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省域范围内实现占补平衡是将来占补平衡的发展趋势。本文以不同农业生态区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为研究对象,针对当前占补平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不同农业生态区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2.
农用地分等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以浙江省为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目的依据农用地分等理论及成果,分析浙江省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探讨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评价方法,并以浙江省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实证研究.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依据农用地分等规程,运用利用等作为划分耕地等别标准,以标准粮产量为基准计算等别之间折算系数.研究结论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折算体系,完善耕地占补平衡相关政策和制度,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保持耕地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3.
关于建立耕地占补平衡考核体系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研究目的:研究和确定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原则、标准和方法,为落实占补耕地"数量和质量相当"提供支撑.研究方法:根据耕地质量的内涵和国家耕地占补平衡保障粮食安全的目标,分析了影响耕地质量和生产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耕地占补平衡考核的指标体系应该选择气候、土壤和田间工程条件;评价方法应该采用气候和田间地块质量参数逐级修正的方法.研究结论:应尽快出台<耕地占补平衡考核办法>,用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确保中国存量耕地粮食生产能力不下降.  相似文献   

4.
耕地质量占补平衡的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目的:评价耕地质量占补平衡实施效果,为完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提供建议。研究方法:统计分析方法。研究结果:研究区域2011—2013年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质量基本持平,建设占用水田面积小于补充水田面积;不同类型区的建设占用和补充耕地质量、占水田补水田能力均存在较大差异;建设占用与补充耕地质量和地均GDP都存在较高的相关性,与年度GDP相关性不显著。研究结论:研究区域基本实现耕地质量占补平衡,严格执行以补定占,科学选址,控制建设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质量在可实现范畴;可通过补改结合、异地占补等多样途径落实占水田补水田要求;盘活存量,控制和优化增量,继续提升土地集约节约水平,减压占补平衡同时,改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效果。  相似文献   

5.
当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的核心问题是片面强调数量平衡,缺乏新增耕地的质量衡量标准和检验机制,而导致我国的新增耕地质量总体趋于下滑,某些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因此,确定耕地质量的衡量标准,建立耕地质量检验机制已成为耕地占补平衡的关键.以广东省粤北山地丘陵区和珠江三角洲平原区为例开展了实证研究,针对两区的实际情况,分别在两标准耕作制度指标区内建立了耕地利用等指数与单位标准粮之间的函数模型,并以此为测算依据,换算了相同或不同标准耕作制度指标区的耕地占补平衡比例系数关系.  相似文献   

6.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严格保护耕地的法定内容,必须不折不扣地执行。土地开发整理是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重要手段。针对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实践和耕地占补平衡的清查,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和补充耕地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对策建议,通过加强对补充耕地的严格审查,确保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分析北京市耕地占补平衡面临的问题,为编制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依据.研究方法:综合分析法.研究结果:分析了北京市耕地占补平衡的现状,提出在北京市这种特殊人地矛盾地区耕地占补平衡的工作重点和解决方法.研究结论:北京市的耕地占补平衡的工作重点是保持耕地生产能力的平衡,耕地可以纳入城市系统,成为北京市的绿色隔离带.  相似文献   

8.
必须建立补充耕地质量评价体系--再议耕地占补平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现行<土地管理法>确定的一项以保护耕地为核心的重要制度.但在其实施过程中,由于尚未建立起补充耕地的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尚未制定具体的有关补充耕地质量的考核标准和验收办法,各地的占补平衡往往停留在"数量"层面.本文通过大量资料,解析了目前我国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实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出现阶段我国实行占补平衡制度的目的,仍是控制占用耕地;重点是要建立起质量评价标准体系,保证补充耕地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浅析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占补平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护耕地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本研究在农用地产能核算基础上,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引入了"产能"这一核算标准,将占用耕地与补充耕地通过"产能"对应起来,使补充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不低于占用耕地。并提出了基于产能的耕地质量占补平衡方法、技术路线和实施步骤,从而实现了农用地产能核算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耕地数量减少的原因,除建设占用外,还存在种植结构调整、农业农村建设用地未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等原因。本文通过对湖南省实施的建设用地报批耕地占补平衡、动态监测耕地占补平衡"两个占补平衡"做法的调查分析,对耕地占补平衡工作中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并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温县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旨在提出符合集中连片、设施配套、高产稳产、生态良好等要求的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思路,完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理论体系,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河南温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法,基于农用地分等和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估两项不同角度的评价成果进行吨粮田耕地质量优势分析。从自然禀赋、基础条件、区域条件3个角度进行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影响因素分析,并以此建立选址指标体系和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后按照由优到劣,可实现增产潜力空间由大到小的原则,提出吨粮田高标准基本农田选址思路。结果表明:温县选定5 713.3hm2连片的优质耕地建成旱涝保收、生态良好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保守估计可增加7.16万t可实现产能,为区域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生态退耕背景下黄河流域耕地的时空变化特征,探讨黄河流域不同区域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旨在为黄河流域农业绿色发展和耕地利用政策提供借鉴。方法 文章基于2000—2020年黄河流域连续土地利用数据,利用面板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量化耕地变化与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之间的动态因果及空间交互关系。结果 (1)2000—2020年黄河流域年均减少耕地69.53万 hm2,还林还草是耕地主要减少去向,2020年和2004年是退耕还林还草高峰年,中上游是退耕还林还草重点区;(2)从格兰杰因果检验来看,下游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没有显著影响,上游地区长期退耕还林还草对农业产值增加有利,中游粮食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低的地区退耕还林还草更多,中上游生态退耕对生态环境有显著促进作用;(3)从空间自相关结果来看,下游地区退耕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不具有一致性,黄土高原南部和太行山附近退耕还林还草与生态环境指标呈高—高集聚,鄂尔多斯高原地区退耕与农业产值呈小范围高—高集聚。结论 退耕还林还草是黄河流域耕地变化的重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规模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异质性明显,且在部分区域存在因果关系,不同区域应当针对具体问题提出不同用地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土壤、大气、水和农产品是土地生态质量的基础组成,通过慈溪市基本农田质量调查试点项目的开展,以土壤地球化学评估为基础开展的大气、水、农产品综合评估,实现了土地生态质量评价,为国土资源特别是基本农田的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并重的精细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4.
运用数理统计法、相关分析法等方法对农用地分等成果和耕地占补折算的中间成果进行分析整理,通过建立相关模型从而得到农用地等别与标示标准粮之间的关系;以粮食总量动态平衡为原则,求算出耕地整理系数,并通过公式最终求算出占用耕地的审批指标。耕地整理系数的求算,使提高的耕地质量有了量化依据;将耕地整理系数应用于占用耕地审批调动了耕地整理的积极性,提高了耕地质量,在满足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了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农户作为土地利用的微观主体既是农地保护的重要承担者,也是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单元。文章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角度出发,以期构建基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的农业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为农业生态保护提供对策建议。[方法]以昌吉州奇台县384户农户的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法构建基于P-S-R模型对奇台县农业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奇台县农业生态安全综合指数为0.745,农业生态环境处于一般安全的状态。[结论]农业生态环境受翻耕深度、农药使用量、森林覆盖率、化肥使用量等的影响较大;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对农业生态环境有重大影响。据此,该文提出拓宽耕地保护范畴、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节水工程、调控水盐平衡、完善耕地保护补贴政策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以生态足迹为视角,对河南省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战略选择和动力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协调城镇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生态足迹计算公式,计算2000~2015年河南省总的生态足迹,并引入4个要素对生态足迹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从生态足迹的计算来看,可耕地的生产力最大,常用耕地面积每增加0.060 13,则生态足迹则减少1%;农机总动力增长可以提高生产效率,改善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农机总动力每增加0.211 357,则生态足迹减少1%;城镇化率对于生态足迹的影响是正向的,其消耗也在增加,人口增加0.395 314,则生态足迹增加1%。[结论]耕地、农机总动力是城镇化过程中重要正向影响因素,而生态足迹则会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城镇化率的提高而增加。在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要坚持以生态安全为重,优先保障耕地和基本农田用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完善农业创新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开展区域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及其时空格局研究,对农田生态系统管理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 文章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农作物经济产量法分别估算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量、碳吸收量,并构建生态承载效率指数、经济贡献效率指数对2007—2016年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时空变化以及公平性进行研究。结果 (1)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排放先上升后下降,并呈中间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化肥、农药使用是碳排放的主要因素,农膜、柴油使用对碳排放影响逐渐增加。(2)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总体呈上升趋势,呈中西部高,南北低的分布格局。稻谷和小麦碳吸收占比高达75%,蔬菜碳吸收年平均增长率高达6.84%,逐渐成为江苏沿海碳吸收重要来源。(3)江苏沿海地区10个县(市、区)农业发展的生态、经济效率较好,启东市、海门市、赣榆区、盐城市区、大丰区、射阳县等6个县(市、区)碳汇和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低于碳排放比例,是影响江苏沿海地区农业低碳发展的关键地区。结论 江苏沿海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碳源/汇动态区域差异较大,需要针对不同区域情况制定和完善差异化减排策略。  相似文献   

18.
河南省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耕地和基本农田的保护对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意义。文章运用文献分析和实际调研的研究方法,对耕地和基本农田从数量保护、质量保护、环境保护等3个方面阐述了内涵,并对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的保护现状和耕地资源动态变化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耕地数量占有量较大,基本农田保护率较高,平均保护率达到85%以上;同时存在河南省耕地总体质量较低,人地矛盾突出;土地复垦整理难度大;建设用地占用优质耕地,供给压力突出;灾毁耕地不断发生,土地生态环境面临威胁等农田保护瓶颈问题。该文根据河南省耕地及基本农田保护态势及问题提出了通过完善耕地保护机制,科学合理划分农田保护区域;建立基本农田法律法规体系;损失补偿相关制度等措施,以期提高耕地和基本农田的治理能力和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揭示不同模式土地整治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作用机理及其影响效应,探求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健康的新路径。方法 文章构建“土地整治—农地细碎化—农户生态生产行为”逻辑框架,基于湖北省天门市、潜江市、咸丰县、宣恩县483份农户调查的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模型分析不同模式土地整治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影响差异。结果 (1)土地整治通过治理农地细碎化,推动农业规模经营与机械发展,有效降低农户单位面积化肥、农药的投入,有助于塑造农户生态生产行为。(2)与政府主导模式相比,新农主导模式以现代农业发展为导向,充分发挥农户的主体作用,强化土地整治与农地流转的耦合关联,更有利于改善农地细碎化程度,对农户生态生产行为的促进效果也更为明显。结论 应将农地细碎化治理作为土地整治的核心内容,在巩固和完善政府主导模式的同时,加大新农主导模式的支持力度,增强农户生态保护与社会责任分担意识,不断推进土地整治模式的创新发展,充分发挥土地整治在塑造农户生态生产行为、实现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健康保障体系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