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供应弹性的视角看我国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建立Nerlove模型,利用1978—2011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稻谷、小麦、玉米、大豆、油菜籽和棉花等六种农作物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原因。结果表明,上期供应和上期自身价格是影响主要农作物种植结构的主要因素,价格变动对农产品供应具有正向影响,但影响程度因品种、地区及时间跨度而异;大部分农作物在主产区的生产短期内对价格变化的反应不如全国总体显著,粮食作物短期供应弹性小于经济作物。在上期供应、作物自身上期价格等因素的长期交互作用下,小麦、玉米和油菜籽的长期供给表现出更大的弹性,而稻谷、大豆和棉花的长期供应弹性较低。不同作物的供应弹性差异从供应反应的视角对我国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化提供了解释。  相似文献   

2.
第六讲均衡价格与供给函数均衡价格西方经济学的微观分析是从价格和产量的确定入手的。价格一般来说是两种力量决定的:一种力量是与商品的需求有关;另一种力量与生产成本和供给有关。我们在讨论这两类力量的交互作用如何决定均衡价格与产量之前,先着重分析这两类力量本身的运动规律。在前几讲中,我们介绍了有关消费者选择的理论,包括需求概念,需求函数,需求弹性,边际效用学说及消费者行为理论等。现在,我们将转到介绍生产者理论。包括供给函数,供给弹性,产量行为,成本分析以及规模报酬原则等等,在系统介绍生产理论之前,还  相似文献   

3.
基于供求弹性角度的原料奶生产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料奶生产环节的较大波动是影响奶农切身利益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利用那拉维模型和消费者需求理论分别构建了原料奶市场的供给和需求方程,在此基础上运用相关数据从弹性的角度对影响原料奶市场波动的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原料奶生产供给弹性远远大于需求弹性和两年的生产周期是市场波动的主要影响因素。因此,在奶业市场培育期,政府一方面应该加强对原料奶宏观预测的科学性,并实施价格干预制度以保护养殖者的基本利益,另一方面应从消费源头上真正拉动奶业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4.
文章根据1992~2014年中国7个苹果主产省的面板数据,应用Nerlove模型测算了苹果生产的供给反应。研究发现,苹果种植面积受到前一期价格影响,但短期供给弹性较小,长期供给弹性较大;果农种植决策受种植习惯影响较大;物质与服务费用及非农就业机会对种植面积有显著负影响;替代作物价格对苹果种植面积影响不显著。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苹果种植面积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奶业存在的供需结构性错位、奶农利益被挤压等供给风险问题,基于1995-2020年中国奶业相关数据,以牛奶产量、收购价格、生产成本等为自变量,引入进口量作为外生变量、突发事件为虚拟变量,建立中国牛奶供给反应的Nerlove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牛奶供给存在强滞后性,短期收购价格弹性系数为0.0477,而长期系数达0.5342;牛奶产量受滞后一期产量的影响最大,其它依次为滞后二期牛奶产量、滞后一期生产成本、滞后一期进口量、滞后一期收购价格、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其中滞后两期产量和突发事件对牛奶产量具有负向影响;特别的是,进口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对牛奶生产起着正向引导作用,即进口与产量虽然具有高相关性,但进口对国内生产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被现阶段消费需求膨胀所抵消,当奶业市场发展成熟饱和后才会显现出来。最后根据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以期改善中国奶业生产的脆弱性,优化产业链利益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6.
2010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波动频繁,大蒜价格自新蒜收获一路飙升,甚至超过猪肉价格。为什么前两年大蒜价格低至每斤几分钱,如今却一涨再涨?为揭示大蒜价格波动原因、稳定大蒜价格,我们可以按照一般思维分析其间的偶然因素。如果运用发散型蛛网模型解释大蒜价格波动,研究大蒜价格与其产量、时间变量、需求函数和供给函数等变量的内在联系,揭示大蒜价格上涨的必然性,进而采取措施稳定大蒜价格。必然产生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引入预期利润和农业政策等变量构建9种农产品的动态供给反应模型,研究农作物播种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影响因素,并对比分析2004年农业政策调整前后农产品供给反应的差异。研究结果显示,预期利润对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004年农业政策调整后,预期利润、自然风险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普遍变弱,表明中国对农民利益的保护以及对农业基础设施投入的增加使农业生产抗灾能力增强;此外,滞后1期播种面积和滞后1期单位面积产量对农产品供给的影响较大,农产品供给具有刚性;灌溉面积比例、技术进步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自然风险对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则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本文认为,应充分利用预期利润与农产品供给的关系,通过改变比较收益和农民预期,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决农产品结构性短缺的问题。此外,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和抗灾防灾设施建设,可以对农产品供给起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中国糖料的供给反应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本文应用Nerlove模型与Wickens and Greenfield模型分别测算并对比了不同经济背景下糖料生产的供给反应。研究发现,经济环境存在差异,收购价格对糖料供给的影响也不相同。1980年以后,两种糖料作物短期都不具有供给弹性,但有长期供给弹性。与甘蔗相比,甜菜生产对价格变动较为敏感。除了受收购价格的影响之外,糖料种植地区竞争性农产品价格、经济发展水平和投入成本的变化都对糖料作物的供给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选取时间序列1985~2002年,以粮谷、茶叶和棉花为例,通过计量分析,从国内因素和国际因素两个方面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不稳定性的成因进行了讨论。研究发现:不同农产品的不稳定性不同,受到的影响因素亦各不相同,通过影响国内需求波动和稳定国内供给可以显著降低不同商品的出口不稳定性程度,国外因素对于单个农产品的影响则没有国内因素显著;而考察其整体影响因素可知,国内的需求波动对于出口的价格和数量的不稳定性影响显著,国内的供给波动仅对出口额有影响,而国外需求波动则对出口量和出口额均有显著影响,对出口价格则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论文依据2000-2013年我国淡水养殖、海水养殖水产品产量和价格数据,应用Nerlove模型,对我国淡水、海水养殖供给反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前期养殖产量对养殖水产品供给的影响作用较大;价格对淡水养殖产量影响不显著;海水养殖产量受价格影响显著,但是短期、长期供给缺乏价格弹性。因此,为确保我国水产品长期有效供给,满足日益增长的水产品需求,需完善养殖渔民的补贴政策,加大信息服务建设,加强水产养殖业的科技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粮食生产波动的本质是粮食生产发展变化规律问题,分析中国粮食生产波动的基本特征和成因,有利于降低粮食生产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H-P滤波分析方法对1978—2017年中国粮食生产的长期和短期波动及其成因进行分析。[结果]粮食总产波动对单产波动最敏感,对三大作物中的水稻波动最敏感。根据波动特征,粮食总产的短期波动可分为4个阶段。制度变革、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市场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粮食面积、单产以及总产的波动具有显著影响,但不同时期粮食生产波动的主要成因有所差异。[结论]中国粮食生产面临新一轮下行压力,需要警惕国内外粮食市场异常变动;粮食生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十分重要;粮食总产波动的波幅较大且波峰绝对值小于波谷,持续稳定增产难度较大;防范粮食生产超常波动,首先要防范水稻生产超常波动;粮食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2.
我国大麦价格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大麦价格剧烈波动会直接影响大麦种植户的生产积极性和大麦产业的平稳发展,研究大麦价格波动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提升大麦产业链相关主体识别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大麦产业的健康发展。[方法]文章先采用HP滤波法和ARCH类模型分析了2011年4月至2017年2月我国大麦价格波动特征,然后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我国大麦价格波动影响因素。[结果]我国大麦价格波动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样本期内总体上呈现逐渐下降趋势;我国大麦价格具有显著的波动集聚性,我国大麦价格具有显著的不对称性;在该文选择的影响因素中,大麦进口量和国际大麦价格是影响我国大麦价格波动的主要因素。[结论]该文提出必须保障并提高国内大麦合理产能、完善大麦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国内大麦进口企业整合和推动大麦进口来源多元化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波动特征和规律,有利于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水稻生产周期波动的强度,消除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对于稳定发展水稻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HP滤波分析法,对1949—2016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生产的长期波动和短期波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将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的短期波动分为6个波动阶段,系统剖析制度变革、要素投入、科技进步、市场走势以及气候变化等因素对水稻面积、单产以及总产波动的影响。[结论]水稻生产波动与政策导向密切相关,长江中下游水稻生产面临下行压力; 水稻产量波动的波幅较大且波峰绝对值小于波谷绝对值,水稻持续稳定增产难度较大; 现阶段面积与水稻生产波动的趋势契合度更高,科技创新亟需突破瓶颈; 水稻生产集中度进一步提高,区域性气象灾害带来的风险将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4.
山东省17市粮食总产和单产从2002~2012年均呈增加趋势,其中,德州粮食产量和增产幅度最大,菏泽总产位居第二,而单产较低。菏泽、临沂、潍坊、聊城等产粮大市粮食单产仍有很大提升潜力。采用改进的多要素投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对山东省17个地市2002~2012年粮食总产量及影响其粮食生产三大投入要素(粮食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农业机械总动力)的面板数据进行的计量分析表明,粮食种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农业机械总动力与山东粮食总产量均呈正向相关关系,且粮食播种面积、化肥施用总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每增加1个百分点,粮食产量分别增长1.097个百分点、0.258个百分点和0.082个百分点,在山东省粮食生产要素投入贡献份额上,技术进步贡献率达52.9%。种植面积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达34.27%,化肥施用总量对粮食总产量的贡献率为10.26%,而农机总动力的贡献率为2.57%。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促进山东省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建议,即确保粮食种植面积、科学运筹施肥、研发推广适用型农业机械、增加粮食生产中的农业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马铃薯生产是整个产业链的中枢环节,产量的波动对马铃薯产业上下游均有直接影响,对我国马铃薯产量时间序列和时空影响因子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我国马铃薯产量波动规律和时空主导因素,有利于指导我国马铃薯产业平稳发展。[方法]文章采用经验模态分解模型(EMD)对1982—2018年我国马铃薯总产、单产和面积变化以及不同区域马铃薯产量变化进行分解,对不同时序数据分解后长短周期分量进行波动一致性分析,确定我国马铃薯产量长短周期变化时空主导因子。[结果](1) 1982年以来,我国马铃薯总产量整体呈上升趋势,长短波动周期约分别为7年和4年,我国马铃薯生产按时间序列可分为低位缓增期、快速突破期、阶段顶部期、平稳上升期和高位稳定期5个阶段。(2)在时间尺度上,我国马铃薯单产是总产量短周期波动的主控因子,单产和面积分别是1982—2003年和2004—2018年马铃薯产量长周期波动的主控因子。(3)空间尺度而言,北方一作区是我国马铃薯长短周期波动的共同主控区域,西南混作区和中原二作区分别是我国马铃薯长、短周期波动的主控区域。(4)根据我国马铃薯产量分解后分量图形可以预测,在短周期下我国马铃薯产量即将进入下降通道,应该提前做好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下降的战略准备工作,并且通过对短周期波动主控区合理引导种植,避免我国马铃薯总产量短期内出现较大幅度波动。[结论]我国马铃薯总产量主要存在长短两种不同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波动,单产和面积对总产量长短周期波动的主导作用不同,北方一作区对总产量长短周期波动均具有主导作用,西南混作区在2008年以前对总产量长周期波动的主导作用明显,而中原二作区是总产量短周期波动的主控区域。  相似文献   

16.
该文通过比较市场化改革前后中国粮食生产和价格波动的差异后发现,改革后粮食生产的稳定性得到提高,但粮食价格波动更加剧烈,产量对价格变化的反应和价格对产量变化的反应都更加敏感。原因在于:市场化改革后,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日益得到加强,粮食流通对其生产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但价格因素在市场中被放大了。所以,应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建立以期货市场为先导的粮食市场体系和现期货市场相结合的宏观调控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当前马铃薯生产与需求不平衡,价格波动剧烈时有发生,探索马铃薯价格波动的主要影响因子,开展马铃薯价格分析及预测,对于马铃薯市场稳定和薯农增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及政策意义。[方法]采用主成分回归、VAR模型和符号回归3种方法分别对马铃薯价格波动的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以拟合优度最高的符号回归方程作为马铃薯价格预测模型,对马铃薯价格走势进行了预判。[结果]主成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马铃薯价格波动主要受到消费端因素的影响,VAR模型结果表明马铃薯价格波动主要受到生产端因素的影响,符号回归结果则表明马铃薯价格波动受到生产端因素和消费端因素的共同影响。预测结果表明,2016—2025年我国马铃薯实际价格依次为0.56、0.46、0.58、0.60、0.54、0.54、0.58、0.56、0.62和0.54元/kg,名义价格依次是1.34、1.14、1.44、1.56、1.46、1.52、1.74、1.74、2.00和1.82元/kg。[结论]马铃薯价格波动是生产端和消费端多种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影响较为显著的因素依次为:消费替代品价格、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成本、上一期价格、生产替代品价格等;2016—2025年我国马铃薯实际价格将在波动中趋稳,名义价格将在波动中略增。  相似文献   

18.
粮食金融化是目前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文章利用文献分析的方法,对粮食安全与粮食金融化的含义进行界定,阐述基于粮食金融化视角下,中国面临的粮食安全问题。并从粮食生产收益降低、经济运行使宏微观风险增加、粮食生产分散、粮食企业过度集中及粮食的价格受到流动性与供需因素的双重影响等方面分析了粮食金融化背景下威胁粮食安全的重要原因。据此,提出了推进土地流转制度改革,实现粮食集约化生产;加强国际粮食贸易合作;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大力培育粮食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粮食主产区补贴制度;完善金融支持体系,确保粮食价格稳定;不断开发粮食期货品种,增加套期保值功能等6项对策意见,以应对粮食金融化带来的风险,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析山西省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及粮食供需结构现状。方法 文章选取2010—2019年山西省粮食生产和消费数据,借助ArcGIS10.2软件、EXCEL软件,采用重心研究模型和粮食安全贡献度模型,综合探析近年来山西省粮食供需变化及粮食安全现状。结果 (1)2001—2019年山西省粮食面积和产量整体稳中有增;种植结构以玉米、小麦为主,谷子、大豆、马铃薯为辅,以及高粱、燕麦、荞麦等小杂粮类;10年来,粮食生产变化表现为以增加玉米,减少小麦和杂粮生产为特点。(2)2010—2019年大豆、燕麦和小麦的产量重心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转移,其他种类均呈现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种植结构变化幅度由大到小依次为:马铃薯>荞麦>大豆>高粱>燕麦>玉米>谷子>小麦。(3)2011—2019年全省粮食产量稳定情况下,以2014年为转折点粮食需求量先降低再增加,调出量先增加再减少,至2018全省粮食调出量减少为负值;粮食需求结构中,口粮占53.65%,饲料用粮占比29.68%,工业用量仅占13.53%。运城市的粮食安全贡献度最大,其次为临汾市、忻州市、朔州市和晋中市较高,长治市、大同市、吕梁市和晋城市较低;太原市和阳泉市最低,为负值。结论 山西省粮食生产表现为总体平衡,种植优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转移的趋势,且各作物种植时空变化规律性不强;种植结构尚未形成区域特色产业,粮食需求量仍有逐年递增的趋势,粮食安全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银行信贷同房产价格间的关系和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利用2010年1月-2019年6月全国房产价格月度数据建立VEC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银行信贷和房产价格具有双向因果关系:房价波动对信贷波动具有显著影响,而信贷波动对房价波动影响相对有限。文章认为房价波动通过短期信贷、抵押物价值和银行资本金三种渠道来影响信贷供给。因此,政府在调整信贷政策时需要考虑房价波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