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大庆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格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遥感影像处理系统,对大庆市1978~2001年5个时段的TM影像进行处理,得到大庆市土地利用图;据图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景观格局分析,利用GIS软件计算出大庆市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破碎化、斑块形状、分离度、优势度、均匀性及多样性等景观指数,并对大庆市区土地利用/土地覆盖进行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作为一个典型的石油型城市,大庆市景观格局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2.
泉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集了泉州市的统计数据,以行政区划权属内的县(市、区)为分析单元,分析了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的时间演变化趋势和空间变化差异特征;研究表明,泉州市2001-2006年工业化快速推进、区域经济高速增长期间,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量变化的速度高于国内平均水平,其中.交通用地与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两类土地的增长幅度最大,达6.35%和3.06%;市辖区鲤城、洛江、泉港和晋江、南安区市明显快于德化、安溪、永春西部山区3县和其他区市;泉州市土地利用/土地覆盖变化的总体特征与区域经济发展、产业布局及其工业化、城市化演变的特征十分吻合.  相似文献   

3.
新疆于田绿洲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于田绿洲土地覆盖变化特征进行数量和空间的分析,对该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有一个宏观认识.本研究主要采用遥感与GIS技术,以TM遥感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在对影像准确分类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过程特征,建立了干旱区土地利用/覆被相关模型,讨论了干旱区典型代表区域--新疆于田绿洲土地利用/覆被过程固有的本质规律.  相似文献   

4.
根据内江市1997-2005 年土地利用详查和变更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研究该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数量总体上呈现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小,而园地、林地、牧草地、建设用地面积增大的趋势;各区县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明显,且变化幅度大于内江市土地利用变化平均幅度;全市除市中区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以外,其他区县土地利用均处于发展期;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来看,优势度指数逐渐增大,而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逐渐减小,土地利用/覆盖的破碎程度呈现加强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基于环境小卫星的半干旱区土地利用信息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准确掌握半干旱地区的土地利用情况,以辽宁省彰武县为研究区,分析多时相的HJ-1B遥感影像。依据影像各时相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及其波谱特性,获得对影像数据的整体把握。提出基于NDVI、光谱和纹理信息相结合的最大似然分类方法,通过此方法探讨该区的土地利用信息,并将分类结果与基于NDVI和光谱的最大似然分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纹理特征参与的分类精度较高,Kappa系数达到0.80,总分类精度为83.56%。因此,该方法更适合于半干旱区的遥感影像信息提取。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主城区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的空间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1990年和2006年卫星遥感TM影像获取的土地利用信息,以广州市主城区为研究区域,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综合指教,以及根据土地利用结构特征计算了土地的紧凑性系数和相对熵值,本文分析了广州市主城区土地利用结构域动态变化、以及土地利用的空间变换特征.结果表明:广州主城区土地利用综合指数呈增加态势,尤其以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监测区域变化的重要方法,而发生剧烈变化的热点区域更是研究的重要部分,有效识别热点区并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以为保护土地生态环境、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支撑。方法 文章利用欧洲航天局(ESA)气候变化倡议的长期时间序列土地覆盖数据集(CCI-LC)对“一带一路”典型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进行分析,根据变化面积、相对变化速率及其聚集程度建立了热点区域的识别方法,并分析了影响因素。结果 (1)根据土地覆盖变化结果表明,1992—2020年“一带一路”典型区内总共有5.46%的面积发生了变化,建设用地净增加面积最多,为24.61万km2,相对变化速率在2000—2010年最高,为76.94%。(2)热点识别结果表明,2000—2010年土地覆盖变化最剧烈,不同时期的热点区域内主要的转型特征不同,1992—2000年主要表现为耕地的增加,2000—2010年主要表现为林地和建设用地面积扩张,2010—2020年主要表现为建设用地面积增多和林地的砍伐与恢复。(3)热点区域集中分布在0~200m的海拔范围内,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随海拔升高不断减少。(4)热带多雨气候区域内热点占比最大,而其他气候类型对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的影响较小。(5)社会经济因素对于热点区域内的像元数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城市人口数量和国内生产总值最重要,两者结合可以解释全部热点的86.46%。结论 研究探明的热点区域和影响因素可以为“一带一路”典型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8.
对常熟市不同时期(1984、1992、1999、2001年),TM、SPOT、ETM Pan遥感影像多波段合成、分辨率融合、图像增强处理、精确校正与配准,建立不同影像的土地利用分类解译标志,以2001年ETM Pan合成图像为基础,通过目视判读,首先建立2001年土地利用本底数据库,通过连续对比法获得各时期常熟市土地利用数据库以及不同时期之间土地利用动态数据库。研究表明,以高分辨率原始影像建立土地利用本底数据库,较低分辨率图像做动态变化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达到了1:5万专业制图的要求。不同分辨率影像的精确配准后不仅提高了低分辨率图像利用率,而且通过对比分析提高了判读精度,可以实现土地利用数据库快速更新。  相似文献   

9.
应用RS和GIS技术对武汉市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检测,对LANSAT TM影像进行处理和解译,获取反映武汉市1987年、2000年和2011年三个时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通过应用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对武汉市进行土地利用分类研究,并总结了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以裸地、林地、草地为主。1987-2011年,裸地和水体的面积持续下降;建设用地急剧扩张;耕地和草地面积先增后降,林地面积先降后增。由于人类活动的干预,研究区土地要素类型转化较为频繁,主要表现为裸地转林地,林地转建设用地,草地转裸地和林地,水体转裸地和建设用地。武汉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是自然条件、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和政策因素等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活动是这种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1990~2011年凯拉库姆库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因子状况,基于多时像遥感影像,从过程和趋势方面分析凯拉库姆水库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变化特征,并研究水库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研究结果显示:研究时段内,凯拉库姆库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发生了发生重大变化,气温的升高,农业、工业及畜牧业发展水平以及人口增加因素和政策调整都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产生一定的驱动作用。  相似文献   

11.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变化频繁,生态问题日益凸显。为了探究土地利用与生态系统的密切联系,为生态建设提供理论依据,以内蒙古赤峰市农牧交错带为研究区,基于1997年、2004年和2011年的三期TM影像数据,运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参照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计算方法估算出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果表明,研究区3期的耕、林、草面积均占土地总面积的90%左右;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明显,在1997~2011年耕地面积先减少后增加,林地面积一直持续增加,草地面积不断减少;研究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增长趋势,草地和林地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贡献最大,占总价值的85%左右;各土地利用类型的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说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所采用的生态服务价值系数缺乏弹性,研究结果具有一定可信度。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直接影响,科学合理利用土地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运用遥感技术快速查明福建省的土地资源状况与分布及其动态变化,为国土部门与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采用人机交互式解译并结合自动分类对2001年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研究结果(1)在自动分类基础上,运用人机交互式目视解译可获得较好的效果与精度.(2)福建省遥感调查土地利用总面积12398515.09 hm2,林地和耕地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3)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1996-2001年耕地面积减少11.78%,未利用地减少23.55%,而园地、林地、水域和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增加.不同土地利用类型间也发生转移,耕地转化为林地和城镇工矿及交通用地面积突出.研究结论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资源的调查与变化研究,能较准确、及时地为有关部门提供依据,并节省费用.  相似文献   

13.
根据2001~2011年厦门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采用土地利用动态模型和土地利用综合程度指数分析该市近11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并利用GM(1,1)模型对该市未来10年土地利用演变动态进行预测。研究表明:2001~2011年,厦门市各类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各不相同,其中以交通用地、居民点与工矿用地变化速度最快分别为13.88%、6.34%,土地利用程度呈波动上升状态;预测2012~2021年厦门市耕地、园地将分别以2.92%、4.38%速度减少,其它用地则以不同程度增加,其中交通用地增加最明显为27.91%,而林地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4.
随着徐州市资源条件变化与产业转型发展,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准确掌握徐州市的土地利用情况对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研究利用2010年和2020年2个时期GlobeLand30地表覆盖数据,从数量和结构综合分析10年来徐州市土地利用/覆盖(LUCC)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徐州市主要土地类型为耕地和人造地表。随着城市扩张,徐州市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减少和人造地表增加,土地利用类型的转移也以耕地向人造地表转移为主,人造地表和水体在土地覆盖转移比例中占较大比例。空间变化区域以徐州市主城区为主。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3年、2018年、2021年Landsat 8 OLI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随机森林方法进行土地利用分类。运用土地利用变化动态度和格网分析法,从整体和部分两个角度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究行政区划调整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原济南市建设用地面积增速放缓(动态度从0.04下降到0.01),土地利用程度升高,且耕地面积增加(176.74平方千米)。(2)原莱芜市建设用地面积快速增加(176.74平方千米),土地利用程度提高较快。(3)本次行政区划调整,提高了原济南市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带动了原莱芜市的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优化了区域整体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16.
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探究土地利用隐性转型和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及其分异特征,助推土地利用低碳减排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法:土地利用隐性形态评价模型、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测算模型、核密度估计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研究结果:(1)我国土地利用隐性形态水平持续升高并呈现由单核集聚式向双核均衡式空间格局演变趋势;(2)我国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持续增长并呈现“点状、团状、面状”的空间格局演变趋势;(3)土地利用隐性形态高阶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具有显著空间正相关关系,土地利用产出和土地利用强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正相关关系强于土地利用投入和土地产权变化;(4)土地利用隐性形态及其不同维度与土地利用碳排放强度的局域空间格局呈现“高—高集聚和低—高集聚区连片分布、低—低集聚区分散分布”特征。研究结论:应依据土地利用隐性转型与土地利用碳排放的空间关联格局,因地制宜调控土地利用转型以实现经济增长与低碳减排平衡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的研究是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的核心计划之一,通过对它的研究,目的在于改善和提高对全球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动态过程的认识,以增进规划土地覆盖变化的能力,因而被越来越多的人认为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中一个关键而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根据相关统计资料,通过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变化幅度、数量变化动态度、空间变化动态度以及变化趋势与状态指数来表征研究区LUCC的过程与趋势,分析了山东省嘉祥县1996-2005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点及其发展趋势;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了嘉祥县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主要是人为因素,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因素、政策因素,以期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或类似区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促使其在以后的经济发展中合理利用土地,保护好耕地。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近二十年来,深圳市南山区土地利用变化明显,分析其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对于研究沿海经济发达城市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Landsat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使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模型分析研究区1996-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转移特征,并探究其变化原因。结果表明,建设用地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主要来源于水体、未利用地、耕地和林地的转入,但在后十年速度放缓,耕地、园地、水体、未利用地面积呈递减趋势;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变化最明显的土地类型,其驱动因素主要受到经济、人口、政策的综合影响,形成了当前南山区的土地利用格局。  相似文献   

19.
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是生态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规范人类行为的科学决策依据。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平昌县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本文以平昌县2006~2010年土地利用统计资料为依据,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程度模型、区域差异模型,对该县2006~201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平昌县耕地、园地、林地、城乡建设用地、交通水利用地面积在增加,其他农用地、水域、自然保留地在减少;自然保留地和林地面积变化幅度相当大,变化面积分别为-2005.92hm2、937.96hm2;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年变化率达0.53%;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利用综合指数达245.18,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时期;各乡镇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20.
[目的]土地利用作为地球表面与人类活动连接的纽带,明确其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对于土地利用格局的优化、区域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方法]文章以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为例,从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来探究研究区在1990—2015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对研究区土地利用的年际变化进行驱动力分析。[结果]2015年草地面积为329.52万hm~2,占总面积的81.17%,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的主体土地利用类型, 1990—2015年草地总量略有减少,减幅为0.04%;湿地作为研究区第二大土地利用类型,呈现先减后增、整体减少的趋势,整体减幅为0.36%;其他土地面积减少1.39万hm~2,减幅为19.05%;面积增加的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面积整体上呈现增加趋势,增加8 480hm~2,增幅高达102.60%;人工表面面积增加6 075hm~2,增幅为29.47%;林地面积增加了2 908hm~2,增幅10.48%。草地、湿地和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净转入特征,耕地、林地和人工表面用地表现为净转出特征。区域经济和农畜因素是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草地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间的相互转换是呼伦贝尔草原生态功能区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区域经济和农畜因素共同影响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