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村落三生空间重构是强化"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生体,实现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在三生空间农户共生界面特征及其存在的关键问题辨析的基础上,通过村落三生空间重构的共生路径设计,为统筹城乡发展、"以人为本"的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和决策参考。[方法]研究采用实地调研和农户访谈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结合共生界面的属性特征建立指标体系,采用共生界面系数公式量化分析共生界面特征,总结提炼三生空间重构的共生路径。[结果]共生界面分配特性:生产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分配系数差异较大,共生关系相对不稳定;生活空间不同类型农户间共生界面分配系数差异明显,共生关系相对稳定;生态空间不同类型农户的共生界面分配系数接近,共生关系极不稳定。共生界面阻尼特性:生产空间共生界面(如劳动力、资金、技术管理等)投入、使用成本最高;生活空间共生界面(如公共空间、社区服务设施等)修复、管理成本高;生态空间共生界面(如绿化树、花坛、卫生与景观维护设施等)投入、管护、更新阻力大,成本高。[结论]三生空间重构共生路径呈现差异化特征,生产空间重构应积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加强基建配套及其管护力度,创新人地共生机制;生活空间重构应规范引导农户适度集中,完善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设施配套,改善农村社区人居环境质量;生态空间重构应统筹三生空间整体性,构建生态安全格局,提升生态景观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2.
共生治理包括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共生界面与共生模式四大要素,从共生治理的理论框架解释新中国城乡关系70年的演进逻辑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研究发现,新中国城乡治理主要经历了三次重要转型:1949-1978年的"寄生型"治理、1978-2002年的"偏利共生型"治理、2002-2017年的"非对称互惠共生型"治理、2017年之后城乡"对称互惠共生治理"理念的提出。本质上看,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结构关系折射的是中国社会的整体性变迁,城乡共生型治理遵循的是一种渐进主义的改革方案,反映的是国家政权建设中国家与农民关系的重构,最终目标是为了在对称互惠共生治理中实现城乡社区的空间正义。  相似文献   

3.
大力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完善利益链,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是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的农业产业发展导向,也为探讨家庭农场产业链经营主体共生关系的优化指明了路径。本文作者运用经济学的供需理论和生物学的共生理论,解读家庭农场产业链经营主体的共生机理,分析家庭农场产业链经营主体共生关系的发展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提出家庭农场产业链经营主体共生关系优化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点击关键词     
1.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需要抓住两个关键:一是在支持普通农户提高生产集约化程度的同时,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二是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组织化程度,培育发展多元服务主体,实现"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相似文献   

5.
"型农业经营体系具有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等特征,如何构建、运行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文章以安徽省绩溪县的"聚土地"项目为分析对象,通过对其运作模式的分析,发现"聚土地"具有家庭经营、规模经营、多元化主体、商品化生产等特征,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较好实现形式。文章认为,通过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建立多层次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多元农业经营主体,有助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相似文献   

6.
农村居民点集聚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共生认知及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参与式农户调查法获取了重庆市4个农村居民点集聚区的578户农户数据,基于农户共生理论,运用Logit回归模型分析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居民点共生认知及响应。研究结果表明:①随着农户非农化程度的增强,影响集聚区农户的共生因素沿"生存—经济发展—社会心理"这一方向转移;②集聚区不同类型农户的居民点共生意愿普遍较高,其中,农业专业化发展型农户的居民点共生意愿最高;③"同类农户资源共享,异类农户资源互补"的农村居民集聚理念已成为共识,体现了不同类型农户的居住需求和未来发展诉求,总体上表现为空间、物质和信息的共享。  相似文献   

7.
如何发展循环农业是当前学界研究的热点,而构建循环农业系统是一个难点。传统上,循环农业被看做是一个闭环的互相消纳利用废弃物的循环链条,以此为理论基础构建的循环农业难以将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统一。实质上,循环农业是一个自然-经济-社会组成的网络系统,由此需要运用系统理论研究循环农业的构建。毕节地区秀水单元烟草循环农业的案例表明:以系统理论为基础构建的循环农业系统,充分利用生物间协同共生、相生相养的特性,生态流与价值流耦合,达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该系统包括以循环农业园为主体的小循环系统、循环农业项目区为主体的中循环系统和与循环农业区外联结的大循环系统。小循环系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中循环系统与循环农业园量能互补、区园融合;大循环系统包括农业生产子系统、加工业子系统和居民生活消费子系统,形成一个完整和闭合的生态产业网络。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探讨对集聚农户共生、集聚区土地利用率提高的影响因素,为提升农户共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农户共生关系及促进资源的节约集约利用提供有效路径及理论指导。研究方法:参与式农户调查,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1)户主自身特征、农户家庭特征、集聚共生效益特征及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这4类外源潜变量对农户共生认知产生重要影响且影响程度大小不同,其中,集聚共生效益特征的影响最为显著,外部环境与政策特征、户主自身特征和农户家庭特征的影响依次减弱;(2)是否为干部、对原集聚模式的满意度、是否促进农户生产生活条件和政府对集聚区的补贴力度分别对这4类外源潜变量具有较好的解释能力。研究结论:显化农户共生效益、增强"精英"农户及村干部的正向引导、提升农户成员受教育水平、培养农户"共生共荣"理念等是深化农户共生关系,促进和谐乡村人居环境建设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9.
农业经营主体普遍存在信贷配给问题,但抵质押物的不足决定了其对政策性担保制度的高度依赖。目前农业信贷担保资源存在闲置与紧缺并存以及信息不对称导致交易成本过高等问题。本文在对全国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重点调研了浙江省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担保的需求与供给,突破协同理论传统视角,系统分析了浙江省农业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简称"浙农担")从部门、技术、数据、政策、流程五个维度构建多元协同机制实现农业政策性担保杠杆效应的绩效及路径,为中国农业政策性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提供浙江方案和经验。  相似文献   

10.
基于耦合共生理论的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随着城乡统筹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已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在乡村的大背景下,首次提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旨在通过实现农业与其他产业的共生融合,来带动乡村的发展及振兴、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通过构建多产业耦合共生的田园综合体规划模式,以期更好地实现农业转型升级以及乡村的发展振兴。[方法]引入物理学中的耦合理论以及生物学中的共生理论进行研究。[结果]从耦合共生单元、耦合共生环境、耦合共生界面三个方面提出集农旅合一、多产业联合、多方参与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模式规划理念框架。[结论]以农旅合一的耦合共生单元为基础,将文化作为农业与旅游耦合共生的介质,有助于实现文化内涵的提升以及农业与旅游的协同发展;以多产业联动的耦合共生环境为推手进行合理布局,使多产业联动发展,有助于实现资源的整合利用、农业产业附加值的增加、村落结构的完善、农村特色及文化的传承;以多方共同参与的耦合共生介质为保障,通过政府、市场和公众这三方的共同参与和合作,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统筹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工业化养鱼不污染环境,达到"零排放",是一种善待地球的经济发展模式。而工业化养鱼的鱼菜共生系统则属于典型的生态循环经济,无废化生产模式,使养殖污水资源化,其经济效益超过传统养鱼,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可是,鱼菜共生不是单纯的鱼和菜的组合,还必须有微生物及其催化剂的参与,是横跨四个学科技术的一项系统工程,是生物多样性与科技多样性的集成,变数较多,尚待人们进一步实践、研究与优化组合。  相似文献   

12.
苏北花卉苗木产业共生成熟度评价模型构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电子商务推动下,苏北花卉苗木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备受关注。通过研究苏北地区花卉苗木产业共生的特征,建立花卉苗木产业共生成熟度三维结构:产业模式成熟度、产业单元成熟度和产业环境成熟度,并在每个维度下细化评价指标,可作为未来苏北花卉苗木产业共生成熟度实证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3.
基于供应链管理和共生理论,运用生命周期分析方法界定林纸低碳供应链的共生单元结构,从风险、成本、资源、收益和自组织等多维视角,探讨了林纸供应链合作共生的需求及其动力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林纸低碳供应链的合作共生,源于规避绿色贸易壁垒,分散市场风险,降低交易成本,缓解木材供应短缺,提高共同收益等多重动力。进一步,从全生命周期的环境管理,共生交流机制完善和公平分配机制建立等方面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从理论角度解读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链产业共生关系的经济实质以及林业产业共生系统的构成与运行,结合共生度与共生系数模型实证分析了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链产业共生关系。结果表明:2004—2017年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链产业共生关系处于不稳定的非对称互利共生状态,但整体呈现由非对称逐步向对称互利共生进化态势,而且林业上游产业对下游产业发展的影响更大,黑龙江省国有林区林业产业转型对产业结构升级是有一定效果的。因此,提出努力优化共生单元,积极改善共生环境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梅莹  黄成林  刘华  傅松玲 《林业经济》2012,(5):86-88,124
对退耕还林的驱动力要素进行归纳总结,判断各种影响要素的本质属性,并在此基础上构建驱动力机制。再以安徽省淮南市为例,利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对不同驱动力的能量分析,探索当前退耕还林工程后续发展动力。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offers an overview for a special issue on agroindustrialization, globaliz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t sets out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links among these three broad phenomena and then discusses emerging issues and evidence concerning the factors conditioning agroindustrial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the subsequent effects on employment, poverty, and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We conclude with a research agenda.  相似文献   

17.
This article presents new research on the impact and consequences of the incorporation of Puerto Rico into the American economic sphere of influence and how much change truly took place during the first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reconstructed here, Puerto Rico's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did change after the American invasion. However, a closer look at the data reveals that, contrary to the generally accepted conclusions, land tenure did not become concentrated in fewer hands. Puerto Rico did experience profound changes with the rapid growth of US agribusiness and the penetration of American capital. In the process of arriving on the island, these two interests found a land tenure system in the firm control of local farmers (small, medium, and large). The American invasion and subsequent incorporation of the island into the American economic/political system as a non-incorporated territory provided the conditions for the numerical increase of farms and farmers in the island during the first three decades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及其空间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和空间格局状况,以期为日后河南省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方法]基于河南省土地变化特征,通过马尔科夫模型对河南省2011~2016年土地变化特征进行分析,从多个角度揭示该地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情况,并对河南省土地空间利用变化进行评价。[结果]河南省建设用地增加幅度最大,耕地、水域用地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土地空间变换主要表现为耕地和林地、水域用地、建设用地等土地类型之间的变换。由土地利用综合区可知,不同土地类型转换过程中,草地是转换比率最小的类型。[结论]河南省的各类土地利用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制度、土地政策和土地管理,因此,有必要加强开展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