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在系统论述湿地旅游概念和盐城湿地概况的基础上,将生态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运用到盐城湿地旅游的开发中,对盐城开展湿地旅游进行了调查和可行性分析等,并强调从功能分区、环保教育规划、人才培养机制、生态化旅游基础设施规划等几个方面进行盐城湿地旅游的规划.其主要目的是能够为盐城湿地旅游的开发与规划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
湿地属于极为重要的自然环境资源,在气候调节、维持生态平衡、涵养水源、环境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现实意义。当前,受人类活动影响冲击,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日趋严重,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生态环境,可以促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随着湿地旅游升温,湿地生态系统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结合某湿地发展状况,提出基于生态理念的湿地旅游发展规划研究,协调湿地旅游与湿地生态保护的关系,以实现湿地旅游的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自治区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提高湿地生态环境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内蒙古湿地资源调查数据,采用层次分析法,对内蒙古自治区内湿地环境因子进行了分级与综合评价。将所调查的影响因子划分为自然指标和社会环境指标两类,并参考国内外评价指标标准,从景观指标、生物多样性指标、环境指标、人为干扰指标和威胁指标等5个方面,构建湿地生态系统特征评价体系;筛选出天然湿地率、湿地斑块密度、湿地利用状况、人口密度、人类活动强度及农药化肥施用强度等18个指标进行标准化分级,并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各指标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特征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对湿地生态系统特征具有显著影响的主要因素依次为:水质级别、单位面积物种多度、植被覆盖度、威胁程度、富营养化程度及威胁因子数量,且景观指标中的景观多样性、湿地斑块密度及景观均匀度对湿地生态格局影响较小。[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内湿地生态系统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较大,应加强湿地生态保护。  相似文献   

4.
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研究目的:为科学地开展上轮规划实施评价提供依据,为同类研究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理论研究和系统工程分析方法。研究结果:提出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构建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研究结论:系统地设计了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政策执行评价指标(控制指标)体系、土地利用程度提升评价指标(非控制指标)体系、规划方案实施效果和社会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规划实施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针对浙江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状况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并分析指标权重,以期为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方法]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了3个子系统19个指标的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结果计算指标权重值和重要值,据此筛选重要指标。[结果]在浙江省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子系统层中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自身价值的权重要远高于生态环境条件及其旅游开发条件。在指标层中,农事体验参与性、生态环境适宜性、生态稳定性、田园观赏美感度、民俗文化价值、田园景观奇特度、污染治理状况、交通状况、农事活动娱乐性、自然灾害防范能力和区位条件的权重之和超过80%,是最重要的评价指标,农事体验参与性和生态环境适宜性的重要性最高,而与之相对应的重要值排序也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结论]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应侧重于对其自身价值的评价和研究,该研究根据专家咨询和问卷调查的结果筛选出对农业生态旅游资源评价较为重要的指标,借助对这些重要指标的测度,可以对浙江省的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做出科学合理的评价,各指标虽有侧重,但共同协调发挥作用才能保证评价的整体效果。  相似文献   

6.
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构建海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评价指标体系,提供一种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有效评价和量化的方法。[方法]文章以海南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为总目标,在参阅相关文献和听取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海南旅游自身特点,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由海南乡村旅游资源系统、环境系统、经济系统、管理服务系统等4个维度、39个具体变量组成的指标体系框架,并对指标体系进行权重分配。[结果]系统层四大系统权重大小分别为:乡村旅游资源系统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系统乡村旅游环境系统乡村旅游经济系统;要素层权重分别为:乡村资源质量乡村生态环境乡村旅游经济效益;指标层权重分别为乡村环境质量指数乡村旅游收入乡村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价值=传统文化保护投入乡村(门票)收入比例=乡村综合管理水平乡村旅游地设施=乡村旅游投入比例乡村旅游机构与制度完善程度。[结论]从总体来看,海南乡村旅游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其中系统层乡村旅游资源系统和乡村旅游管理服务系统所占比重较大,说明海南乡村具有较高的资源禀赋,也证明了乡村旅游管理服务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性;指标层每一项具体指标所占的比重各不相同,权重大小不一,总体相差不是很大。  相似文献   

7.
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对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和分析;采用构造矩阵法确定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采用游客调查和专家组判断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旅游资源评价指标的隶属度,从而建立了洪河湿地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模糊评价的数学模型。评价结果为: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洪河自然保护区总目标层的综合评价值为0.5885,该保护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品质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此评价为科学决策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滨海湿地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是复杂且脆弱的,探讨旅游对其造成的影响,评价滨海湿地旅游生态安全对保护滨海湿地意义重大.采用PSR模型,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对以黄河三角洲湿地、长岛湿地和胶州湾湿地为代表的山东省滨海湿地旅游生态安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湿地和长岛湿地处于比较安全的状态,胶州湾湿地处于相对安全的状态.根据评价结果及当地滨海湿地旅游发展的现状,分析影响滨海湿地生态安全的因素,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滨海湿地旅游开发应采取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分析花海旅游的多元影响效应,比较北方7省花海旅游的区域差异,以期实现花海旅游区域发展的均衡性与可持续性。[方法]以北方7省典型花海旅游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区域差异评价指标进行筛选,构建花海旅游区域差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级计算权重值及聚类分析法对7省区花海景观进行综合排序。[结果]聚类分析表明, 5个系统指标23个影响指标中经济、社会、生态与文化等综合指标影响效果依次递减,表现为区域旅游收入水平、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文化资源总量等方面,将7个省区划分为3类地区,其优劣排序为一类地区二类地区三类地区。[结论]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占GDP比重、人均GDP水平、政府经济投入力度及基础设施建设程度是影响花海旅游发展的主要因素;北方7省花海旅游区域差异较大,基本态势为偏东部地区花海旅游综合实力较好。  相似文献   

10.
文章基于我国主要城市和国外发达城市住房发展规划指标体系构建的经验和方法,结合上海住房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回顾历年来上海市住房发展主线,在代表性、层次性、易操作性和稳定连续性原则下,构建新时期上海住房发展规划指标体系,对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和内容进行了探索。文章首先通过频度分析初步建立由常规性指标、阶段性指标和个性化指标组成的指标库;其次以目标为导向从指标库中遴选贴合上海实际的指标,补充体现上海住房发展特征的指标,形成指标集合;最后以实施为导向建立起规划目标、指标、主要任务和策略之间相互联系,兼顾刚性控制和弹性引导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将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中的"龙、砂、水、穴、向"五大要素,分别与农业园区规划中的大环境政策分析,地形地势定位,实地调研与自然、社会资源分析,空间规划以及产业规划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创新性提出"规划五纲"概念。[方法]运用交叉比较法,结合农业园区规划中"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传统哲学中关于"天人合一"理论,对中国传统村镇营建经验与农业园区规划进行比较研究。结合"地理五诀"相关知识,分析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与农业园区规划要素之间的关系,并尝试运用到规划实例中去。[结果]解析了传统规划布局理论与农业园区规划要素之间的关系,以"龙、砂、水、穴、向"对应"政策定势、资源勘查、要素配置、空间布局和产业路线",即在农业园区规划实践中,依托地理五诀,以龙作为政策定势的依据,以砂进行自然资源勘察分析,以水进行流动要素配置,以穴确定空间规划布局,以向规划产业特色路线。[结论]古为今用,实践创新,"规划五纲"在河南淅川福森丹江生态农业园区进行了规划实例验证,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对未来农业园区规划工作,具有有益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通过对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技术系统组成、特点的分析,探讨了GIS技术在旅游规划中的应用,并分析了其规划应用过程,进而对GIS技术与旅游规划结合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智慧化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越来越受乡村旅游的关注,乡村旅游智慧化不仅有利于推动区域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也有利于实现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桂林市乡村旅游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乡村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进一步计算发展指数并对其分析。[结果]桂林市乡村旅游智慧化发展要素层中的智慧应用的权重(0353 9)较大,指标层中智慧基础设施中通讯网络的权重(0263 8)较大,智慧应用中自助导游系统的权重(0326 1)较大,智慧管理中车载自动景点导航系统的权重(0295 1)较大,智慧服务中无障碍通道服务的权重(0274 6)较大。而桂林市乡村旅游智慧指数为0371,整体上看发展效果一般,指标层中通讯网络的发展指数(0624)最大,而其他指标作为乡村旅游智慧发展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目前的发展指数较低,有待提高。[结论]桂林市乡村旅游产业智慧化发展仍有待完善,通过加强配套设施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发展智慧化发展相对缓慢的乡村,以期能够全面拓展乡村旅游产业智慧化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更加有效地利用乡村资源,在开发前对影响乡村生态养生旅游的因素进行评价,为整体规划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方法]文章在分析总结相关评价模型的基础上,结合乡村生态养生旅游景区的特点,运用专家咨询法筛选构建了该文的开发适宜性评价模型,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各评价指标权重进行计算,确定综合评价分级标准以及各评价指标的评分细则,以兴墩村为例验证本评体系的实用性。[结果]评价模型包括旅游资源、自然环境、区域社会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开发潜力5个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由影响该指标的因素组成,共计29个三级指标;通过对兴墩村的分析结果表明,综合得分为8. 06,适宜性良好,其中自然环境得分最高为9. 52。[结论]良好的自然环境和旅游资源是影响开发的主要因素,兴墩村进行乡村生态养生旅游的开发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环境条件优越,同时存在配套设施条件差以及开发潜力低的缺点,针对各二级指标评价情况进行分析提出发展思路,为今后进行规划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然景观背景的乡村旅游发展模式、问题及对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作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手段之一开始兴盛起来。文章以乡村旅游的发展特点为出发点,采用文献资料法、社会调查法以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基于自然景观的乡村旅游发展的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和农家乐旅游模式等主要模式,并对其存在的乡村旅游布局规划不合理、管理体制不健全、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鲜明的个性与特色、缺乏与旅游相关的专业人才和自然环境破坏加剧等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并从建立健全政府机构的管理机制、加强乡村硬件设施的建设、发展乡村区域特色和提升旅游从业人员综合素质等方面提出了对应策略,以期促进乡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提出进一步丰富和提升了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内涵,文章从全域旅游视角研究社区参与式乡村旅游的开发模式,以期为乡村全域旅游的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方法]通过实地考察和资料查阅法,了解南矶旅游开发及社区参与的现状,结合实证分析法,构建基于社区参与的南矶乡村全域旅游开发模式。[结果](1)目前南矶乡村旅游尚处于发展初期,当地居民对参与旅游发展的意愿比较强烈,但参与的水平与能力都较低,湿地资源作为当地社区福祉的根本同时也是主要的旅游吸引物,当地旅游开发应将社区作为核心利益群体;(2)提出政府、保护区、旅游发展协会、旅游企业和当地社区“五位一体”的社区参与式乡村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并从旅游功能分区、旅游开发经营、产品开发、收益分配和环境保护等5个方面重点论述了该模式的实施途径,以形成以股份合作制为主、社区居民自发旅游和乡村旅游创客等多种旅游开发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推出融湿地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结论]该文所构建的乡村全域旅游开发模式将社区参与作为一个实质性要素,强调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和社会共建共享,并兼顾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这将有利于全方位盘活社区资源和带动当地居民就业增收,实现旅游业与社区共生发展,因此这种开发模式比较适合于那些经济基础比较薄弱而旅游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且位于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的乡村地区进行旅游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生态旅游作为绿色旅游消费,已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文章以生态旅游资源丰富的丹东市为例,在生态文明视域下探索了其生态旅游规划及旅游产品设计。目前丹东市旅游业在经济发展中逐渐占主导地位,然而近年来其旅游业发展遇到一定的瓶颈,为突出丹东市生态及人文资源优势,首先对丹东市生态旅游规划总体定位,明确了其旅游业在不同层级中的定位及其产业定位,其次对丹东市生态旅游的文化、技术和景观3个方面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最后通过对当前生态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提出丹东市生态旅游消费产品及路线产品的设计路线,在明确旅游业及产业在该市不同层级的定位情况,也为东丹市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大庆市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对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了大庆市湿地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利用现状,认为气候恶化、环境污染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是造成湿地资源破坏的直接原因:提出了建立大庆市湿地资源信息系统、加快湿地的恢复与重建、进行科学的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建设国家级示范性城市湿地公园和发展湿地生态旅游等保护性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按市场需求分析内蒙古乡村旅游的主要类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划分,试图探索内蒙古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之路。[方法]文章采用细分法,将内蒙古乡村旅游划分为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文化体验、商务会展及其他等4个类别,由此开展内蒙古乡村旅游区划研究。[结果]将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划分为草场游览区、乡村休闲区、游牧文化体验区、综合发展交流区等4个区。虽然内蒙古草场资源丰富,但受季节性及同质化的影响,其重要地位日渐衰弱。研究发现,内蒙古乡村旅游资源发展潜力排名为:乡村休闲区游牧文化体验区草场游览区综合发展交流区。[结论]乡村休闲是内蒙古乡村旅游的未来发展方向;科学规划内蒙古休闲农庄、文化民宿及乡村综合体,是提升内蒙古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