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3 毫秒
1.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循环波动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分析了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短期循环波动的基本情况,认为我国粮食总产量循环波动是由单产波动引起的。单产水平的变化是技术创新的结果。粮食人均产量和生产资料投入的变化是引起粮食生产波动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1991—2011年相关指标的时间序列数据,对我国粮食单产与劳动投入和种粮收益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粮食单产与劳动投入和种粮收益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劳动投入和种粮收益是影响粮食单产的重要原因,粮食日劳动用工量每变化1%会引起粮食单产变化2.12%;粮食日纯现金收益每变化1%会引起粮食单产变化0.89%,但粮食生产的单位劳动投入呈逐年下降趋势,种粮的比较效益明显偏低。基于上述实证结论,本文提出增加种粮的比较效益,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广应用农业机械,加大农业科技投入等提高粮食单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自然灾害对中国粮食产量影响的实证分析——以稻谷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稻谷总产量年际变化主要是由播种面积变化和单产变化决定的,其中,单产变化是主要的,其影响程度接近60%。而稻谷单产变化又是由技术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决定的,其中又以自然因素为主,其影响程度占48%~56%。实证分析表明,稻谷单产变化中,自然灾害影响产量与其他灾害成灾率的关联度最大,然后依次为水灾受灾未成灾率、其他灾害受灾未成灾率、水灾成灾率、旱灾成灾率和旱灾受灾未成灾率。因此,要稳定发展中国的粮食生产,必须重视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4.
我国中长期粮食单产潜力的分析预测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中国成立后粮食单产发展可以概括成单产水平稳定上升(1949~1959)、持续低势攀爬(1960~1981)、持续高势提升(1982~1999)和滑坡调整徘徊(2000~2003)等4个阶段。粮食单产以年均72.69kg/hm^2的速度不断提高,潜在年提升能力在150kg/hm^2以上,当前我国的粮食单产水平是4500kg/hm^2。我国粮食单产仍将持续提高,但是,2004~2010年我国必须经历一个粮食单产超常规的发展阶段。文章从品种更新换代、主要粮食作物、粮食主产区单产水平以及高产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角度,分别预测了我国中长期粮食单产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的增产一直高于人口增长,七十年代末以来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与价格改革,更加推动了粮食生产的发展,虽然在改革开放的后几年(自198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出现了一段时间的徘徊,但粮食总产量仍有可观的增长。不过这时粮食生产的增长,在耕地面积不断闰少的情况下,主要是依赖于单产的增加,但这方面并不乐观。1977-1984年单产年增幅为71.9%,1984-1990年年均为1.8%,而1990-1996年只有0.7%。粮食生产出现了增长绥慢甚至徘徊的状况。加之经济转轨,物价上涨,加重了粮食生产徘徊的局面。为此,我们应该从粮食生产经济学的角度剖析粮食生产增长与智力徘徊的原因,为我国粮食生产实现持续稳定增产,再上一个新台阶,在理论和实践上找到一条可行的成功之路。  相似文献   

6.
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粮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核心。建国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不同时期影响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影响因素有所变化。本文通过对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因素的对应分析,得出了四个不同阶段,对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影响的不同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7.
邳县是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之一,粮食生产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今后发展粮食生产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增加总产。因此,从宏观角度分析研究影响粮食单产的主要因素,予测今后一定时期内单产水平的变化,对于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采取有效措施,或制定可靠的发展规划,都是有意义的。 我们运用回归分析模型,借助电子计算机,对邳县粮食单产进行了分析予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现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进行定量预测分析,为制定未来粮食安全政策提供参考。研究结果:按现阶段中国人口、耕地与粮食单产发展形势至2020年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10.74亿亩,粮食单产5518.60公斤/公顷。人均粮食占有量441.56公斤。用于种粮的耕地面积比《全国粮食安全发展纲要》11亿亩的指标少0.26亿亩,人均粮食占有量较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量395公斤的粮食安全指标高46.56公斤。建议通过坚持计划生育政策、制定严格的土地审批制度,实现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我国不同区域在新阶段粮食连增中的贡献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将我国三大粮食功能区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分解为粮食单产贡献、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比值的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四种,试图探讨各因素对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及时空差异化原因。[方法]利用第二次国土资源普查数据对耕地面积进行调整,采用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模型对我国31个省域粮食生产总量变化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并对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贡献因素的时空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2004~2013年间粮食三大功能产区粮食生产变化量出现显著的空间分异,粮食生产分布向主产区集中,其对全国粮食连增的贡献率达到88%。在影响粮食生产变化量的贡献因素中,粮食单产因素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达到60%,成为三大粮食产区尤其是主销区粮食生产的主要贡献因素,播种面积因素(包括耕地面积贡献、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比值贡献以及复种指数贡献)对粮食十连增的贡献率为40%。[结论]新阶段我国粮食连增主要由粮食主产区引领,粮食单产贡献是不同区域粮食生产变化量的主要贡献因素。  相似文献   

10.
增产是种植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本文从黑龙江省友谊农场粮食内部种植结构变化的角度入手,对2010~2015年粮食产量实现"五连增"背后的贡献因素进行分解测算,比较了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作物单产变化、播种面积变化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程度及增产稳定性。结果表明,粮食内部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最大,但潜力有限;作物单产是未来拉动粮食增产的重要因素,稳定单产的根源在于农业科技工作的推广和普及;播种面积目前已接近饱和,鲜有上升空间。  相似文献   

11.
刘玉琼 《农村经济》2007,(9):124-126
本文认为,尽管我国粮食生产发展良好,但由于人口、土地、单产、食物结构等因素的制约,仍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亟待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明确发展粮食生产的目的、动力和途径,切实实现粮食生产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提出“粮食作物要确保总量稳定增长,提高单产,改善品质,尽快淘汰不适销品种。”据此,笔者试就我区粮食生产的发展方向谈谈一孔之见。目前,黔江开发区的粮食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一是粮食产量逐年增长,商品率越来越高;二是粮食已由...  相似文献   

13.
粮食生产中应注意和解决的几个问题赵殿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快与慢决定着整个国民经济的好与坏。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提高粮食单产。今年农民种田积极性很高,肯投资花本钱,选择优良品种和优质化肥,努力加强田间管理,力争再...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发展粮食生产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项长期任务。发展粮食生产出路只有两条,一是扩大耕地面积,二是提高单产。但是,按我国目前每年净增人口1000万、净减耕地500万亩,以及后备土地资源有限的现状来看,依靠扩大耕地面积来解决粮食问题显然不可行。因此,解决粮食问题的出路最终在于提高单产。  相似文献   

15.
天津粮食生产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津是粮食主消费区,粮食安全主要取决于国家粮食安全水平,其对粮食总产波动更为敏感。该文根据1978~2008年天津粮食总产资料,分析了近30年天津粮食产量变化特征及其对我国粮食波动的影响,并研究了影响粮食波动的主要因子。研究结果表明:天津粮食总产逐步提高,但年际间有明显的波动,其粮食总产波动对我国粮食总产波动的影响趋于增强。粮食单产对总产平均年际波动的影响大,其作用约占总产平均年际波动的60%,播种面积作用相对较小但趋于增强。粮食单产波动受气候波动的影响明显,其作用约占单产平均年际波动的45%。  相似文献   

16.
综观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工作的历程,如今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从一定意义上说,可归结为无粮不稳、无商不活、无工不富。1 中国粮食的产销供需实践昭示着一个真理:无粮不稳 当今粮食产业无论是粮食的生产,还是粮食产业的提升均需注重粮食的流通和加工。国有粮食企业要发展,必须认清与自身利益息息相关的粮食生产。1.1 粮食生产逐年减少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我国粮食生产的空间布局演变,以期为新时期如何从整体上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提供理论参考。[方法]综合分析了1978—2018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总产量和单产水平的演变特征及三大主粮(玉米、稻谷和小麦)对全国粮食总产量的贡献变化趋势。基于省域尺度,对31个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产量和单产的空间分异进行了探究,并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和全局G系数分析了省域粮食单产量的相关关系。[结果](1)1978—1985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整体呈现递减的趋势,由于单产的大幅提升,总产量持续增长。1986—1999年种植面积相对波动较小,由于单产的不稳定导致总产量波动较大。2000—2003年随着种植面积的短暂降低,粮食产量也整体呈降低趋势,这个阶段单产水平也不稳定。2004—2017年由于单产和播种面积的共同作用,粮食产量基本呈现逐年递增的变化趋势。2018年相对2017年,粮食产量虽有所下降,但减幅不大,仍处于高产水平。玉米对产量的贡献超过水稻,成为我国第一大主粮。(2)我国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2008—2018年各省(市、区)粮食种植面积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北京、天津等10个(市、区)的种植面积降低幅度均在30%以上,其他地区或是面积扩大或是变化较小。相对种植面积,大部分省(市、区)的产量增加比例较大,尤其是主产区。(3)全国各地区粮食单产量呈现明显的递增趋势,粮食主产区较明显,空间布局变化较小。全国省域粮食单产量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结论]在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单产水平,仍是新时期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析粮食作物新品种的区试产量变化和耕地面积变化,研究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策略。[方法]文章以105个农业生态小区为研究单元,以粮食作物审定品种的区域试验产量为基础,量化对比分析2004年和2016年各农业生态小区的粮食单产,核算2004年和2016年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结果](1)相比2004年,2016年全国粮食作物单产能力平均提高4. 96%。(2) 2004年和2016年全国平均耕地粮食单产能力实现率分别为49. 18%和52. 31%。(3) 2004年和2016年的全国耕地粮食总生产能力为10. 70亿t和9. 59亿t,呈下降趋势。(4) 2004—2016年,耕地面积变化对粮食生产能力的影响大于粮食单产能力变化。[结论]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提高了粮食单产,但粮食单产提升不足以弥补耕地面积减少对粮食总产的影响。因此,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能单纯依靠单产提升,必须同步推进藏粮于技和藏粮于地战略。  相似文献   

19.
气候变化对粮食作物产量的影响越来越受社会各界的关注,贵阳市地处西南交通要道,粮食供给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可能面临较大的挑战。由此,文章在统计分析贵阳市气候和粮食生产变化情况后,利用气温、降水量和粮食单产的数据对比分析了贵阳市粮食单产与气候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1998-2018年,贵阳市气温对粮食单产存在负影响,平均气温"低谷"与粮食单产"峰值"同时出现,降水量与粮食单产单位年增减趋势相同,但仍不能忽视其对粮食生产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南北方粮食产量波动与调运格局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粮食安全问题引起各国高度重视,基于2030年前我国人口持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粮食需求量必将持续稳定增长,但是粮食产量年际间较大的增减波动客观存在。并且,伴随我国粮食产量波动和生产变化,在我国存在多年的“南粮北调”逐步呈现“北粮南运”的格局,粮食生产格局的变化具有哪些特征,对维系我国粮食安全、实现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有何现实意义,需要深入研究。一、建国以来南北方粮食产量波动情况建国以来,我国的粮食生产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49年粮食总产1.1亿吨略多,1952年超1.6亿吨,1966年超2亿吨,1971年超2.5亿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