还田领域的研究脉络与变迁,把握研究现状与热点,探析研究前沿与趋势,为秸秆还田的实践提供重要理论指导。方法 文章基于CiteSpace可视化软件,定量分析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1998—2020年1 677篇“秸秆还田”研究文献。结果 农作物秸秆还田领域研究经历缓慢发展、井喷增长、波动攀升3个阶段,聚焦还田秸秆腐解与培肥地力、秸秆还田农作物营养与种植技术等五大热点;高产作者以宁堂原等为代表,呈单线或团队合作;发文机构以科研院所和农业类高等院校为主,科研院所研究成果卓越,农业类高等院校更具研究潜力,机构多方合作不紧密;突现词预示土壤结构修复与土质改良等秸秆还田潜力以及土壤监测与治理为研究趋势。结论 未来,秸秆还田研究覆盖面要突破传统局限,拓展多种作物的还田理论与实证研究;秸秆还田应因地制宜,以地域单元的还田系统为研究重点;加强研究内容可行性和持续性,农作物秸秆还田不仅要“好用”,更需“有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秸秆深翻还田是东北地区黑土地保护和修复主要的方式之一,但目前农户选用秸秆深翻还田作业的意愿依然不强。方法 文章基于黑土地保护视角,从技术和政策双层面分解秸秆深翻还田作业的特征属性,以规模户和小农户为调研对象,运用选择实验法及混合Logit模型识别农户选择秸秆深翻还田作业的选择偏好和支付意愿,并探讨其异质性来源。结果 (1)技术层面。行政农机托管能显著提高秸秆深翻还田的作业选择偏好;农户对秸秆深翻还田的成本风险和技术操作规范风险有承受能力,但对病虫害风险有排斥心理;小农户更注重短期产量和效益,倾向于劳动力投入,最高支付意愿为243.60元/hm2(16.24元/亩);规模户更重视改善土壤质量等长期效益,倾向于资金投入,最高支付意愿为397.95元/hm2(26.53元/亩)。(2)政策层面。以激励为主的政策、作业后补贴以及高强度补贴均能显著提高农户采纳秸秆深翻还田技术的积极性,小农户希望补贴给农户本身,而规模户更倾向于补贴个合作社企业。(3)农户采纳秸秆深翻还田的行为偏好存在异质性,异质性来源为农户的个体特征、家庭经营特征和社会特征及认知等因素。结论 技术层面需优化相关配套辅助技术,大力推进黑土地保护监测数据和技术信息的共享;政策层面政府需完善秸秆深翻还田的政府补偿机制;保障层面需推进行政农机作业托管模式,加强对合作社的规范和监督。  相似文献   

6.
我国秸秆综合利用面临形势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加快推动秸秆资源化利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方法]文章在系统梳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政策文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我国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的发展阶段,提出了秸秆利用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从时间序列上,可以划分为起步阶段、强力推进阶段和攻坚阶段。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农村能源结构的调整、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农作物季节矛盾突出等,成为秸秆综合利用面临的新形势、新挑战。当前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存在四大方面问题:秸秆还田成本较高,区域技术规范和技术适宜性缺乏;受"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秸秆产业化利用发展困难;秸秆收储运成本高,技术装备水平低,用地、运输问题尚未解决,收储运体系建设不健全;关键性政策工具尚未破题,缺乏普惠性、针对性的资金扶持。[结论]针对形势与问题,提出了推进秸秆资源化利用的4条对策建议:开展县域秸秆全量化利用、分区施策确定秸秆利用方向、加强政策工具集成创设、扩大试点示范引导。  相似文献   

7.
目的 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是农业农村绿色、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任务,实践中仍然存在技术、政策、产业化等层面的各种瓶颈,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是解决问题之根本。方法 文章基于制度变迁和环境外部性理论视角,系统分析了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理论逻辑。结合文献与实地调研,深度剖析了实践中秸秆资源化再利用所面临的各种困境,并通过秸秆资源化利用产业链上相关主体的行为逻辑分析。结果 (1)构建秸秆商业化再利用全产业链是秸秆资源化再利用可持续的前提。(2)在秸秆再利用产业化发展初期,很难依靠完全的市场化实现集体帕累托最优,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普惠性扶持。(3)通过秸秆资源化再利用的3个典型案例分析,详细阐述了实践中不同商业模式下市场主体和政府的各自角色作用。结论 从科学发挥政府有效作用、多措并举提升产品竞争力、营造绿色生产消费社会氛围等方面,提出构建秸秆综合利用长效机制的具体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工作,是促进生态保护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徐州市在通过行政手段抓好秸秆禁烧工作的同时,积极拓展秸秆综合利用渠道,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支持秸秆多种形式利用工作,逐步建立了秸秆综合利用的长效机制。加强规划引导。根据国家、省有关政策,结合我市实际,先后组织编制了《徐州市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2010-2015年)实施方案》、《徐州市"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各县(市)、区《2013-2015年农作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江汉平原作为全国重要的粮食产区,其焚烧秸秆的现象仍然屡禁不止,特别是秋收季节,对当地大气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调查江汉平原农户焚烧秸秆的行为,旨在了解农户焚烧秸秆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方法 文章通过问卷调查方法,在荆州市荆州区、沙市区、公安县、监利县等县市的13个村随机选取了320名农户作为调查样本,进行了实地调查,并且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农户秸秆焚烧行为受到内外因素共同作用,其中农户年龄、文化程度、政府提供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指导、宣传力度与监察力度的大小均对农户焚烧秸秆决策行为有显著影响,是影响秸秆焚烧行为产生的关键因素(P<0.05);(2)年龄、文化程度、政府提供技术指导、禁烧政策宣传力度和政府监察力度均与农户焚烧秸秆决策行为呈负相关关系(B<0)。结论 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越高的农户越不易焚烧秸秆,政府禁烧政策宣传力度越大、监察力度越大、对农户提供的技术指导越多,农户们越不易对秸秆进行焚烧,可为相关部门在制定秸秆禁烧政策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切实摸清岱岳区主要农作物秸秆农机化综合利用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岱岳区可持续发展的科学模式及有效途径,本文就主要农作物秸秆生产量及分布区域、利用渠道或利用模式、秸秆综合利用机械、采取的主要政策和工作措施及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我区主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对策与建议进行简要探讨。  相似文献   

11.
我国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产业促进政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深入地分析了我国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现行促进政策,阐述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法,以期为促进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建议。[方法]按照法律法规、目标引导和考核、财税补贴、技术研发和推广、信息统计等进行分类,综合评述各类现行政策的特点、使用范围和有效性,并采用相关者利益分析等方法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政策建议。[结果]随着我国秸秆露天焚烧问题日益突出,国家加大了对秸秆综合利用重视的程度,出台一系列关于秸秆综合利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激励政策等,初步构建了秸秆综合利用政策体系,呈现出聚焦关键环节、关键技术和重点地区的趋势。但是,还存在着政策的有效性有限,未形成合力; 农民参与度低; 使用环节缺乏激励政策等问题。[结论]建议出台区域生态补偿制度,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政策,鼓励终端产品使用和消费等政策。  相似文献   

12.
日前,江苏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决定(草案)》。会议指出,我省农作物秸秆资源丰富,秸秆综合利用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地方立法为秸秆综合利用工作提供法律保障,有利于加强环境保护,改变能源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我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技术模式,也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重要途径,探究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意愿并对技术采纳的补偿标准进行精准测度,有助于建立秸秆还田技术持续推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方法 文章以河北省徐水区319份农户调查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定量分析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构建补偿意愿价值评估模拟模型来估算支付意愿价值和秸秆还田外部环境成本。结果 (1)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较高,有90%的农户表达肯定支付意愿;(2)基于农户支付意愿和秸秆还田的温室气体减排环境效应测度,徐水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661.8元/hm2和171.47元/hm2;(3)支付意愿的影响因子按从大到小的强度排序为耕地平整化程度>化肥成本>农户性别>化肥用量认知>家庭农业纯收入>受教育程度>政策认知>社会网络>地力提升认知。结论 (1)细化补贴类型,制定科学补偿标准,建议玉米秸秆还田的补偿标准为416.7元/hm2(27.78元/0.067hm2);(2)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生态认知水平;(3)聚焦不同主体的愿望与诉求,实施针对女性农户群体的补偿政策,为补偿精准施策找准靶向。  相似文献   

14.
秸秆用则利、弃则废,秸秆焚烧不尽浪费资源而且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与社会危害等问题。文章首先简要分析欧美等世界农业发达国家的秸秆计划焚烧政策和秸秆利用主导方式,结合我国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和秸秆利用生态补偿制度创设试点,探索我国秸秆利用生态补偿制度框架的构建与相关政策体系的建立;同时,为进一步推进我国秸秆全域全量利用,提出扩大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补偿制度实施范围、优化农作物秸秆利用区域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补偿政策和引入农作物秸秆利用生态补偿评估机制等四项建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受多方限制,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水平仍然不高。通过对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变化、现状成效及综合利用进行分析探讨,以期为相关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撑与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充分考虑种植规模、技术创新、生产成本、需求分析等因素,分析近20年来新疆地区农作物秸秆资源量变化特性,对新疆现有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与构成进行全面分析,研究秸秆资源丰度和密度,系统梳理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利用现状成效、主要技术模式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建议与展望。[结果](1)棉花秸秆是新疆未来秸秆综合利用的卡点难点和主攻方向。(2)新疆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大、种类多、分布广,具有良好的资源化开发潜力,同时存在诸多问题。(3)新疆在秸秆饲料化、基料化发展方面具有现实需求,秸秆肥料产业化程度有待提高,材料化利用空白。[结论]新疆应完善配套政策支撑,优化区域收储运服务格局,改进秸秆利用技术模式,推进秸秆利用规模化、产业化,提升棉花秸秆燃料化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江苏省从2007年起开始出台秸秆综合利用的政策,2009年出台了国内首部关于促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地方性法规,同时对秸秆还田机械进行补贴,这些政策的实施成为禁止焚烧、促进资源化利用的最主要的推动力量。2014年再次实施加大对秸秆机械化还田补贴的力度政策。本文以涟水县南集镇为例,剖析新政策实施过程中农民的反映、政策所取得的效应及存在的问题,并据此提出完善政策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最低收购价政策实施以来,在稳粮价、促生产、保粮安的同时,也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探索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改革势在必行。方法 文章以稻谷为例,通过构建局部均衡模型,模拟逐渐下调最低收购价、取消最低收购价、取消最低收购价并大幅增加农业补贴等方案对我国稻谷的产量、总消费、库存和净进口等方面的影响,进而探究最低收购价政策调整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结果 (1)下调稻谷最低收购价,对稻谷市场价格、总产量和总消费的影响较小,而对库存和净进口量的影响较大;(2)取消最低收购价,虽然能大幅度减小国内外差价、库存量和进口量,但短期内也会显著减少稻谷产量,对我国的粮食供给安全带来了巨大冲击;(3)取消稻谷最低收购价,并大幅度提高了农业补贴后,稻谷总产量下降水平明显减少,既解决了托市收购带来的负面影响,也降低了取消托市收购对粮食供给安全的冲击。结论 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支持效应显著,为充分保障国内粮食安全,在推行粮食市场化改革时,应首先考虑小幅度下调最低收购价,而不是一次性取消最低收购价政策;同时,要配套相应的补贴政策,优化农业补贴结构,来保障粮农的种植积极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基于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发展概况与特点,开展模式案例综合效益评价,为北方地区秸秆处理难题和冬季农户清洁取暖提供新思路。方法 文章采用文献归纳法、政策梳理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发展现状进行综述、总结模式特点,进行供暖模式综合效益评价。结果 (1)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技术 在丹麦、比利时等国发展成熟,运用广泛,在我国则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运用和推广;(2)该模式具有可当季消纳大量秸秆,工艺简单、易推广,零碳排放、清洁环保等优点;(3)通过对河北省衡水市景县柯良农场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项目进行综合评价可知,经济效益上供暖站有利可图、用户采暖费用更低;生态效益上节能减排效果好、村庄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促进当地农业绿色发展;社会效益上该模式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地部分就业问题,也促进了农场自身发展。结论 秸秆打捆直燃集中供暖模式作为我国新提出的一项生物质能清洁供暖技术模式,其经济效益、环保效益以及社会效益显著,国家可将其纳入北方地区分布式供暖的主推项目技术,优化和创新供暖模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9.
创新农作物秸秆利用理念和途径促进农民增收和减排防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高效利用农作物秸秆资源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世界农业发达国家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理念发生了较大变化,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利用领域和利用效果均取得了较大成效。近些年来,我国在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秸秆利用比较粗放,观念较为落后,技术储备不足,产业发展滞后,秸秆有效利用率仅30%,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特别是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长江禁捕补偿政策的实施是我国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举措,探究退捕渔民对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有利于政策主观绩效的提升。方法 文章以在全国率先实施禁捕补偿政策的贵州赤水河流域和湖北洪湖流域的退捕渔民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fuzzy set qualitative comparative analysis, fsQCA)探究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1)政策认同和生计结果的缺失分别为解释禁捕补偿政策高满意度和低满意度的必要条件。(2)存在引致高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两种条件组态,其中补贴时效和信息掌握是影响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关键因素,在提高禁捕政策满意度中发挥核心作用;(3)存在4种引致低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条件组态,补贴时效和信息掌握的缺失在各自组态中均发挥了核心作用,使补贴时效和信息掌握的重要性得到进一步验证。(4)根据条件因素的可控性,加强政策的宣传力度和提高补偿资金发放时效是有效提升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最佳策略。结论 多重条件间并发协同效应的存在揭示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影响因素的复杂性,对政策宣传和补偿资金发放工作“两手抓”是提高禁捕补偿政策满意度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