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现阶段我国农业生产要素配置不合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农业部门的整体效益较低。农地流转的过程既是农地资源重新配置与再利用,又是促进农业资本深化的重要方式。通过制定合理有效地农地流转制度来高效配置资本要素,从而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基于农地流转的规模效应和配置效应两个维度来分析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深化的影响,利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多元回归,分别求农地流转对两个核心指标的影响大小。[结果]农地流转对农业资本增密和滞后一期的农业资本配置效率具有正向促进关系。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现代化技术的推广与运用,加速了农业生产资料在单位面积土地上的运作效率,农地流转促进了农业资本的持续深化。[结论]加快农地合理规范流转是提高农业资本深化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目的]荒漠化是内蒙古最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结合自然和人为因素数据分析其荒漠化的驱动力,同时探讨水土保持措施,以期为内蒙古荒漠化治理提供一定的指导。[方法]通过皮尔森相关系数法分析内蒙古地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与荒漠化的密切程度及相关性方向。[结果]蒸发量与荒漠化显著正相关,是荒漠化的主要自然驱动力。人为因素中人口在1980~2000年与荒漠化显著正相关,在该时间段内是内蒙古主要的人为驱动力;GDP在1900~2010年与荒漠化极显著正相关,在该时间段内是内蒙古主要的人为驱动力;牲畜数量在1980~1990年与荒漠化显著正相关,在该时间段内是内蒙古主要的人为驱动力。此外,在降水量相对较高的半干旱及半湿润地区选取适宜的植被,在降雨量极少且蒸发量高的干旱半干旱荒漠化区域采用节水灌溉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结论]内蒙古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探讨其主要的驱动力,并结合内蒙古的区域特点,促进其荒漠化的进一步治理。  相似文献   

3.
基于市域尺度的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农地集约利用是提高农地利用效率、缓解人地供求矛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研究农地集约利用时空演变及驱动力,有利于提高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农地利用效率,实现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在构建农地集约利用评价体系的基础上,利用GIS10.2空间分析软件对2001—2016年东北地区下辖40个市市农地集约利用水平作时空格局演变分析。并采用SPSS22.0软件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研究其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结果]黑龙江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的为佳木斯市,最低的为伊春市;吉林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白城市,最低为延边市;辽宁省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盘锦市,最低为葫芦岛市;内蒙古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为通辽市,最低为赤峰市。农地集约利用度在空间上由不均匀分布趋向于均匀分布。[结论](1)2001—2016年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水平总体较低,除长春、松原、白城、盘锦、通辽、沈阳等几个市利用集约度为中度水平外,其余各市均处于粗放利用阶段;(2)东北地区集约度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出以"通辽—松原—长春—沈阳—四平"较高利用区为核心,且沿通辽和沈阳至佳木斯沿线,构成了显著的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高值区的集聚化特征,农地集约利用低值区分布于该沿线两侧;(3)东北地区农地集约利用驱动力总体上可归纳为农地环境驱动、农地科技资金要素投入驱动、农业经济发展驱动。综上,土地集约利用是一个区域农业发展与农地利用结构相融合的复杂系统,下一步宜对各驱动因子影响的过程和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明确农地集约利用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4.
湖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力筛选和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湖南省耕地数据和社会经济资料,定量分析影响湖南省耕地变化的驱动力及其内在的驱动机制。从人口增长、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与城镇化、农业技术发展、农业结构调整、耕地保护政策6个方面初步选取驱动力原始指标,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从这些驱动力原始指标中筛选出包括农业人口、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人均GDP、城镇化水平、农业增加值等在内的10个驱动力,再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各驱动力对湖南省耕地变化的影响程度并加入政策因素建立了驱动机制模型。结果表明:对湖南省耕地变化影响比较显著的驱动力为人口增长因素、工业化与城镇化因素、经济与基础设施建设因素等。最后分析了各驱动力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内在驱动机制。  相似文献   

5.
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找出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制定该地区农地利用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测算西北干旱区"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农地利用的碳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理论探究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继而对农地利用碳排放零增长的时间节点进行了预测。[结果]西北干旱区农地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缓慢增长"两阶段变化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响应关系显著,以弱脱钩效应为主;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子中,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的成效最为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略有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论]西北干旱区有望在2017年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虽在短期内可能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但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碳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相似文献   

6.
宁夏近18年来耕地面积动态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宁夏耕地面积为研究对象,分析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及耕地利用程度动态变化趋势,并从经济、社会、人口、技术等方面选取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12个驱动因子进行研究,分析各驱动因子对宁夏耕地面积的影响。[方法]选取1997~2014年宁夏耕地面积相关数据,首先运用数理统计法分析耕地面积变化趋势,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子进行分析和归纳。[结果]近18年来宁夏总耕地面积波动较大,呈现出先缓慢增加,后急剧减少,再快速增加,最后保持平稳的变化态势;虽然宁夏人均耕地面积高于全国水平,但是仍逐年下降且下降速度较快;耕地复种指数呈上升趋势,表明宁夏耕地利用率在逐年提高,但总体利用水平依然较低;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压力、农业生产技术以及农业结构调整是影响宁夏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力。[结论]宁夏耕地面积变化明显且受经济、人口、技术水平等因素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程度,从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中分别选取6个指标,构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关联模型,定量评判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交互作用的关联耦合度。[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2006~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两个系统中12个不同的指标,研究两系统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16年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联程度均较高,其中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联度最高,而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平均关联度最低;2006~2016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系统的6个指标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关联度均较高,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各项指标总体趋势起伏不大,呈稳步上升趋势;2006~2016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呈"小波浪"形趋势变化,整体的耦合度较高。[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为高度协调类型中的中级协调发展类。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经济耦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分析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程度,从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中分别选取6个指标,构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耦合关联模型,定量评判农业经济系统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交互作用的关联耦合度。[方法]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法,选取2006~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两个系统中12个不同的指标,研究两系统间的耦合关系。[结果]2016年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联程度均较高,其中农业生产总值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联度最高,而人均农用机械总动力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平均关联度最低;2006~2016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系统的6个指标与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关联度均较高,农业生态环境系统的各项指标总体趋势起伏不大,呈稳步上升趋势;2006~2016年间,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呈"小波浪"形趋势变化,整体的耦合度较高。[结论]内蒙古自治区农业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处于高水平耦合阶段,为高度协调类型中的中级协调发展类。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构建一套适用于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灰色关联分析对区域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方法]采用AHP方法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进一步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区域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对石家庄2000~2015年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结果]从发展评价结果来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即缓慢下滑阶段(2000~2004年)、快速下滑阶段(2005~2008年)和快速上升阶段(2009~2015年)。从各类指标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情况来看可将其划分为2种类型:(1)包括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产出等2类指标,其关联度数值都呈快速增长态势;(2)包括资源减量投入、资源循环利用以及生态环境等3类指标,其历年灰色关联度数值变化均具有先减小再增大的特点。[结论]石家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并呈现"U"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利用兵团1990年~2012年的耕地资源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兵团的耕地资源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兵团耕地资源变化的驱动力,认为经济因素、人口因素及农业技术因素是影响兵团耕地资源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并建立了耕地面积与驱动因子之间的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便于未来耕地数量的预测,最后从促进兵团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针对耕地变化的驱动力提出保护耕地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及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和人口对耕地的压力不断增加。一方面,非农建设和环境污染侵占了大量耕地资源,导致耕地数量急剧减少;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民对农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要求单位面积耕地具备更大的产出能力。因此,对耕地的集约利用已经成为提高我国耕地产出效率和确保我国农产品供给安全的必然选择。该文首先通过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投影寻踪模型对我国31个省市区的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行了综合测度。结果显示:2002~2011年间我国耕地利用集约度区域差异显著,其中东部地区集约利用水平最高,中、西部次之。然后,依据已测度的结果,采用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进一步分析得到耕地集约利用水平的变化规律:2002~2011年我国东部和西部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内部差异不断缩小,而中部地区内部差异起伏波动较大。最后,通过对泰尔指数的分解得知我国耕地集约利用水平差异产生的原因,80%以上是由区域内的差异造成,区域间的差异贡献度较小但有逐渐提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为促进开封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并为土地规划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基于2000年和2008年土地详查与变更调查数据及社会经济统计资料,揭示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开封市2000—2008年8a间的土地利用变化中,耕地与未利用地激剧减少,建设用地、园地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本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口增长、经济与城市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也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大量农地尤其是耕地被占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农产品安全问题.通过对湖南省娄底市城镇化发展特征分析,研究和探讨了娄底市城镇化进程中农地保护问题及对农产品安全的影响.同时提出加强土地立法与执法、加强城市扩展用地的行政管理;提高现有征地费标准;保障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形成解决农产品安全问题的强大合力等一系列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14.
农村耕地抛荒是我国在城镇化发展和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出现的一个普遍而现实的问题。农村耕地的抛荒导致农村耕地的不充分利用和有限耕地资源的极大浪费,虽然我国废除了农业税,并不断延长农村耕地承包期的时间,但农村耕地抛荒现象依然没得到遏制,本文通过二次文献调查法,搜集耕地抛荒相关的论文、报道共计557篇,通过数据整理和编码,分析和探讨当前我国农村地区的耕地抛荒问题。  相似文献   

15.
研究目的:研究睢宁黄河故道沿线区域土地利用变化人文驱动力,分析主要驱动因素,为该地区土地开发整理提供可靠信息,为政府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根据1992-2002年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结果:促使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的人文驱动力因素是人口增长、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国家开发投资.研究结论:要改变故道地区落后的现状,应该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加快城市化进程,同时国家要加大对该地区的投资,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开发整理.  相似文献   

16.
近20年中国耕地数量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二调"前后近20年我国耕地面积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子,为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节约利用提供决策支撑。[方法]基于1996—2016年耕地数量的原始统计数据,利用数据挖掘技术选用ARIMA模型,基于两次全国土地调查时间段耕地数量数据进行相互预测和反推,即利用1996—2008年耕地数量数据预测2009年耕地数量,利用2009—2016年数据反推2008年耕地数量,从而实现数据的校正和比值归一化的目的,进一步研究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的变化趋势,并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遴选出其驱动因子。[结果]趋势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内我国耕地数量呈现逐年递减的趋势,其中2004年之前递减速度较快,之后递减速度趋缓。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第一产值增加值占比、年末总人口数,以及城镇人口数是影响耕地数量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59,-0.918,-0.896。[结论]从研究结果可以推论,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对耕地数量变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时空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经济密度是衡量土地利用效率、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进行土地问题研究的关键指标.通过对土地经济密度时空特征的分析研究,可以探究某时段内区域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进行土地经济密度驱动力分析能够为加快区域发展、提高区域经济水平提供参考.辽宁省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要实施区域,仍然存在着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的情况,为了分析辽宁省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将14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单元,选取土地经济密度这一与土地利用相关的指标,利用Pearson相关分析对影响土地经济密度变动的驱动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由中部向东部、西部递减,且在2000~2011年间,辽宁省土地经济密度变化趋势相对平稳;在影响土地经济密度的各驱动力中,人口密度、城市化率、二、三产业比值、资本投入强度与土地经济密度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劳动力投入强度与土地经济密度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以徐州市1990—2000年统计年鉴和徐州市国土资源局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数据为依据,分析了徐州市近10年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特征,并在统计软件SPSS的支持下,对徐州市农用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了主成分分析。研究表明:经济、人口、农业结构调整是徐州市农用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原因。据此,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推动苏北平原现代农业的发展,针对苏北平原农业资源进行调查,评价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为促进农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提供参考。[方法]文章以苏北平原农业资源为出发点,利用行政区的划分对各市农业资源展开调查,构建资源丰度指数模型对农业资源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基于指标权重,构建可持续发展模型对农业资源作出评价。[结果]苏北平原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较高,各市的土地资源都较充足,水资源指数分析结果表明盐城市水资源最充足,而连云港市和宿迁市的水资源较为缺乏,其丰度指数分别为0.410 6和0.601 2。此外,各市水资源情况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现象,而农村生活水平也有待提高。[结论]苏北平原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土地资源和水资源整体上都较充足,但存在水资源污染、明显的城市分配不均的现象,农村发展整体发展水平比较落后。对此,应该立足农业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农业,加大农村建设力度,促进苏北农业健康协调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近十年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河北省近10年土地利用的类型变化、数量变化、程度变化和区域变化;指出了当前河北省土地利用中存在的诸如耕地占补平衡在空间上不对称、平原地区林地减少、北部山区和平原地区未利用地增加等问题;得到了人口、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效益等影响河北省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给出了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制定和完善土地管理机制、发展经济和保护耕地并重、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并重等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