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近年来,天山北坡经济带与新疆其他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出扩大的趋势,形成明显的"中心—外围"型区域结构。同时区域经济的协调对于新疆经济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下,如何促进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快速发展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文章在新经济地理的框架下,利用新疆1992-2013年数据指标,构建了一个包括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各因素之间动态关系的VAR模型,分析造成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同其他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差异"循环因果积累"效应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和说明,提出结论和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合运用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和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聚类分析方法,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11个市(县)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了综合评价、排位和分类,针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提出了特色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加快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是新疆社会经济发展的大问题。该文主要就天山北坡经济发展问题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文章以2000年~2011年连续时间序列为研究时段,选取人均GDP为衡量区域经济差异的指标,运用加权标准差和加权变异系数测度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采用泰尔指数对区域经济总体差异进行测度,并利用泰尔指数的可分解性对总体经济差异进行分解。最后运用Geo DA、Arcview软件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研究结论表明,西部大开发以来,天山北坡经济带区内经济绝对差异呈不断扩大的趋势,但相对差异在逐步缩小;泰尔指数也呈降低的趋势,且总体经济差异在2009年以后主要是由核心区域和非核心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所造成;天山北坡经济带中部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而东部及西部区域的经济发展较滞后;且乌鲁木齐市和克拉玛依市的经济发展还处于"极化效应"阶段,"扩散效应"还不明显。  相似文献   

5.
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开发是新疆自治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一个地区的经济开发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科技等社会条件以及经济发展的规模、速度、结构、效益等各个方面的问题。本文仅对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优势及制约因素加以分析研究 ,并提出发展经济的若干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6.
该文运用增长极理论对天山北坡经济带这一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所涉及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天山北坡经济带发展的经济学思考与政策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加快天山北坡经济带的发展,以带动全区经济的发展,是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在构思新疆经济发展战略时提出的一个重要思路。该文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对影响天山北经济带发展的诸要素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快天北坡经济带的发展提出了加快政府经济体制的变革、选择合理的工业化模式及产业布局、加速城市化及农业产业化过程和市场与开放性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基础上复兴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以中亚为轴心,东边牵着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欧洲经济圈。"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的提出为沿线城市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沿线城市群的功能定位与布局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以天山北坡城市群为例,从区位优势、经济优势、人文优势等方面系统探讨天山北坡城市群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战略地位,重点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背景下天山北坡城市群整体功能定位及其内部乌—昌—石、克—奎—乌、博—阿—精、伊—霍—察等城镇组群功能布局,最后提出:天山北坡城市群应极力打造成集国际商贸、国际物流、国际加工、国际金融、国际旅游于一身、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相适应的国际性城市走廊。  相似文献   

9.
南疆环塔里木盆地经济圈(以下简称南圈)和天山北坡经济带(以下简称北坡)是新疆两个不同的经济增长点,而由于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地理等原因造成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影响新疆长治久安,因此,加快南圈发展有利于新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实现新疆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0.
区域产业结构的状况和转换能力,不仅决定了某一地区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果,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自身随经济增长而逐步高度化的能力,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新疆天山北坡经济带11个主要市、县的产业结构转换能力进行分析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产业结构的转换升级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能够充分反映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过程。[方法]文章基于地学信息图谱理论与方法,运用ArcGIS 9.3软件,以河北省2001年、2007年和2013年3期遥感解译数据为空间数据源合成河北省耕地利用变化模式图谱,以及河北省生态功能用地与耕地、建设用地变化模式的图谱,据此揭示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时空特征及分布规律。[结果]2001~2013年河北省土地利用变化图谱主要以稳定型为主,主要表现为"耕地-耕地-耕地"。河北省耕地利用变化模式主要以后期变化模式类型主要为"耕地-耕地-草地",面积达到28.876 244万hm~2,主要集中分布在燕山-太行山地以及山前平原区,是整个变化模式中最大的单体变化类型。2001~2013年河北省生态功能用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向耕地以及建设用地转换的趋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合理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结论]该文为今后河北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指导。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3个维度为支点,从多角度对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时空分异特征进行探究。[方法]选取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4个年份作为研究时点,运用改进熵值法对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水平进行定量测度;借助耦合协调模型及Arc GIS空间分析软件对其耦合协调水平进行空间显化;通过Geo DA分析软件对其耦合协调状况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结果]结果表明:(1)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综合水平呈逐渐上升趋势且表现出明显的三级阶梯差异特征。(2)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耦合协调水平整体较低但呈上升态势;同一研究时点各城市间耦合协调水平差异较大;耦合协调水平在时空分异中明显较高且相对稳定的是乌鲁木齐市、石河子市、克拉玛依市。(3)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呈现出负的空间自相关特征且空间布局向节点城市聚类特征明显;研究时段内出现显著聚集类型的城市只有乌鲁木齐市、昌吉市、石河子市和克拉玛依市。[结论]天山北坡城市群土地利用效益受经济、社会、环境等复杂作用机理影响具有不同时空分异特征。  相似文献   

13.
河北省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河北省近10年土地利用的类型变化、数量变化、程度变化和区域变化;指出了当前河北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如耕地占补平衡在空间上不对称、平原地区林地减少、北部山区和平原地区未利用地增加等问题;得到了人口、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等影响河北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给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机制、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并重、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重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关系相当密切,经济发展,必然会对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地利用格局产生影Ⅱ向。通过分析烟台市从1997年到2006年市域经济发展和各类用地变化结果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烟台市农用地总体呈减少趋势,但菜地和果园面积却呈增加趋势,建设用地则总体呈增加趋势。论述了烟台市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了这类情况的形成原因。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土地的合理利用,提出了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庆市1996-2005 年数据,从耕地、建设用地的变化及其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角度探讨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分析表明:①重庆市地区生产总值、一产产值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②地区生产总值、非农增加值与建设用地面积耦合关系均呈极显著正相关;③重庆市固定资产投资与建设用地面积之间相关性达极显著水平;④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耦合关系只是历史上某一时期区域经济增长方式的表征之一,是土地利用集约和节约的水平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16.
界定了城郊结合部范围,阐述了土地利用结构生态优化的概念;以福州市仓山区为例,选取1989,1996,2003和2010年规划期4个年段,从土地利用结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入手,进行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实例分析;应用生态学思想,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多目标,提出仓山区土地利用结构生态优化的措施并构建了结合部土地利用结构生态优化的一般模式以及应用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监测区域变化的重要方法,而发生剧烈变化的热点区域更是研究的重要部分,有效识别热点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欧洲航天局(ESA)气候变化倡议的长期时间序列土地覆盖数据集(CCI-LC)对“一带一路”典型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进行分析,根据变化面积、相对变化速率及其聚集程度建立了热点区域的识别方法,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 (1)根据土地覆盖变化结果表明,1992—2020年“一带一路”典型区内总共有5.46%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建设用地净增加面积最多,为24.61万km2,相对变化速率在2000—2010年最高,为76.94%。(2)热点识别结果表明,2000—2010年土地覆盖变化最剧烈,不同时期的热点区域内主要的转型特征不同,1992—2000年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增加,2000—2010年主要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张,2010—2020年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多和林地的砍伐与恢复。(3)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0~200m的海拔范围内,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随海拔升高不断减少。(4)热带多雨气候区域内热点占比最大,而其他气候类型对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的影响较小。(5)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城市人口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最重要,两者结合可以解释全部热点的86.46%。结论 研究探明的热点区域和影响因素可以为“一带一路”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服务价值的长江经济带耕地生态补偿量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坚持生态优先发展的示范区,区域内耕地所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不可忽视。对区域内耕地生态补偿进行量化测算,以期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协同发展、绿色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参考。[方法]文章在综合考虑区域内各省市经济发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基础上,对长江经济带区域内11个省市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耕地生态足迹等进行量化测算,通过引入耕地生态超载指数,最终建立耕地生态补偿量测算模型得出区域内各省市耕地生态补偿量。[结果]长江经济带区域内总体耕地生态服务价值尚有盈余,全区域共可获得200.05亿元耕地生态补偿费;长江经济带下游、中游、上游3个片区所提供的耕地生态服务价值量之比约为3∶3∶4,而产生的耕地生态足迹之比约为4∶3∶3;长江经济带区域内主要的补偿省份是浙江,需补偿247.25亿元,主要的受偿省份是云南,可受偿167.13亿元。[结论]长江经济带区域内耕地生态服务与生态消费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异位"现象,应建立该区域内省际耕地生态补偿机制,经济发达的生态输入区应优先对生态输出区进行补偿。  相似文献   

19.
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两个方面,对福州市(1996~2004)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来确定影响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段内福州市的居民地及工矿用地、交通建设用地增幅最大,而耕地面积、未利用土地面积减幅最大,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来自耕地面积的转化;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土地利用程度不断加深;人口增长、工业化和城镇化、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宏观政策的变化是影响福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我国台湾省台中市为研究对象,利用多源统计数据,对其2011—2015年土地产权变化及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以揭示台中市几年来土地产权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方法]文章主要采用描述性分析和统计分析方法。[结果](1)2011—2014年台中市共计增加登记土地产权面积621 hm2,公私共有产权土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至2014年达到643hm2。(2)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从2011年起处于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特别是2014年已登记非都市土地总面积增加较多,相对于2013年增加了1.4196万hm2。(3)都市发展区中的住宅用地、商业用地、文教用地、特定专用区的面积皆有增长,而工业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其他区的面积有所下降;非都市发展区中的保护区面积比较稳定,而农业区、风景区和河川区的面积处在调整的状态。[结论](1)台中市私有土地面积占比处于下降趋势,但整体不是非常明显;土地所有制包括公有、私有和公私共有等多种形式完全可以共存;东南亚人取得的土地所有权数量在总体上增减变化不大;(2)台中市都市发展区用地虽有增长但增幅较小,而都市区土地、非都市区土地内部的用途竞争导致了各类用地功能区的面积此消彼长;土地所有制对城市用地扩展没有构成制约,即土地所有制不是城市发展的分歧所在;(3)非都市土地转换为都市土地,不仅取决于各类土地竞租能力的差异,还取决于都市发展计划与土地使用分区管制,土地用途转换应以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居民社会福利增进为目标。最后,提出完善土地权利结构体系,增加公有土地面积占比来保障社会公共福利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