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闽江河口湿地景观生态规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利用3个时期遥感影像作为基本信息源,计算景观格局指数和景观类型转移矩阵,分析和研究闽江河口湿地景观格局空间演变特征和景砚生态规划方案;研究结果表明,闽江河口淡水河流区和滨海咸水区景观格局存在空间异质性和人为干扰的程度的差异;闽江河口湿地受快速城市化的影响,湿地面临的保护与开发冲突矛盾日益凸现,从保护景观功能的角度,提出有别于自然保护小区的景观生态保护区的规划思路,将闽江河口湿地景观生态区划分为三类: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景观生态保护区、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2.
利用景观破碎度、分离度、分维数、多样性指数和优势度等景观格局指数分析1985~2000年泉州市景观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1985~2000年期间,景观结构转变的总规律为自然景观向人为景观的转变,表现为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和水域斑块数目减少,城乡居民工矿用地和草地斑块数目增加;指出各景观类型转化的驱动力因子;泉州市整体上景观多样性指数略有增加,优势度指数降低,景观破碎度和景观分离度呈现减小趋势,分维数指数略有降低,但处在一个较高水平,各类景观较为复杂且景观比较不稳定,形状较不规则,在空间分布上趋向相对集中而均匀。  相似文献   

3.
1997~2004年,湖南省常德市土地利用现状和空间特征入手,对比,各类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数量变化、结构变化和景观特性,可以看出:常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征是林地、水域、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而耕地相应的减少;利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揭示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发展、城建扩张、土地管理政策是常德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湿地景观格局变化关系着区域生态服务功能稳定和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本研究针对黄河流域下游山东段不同类型的湿地资源,借助Arc GIS和Fragstats等软件,从类型水平、景观水平和干扰度指标入手,分析1980—2015年不同经济类型区内湿地类型及景观格局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山东段湿地总面积先减少,2000年后逐渐增加,总体减少72.85平方千米;水库坑塘面积增长最多,增加143.92平方千米;滩地面积减少最多,减少113.86平方千米;湿地转化为耕地的现象显著;鲁西南农业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内的湿地面积减少幅度大,济南都市圈内湿地面积小幅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干扰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经济类型区的景观干扰度排序为济南都市圈>鲁西南农业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为流域湿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生态保护与经济产业协同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以泰山的佛爷寺和竹林寺两个山岳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1986年和2004年两期的遥感数据,研究了两个风景区1980年代中期以来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演变的影响。在分析景观多样性、优势度、均匀度、破碎度、扩展度、伸张度指数时间变化的基础上,对景观的空间格局变化趋势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个景区的斑块数量、面积和斑块密度的变化差异明显;两个地区的景观扩展度均远大于1,说明斑块形状不规则。占据优势的森林类型18年来并未遭受严重破坏,两个景区优势度、均匀度变化趋势基本相似,佛爷寺风景区的破碎度远远高于竹林寺,也表明景区建设等人为干扰是景观格局发生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探索滨海湿地演变驱动力及驱动机制,揭示各驱动因子变化趋势及其对滨海湿地演变影响程度,丰富和发展湿地演变驱动机制理论研究。研究方法:以1996年第一次全国土地详查、2005年变更调查及2015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空间回归分析模型方法构建滨海湿地演变驱动模型。研究结果:(1)1996—2015年,河流、海洋动力作用持续并逐步减弱,社会经济因素由受常住人口影响逐步变为受产业结构影响;政策因素由2005年受土地整理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影响转变为2015年受建设用地规模影响;区位因素由1996年受距区域经济中心、区内城市中心和海岸线远近影响转变为2005年受距区内城市中心远近影响,2015年转变为距受区域经济中心和区内城市中心远近影响。(2)1996年江苏省滨海湿地驱动力作用强弱依次为区位海岸线变化社会经济;2005年依次为海岸线变化政策社会经济区位;2015年依次为政策社会经济区位海岸线变化。研究结论:在江苏省滨海地区滨海湿地演变受河流、海洋动力作用、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区位因素共同作用。就其影响力而言,海岸线变化和区位因素对滨海湿地的影响逐步减弱,政策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滨海湿地影响逐步增强,政策的影响力正逐步凸显。  相似文献   

7.
洪泽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洪泽湖湿地旅游资源,指出洪泽湖湿地有着入湖河口滩地、滨湖河漫滩、湖面、围垦混合带等各具特色的湿地景观,丰富的植物资源、动物资源以及众多的名胜古迹。提出在生态开发湿地旅游资源时应遵循开发和保护同步进行,协调发展;做好超前规划,体现生态性、最小干预性、文化性、人本性;在经营管理上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原则以及具体举措。  相似文献   

8.
基于莫莫格自然保护区1989、2000、2007、2012年4期Landsat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以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在过去的二十年里,莫莫格自然保护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耕地净增加14403.02hm2,其中林地、草地对耕地的增长贡献最大;而湿地则不是单调变化的,其中1989年~1997年湿地面积减少24359.14hm2,1997年~2007年增加6009.237hm2,2007年~2012年增加2983.47 hm2;此外,在研究时段内研究区域的景观异质性有波动性变化,景观格局变化趋势与土地利用变化规律趋同。  相似文献   

9.
对河北省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动态变化特征、空间分布特征和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土地覆被类型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并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和垂直空间分布差异;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逐年提高,2000~2005年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量和变化率均低于1987~2000年;2000~2005年时段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是1987~2000年时段的1.19倍;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景观多样性指数逐渐增加,均匀度指数呈增加趋势,优势度指数总体数值较大,并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0.
为揭示近25年来陕西省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规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5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借助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在SPSS软件中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了景观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草地、耕地、林地为主体景观,三者占比在94%以上,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景观类型(林地、草地、水域)占比达67%,建设用地占比小于3%。(2)研究期内,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大,利用程度加深,类型转化频繁,耕地、未利用地、水域面积减少,林地、草地、建设用地增加,耕地向草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向耕地和林地,以及林地和未利用地向草地为主要的转化类型。(3)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相互融合,空间聚集程度降低,破碎化加强,形状更为规则,景观优势度降低,异质性增加,分布趋于均衡化。(4)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空间差异限制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分布及其转化方向,气温和降水变化引起的干旱化对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有一定的影响,而社会经济发展、农业生产和政策导向是驱动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图们江下游湿地价值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图们江下游区域地处中、朝、俄三国交界处,具有国际性保护价值的湿地资源,对此区域的湿地价值评价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图们江下游湿地生态系统的特点,确立图们江下游湿地价值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得出结果:图们江下游湿地属于一级重要湿地,其中价值评价的特殊保护价值指标中的生物稀缺性、生物资源及多样性等因子占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的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弄清楚农村居民点用地时空演变的规律性,找出导致农村居民点用地随时间变化的驱动力,本文以青岛市2000—2003年农村居民点用地为依据,选取10项社会经济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分析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青岛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变化的因素为经济发展动态因素和社会系统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为广泛宣传湿地的多种功能和保护湿地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提高全社会的湿地保护意识,引导人们自觉加入到湿地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列中,推动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促进生态文明建设,2月2日上午,由省林业厅和丽水市政府联合举行的浙江省第十四个世界湿地日宣传活动暨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开工典礼在莲都区碧湖镇平一村隆重举行。本次世界湿地日活动以“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为主题。省林业厅厅长楼国华出席典礼并致辞,丽水市委书记陈荣高宣布九龙国家湿地公园正式开工建设。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掌握退耕还林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土地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促进区域土地政策优化调整,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和集约化利用。[方法]文章以西北旱区关中平原典型县域陕西耀州为研究区域,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扩展程度综合指数和土地景观梯度模型,充分利用土地景观空间信息,研究分析2000—2015年陕西耀州主要地类旱地、林地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梯度空间信息。[结果]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果明显。该政策直接影响研究区域旱地和林地的数量和空间分布,林地和旱地在2000—2008年间的动态变化程度较2008—2015年均表现更为剧烈,2000—2015年间旱地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为西北向东南方向递增和聚集,即东南区域以旱地景观聚集区为主,林地景观梯度空间分布为南部向北部方向递增和聚集,即中部和北部以林地景观聚集区为主,旱地退化过程也是向东南方向逐渐推进,旱地和林地景观经历了2000—2008年急速变化期和2008—2015年持续稳定期两个阶段。[结论]提出的分析方法能快速、客观反映研究区域旱地和林地的动态变化程度和景观变化空间信息,为土地政策调控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景观格局转移概率矩阵模型,对基于湿地二级分类的淮河流域中游湿地景观演变进行分析。本文主要分析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1980年这期间,旱地、人居地、林地等景观类型与各湿地类型之间以及各湿地类型相互之间的转换过程。分析结果表明:解放后几十年来,淮河流域中游地区湿地萎缩,虽然总体湿地面积减少不多,但内部结构变化明显,主要表现为大量的湿地转变成水田和非湿地,大量的天然湿地演变成人工湿地和非湿地,其中又以作为天然湿地主体的河湖湿地损失最多,并存在河湖湿地—滩地—非湿地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6.
选取2005年两洞庭湖湿地的遥感影像,利用GIS技术、MapInfo Professional 6.5 SCP软件和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两洞庭湖湿地景观空间结构的完整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区域内斑块分维数相差不大,但荒草地和杨树末成林受人为干扰明显且形状规则,其分维数趋近于1;②区域内湿地景观类型体系中各类湿地所占比例差异较大,分配不太均匀,其中湖泊景观优势明显;整个区域的破碎化程度高,除湖泊外,其他类型的湿地受人类干扰较大。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了更新和调整湿地生境、合理布局功能区、强化湿地综合管理和开展湿地生态旅游等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自治区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提高湿地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内蒙古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内湿地环境因子进行了分级与综合评价。将所调查的影响因子划分为自然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两类,并参考国内外评价指标标准,从景观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环境指标、人为干扰指标和威胁指标等5个方面,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特征评价体系;筛选出天然湿地率、湿地斑块密度、湿地利用状况、人口密度、人类活动强度及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等18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分级,并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各指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对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水质级别、单位面积物种多度、植被覆盖度、威胁程度、富营养化程度及威胁因子数量,且景观指标中的景观多样性、湿地斑块密度及景观均匀度对湿地生态格局影响较小。[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应加强湿地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18.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及人文驱动力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土地利用结构状况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有密切关系,因此,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因子的驱动力作用必然具有内在的相关性;基于1997-2005年甘肃省土地利用变化的普查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建立了土地利用结构与相关人文因子的数据库,通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空间分布及其变化与人文因子的定量关系,从中筛选出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动的主导人文驱动因子;研究表明:人口增长、经济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土地集约利用措施,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省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与碳排放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是区域环境变化的主要因素和驱动力,是全球变化的主导因子。文中从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类型出发,依据碳排放系数法,研究黑龙江省1985年~2013年以及各地市2000年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碳排放状况,分析全省碳排放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区域差别,提出调整土地结构促进碳减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河口滨海湿地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河口滨海湿地是指位于河流入海口的湿地,是我国湿地中的一个重要的大类,然而目前国内外还尚未制定出一套适用于河口滨海湿地的评价指标体系;在分析大量国内外湿地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河口滨海湿地的生态环境特点,建立了一套适用于河口滨海湿地的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包括反映生态特征和功能的一级指标2项,二级指标5项和三级指标13项,可对河口滨海湿地的生态特征、生态演替阶段和生态服务功能进行全面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