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从社会共治的角度出发,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内容分析方法,对2009—2014年与中国猪肉质量安全相关的10160则新闻报道进行归类分析,从中总结出社会共治的3类主体——政府、生产经营者和社会监管力量在猪肉安全治理中发挥的作用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政府部门的考核问责制度不合理、运动式监管效果持续性不佳,生产经营者主动"自律"意识和能力严重不足,媒体监督有待完善、其他社会主体参与有限。在社会共治框架下,应优化政府自上而下的监管方式,变"结果导向"为"问题导向",改"运动式监管"为"常态化监管";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加强企业自律;规范媒体信息发布机制,鼓励专家、消费者等其他社会监管力量参与猪肉安全的监督与治理,构建多元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2.
经济的高速发展、"唯GDP"的政绩考核形式都加剧了水资源分配不均和水污染等问题.编制水资源资产负债表可以加强地方政府对管辖区域内水资源相关信息的掌握程度,促进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由"唯GDP"转变为以绿色GDP为主的绿色绩效考核制度.本文从绿色GDP的视角出发,在自然资源价值理论和传统财务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  相似文献   

3.
信息不对称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治理中市场失灵的根本原因。当市场失灵时,需要借助政府规制来解决问题。但近年频繁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使得我们必须反思"政府——市场"的二元治理视角的合理性。鉴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成因,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多中心治理模式,并分析其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政府对市场的干预主要源自人们对市场失灵的认识。作为"看得见的手"的市场机制是经济活动中最有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机制和资源配置手段,它具有任何其他机制和手段不可替代的功能优势。然而矿产资源市场因其具有公共物品的属性,并在开发过程中产生诸如环境污染、废弃物排放和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外部性问题,并存在垄断和信息不完全等,市场机制不能有效运转,矿产资源配置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引发矿产资源市场失灵。矿产资源市场失灵为政府干预提供了必要前提。通过对政府干预和市场失灵原因和表现的简单分析,得到关于我国政府干预矿产资源开发中应该①正确划分政府和市场的职能,逐步减少政府的干预;②建立有效监督政府的制度框架的启示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林业生态产品的开发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但其外部性遏制社会资本投资林业生态产业的积极性。林业生态产品弱盈利性和林业市场机制缺位等阻力因素导致生态产品市场的投资回报机制失灵。研究阐述了林业生态产品及其外部性内蕴;揭示遏制林业生态产品外部性治理效能的执政价值取向、财税调控机制及施政工作机制等问题;给出重构政府政策理念定位、革新财税调控机制及优化施政工作模式等治理林业生态产品外部性的可行策略。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从国家治理转型的高度,剖析耕地保护制度的初心与使命,为实现生态文明、粮食安全与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提供借鉴。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在中国耕地保护治理的转型中,政府、市场、社会三类行动主体相互嵌入形成动力机制和制衡机制。政府和市场主导的供给治理导向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虽然规定了框架规制,但地方政府的执行偏差、社会公众的参与缺位造成了“占优补劣”的后果。政府和社会主导的管制治理导向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了优质耕地,维持粮食生产能力不减弱。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主导的赋能治理导向的耕地休养生息制度完善了“占补平衡”的政策目标,加强了生态修复,建立了市场化、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供给治理、管制治理与赋能治理的协同组合可以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的多重平衡。研究结论:建立政府、市场与社会多主体参与的互动性连结,供给治理导向的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与管制治理导向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奠定了耕地保护治理的基石,赋能治理导向的耕地休养生息制度是在改进的耕地占补平衡和加强的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基础上的嵌入性治理,与前两者形成合力,高效推进中国耕地保护治理转型。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发展农村保险事业.这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发展农村保险事业,有助于利用市场机制,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机制同社会协同机制互联、政府行政功能同市场化制度互补、政府管理力量同社会调节力量互动的农业农村发展支持和保障体系.  相似文献   

8.
任何产业都是在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政府规制作为调节市场失灵的手段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及作用机制。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和理论研究,结合产业发展规律,沿着政府"严格规制—规制放松—规制强化"的逻辑线索,构建了"经济规制—社会规制"动态分析框架,并通过对中国奶业产业政府规制变迁历程的考察,着重刻画了三次重大奶业危机中的政府规制转向与变化特点,揭示了政府规制转向的原因和规制结构变迁机理,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与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9.
当前,旅游规划"重编制、轻实施"、"有规划、不实施"现象比较严重,但我国并没有学者明确界定上述现象.在明确将上述现象界定为旅游规划失灵的基础上,给出旅游规划失灵的定义.从经济学视角把旅游规划失灵划分为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两类,在对两者进行明确界定的基础上,分析了其产生的内在原因.最后,提出旅游规划失灵的克服要在旅游规划伦理建设,旅游规划市场机制完善,政府主导力度加强,旅游规划法制地位确立,当地社会的广泛参与上下大功夫.  相似文献   

10.
治理理论是西方针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社会问题出现不可治理性,导致政府失灵或市场失灵而兴起的一种理论,强调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与合作。乡村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显,如土壤污染、水污染、生活垃圾污染、工业企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等。乡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治理需要遵循多中心治理及合作原则,为此需要做好一系列工作。  相似文献   

11.
论森林生态服务的经济补偿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森林生态服务是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特征,依靠市场机制难以实现有效供给,即存在“市场失灵”问题。经济补偿是政府为了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所做的一种制度安排。作为一项制度安排,如何补偿需要兼顾效率与公平,以免导致“政府失灵”。文章从补偿的额度、范围、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调研表明,宅基地制度改革与乡村现代化转型相辅相成。一方面,宅基地制度改革承载着乡村居住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治理和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另一方面,改革试点中也存在居住方式和生产方式不匹配、政府引导与农民自愿关系失衡、乡村治理体系不完善以及外来资本与乡土社会融合不足等问题,引发了"集中居住病""被上楼之争" "乡村治理危机""乡村社会困境"等诸多矛盾。从推动乡村现代化转型的视角出发,宅基地制度改革应以推动城乡居民权益平等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为改革路径。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出现了"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的想象,为了进一步改善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应该从多中心治理视角下对其进行治理,放宽对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的优化政策,本文章就对多中心治理视角下我国农村体育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14.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作为中部崛起支点的湖北省面临着资源稀缺和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双重压力,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是破解这一难题的重要经济手段。基于此,湖北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应当面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求,确定核心任务,完善生态补偿的标准,探索完善市场机制与政策手段和社会治理手段相结合的路径,构建"分类、分区、分级"的生态补偿运行机制,解决生态补偿实践中的管理体制问题,整体提升生态补偿的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合作型反贫困理论视角出发探析了陕南秦巴山区以"公益岗位"为依托的"购买服务式"综合性扶贫治理模式的运行逻辑,并结合试点贫困村所设置的"公益岗位"案例,对此类扶贫开发模式所发挥的功能和呈现出的溢出效应进行了评述。"购买服务式"的综合性扶贫治理机制以国家力量主导、社会资本参与、科研机构实施第三方评估的模式来推行,此模式实现了扶贫开发与贫困地区农村社区建设、乡村治理、生态保护、社会保障、乡土知识传承的有效衔接,扶贫开发模式与扶贫治理主体实现了从传统单一型向现代多元化的过渡,对于脱贫攻坚阶段的扶贫开发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6.
宅基地退出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迫切要求。对宅基地退出的探索,有利于我国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农民土地权益维护和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划分等问题的解决。研究从宅基地的退出意愿、退出机制、退出模式和退出补偿方面,梳理了国内关于宅基地退出的已有研究成果。同时,从社会公平与正义、重视土地"利用主义"、引领土地制度改革和强调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等视角,对宅基地退出制度的未来改革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农村公共资源网络治理机制,与传统的治理机制相比更加灵活、稳定、适用性强,具有明显的制度优势。从科层治理机制向网络机制转变,是我国农村公共资源治理机制创新的路径选择,其治理机制的基本构架强调政府治理与非政府治理、社会伙伴治理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8.
作为"送法下乡"活动在新时代的改进升级,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政策构造与社会治理的多元合作、互惠共享等理念高度契合,其治理价值体现在保障村民权利、推进乡村法治、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但当前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的建设还面临"环境—制度—主体"的三维困境,"半熟人社会"的现实环境将其限制在乡村治理外围;制度系统中互动机制缺失使多元主体协同无法实现;法律服务组织与政府行为失范制约了体系运行效率。文章认为:在社会治理创新背景下,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优化,需要激活乡村内生力量,促进"三治"真正结合;构建良性互动机制,形成法律服务共同体;加强政策引导与激励,提升服务主体的服务意愿与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中国慈善组织失灵现象进行分析,从慈善组织的生成机制上究其原因,提出建构慈善事业的社会治理模式,即形成一种慈善组织与政府之间积极合作、公平竞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地城镇化道路最重要的特征是土地国有化.我国土地国有化带来诸多重大问题:私有产权保护不力损害经济增长动力机制;土地国有化与市场化的冲突;强制征收和廉价补偿妨碍和谐社会建设;导致土地过度城镇化,危及国家粮食安全.完善中国特色的土地城镇化道路就是要采取"市场化十国有化"的土地城镇化道路:政府要转变观念与职能,确立科学发展观主导地位;国有与私有土地产权平等保护制度;发挥市场机制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征收和城镇国有土地出让中利益分配作用;健全公平和谐征收法律制度;发挥土地产权自我保护耕地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