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乡村旅游也实现快速推进。本文选择丹东市大梨树村比较典型的社区居民作为实际研究对象,研究乡村社区居民旅游影响感知与参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居民参与意愿的影响因素,探讨乡村旅游发展对社区产生的影响,为当地旅游发展建设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2.
[目的]从乡村旅游产业、旅游资源及村民参与等3个层面全面探讨全产业链模式对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以期为我国乡村旅游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方法]文章采用实地调查法和查阅资料法,分析研究2012~2016年间我国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全产业链模式及其在旅游上的优势以及全产业链模式对我国乡村全域旅游发展的推动作用。[结果]2012~2016年,我国乡村旅游业年接待游客人数、营业收入及受益农民总体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增幅分别为425%、375%及213%,增幅巨大。全产业链模式使乡村旅游产业得到融合发展,产业链进一步延长,带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使产业链上各个环节的范围不断扩大形成规模,实现全区域协调共同发展,推进该地区旅游资源整合;使农村的产业结构得到了调整和升级,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大量村民在利益的驱使下开始改造自家住房结合当地特色兴建民宿,参与本村旅游业的建设和发展,这也是推动全民参与旅游业的一种形式。[结论]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年接待游客量、营业额和受益农民都在快速增长,发展势头良好。在乡村全域旅游中发展全产业链模式,对于旅游产业增值和产业融合、各环节无缝对接和旅游资源整合以及调整农村产业构造和优化产业升级、推动全民参与经营等都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壮大,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探究乡村旅游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关系,分析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相互机理作用,探讨乡村旅游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作用与模式。[方法]运用实证分析法、文献分析法、归纳与演绎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吉林金州乡进行实证研究,梳理、归纳国内外关于乡村旅游发展与城镇化建设参考文献资料,在此基础上推演构建乡村旅游带动新型城镇化的模式。[结果]吉林省金州乡作为吉林省首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先行试点区之一,该区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优势与区位优势,通过全域范围内发展乡村旅游,在实践中探索出"政府引导+龙头企业主导+农村社区参与+乡村旅游小镇"的发展模式,为国内农林复合型地区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提供参考,但是该模式在农村社区参与旅游形式、管理机制与分配机制还有待完善。[结论]乡村旅游是推动新型城镇化有效途径之一,根据区位条件和乡村旅游资源特点,建设不同主题乡村旅游小镇是主要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参与式乡村旅游在开发过程中,能够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增加居民收入和就业机会,成为旅游业发展的主流。我国许多地区纷纷把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不断开发乡村旅游资源。  相似文献   

5.
旅游业在农村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促进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为乡村旅游地区组织客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当地居民全方位参与乡村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6.
社区参与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社区居民感知的视角研究了平顺太行水乡景区旅游发展对社区的影响。结果表明:社区居民参与旅游业的愿望较强,大多数居民认为旅游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和收入、改善了当地的基础设施和乡邻关系,但并未引起物价上涨和贫富分化,未干扰居民生活,没有明显导致当地大气污染、污水和垃圾增多。这说明太行水乡景区发展旅游业并未导致明显的社会、经济和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农户的风险意识、偏好及其保护意愿,对剖析农村生态保护困局,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方法]文章以重庆市5个县(市、区)692户农户问卷为样本数据,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来分析乡村旅游开发中农户生态风险认知对其参与保护意愿的影响研究。[结果]女性户主对保护生态意愿相对较弱,年龄较大的户主保护生态意愿较强烈,家庭从事旅游业劳动力人数越多和旅游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越重,其参与生态保护意愿就越强烈;乡村旅游开发造成的水体、噪声、固体废物的风险越高,植被覆盖率降低风险越高、耕地面积减少风险越高、旅游生计持续性降低风险越高,都会使得农户参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愿增强。[结论]当地政府应帮助农户充分认知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农村生态风险,提高农户参与农村生态保护的积极性。同时,采用技术手段对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区域生态系统的变化进行动态监控,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最后,因地制宜确定当地的旅游开发策略,以保护为主,开发为辅,以开展生态旅游为主的旅游模式,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和农户生计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乡村旅游的社区参与模型及保障机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琼英 《农村经济》2006,(11):85-88
乡村旅游产生于相对城市落后的城郊或农村,所以它肩负着促进旅游业发展和促进乡村脱贫致富的双重责任。但是,在乡村旅游自身得到蓬勃发展的同时,乡村的致富路却仍然漫长。为何乡村旅游的发展不能切实地带动乡村的发展?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中社区居民的参与。基于此,本文建立了一个乡村旅游社区参与的模型,深入分析了社区参与相关者参与的内容和方式,探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动力与保障机制,以期促进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深度与广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等角度实证分析了石榴红村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在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居民对乡村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乡村旅游普遍持欢迎态度,处于Doxey阶段理论的初期阶段。但是,因从业人员素质低,认识理念存在差异,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部分居民开始滋生不满情绪;同时,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和层次较低,旅游经营权的产权归属意识不清,因此,有待依据旅游社会交换理论开展有居民参与的深度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10.
旅游扶贫背景下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旅游扶贫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具有天然独特的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地区农民脱贫的重要手段,是解决旅游资源富集但贫困地区的有效途径。因此,加快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既可以保护自然资源环境,建设生态文明,又有利于贫困地区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方法]文章以旅游扶贫为背景,分析旅游扶贫的特征特色,提出人、自然和旅游三位一体的"立体化"乡村旅游模式及以政府为依托,科学制定乡村旅游扶贫规划,农业与旅游共同发展的"政府扶持,农旅互助"的旅游扶贫模式。[结果]基于上述分析指出以旅游扶贫为契机,发展招商引资;以旅游项目启动扶持为重点,推动造血式扶贫机制的形成;提高当地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管理能力;将旅游扶贫计划纳入国家扶贫体系中等4个方面针对性对策建议。[结论]为寻找乡村旅游开发工作的具体对策以及布局旅游扶贫发展模式提供策略,且对今后的乡村旅游扶贫发挥着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期实现更多地区脱贫和旅游发展的双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河南乡村旅游资源产业时空布局良好且发展潜力巨大,研究其乡村旅游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个案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方法以河南省乡村旅游产业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乡村旅游开发与产业发展模式的现状与特点、发展中存在的不足等相关问题。[结果]在此基础上,根据调查研究得出河南省应该从发展"特色产业拉动"模式、"服务带动"模式、"景观休憩"模式、"文化探寻"模式来提升河南省乡村旅游开发与产业发展质量。[结论]该研究解决了目前河南省乡村旅游业发展所面临的瓶颈,对于其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山东省滨海湿地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复杂且脆弱的,探讨旅游对其造成的影响,评价滨海湿地旅游生态安全对保护滨海湿地意义重大.采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对以黄河三角洲湿地、长岛湿地和胶州湾湿地为代表的山东省滨海湿地旅游生态安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和长岛湿地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胶州湾湿地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根据评价结果及当地滨海湿地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的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滨海湿地旅游开发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全域旅游视角下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国内研究乡村旅游业发展现有文献一般大多数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偏少,文章采用实证法为乡村旅游发展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实证分析法,基于全域旅游视角在构建模型时主要考虑上述四大因素(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及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业的影响,对模型进行基准回归及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提出政策建议。[结果]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变量在5%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产业政策变量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不断上升,2015年乡村旅游对我国旅游业的贡献高达35%,同时,产业政策、乡村的交通条件、乡村的经济发展水平影响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结论]研究发现乡村的资源禀赋、交通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政策对乡村旅游经济有显著正影响;模型的拟合优度0.64,说明模型对样本的拟合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对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进行评价研究,以期对重庆市的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合理的参考建议。[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乡村旅游环境质量、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和乡村旅游社会发展4个方面构成评价准则层,向下分20个具体指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系统分析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结果]在评价准则层中,四个部分的权重分布为乡村旅游环境质量(0.465 8)乡村旅游资源开发(0.277 1)乡村旅游社会发展(0.161 1)乡村旅游经济发展(0.096 0);指标层权重处于第一层次的有乡村居民人均收入水平(0.377 0)、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保护(0.370 8)、乡村旅游扶贫效应(0.350 2)和乡村绿化率(0.326 5)。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综合得分为83.50,为2级水平。[结论]重庆市乡村旅游资源在环境质量、开发水平和经济社会发展上较为均衡,且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重点加强四个部分的协调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环境和资源开发的优化;交通开发难度较大和整体经济发展与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成为制约重庆市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加强乡村旅游的投资力度,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旅游就业率成为重庆市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及产业发展情况,提出缩小区域差异、提升旅游资源开发水平、运用现代化推广技术等发展意见解决山西省乡村旅游业发展道路上的问题。[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山西省乡村旅游资源的各级指标权重进行确定,对其旅游资源开发与产业发展策略进行研究。[结果]山西乡村环境舒适得分最高,自然资源是开发乡村旅游的优势。乡村旅游可进入性得分为0. 81,可进入状况良好。山西乡村权重为0. 534,乡村性特点不突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的设施因子得分较高,乡村旅游景点设施配备比较齐全,开发空间和潜力较大。外围吸引物权重最低,可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农业资源互补的组合优势进行乡村旅游的开发。评价结果总分为6. 25,这表明指标权重得到调研对象的一致认可。[结论]山西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的综合特征前3位的权重顺序为乡村性乡村资源可进入性。山西省在乡村旅游业的经营与发展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乡村旅游区域差异明显、旅游资源开发层次较浅、乡村旅游地缺乏知名度等,这些问题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山西省乡村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了减少湿地旅游开发中对湿地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改变"先破坏,后修复"的传统旅游规划弊端,文章将反规划方法应用于湿地旅游规划中,旨在建立有利于湿地旅游规划可持续发展的控制指标体系。[方法]运用了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湿地旅游生态规划控制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和构建,计算指标权重并排序,并据此提出重点控制指标指导湿地旅游规划。[结果]利用上述方法,筛选了生物、水系、生态景观、社会作为湿地旅游反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准则层并筛选了15个指标层,得到了湿地旅游反规划控制指标权值排序图,并将其应用到湿地旅游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品设计等旅游规划具体环节中去。[结论]本着"优先控制"的原则,对湿地旅游规划中优先控制指标进行了筛选,构建了湿地旅游反规划控制指标体系,反规划方法应用于湿地旅游规划中,既利于维护湿地自然生态系统安全,又是对湿地旅游规划方法途径的创新,也是对反规划方法的应用范围的拓展。  相似文献   

17.
社区参与乡村旅游行政管理,可以充分发挥社区居民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居民都能以主人翁的意识参与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中来,从而达到当地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简述了社区参与乡村旅游行政管理的意义,研究分析了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且经过深入研究探索了社区参与管理的乡村旅游行政管理体系的构建策略。  相似文献   

18.
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将乡村绿色旅游发展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量化,以期对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与指导。[方法]文章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根据1~9标度法对指标两两打分,根据每个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赋值,计算权重,使指标得以量化,进而确定各个因素相对重要性的总顺序。[结果](1)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系统的主要构成因素有游客、居民、政府、资源、环境,资源、政府、游客是该系统的重要角色扮演者,且绿色资源系统是发展乡村绿色旅游首先被考虑的因素;(2)资源不合理开发比例、居民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以及营销宣传力度是影响绿色旅游乡村发展的三大影响因素。[结论]基于绿色旅游的乡村发展要注重乡村绿色资源的条件,着重从保证乡村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加大对居民的绿色旅游教育培训力度、注重对当地绿色旅游的营销宣传,扩大旅游区的知名度入手。  相似文献   

19.
由于乡村旅游目的地与乡村社区存在较高程度的重叠或一致性,社区参与成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推动因素和本质需求。但是,由于社区受到环境污染、文化冲击和收益分配不合理等诸多乡村旅游负面因素的影响,居民程度不一地出现了抵制乡村旅游开发、排斥外来游客等行为。基于此,本文立足于增权理论视角,剖析了乡村旅游中社区参与碰壁的缘由,进而探讨社区参与乡村旅游的增权路径。  相似文献   

20.
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与旅游扶贫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在参与式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农村贫困社区旅游开发中参与的内涵、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及其规划的基本出发点和实践框架进行分析,认为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一种持续的旅游扶贫模式,是开发式扶贫的制度创新过程。最后,对农村贫困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几个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