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滁州市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地利用变化造成的非建设用地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土壤有机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脆弱性评估两个角度,研究2005-2013年滁州市陆地生态系统土壤碳储量对土地利用变化响应。研究发现:(1)土地利用强度逐年增加,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林地、水域、建设用地的增加和其他用地的大幅减少。建设占用导致大量农用地发生非农转用,耕地保护形势日趋严峻。(2)2005、2009、2013年,滁州市非建设用地的中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13090.11t、12538.86t和12500.05t,呈现先快后慢的减少态势,这主要受草地碳储量减少速率影响;耕地、林地和水域的储碳量最高。(3)2005-2013年,土地利用变化对非建设用地土壤有机碳储量的潜在影响指数为-2.05,前后4年潜在影响逐渐降低,脆弱程度有所改善,但仍不理想,土地利用有待向更加低碳的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2.
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目的:研究江西省不同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含量。研究方法:实地土壤样品采集分析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相结合、GIS空间插值与比较分析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研究结果:江西省农业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不同,土壤有机碳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在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有机碳含量一般为:菜地稻田有林地旱地土壤荒草地;从第一次土壤普查到2008年稻田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步提高,而且所有农业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减少。研究结论:通过农业土地利用管理和土壤管理措施的调整,可以增加土壤有机碳的贮量,提高农田有机碳稳定性,减缓大气中CO2浓度增加。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析不同土地利用模式下碳储量的空间差异特征,为优化城镇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益提供参考。研究方法:InVEST碳储量修正模型、归一化不透水地表指数(NDISI)和层次聚类分析。研究结果:(1)2014年北京市三山五园地区碳储量为23.31×10~4 t,单位土地面积平均碳储量32.28 t/hm~2;各街道碳储量差异明显。(2)以NDISI变化率表征土地利用开发强度,1992-2014年间上地街道开发强度最高,青龙桥街道(颐和园)开发强度最低。(3)该区各街道碳储量与其区位、用地结构及开发建设模式密切相关,开发建设活动并非一定会降低城镇土地碳汇能力。研究结论:土地利用模式影响城镇土地碳储能力,加强城镇土地利用模式与生态效益研究,有助于合理制定城镇土地利用政策。  相似文献   

4.
在野外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地统计学方法及生态经济学价值量评估方法估算了广西斯道拉恩索公司两个原料林基地桉树人工林不同树种有机碳储量及其价值。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3种树种单位面积土壤有机碳储量平均值由大到小排列为:桉树(36.38 t/hm~2)马尾松(35.02 t/hm~2)杉木(33.37 t/hm~2),结果与其他学者利用样地调查方法估算的结果相一致;研究区森林土壤有机碳总储量为7.03×10~5t,总固碳价值为842.61亿元;3种树种单位面积价值量由大到小排列为:桉树(436.52万元/hm~2)马尾松(420.28万元/hm~2)杉木(400.47万元/hm~2)。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以湖南省马尾松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样地调查并结合湖南省森林资源清查资料对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及经济价值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湖南省马尾林生态系统总的碳储量是351 201 653.42tC,平均碳储量是156.31t/hm2,并按照造林成本法对湖南省马尾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经济价值进行估算,碳储量经济价值为104.75元/t,总的经济价值为367.88亿元。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土地利用的低碳化水平,保障低碳经济和积碳减排效益,分析土地利用与碳循环之间的关系,以低碳化为目标对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配置有着重要意义。本文以甘肃省正宁县为例,运用线性规划的方法建立最大化碳储量和最小化碳排放目标函数,构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模型,研究土地利用结构优化问题。结果显示:最小化碳排放优化方案优于最大化碳储量方案,最小化碳排放方案到2020年,正宁县碳储量达到786.36万t,碳排放则压减到48.91万t,净增量为737.45万t,较现状相比碳积储量净增12.19万t。研究表明:低碳优化确定的土地利用结构可以有效增加区域碳积储量,低碳优化方法是开展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的有效方法,为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构建面向碳中和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测度评价指标体系,揭示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时空格局,为面向碳中和目标的土地利用管制和国土空间优化调控提供实践指导。研究方法:碳收支核算、非期望产出SBM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研究结果:(1)黄河流域碳收支时空差异明显,碳汇量相对稳定,净碳排放量呈明显上升态势,这表明区域碳排放压力不断增加;(2)黄河流域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在空间上表现出“东南高、西北低”的特征,中游碳排放效率明显高于上游与下游;(3)碳排放效率空间集聚特征明显,主要包括4种集聚类型,其中低—低集聚和高—低集聚区面积呈扩张态势。研究结论:黄河流域碳收支状况和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区域差异明显,未来应以“碳中和”目标为导向,因地制宜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加强土地利用管制,推动流域协同减排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首先在充分肯定天保工程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分析了该生态工程的碳汇功能和价值;其次运用森林碳密度法对2007年工程范围内的黑龙江重点国有森工林区的森林总碳储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7年森工林区的森林总碳储量为2 253Tg,天保工程的森林总碳储量大约为11.142 Gt,天保工程的森林总碳储量占到全球总碳储量的0.45%,天保工程的碳储量巨大,碳汇潜力十分明显;最后,对天保工程未来在国内外林业碳汇贸易、增强国家气候谈判话语权、提升国家竞争力等方面的作用进行了初探,提出了二期天保工程在公益林建设等方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2002—2015年期间发表的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相关研究主题文献进行文献共被引网络、关键词共现网络及突现词分析,厘清国外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知识图谱进展。研究方法:文献计量分析法,归纳法。研究结果:植被碳和土壤碳的测算、土壤碳排放、森林采伐碳排放、交互作用引致碳排放和生物燃料等成为国外相关研究主要知识群组,不同知识群组之间呈现交叉影响的演化;研究主题集聚成4条核心路径:土地利用变化与土壤碳排放,气候变化模型与生态系统,热带雨林森林采伐与森林退化(REDD)碳排放,生物燃料生命周期模型;REDD和生物燃料利弊成为国外研究前沿和研究热点。研究结论:国外土地利用与碳排放研究已完成了基础理论和研究体系的架构,表现出学科交叉性强,研究基础理论丰富,研究主题从微观到中观到宏观层层递进的演化关系特点。  相似文献   

10.
应用碳氧平衡法测算生态用地需求量实证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研究目的:应用碳氧平衡法探讨区域生态用地需求量的测算方法,为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碳氧平衡法,生态服务功能法。研究结果:空气中的碳氧平衡是在不断调整绿色植物和多种释碳耗氧关系基础上实现的。研究二氧化碳和氧气的消耗与供应关系及其分配特征,有助于测算生态用地需求量。应用上述方法开展了测算郑州市2010年生态用地需求量实证研究。研究结论:解决生态用地需求量预测必须界定"生态用地"的概念和区分土地生态功能多元性。研究表明基于碳氧平衡法测算区域生态用地需求量的方法是可行的,具有可操作性。应当从生态用地角度重新审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体系,使其完善。  相似文献   

11.
This review explores the role of land use and land use change as a determinant of the soil's ability to sequester and store carbon in the UK. Over 95 percent of the UK land carbon stock is located in soils which are subjected to a range of land uses and global changes. Land use change can result in rapid soil loss of carbon from peatlands, grasslands, plantation forest and native woodland. Soil carbon accumulates more slowly (decadal) but gains can be made when croplands are converted to grasslands, plantation forest or native woodland. The need for land for food production and renewable forms of energy could have considerable influence on UK soil carbon storage in the future. There is a need to recognise the risk of soil carbon losses occurring when land use change to increase carbon storage is offset by compensatory land use conversions elsewhere that result in net carbon release. The protection of peatland and other organic soil carbon stocks, and the management of cropland, grassland and forest soils to increase carbon sequestration, will be crucial to the maintenance of the UK carbon balance. It will be necessary to develop policy to balance trade-offs between soil carbon gains with other land use priorities. These include the sustainable production of food, bio-energy and fibre crops and livestock, water quality and hydrology, greenhouse gas emission control and waste management, all of which are underpinned by the soil.  相似文献   

12.
低效产业用地目标识别与二次开发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用地的低效利用是造成我国建设用地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本文以典型地区广州市白云区产业用地为例,对2012年多时相SPOT/QuickBird遥感影像图进行低效产业用地的信息提取研究,并在调查问卷基础上,分析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最后提出低效产业用地的二次开发的策略与措施。主要结论有:(1)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可以实现在高分辨率遥感影像中低效产业用地信息提取;(2)白云区低效产业用地面积大,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比例较高;(3)低效产业用地形成的主要原因包括规划与审批、地理位置等因素;(4)城乡统筹是进行低效产业用地再开发、提升其利用效率的根本途径,同时也可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拓展空间提供用地保障。  相似文献   

13.
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测度及其特征解释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研究目的:测度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解释地区内与地区间的两者关联差异,利用关联差异寻找可以控制能源消耗碳排放实现土地低碳利用的路径。研究方法:灰色关联分析,演绎法。研究结果:土地利用结构与能源消耗碳排放关联度存在差异。东、中部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建设用地的关联度明显大于农用地;西部耕地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最高,建设用地关联度大于农用地,但两者接近。东、中、西部之间,除耕地外,各地类与能源消耗碳排放的关联度东部大于中部,中部大于西部。研究结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控制能源消耗碳排放是可能的,因地制宜地控制建设用地蔓延,优化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利用,注意农用地利用中的碳排放作用,有助于实现土地低碳利用。  相似文献   

14.
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关系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研究目的:研究建设用地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方法:基于随机形式的环境影响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回归分析的STIRPAT模型方法。研究结果:测算1997—2007年分省碳排放量,分析1997—2007年碳排放对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的弹性系数。研究结论:人口、人均GDP和建设用地扩张是碳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建设用地扩张作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直接体现,对碳排放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可起到抑制或缓解碳排放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湿地仅占全球陆地表面很小的一部分,却是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湿地排水后,地表水位下降,湿地土壤有氧层增加,CO2排放速率增加,CH4排放速率减少,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综述了当前国内外有关湿地排水对土壤CO2和CH4温室气体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森林湿地选择适当择伐可能有利于减缓大气温室气体(CO2和CH4)的排放。这将为我国基层林业局湿地恢复和碳管理,以及湿地经营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的发展及对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研究目的:推行工业用地集约利用,促进土地作为生产要素的市场、行政的最佳配置,走内涵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道路,达到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最大化。研究方法:理论研究法、文献资料法和归纳推理法。研究结果: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工业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不断丰富;当前中国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存在着缺乏科学规划、供地过程不规范、批后监管不足等问题;通过项目集中集聚、技术改进、存量挖潜和社区就业4种模式因地制宜地优化区域工业区土地集约利用。研究结论:坚持科学规划工业用地;制定合理的工业用地准入门槛,强化工业用地预审;强化工业用地市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工业用地动态监测体系和法规体系,强化批后监督手段,为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17.
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阐述国内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总结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历程:(1)分区依据从自然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再到生态环境因素,由单一走向综合;(2)主要从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单元两种尺度空间开展土地利用分区研究;(3)分区方法经历了由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再过渡到"3S"技术大量应用为主三个阶段;(4)存在土地利用分区理论研究有待深化,面对土地管理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法有待统一规范,土地利用分区技术手段需要更新等问题。研究结论:建议结合试点,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完善土地利用分区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8.
研究目的:针对国内在旅游用地集约利用评价方面研究的不足,定量测度武汉市风景土地利用集约状态,探讨城市风景区土地管控对策,为风景区土地管理提供决策依据与参考。研究方法:GIS方法与AHP评价方法。研究结果:武汉市东湖风景区土地集约度为0.4466,处于不集约的状态。研究结论:针对武汉东湖风景区不集约现象必须从几个方面着手,包括划定城市风景区土地综合功能区;加快整合与迁并,推行风景区改造规划;提高城市景区建设项目准入门槛。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目的:分析近10年来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聚类分析法、因子分析法。研究结果:(1)全省耕地集约利用水平时序变化性明显。从“十五”期间和“九五”期间相比来看,除滁州、六安、黄山三个地市以外,全省其他14个地市的耕地利用集约度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全省耕地利用集约度空间差异显著,总体上呈北高南低的特点。(3)社会经济因素、耕作制度因素和自然因素是影响安徽省耕地集约利用的主要驱动因子。研究结论:应用综合评价法进行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以及采用因子分析法进行驱动力分析,评价结果与现实情况基本吻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