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推进正面临诸多阻碍,文章通过利益相关者理论研究农业水价问题,明确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并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产生积极影响。[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农业水价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了识别、确定;同时运用"Mitchell"评分法、专家打分法等方法,以利益相关者的3个属性为切入点,由领域内权威专家对农业水价的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打分,最终确定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量排序。[结果]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排序呈现:政府部门农户及其组织其他社会机构。同时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情况分析确定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综合排序及各属性排序结果的合理性。[结论]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定量排序以定量的形式展示了农业水价利益相关者间的关系,并为农业水价合理分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2.
王蔷 《农村经济》2020,(3):102-109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是实现农业节水、促进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有效方式,从试点改革到全范围推广,标志着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由探索期向推进期渐进发展,分析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实际进展及现实挑战,通过综合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系统评价试点地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效应,是科学总结试点地区前期改革成果的基本要求。本文以四川省武引灌区为案例,构建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指标评价体系,从节水、经济、生态、社会和制度效应5个层面评价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前后的效应变化,基于评价结果,提出进一步推动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政策选择。  相似文献   

3.
农业水价改革绩效的熵权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婷  郑垂勇 《水利经济》2015,33(3):32-36
随着农业水价改革在全国范围内不断地试点展开,客观上要求建立有效、合理并且实用的农业水价改革绩效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以便科学、客观地反映改革试点的农业水价改革的成效与不足,为进一步推动改革的发展提供参考。为此,构建了农业水价改革的绩效评价体系,并提出一种熵权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模型运用熵权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将农业水价改革绩效中的模糊性、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进行综合量化,得出评价结果。将模型运用于实例中的湖南省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的绩效评价,结果表明:该模型是合理可行的,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农业水价改革试点的成效与不足,在实践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农业生态是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构建农业生态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对其进行定量分析,探讨其两者间的耦合协调发展程度,以期促进农业、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方法]文章以安徽省为例,在评价农业生态和城镇化指标系统的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研究。[结果]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与城镇化评价系数及耦合系数均处于上升趋势,协调度从失调逐渐发展到协调。其中2009年前城镇化的评价指数高于农业生态评价指数,2009年开始农业生态评价指数高于城镇化评价指数;耦合系数自2011年后处于磨合阶段,同时协调度也从失调等级转为协调等级。[结论]1997~2016年安徽省农业生态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状态良好,但仍未达到最优状态。研究结果对发展安徽省农业、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也为其发展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5.
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旨在运用价格杠杆调节水资源需求,促进农业节水增效,保障水利工程的良性运行。然而,农业属于弱质行业,农民属于弱势群体,农业水价改革必须考虑农户的承受能力。文章以江苏省苏北灌区为例,设计单边界两分式CVM问卷对水稻种植户进行调查,研究其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支持态度和支付意愿。研究发现,多数农户对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持支持态度,而农户的市场经济意识、对政府的信任度以及灌溉供水稳定性能显著提升支持度;灌区农户对农业水价的支付意愿介于49.1~57.7元/亩之间,农户虽具有一定的支付意愿,但各灌区改革后的执行水价要明显高于农户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接近农户经济承受能力的上限。据此,政府应协同推进水价提高、精准补贴和节水奖励措施,避免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同于提高水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从经济、社会和生态3个维度构建了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水平和协调程度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为乡村振兴背景下中部地区农业的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一定参考。[方法]文章采用综合评价法、熵值赋权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的综合水平及经济、社会、生态3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定量测度和对比分析。[结果]2007—2017年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呈逐年提升的态势,经济、社会、生态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发展增幅表现为社会经济生态的总体态势;研究期间3个系统的发展始终保持在[0.800,1.000]的高度耦合状态,耦合协调度在0.554~0.779波动,由勉强协调发展为中级协调,协调质量总体由低水平向高水平方向迈进;各地区3个系统发展的进程并不同步,短板类型总体沿着"社会滞后—经济滞后—生态滞后"的轨迹演变。[结论]中部地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总体趋于不断优化,生态环境的恶化逐渐成为多数省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为完善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提高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保障居民健康和社会稳定,构建包含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多主体综合指标体系,对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估。[方法]基于平衡计分卡,从工作业绩、相关利益体、内部管理、学习与成长4个维度构建监管绩效综合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认各层指标的权重,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实证评估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绩效。[结果]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综合评分达到4.17,监管绩效处于良好水平,并高于全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平均水平;学习与成长维度监管绩效水平最高,但工作业绩与相关利益体维度存在一定的薄弱部分,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监管力度和对消费者、社会组织的动员需要进一步加大。[结论]北京市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绩效良好,但仍需完善。  相似文献   

8.
[目的]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灌溉大国,农业水价的变化对农业影响较大。文章阐述了国内外农业水价效应的研究进展。[方法]农业水价效用是指农民在消费水资源时对农业水价的满足程度,由于农业用水是准公共物品,具有明显的外部性,农业水价效用体现在水价变化对农户用水行为的引导以及由此导致的节水技术采用,种植结构调整等生产方式方面的改变、以及对农民收入影响及思想观念方面的作用等。[结果]国内主要通过需求弹性等方法分析了农业水价变化对农业节水、农业生产、农民收入、粮食安全等方面的影响,国外专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分析农业水价对农户行为、经济价值及管理体制的变化。[结论]该文探讨了农业水价效应研究存在的问题,即农业水价效应宏观性不足、研究缺乏完善指标体系、水价效应滞后性关注不足。提出了农业水价效应研究发展趋势:(1)拓展视角,从宏观角度观察;(2)建立完善的农业水价效应评价指标体系;(3)结合改革,关注农业水价长期效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以四川武引灌区为案例,实证检验农业水价现实运行情况与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契合程度,探讨优化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基本方向。[方法]文章从市场和政府两个维度分析农业水价影响因素,建构“成本导向、支付可行”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科学测定农业水价的弹性区间。[结果]市场作用下,供给维度要以供水工程成本为基准,需求维度在用水户承载力支付能力区间较为合理;由于农业用水具有正外部性以及农业供水的垄断性,政府应为农业用水构建合理的价格机制。农业水价构成应以平均运行可变成本为最低参考标准,也可实行全成本农业水价,以此符合“成本导向”。“支付可行”表现为实际支付能力和心理支付意愿,农业水价既要考虑农业生产中投入产出情况,判断用水户实际支付能力,又要研究其心理支付意愿,分析现实情况和心理参照点的差别情况。[结论]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的学理建构与现实运行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优化农业水价形成机制重点包括两个方面,即优化“成本导向”形成机制,科学建立灌区成本核算体系,完善农业用水价格制定准则,确立农业用水计收方式。优化“支付可行”形成机制,积极促进用水户增收,提高水价实际支付能力,强化宣传提高用水户心里支付意愿及加...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全面分析福建省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方法]采用相关性分析方法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收集了2011~2012年福建省农业基础数据,结合福建省省情,构建福建省67个县域单元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和确定评价体系权重,利用加权求和法建立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通过对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子系统、农业生态环境子系统、农业社会经济子系统和综合指标的分析,得出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指数、空间分布状况,探讨其形成原因。[结果]结果表明:2011~2012年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总体发展水平良好,从总体上看,闽西和闽北地区的农业资源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闽东地区的农业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闽西地区的农业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指数较高,闽西和闽北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指数较高。[结论]根据评价分析结果,提出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未来发展方向,为福建省县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正>水利部明确积极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快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护经费财政补助政策,合理确定农业用水价格,实行定额内用水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据了解,2008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在全国部分省份启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在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促进工程良性运行方面取得明显成效。2013年,水利部协调财政部加大支持力度,在全国27个省55个县深入展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示范。下步,水利部将积极完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科学核定农业供水成本,推动落实灌排工程运行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我国农业水价改革的历程进行梳理,并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中所涉及的利益主体划分为农业水价影响者、农业水价承担者、农业水价执行者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者四类,并分析四者的权力与利益,从而理清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农业水价影响者通过改善改革环境可以提高农业水价承担者缴费的配合度,双方的合作有助于实现双方利益的优化。农业水价执行者以及农田水利设施管理者的运营效率对农业水价影响者与农业水价承担者的利益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二者的运营效率均需要一定的资金支撑。最后就我国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3.
基于AHP的甘肃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甘肃农业发展水平进行研究,分析甘肃农业发展水平和现状,旨在为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全新的思考路径。[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生态和资源利用水平构成评价综合层,向下分21个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并计算各指标权重。对各个指标的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计算2010~2016年甘肃农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值。[结果]在综合评价层中,生态效应的权重最大,为0.515 2,其次为资源利用效率,最低为经济效益,为0.155 8,指标层权重前3位分别为人均水资源量、有效灌溉面积和农业机械总动力,权重值分别为0.104 4、0.096 1和0.066 6;2010~2015年,甘肃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在2016年又出现滑落。[结论]水资源对甘肃省农业的发展制约性较大,解决水资源有效利用与保护成为当务之急,而有效灌溉是解决水资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径;甘肃农业发展受负向指标影响较大,加强农业现代化和资源利用效率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我国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我国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的协调发展规律,为中国农业生态与农业经济健康有序协同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智力支持。[方法]通过构建农业生态系统与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基于2004—2017年全国统计数据,借助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农业生态系统和农业经济系统的发展得分,再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2004—2017年中国农业生态与经济发展综合水平整体均呈现上升趋势,农业生态系统得分始终高于农业经济发展得分;两系统的耦合度处于较高水平,耦合协调度逐年上升,协调程度从中度协调过渡到极度协调。[结论]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发展“产品品质高、经济效益高、生态环境友好”的高质量农业,优化财政支农机构、重点支持具有生态正向外部性的项目。加强环境规制力度,以绿色发展路径实现农业生态与经济的协同。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文明视角的北京平原造林工程绩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立足生态文明视野,构建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进行指标权重赋值,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绩效评估。对北京市平原造林工程绩效评价分为环境贡献、经济贡献和社会贡献3个一级指标,资源环境变化和生态服务功能等8个二级指标共34个评价指标内容;平原造林工程绩效得分为75.76,达到良好的评估等级。虽然工程总体绩效水平良好,但是在生态景观特色、退耕农户社会保障和生态意识提升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是后期养护和其他后续平原造林项目需要重点关注和解决的环节。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别从经济绩效、社会绩效、生态绩效三个维度选取10个指标构建白银市农地流转绩效评价体系,运用熵值法对2014—2019年白银市农地流转绩效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准则层中,经济、社会绩效对白银市农地流转综合绩效的影响较大,其权重值分别为0.41和0.419。(2)农作物种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业生产人数及有效灌溉面积权重较高,是影响农地流转综合绩效的主要因素。(3)农地流转对提高农民收入,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当地城镇化水平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定量分析安徽省区域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和耦合态势,并结合区域时空分布特点分析两系统相互影响模式。[方法]文章通过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模型,从全省和区域两个层面分析安徽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时空演变规律和发展态势。[结果](1) 2005—2020年全省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综合指数整体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农业经济系统表现为逐年增加,农业生态系统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一级指标中仅生态压力指数表现为下降趋势,生态条件、产业发展、产业效益3指标均表现为增加趋势;耦合度由中度耦合向极度耦合发展,协调度从低度协调向中度协调过渡。协调类型则从农业经济系统极度滞后向农业生态系统严重滞后转变。(2) 2005—2020年各地级市农业生态系统综合指数年际变化较小,且区域差异小;农业经济系统年际变化大,且区域差异明显;区域耦合类型,2010年以前大部分区域处于农业经济滞后阶段,2011—2020年全区域农业经济滞后类型相对减少,滞后程度减低,农业生态滞后类型开始加重;其中,经济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西部的六安市、阜阳市、淮北市和亳州市,生态滞后类型主要集中在安徽南部和东部,包括黄山...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评价江苏省现有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绩效与空间差异对建立完善长效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和推动我国农业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运用熵权-TOPSIS法,选取2010—2017年全省及苏北、苏中、苏南三个区域内11个指标,计算江苏省及三大区域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综合绩效值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单项绩效值,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江苏省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在2010—2017年8年综合绩效值由0189波动增长到0841,效果初现且具有较强推广价值。(2)经济效益绩效值以年均257%的增长率由0增长到1,效果最为显著,社会效益次之,生态效益自2013年后为绩效值中最低值,与前两项最大差距在05左右,反映出环境改善、农田质量提高效应远低于农户创收、社会公平效应,政策拟合度不高。(3)江苏省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效果存在空间差异,综合来看政策效果表现为苏南>苏中>苏北,苏南凭借经济优势在2016年和2017年的综合绩效值上比苏中苏北高出01、在经济与社会绩效值以002的差距领先且生态绩效值没有下降拐点,具有长效可持续性。[结论]现阶段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效果依赖地方政府经济实力,尚未形成良性长效机制,需从制度体系、环境经济手段、差别化补偿措施、农业补贴结构和宣传等5方面着手,推进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政策更好地服务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我国合理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标准及其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向,促进我国合理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构建、农业用水高效利用和农田水利持续利用。[方法]在系统梳理文献的基础上,结合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实地调研,综合研判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存在问题,探寻解决途径。[结果]提出了我国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合理性判别标准,指出了合理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存在的问题,明确了改进的方向。[结论]合理农业水价形成机制构建具有紧迫性和现实性,农业水价合理形成机制首要补偿农业水价运行成本,回归农业水价基本功能,建立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奖惩制度,同时开展农业水价合理分担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2012~2016年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做出评价,并预测其2018~2027年的发展情况,以期了解黔东南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及未来趋势的变化规律。[方法]以黔东南及贵州《2013~2017年统计年鉴》为数据来源,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及加权评分法对2012~2016年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做出评价;并运用灰色模型,借助Matlab工具,对黔东南山地生态农业发展做出预测。[结果]2010~2016年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处于发展上升阶段,协调度良好,但生态效益发展最低,其中2015年经济、社会、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良好,但由于持续保护,2016年出现生态保护过度,经济和综合效益下降现象,因此发展模式有待于向发展经济和社会效益方面倾斜;黔东南州山地生态农业在2018~2027年将会处于发展上升阶段,但其发展缓慢,仍存在一定限制因素。[结论]政府应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思路,可将部分生态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发挥区位特色的同时,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加大力度引导农业园区和重点产业的发展,推进农业农村改革试点的运行,加大新型农人的培育,促进高效、现代、特色生态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