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始终是党和政府关心的头等大事。马铃薯具有营养全面,产量较高,适应性广等优点,欧洲许多国家居民将马铃薯作为主要食物来源,这些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分析了马铃薯在国外的传播历程及对中国的经验借鉴,探讨了马铃薯在中国历史上没能作为主要食物被居民消费的历史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增加我国马铃薯消费的思路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工作通讯》2005,(5):61-61
我国是一个马铃薯生产大国,马铃薯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目前,马铃薯在中国正向效益型作物转变,许多用途也正在开发中,淀粉加工和食品加工比重也在逐步提高。在中国东北南部、华北和华东地区,马铃薯作为早春蔬菜和加工原料已成为农民致富的重要作物;在华东南部和华南大部,鲜薯出口可获得极大的经济效益;在西北和西南山区,马铃薯作为重要粮食作物在解决农民温饱问题上发挥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史料的耙梳,分析马铃薯在塑造现代世界过程中发挥的功能,研判新时代健康中国语境下马铃薯主粮化所承载的使命和实现路径。驯化与种植马铃薯,使古印第安人从狩猎采集者变为农牧的随从,奠定了印加文明的根基。在欧洲,因马铃薯提供高产的食物,西方工业文明得以崛起,进而重塑世界格局;与此同时,马铃薯晚疫病重创爱尔兰,改写了其发展轨迹。马铃薯与美国文化相遇后"合成"西式快餐,作为一种文化象征,裹挟着人们对现代化的想象而在全球化进程中迅速流行。中国历史上,马铃薯对土地开发利用、人口增长及社会发展做出了卓著贡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马铃薯的价值被重新认识,秉持"营养是新时代饮食转型升级核心"的理念,统合关照经济效益与生态影响,农业农村部提出马铃薯主粮化战略,中国农业科学院有关研究所和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顶层设计、统筹谋划,从品种创制、区域布局、主食设计开发与消费引导等方面,以科技创新推动马铃薯主粮化战略落地。马铃薯主粮化是以健康中国为立足点和目标的自觉选择和本土化创制。马铃薯将在健康中国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与力量,引领新一轮饮食革命。  相似文献   

4.
马铃薯作为内蒙古地区的主栽作物之一 ,其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加。马铃薯传统的播种方法是把整薯切块后进行播种 ,易造成马铃薯相互传播病害 ,以至减产、退化。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通过多年试验 ,得出马铃薯整薯播种优于切块播种的结论 ,具体表现为 :一、防病马铃薯环腐病、黑胚病、病毒病等都能借薯块传播。如种薯切块 ,有些病菌和病毒能通过切刀传播。例如 ,马铃薯纺锤块茎病毒借切刀传毒率可达100 % ,潜隐花叶病毒达25 %。通过试验 ,整薯播种的马铃薯田间环腐病发病株率为9 4% ,而切块播种为15 %。二、全苗整薯播种抗旱能力较…  相似文献   

5.
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特有的丰产性、抗灾性及特有的经济价值,对发展我国农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马铃薯的产量和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有的小农户点片型种植模式越来越成为产业化发展的掣肘。所以集约化种植,科技化管理的机械化马铃薯栽培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6.
土豆世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8年定为“马铃薯年”。俗名“土豆”的马铃薯被联合国的专家们称为——“隐藏的宝贝”。今年4月6日,在第十届中国马铃薯大会上,农业部副部长危朝安指出,发展马铃薯产业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马铃薯第一生产大国,并且在马铃薯出口构成中,鲜、冷藏马铃薯(0701)占有十分重要的出口地位,再加上2015年中国提出推进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的规划,在这样的背景下,对中国鲜、冷藏马铃薯出口贸易进行研究,就显得十分有意义。为此,利用国外市场占有率、出口价格、RCA指数和TC指数对中国鲜、冷藏马铃薯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进行了研究,发现不同指标下,中国鲜、冷藏马铃薯出口贸易的比较优势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利用回归分析对中国鲜、冷藏马铃薯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出口价格、地理距离、出口对象国的GDP会反向影响出口数量,中国的人口数量会正向影响出口数量,货币兑换比率、中国马铃薯产量和出口对象国的人口数量对出口数量无任何统计意义上的影响力。最后,提出要加大对马铃薯产业链建设的扶持,要注重中国周边市场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国内市场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不要忽视价格竞争优势的作用,加强与马铃薯有关的文化建设活动,加强国际物流与供应链管理,适时引导企业走出去。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2008年定为“马铃薯年”,并且把马铃薯称作“隐藏的宝贝”,今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在全世界范围内举办一系列活动,为马铃薯造势。但是马铃薯在中国人的食谱上仍然地位低下。  相似文献   

9.
中国栽培马铃薯最早引种时间之辨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谷茂  信乃诠 《中国农史》1999,18(3):80-85
本文考证了《长安客话》的成书时间、性质和书中记载的“土豆”非马铃薯;简述了欧洲和中国马铃薯的特征和由来,借以说明马铃薯引入中国的时间;深入分析了中国古农书的相关记载,否定了现今国内主要马铃薯著作及《中国农业百科全书》、高校教材中关于中国马铃薯最早引种于明朝万历年间或以前的观点;提出中国马铃薯最早引种于18世纪的看法并阐述了理由。一、问题的提出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陆续出版了几部马铃薯著作。它们是《马铃薯史略》(1991)、《马铃薯大全》(1992)、《中国马铃薯栽培学》(1994)和《马铃薯栽培生理》(1995)。这些著作的出版…  相似文献   

10.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已成为制约农民收入、造成农村落后的关键因素。中国是马铃薯的生产大国,其生产效率的提高对我国马铃薯产业的持续发展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研究基于2014年对甘肃省定西市样本农户马铃薯种植的调查数据,采用DEA模型测算农户种植马铃薯的生产效率,并利用Tobit模型对影响马铃薯生产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农户生产马铃薯的综合技术效率较低,规模效率成为制约其生产效率提升的瓶颈;家庭纯收入、马铃薯的种植比例和引进新品种3个变量在0.01水平下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达到显著;户主的年纪在0.05水平下对生产效率的影响达到显著;马铃薯的收购价格、农户是否参加合作社和种植培训、离农贸市场距离与马铃薯的生产效率间存在不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基于以上调研提出了鼓励土地流转、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加大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力度、多方面增加农民收入和合理布局农产品贸易市场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目的]甘肃定西是全国马铃薯三大产区之一,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全国重要的商品薯生产基地和薯制品加工基地。"定西马铃薯"已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马铃薯及脱毒种薯产业优势基本形成。文章系统分析甘肃定西马铃薯及其脱毒种薯的发展现状、区位优势、定西存在问题,明晰进一步做大做强马铃薯及脱毒种薯产业的思路建议。[方法]课题组在甘肃定西马铃薯主产区安定、渭源、通渭、陇西、临洮等4县1区的10个乡镇、20个村、40个社、400户农户,通过逐户走访、与干部群众座谈、查阅资料文献等方法,分析总结得出相关结果和建议。[结果]甘肃定西马铃薯具有主食化加工势头强劲、脱毒种薯产业科技支撑显著增强、促进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等显著特色,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资源优势、政策优势。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体现出一些亟待研究解决的瓶颈制约因素。比如主食加工专用品种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够强、种薯质量监管体系不健全以及科技投入不足等问题,该文通过总结现状、分析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做大做强定西马铃薯及脱毒种薯产业的思路与建议。[结论]甘肃定西马铃薯及脱毒种薯产业进一步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必须做好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体系建设、品牌推广体系建设、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质量监测体系建设、仓储营销体系建设、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我国农业发展正处于从数量扩张主导向质量提升主导迈进的转型期,马铃薯作为我国重要粮食作物,在过去40多年发展成绩斐然,高质量发展也是其未来转型升级的必然趋势。方法 文章运用数据分析与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动因进行了辨析,并从生产、技术、比较收益、空间格局、消费、供求和贸易这七个方面对我国马铃薯产业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性回顾。结果 我国马铃薯产业面临国际环境变化、发展理念革新、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产成本上涨、机械化需求增加、产业链不完整和消费潜力增大这七个方面的挑战。基于高质量发展的“产品高品质、生产高效率、产业高安全和经济高价值”的目标导向,提出实施以技术体系、生产体系、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政策体系为核心的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结论 应从科学谋划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蓝图、探索建立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推进马铃薯产业机械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畅通马铃薯生产端与消费端等方面着手有序推进马铃薯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在2021—2025年期间实现马铃薯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3.
中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基于我国马铃薯总产高、单产低的现状,在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战略背景下,优化马铃薯生产布局和马铃薯生产资源配置,提高马铃薯生产效率。[方法]文章对全国范围内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进行研究。在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2006~2015年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运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的方法,从效率优势、规模优势和综合优势3个方面对我国各主产省份的马铃薯进行生产优势差异分析。[结果]效率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黑龙江、辽宁、青海、新疆、云南、四川、重庆、西藏、江西、福建和广东有明显优势;规模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山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方面:相比全国平均水平,甘肃、内蒙古、陕西、宁夏、青海、云南、四川、贵州、重庆、福建有明显优势。最后,从自然因素、科技因素、市场因素、政策因素等方面分析了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比较优势差异的原因。[结论]提出通过调整马铃薯种植区域分布、完善马铃薯市场体制、加大新品种和技术推广力度等建议来提高马铃薯生产区域的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14.
中国马铃薯区域分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对全国马铃薯主产区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相关调研资料、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数据和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标准气象站相关数据等,从气候、技术、经济、政策4个方面确定11个指标对中国16个省(区、市)马铃薯分布的影响因素进行测算。[方法]运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将影响中国马铃薯区域分布的11个因素划归为自然信息、外部信息、科技信息和收益信息。[结果](1)在自然条件方面,中原二季作区和西北一季区具有自然优势;(2)在机械化利用与政策促进方面,西北一季区、中原二季作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较为主动;(3)在科技应用方面,西北一季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效率相对较高;(4)在种植收益方面,中原二季作区、西北一季区和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具有明显优势。[结论]中原二季作区和北方一季作区等马铃薯传统优势产区仍然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西南一二季混作区后发势头明显,并根据结论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辣椒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原产于美洲的辛辣作物辣椒,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辛辣饮食相结合,迅速替代了传统的辛香植物花椒、食朱萸等,并且作为一种蔬菜,在全国范围内快速普及开来。本文重点考证了辣椒传入的时间、路径以及明清、民国直至当代辣椒在中国的分布和演进情况,对辣椒在中国传播的动因及其对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黑龙江省马铃薯的比较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客观地评价了黑龙江省马铃薯的比较优势。通过与全国其他马铃薯主产省份的横向比较,与黑龙江省其他4种主要粮食作物的横向比较和1991~2006年黑龙江省马铃薯比较优势的纵向比较发现,黑龙江省马铃薯具有综合比较优势和生产效率优势,不具有生产规模优势,综合比较优势有所减弱,主要原因是生产效率优势减弱。黑龙江省马铃薯具有生产经验、自然条件、土地资源、加工规模和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应该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扩大马铃薯的生产规模,提高马铃薯的生产效率,培育黑龙江省马铃薯的竞争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马铃薯主粮化已成为我国第四次主粮革命的新趋势,我国马铃薯产业具有良好的产能基础,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均居全球第一,但单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且产业发展面临诸如加工能力低、经营模式落后、产业布局不合理的现实问题,为实现我国主粮多元化需要加快马铃薯产业转型升级。[方法]文章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测度2011—2016年我国马铃薯16个主产区的生产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利用Moran's I分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的空间自相关性及动态变化。[结果]马铃薯产业整体技术效率偏低且区域发展水平不均衡;逐渐从技术进步转变到更加注重提高技术效率且主导因素存在区域性差异;形成了自成一体的"新区"、南北连通的"西区"和强强联手的"北区"三大集聚区。[结论]马铃薯产业区域性明显,打破地理界线跨地区发展是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最后从技术效率提升、区域产业布局、市场对接等方面对我国马铃薯产业优化调整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建设北京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统筹空间规划、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等,对北京市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管理,特别是国土资源领域科学技术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北京市国土资源科技发展要从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加大对科技工作的投入、加强国内外技术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着手进行。  相似文献   

19.
杨文杰  周庆生 《林业经济问题》2000,20(3):178-179,182
本文研究了榆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困难,提出本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及措施:依法治理生态环境,巩固已经取得的治理成果;加强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建设;切实搞好植树种草工作;加强农村能源综合开发;保护利用水资源;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和科技推广,提高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