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大连池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具有原生、完整的植被生态演替过程,是研究火山植被演替、生物多样性系统发育的理想场所,对其开展景观生态学研究有一定的科学价值。本文通过景观格局指数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旱地是本区域的景观基质,其中位于核心区、缓冲区的旱地需要有计划的退耕还林、还草;(2)自然景观类型中的有林地、高覆盖草地破碎化程度相对较高,需加以保护和恢复;(3)裸岩石质地是本区域的核心资源,其破碎化不明显,其内部、外部连通性较好,仍需继续加强保护;(4)保护区人为干扰强度仍较大,需要继续开展保护、恢复工作。  相似文献   

2.
[目的]以丘陵县域为研究对象,分析甘蔗生长环境,开展地块尺度的甘蔗产业精准规划研究,为政府部门调整种植结构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前期以广西崇左市江州区为例,利用面向农作物地块对象分类方法提取甘蔗种植面积,构建多指标的甘蔗种植适宜性评价综合模型将蔗区划分为最适宜、适宜、次适宜和不适宜4个区域。现以地块尺度评价结果为基底,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和缓冲区分析方法划定蔗田保护区及规划种植新增区。在蔗田保护区基础上,根据坡度值评估蔗田保护区发展机械化作业的潜力,通过统计对比方法分析土壤肥力状况并提出改善方案。参照现有"双高"糖料蔗基地生长环境,基于蔗田保护区研究"双高"糖料蔗基地建设适宜区。[结果](1)甘蔗种植退耕面积为6 818.83hm~2,蔗田保护区面积为6.986 618万hm~2,规划种植新增区4 374.48hm~2;(2)适宜发展大型机械作业、中小型机械作业面积分别占蔗田保护区面积的17.57%、55.55%;(3)蔗田保护区土壤p H整体偏低,p H6.5的土壤面积占85.63%;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符合甘蔗正常生长需求;土壤全氮含量低于1.00g/kg的面积占34.49%;土壤有效磷含量未能达到丰富水平面积占73.83%;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100mg/kg面积占78.33%;(4)适宜建设"双高"糖料蔗基地区域主要位于濑湍镇、江州镇、太平街道、左州镇、驮卢镇等乡镇。[结论]科学精细的甘蔗产业规划对于提高甘蔗产量及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文章研究方法对于其他产业规划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中小尺度区域内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对耕地质量分布规律开展研究,可以为地形地貌条件较为复杂的丘陵山区永久基本农田划定、退耕还林计划、国土空间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等工作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的方法,对重庆市南川区的质量等指数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并根据局部空间自相关结果的组合对全域耕地进行保护分区。实验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耕地质量指数在空间上呈现集聚特征,集聚程度大小关系为利用等指数>经济等指数>自然等指数;(2)高值集聚区(HH型)主要分布于西北部,低值集聚区(LL型)主要分布东南部,实验结果与南川的地形、水系、交通设施布局等自然经济条件相吻合;(3)划分的4个耕地保护分区与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相匹配。  相似文献   

4.
辽宁棕壤耕地质量评价及障碍因素类型分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以土壤类型为基础,选取土壤管理、理化性质、土壤养分、剖面性状、立地条件和气候条件等6个方面14个指标对辽宁棕壤耕地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在分析主要障碍因素基础上,根据障碍因素组合类型的不同对辽宁棕壤耕地进行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分区。[方法]采用模糊数学法和层次分析法,利用障碍度模型对辽宁棕壤耕地质量障碍因素进行诊断,分析棕壤耕地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分区。[结果](1)辽宁棕壤耕地高等地、中等地和低等地,分别占棕壤耕地总面积的21.49%、59.18%和19.33%,耕地质量等级以中等地为主;(2)障碍因素组合类型共14种,根据障碍因素不同划分为3个耕地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区,即有机质障碍类型区、灌溉能力障碍类型区、质地障碍类型区,分别占棕壤耕地总面积的86.45%、10.75%和2.80%。[结论](1)针对障碍因素类型分区,提出各区以障碍因素为主的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措施,从而保证粮食生产;(2)文章从耕地土壤类型角度研究耕地质量障碍因素类型分区及其利用策略,为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研究提供新视角,为耕地资源分区利用与管护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定量刻画植被对土壤侵蚀的控制效率对区域水土保持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学者多采用土壤保持量指标来衡量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效率,然而该指标强烈的受到区域潜在土壤侵蚀量影响,从而导致低估或高估植被对土壤侵蚀控制效率。本研究在土壤保持量的基础上,构建了土壤侵蚀控制指数,并将该指数应用于延安麻塔流域的土壤保持功能评估中。结果表明:(1)土壤侵蚀控制指数比土壤保持量在区域土壤保持功能评估中更能有效的在流域尺度上侦测植被对潜在土壤侵蚀控制效率;(2)麻塔流域植被总体上具有较高的土壤侵蚀控制指数(均值为0.92);(3)土壤侵蚀控制指数主要受到植被和坡度单独作用的影响,两者能够解释侵蚀控制指数84.11%的变异来源;(4)由于麻塔流域潜在土壤侵蚀量较大(114100 t·km~(-2)·a~(-1)),导致该区仍然具有较高的土壤侵蚀模数(8200 t·km~(-2)·a~(-1)),因此采取工程措施治理水土流失必须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6.
选择植被覆盖度、地形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来进行水土流失的风险度评价;试验区域为福州市第二饮用水源地山仔库区和塘坂库区;利用Landsat-7ETM 的影像,在计算归一化差分植被指数NDVI的基础上估算水源地保护区的植被覆盖度;利用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计算地表坡度;利用土地利用类型图获取保护区各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布;根据水利部部颁标准,对植被覆盖度、坡度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分级,建立水土流失风险评价模型,并在ArcGIS 9.0软件支持下,对上述各因子进行叠加分析,得到保护区水土流失评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生态环境总体保护较好,但存在一定的水土流失现象,生态环境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利用熵值法对中国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分析。研究表明:(1)时间演变,中国生态环境质量处于波动上升的趋势,其相对差异和绝对差异均出现逐渐增大的趋势。(2)空间演变,中国生态环境质量空间上分布均衡度正在逐渐拉大,区域分异明显,质量从低到高依次为:西部地区、中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3)影响因素,生态环境质量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形地势、地区产业结构具有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生态保护红线正处于评估与优化阶段,尝试基于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提出简便且易操作的优化指标与阈值。研究方法:InVEST,CASA和RUSLE模型,STARS(Sequential T-test Analysis of Regime Shift)突变检验。研究结果:(1)长三角地区破碎度持续增加导致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生境质量和净初级生产力(NPP)4类生态系统服务呈显著下降趋势,存在4个以上的显著下降突变点,生态保护红线破碎度优化阈值为0.2;(2)长三角地区连通度指数持续增大显著提升4类生态系统系统服务,存在3个以上的上升趋势突变点,生态保护红线连通度优化阈值为90;(3)基于破碎度(0.2)和连通度(90)作为生态系统完整性与连通性优化阈值,长三角生态保护红线约17.25%的面积需优化,其中生态系统完整性不满足的占9.01%,生态系统连通性不满足的占0.02%,两者均不满足的占8.22%。研究结论:(1)建议将破碎度(0.2)和连通度(90)作为生态保护红线的完整性与连通性的优化指标与阈值;(2)未来应加强从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过程完整性、生态系统稳定性与弹性等多维度筛选关键表征指标,利用更多的景观指数及不同的阈值设定方案,建立一套更加系统科学、可操作的生态保护红线优化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重心模型的安徽省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匹配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以2005—2014年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综合指数为基础,运用重心模型测算安徽省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匹配度,探讨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为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护环境提供决策依据。研究方法:熵值法、重心模型。研究结果:(1)安徽省城镇化发展和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地区差异显著,生态环境质量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呈下滑趋势,"凸""凹"相致,逆向明显;(2)城镇化重心与生态环境重心在东西方向的偏移幅度明显大于南北方向的偏移幅度;(3)城镇化重心、生态环境重心均向西南偏移,但前者的变化过程较后者更为明显;(4)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匹配度演化轨迹均呈M型,但整体匹配性较差,匹配年份仅占22.22%,平均匹配度仅为-0.1605。研究结论:2005—2014年安徽省城镇化水平与生态环境状态整体处于较不匹配状态,提高城镇土地利用绩效,坚持集约、绿色和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未来安徽省城镇化演进中破解环境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型的旅游形式,已经成为广大游客出游时首选的方向之一。长白山保护开发区作为中国著名的自然生态景区,其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但是长白山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也随之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盲目竞争、资源过度开发和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这样会为旅游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甚至是自然生态系统的维持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文章通过研究农业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目标,并从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4方面对于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评价,以此为依据,为促进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农业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以下几点政策建议:(1)制定合理分区,控制客容量;(2)设计旅游活动,减少环境干扰;(3)完善法规建设,注重技术成果;(4)开发旅游产品,突出区域特点。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探索基于“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评价”下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为区域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提供参考。研究方法:在“双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承载力—适宜性—质量”三位一体的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技术模型,并以黄石市为例开展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实证研究。研究结果:(1)基于“短板理论”,考虑限制性因素和驱动性因素,建立耕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承载力基础上完成农业生产适宜性评价,从生态保护功能角度开展生态保护适宜性评价;(2)永久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充分考虑了资源环境对耕地生产稳定性的约束作用,确保了耕地生产功能稳定发挥,同时统筹兼顾了生态保护与基本农田保护的需求,优化了国土空间格局;(3)结合耕地质量对黄石市耕地进行分区,划分为优先保护区、适宜保护区、后备调控区、生态退耕区4类,在耕地分区基础上综合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论:该方法能够统筹区域生态保护与耕地保护双重目标,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阐述国内土地利用分区研究现状与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对比法。研究结果:从理论和方法两方面总结了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土地利用分区的研究历程:(1)分区依据从自然因素到社会经济因素再到生态环境因素,由单一走向综合;(2)主要从行政区划和自然地理单元两种尺度空间开展土地利用分区研究;(3)分区方法经历了由定性为主,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再过渡到"3S"技术大量应用为主三个阶段;(4)存在土地利用分区理论研究有待深化,面对土地管理的土地利用分区方法有待统一规范,土地利用分区技术手段需要更新等问题。研究结论:建议结合试点,在中国开展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分区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完善土地利用分区制度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耕地质量状况与提升对策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耕地是最宝贵的农业资源和最重要的生产要素。耕地质量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安全,提升耕地质量是促进粮食生产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我国耕地质量整体偏低、退化和污染严重、占优补劣现象普遍。根据耕地质量存在的这些问题,提出我国耕地质量提升的目标是:(1)土壤有机质含量总体提高;(2)土壤养分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土壤障碍因子得到消减或控制;(3)高标准农田布局和比例合理化;(4)耕地质量监测网络化。建议我国耕地质量提升采取如下措施与对策:(1)开展全国耕地质量调查;(2)构建全国农田土壤质量监测网络和研究野外台站两大平台;(3)开展便捷施用技术,高效、循环利用的"有机肥资源利用"工程;(4)实施中低产田改良与污染土壤修复的"土壤障碍因子消减"工程。研究对进一步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推动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构建遥感生态指数可以更加直接、全面而精确地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的演变特性。本研究以贵阳市为例,通过选择2008年landsat 5 TM和2018年landsat 8 OLI遥感影像计算绿度指标、湿度指标、干度指标及热度指标来构建遥感生态指数模型,引入主成分分析方法对贵阳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特性作出评估。结果表明,2008年至2018年,RSEI均值由原来的0.544 0增长至0.759 1,生态环境质量变好;生态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和差的区域面积比例下降了26.56%;贵阳市的西部、南部和东部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有一定程度改善,归功于该市近年来的生态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生态红线是国家为了保护区域之内的生态环境而划定的需实施特殊保护的区域,生态红线随着时间、政策和管理目标变化而发生变化,难免会与既存的矿业权发生重叠性冲突。生态红线内矿业权退出面临违规状况不清楚、权利义务不清晰、法律规定不清晰、法律责任划分不清晰的困难。完善生态红线内矿业权退出机制建议:(1)摸清生态红线内矿业权存在的底数;(2)建立梯次退出机制;(3)划定权利义务关系;(4)明确退出补偿标准;(5)规定生态补偿标准;(6)立体化监督与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提出保障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研究方法:实地调研法,专家咨询法,文献研究法。研究结果: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增大、耕地保护缺乏长效机制、粮食生产致贫影响种粮积极性、提升耕地综合产能的投入不足、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成为河南省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结论:河南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的土地利用战略重点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管控向质量管理和生态管护三位一体的重大转变。具体包括:(1)转变耕地保护思路,丰富粮食安全内涵;(2)完善耕地保护机制,增强耕地保护积极性;(3)全面改善耕地质量,提高粮食综合产能;(4)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升农业比较效益;(5)探索生态友好型土地利用模式,打造绿色粮食生产基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的好坏程度通过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来体现。基于上述原因,研究农业生产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我国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方法]文章通过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相关方面资料的查阅,在国内外相关领域学者对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研究基础上,采用模糊数学法来评价生态环境质量,通过构建AHP模型算法计算来评价确定区域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好坏,以及影响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相关因素以及影响程度,并以绍兴上虞区为研究对象。[结果]通过对绍兴上虞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调查、统计资料及上虞区区域农业生态环境-经济系统协调发展度相关数据分析得出,农业生态环境质量与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度变化趋势一致。[结论]农业生态环境作为目前社会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关于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评价以及了解农业生态发展状况,对于改善当前农业发展状况,提高农业经济以及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梵净山旅游经济区为例,建立PSR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研究区域的生态安全进行评价,进而确定影响该区域耕地生态安全的障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从研究区域2006—2016年耕地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走势看,该区域耕地生态安全总体处于改善上升的趋势;(2)研究区域的耕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从2006年的0.52提升到2016年的0.6315,年均增长率为1.1054%,耕地生态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转为较安全;(3)从分类指标看,梵净山旅游经济区压力指标呈下降趋势,从2006年的0.597下降到2016年的0.459,年均递减率为1.25%,说明人类活动对耕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有所增强;(4)单位GDP占地量、人均耕地面积、单位耕地农药负荷、土地垦殖率、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土流失程度、土地整治强度是阻碍研究区域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以霞浦县为研究区,提取土地利用专题信息,从社会因子、植被因子、地表因子、地形因子四个方面来进行因子的选取,选择人口密度、城市扩张强度、生态系统稳定性指数、植被覆盖度、地表温度、水体指数、高程、坡度8个参考因子来评估霞浦县生态环境质量情况,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构建生态环境综合指数模型,将生态环境质量划分为劣、差、中、良、优五个等级,对霞浦县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结合新一轮规划修编对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最新要求,研究城乡结合部基本农田空间布局的方法。研究方法:以南通市港闸区为例,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技术,采用因子加权分析法和数理统计法,选择土壤质量、实际产能、耕地趋近度、农地破碎度和连片度等因素构建基本农田布局适宜程度评价体系,依据评价单元综合得分划分适宜程度等级。研究结果:(1)港闸区基本农田布局的适宜程度由北向南逐渐降低,较适宜区域主要分布在宁启铁路和宁启高速以北的生态农业区;(2)在与相关规划协调的基础上,对照基本农田保护目标,可将宁启铁路和团结河以北集中连片的优质农地区划定为基本农田保护区。研究结论:该方法综合考虑耕地质量与集中连片等因素,在适宜程度评价的基础上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能够有效落实新一轮规划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总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