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对华南山地丘陵典型区域土地整治潜力进行调查与评价研究,以连州市作为研究区域,针对连州市耕地整治、其它宜耕农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和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等类型的土地整治潜力,进行了调查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域内土地整治潜力总规模为36680.73公顷,其中耕地整治规模有32722.08公顷,其他宜耕农用地整治规模有2550.87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规模有412.91公顷,土地复垦规模有283.69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模有641.95公顷。整治后可补充耕地面积总量有3018.33公顷,耕地整治可补充耕地261.41公顷,其他宜耕农用地整治后可补充耕地2215.20公顷,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后可补充耕地面积52.56公顷,土地复垦可补充耕地面积64.45公顷,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可补充耕地面积424.71公顷。通过整治可大大提高研究区域土地的节约利用水平,有利于解决人地矛盾,充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土地整治的需求。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阐明皖江城市带土地整治现状及存在问题,指导下一步土地整治工作的推进,进一步缓解土地供需矛盾,为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采用查阅年鉴进行归纳总结,比较分析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各区域都有土地整治项目,但主要集中在江淮丘陵区;土地开发新增耕地比较大,但后备资源不足,加重了土地复垦和土地整理负担;整治后耕地质量差和权属不清;综合整理过程中缺乏环境影响评价;缺乏土地整治绩效评价和监管;忽视生态景观服务功能等.  相似文献   

3.
以广东省怀集县内可开垦土地和可复垦采矿用地为评价对象,以2012年全国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库作为评价基础,采用"限制性"因子评价法,从自然环境条件方面对研究区内的102.69km~2耕地后备资源进行宜耕性评价,并分析了怀集县耕地后备资源的主要限制因素。结果表明怀集县宜耕后备资源总面积为21.75km~2,占评价对象面积的21.18%。地形坡度与生态条件以及耕作便利度是限制本地区宜耕后备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怀集县未来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土地整治工程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优化,达到在查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其可开发利用程度的目的,促进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成果更加有效地应用于土地整治工作,提高成果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理统计与地理学相关理论,从项目数量、结构、规模、空间分布、资金来源、新增耕地面积等方面对河北省2000—2010年1 461个土地整治项目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显示:2000—2010年土地整治复垦开发项目数量结构比例为3∶6∶1,新增耕地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中央新增耕地建设有偿使用费所占比例呈递减趋势,地方投资有所增加。近10年来,土地整治项目逐步由省域中南部的石家庄-邢台地区向东北部的承德-唐山-秦皇岛,张家口以及南部的邯郸-邢台等3个区域拓展,项目区集中程度有所提高。而形地貌耕地、后备资源状况等因素对土地整治项目空间配置具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实现我国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双管理的转变,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和土地整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地分等过程中的技术、方法是土地整治评价的基础;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和工作目标,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计提供了方向,并为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农用地分等成果与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成果相结合,可实现补充耕地的等级和数量不低于被占耕地的等级和数量,补充的耕地与其他耕地集中连片的原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7.
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及补充耕地潜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耕地后备资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过分依赖于土地开发的条件下,认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以及补充耕地的潜力,对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方法]采用"限制因子法"摸清耕地后备资源数量,在此基础上利用新增耕地率和等级折算系数建立耕地占补平衡测算方法,分析规划期内(2011~2020年)黑龙江省嘉荫县为实现耕地数量、质量、类型上占补平衡需要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结果]嘉荫县耕地后备资源总量25 838.36hm~2,主要集中分布在北部和西南部,北部以其他草地为主,西南部以沼泽地为主,其他地区耕地后备资源面积分布比较零散;从类型上看,嘉荫县沼泽地所占比重较大,其次为其他草地。为满足耕地数量、质量和类型上的占补平衡,至2020年最低需要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10 683.83hm~2,最高需要开发12 426.34hm~2;其中补充旱地、水田和水浇地的面积分别为10 513.35hm~2、163.78hm~2、6.71hm~2,且消耗时间小于15年。[结论]研究明确了耕地后备资源补充潜力,为下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提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耕地资源是粮食生产和人类活动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为研究土地整治项目对耕地等别和粮食产能的影响,通过在千阳县水沟镇柿沟村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对原有荒草地进行综合整治和配套设施优化,整治为可重新利用的耕地,柿沟村土地利用面积增加了34.226 1hm^2,并通过田水路林的合理规划,既保证了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又优化了区域内经济结构,有效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并将耕地等别提高了一等,创造了193.59t的粮食产能。该项目的实施对渭北旱塬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将有力推动该区域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步伐。  相似文献   

9.
正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并作为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土地可持续利用、促进"三农"问题解决的重要措施得到高度重视。随着不同时期土地利用问题的变化,土地整治的目标和内涵也在不断完善。笔者通过对江苏省126个典型村的调研,总结分析了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突出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目前面临的问题土地产权不明确,对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工作形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江苏省泰州市结合地方实践,在统筹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方面,努力创新,探索以土地整治助推绿色发展的新路子。泰州市土地整治的创新实践"规划引领+特色定位",强化推进土地整治的系统性。立足土地整治多功能定位,注重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及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和生态旅游等规划相衔接。一是根据全市耕地后备资源状况,全面分析未利用地、工矿废弃地、农村居民  相似文献   

11.
研究目的:基于系统论的“要素—结构—功能”逻辑,揭示农户视角下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机制,探索新时代耕地利用绿色转型的新路径。研究方法:SBM-Undesirable模型、双重差分模型。研究结果:(1)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2)土地综合整治对耕地利用生态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农户类型和地貌类型差异,适度规模农户显著优于小规模农户,平原地区显著优于丘陵地区。研究结论:土地综合整治应在国家粮食安全与生态文明战略指导下,遵循要素整合、结构优化、功能提升的治理逻辑,充分发挥适度规模经营农户对小规模农户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走好差异化、特色化、生态化农业发展道路,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耕”基。  相似文献   

12.
<正>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的一项基本制度和要求,实施土地复垦开发整理是维护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法定措施。1999年以来,国家从维护粮食安全、保持长治久安的大局出发,采取集中各地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办法,筹措了后备耕地资源开发费用,由各地通过申报土地复垦开发整理项目形式,专项用于整理开发新增耕地。由于项目管理、投资体制、后续监管等多方面原因,当前各地在项目实施、资金管理  相似文献   

13.
自2001年起,湖北省坚持"以建设促保护、以保护促发展",不断探索土地整治新方法、新机制,找准土地整治与保护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点,累计投入近230亿元,整治土地1300多万亩,新增耕地260万亩,完善了农业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持续增加,推进了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东北地区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规划研究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东北地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着建设用地需求增大,耕地质量下降;矿业资源后备不足,地质灾害严重和矿山环境问题严重,土地荒漠化、生态环境恶化;海洋资源开发不足,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水质恶化、地下水超采;资源综合利用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国土资源综合整治规划中,应重点保护现有耕地;优化矿业结构和布局;保护生态系统、防治环境污染;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协调区域发展,综合整治国土资源。  相似文献   

15.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建设深入推进,耕地后备资源不断减少,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占优补优的难度日趋加大,激励约束机制尚不健全,使耕地保护面临多重压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将土地整治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土地整治工程的工作效率,而且提高了土地整治工程质量。就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的应用与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进一步了解土地整治工程信息化的应用效果与应用价值,为今后工作开展提供相应参考。  相似文献   

16.
科学合理地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进行分析和评价,对促进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标准样地概念引入到基于农用地分等标准样地成果体系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分析和评价中,分析了标准样地在土地综合整治中的适用性,提出了基于标准样地的土地综合整治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方法,并将这两种方法应用到广西的右江河谷区,探讨其在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各环节的分析与评价中应用方法.结果表明,标准样地可以有效的建立土地综合整治中耕地质量控制标准和整理后耕地质量的评价,对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管理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是关乎粮食安全的重要议题,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是耕地后备资源开发的基础性工作。针对传统土地评价综合指数法、模糊综合法无法同时兼顾评价指标模糊性与随机性以及特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主观性过强的问题,研究以景泰县为例,将正态云模型与熵权法引入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建立综合考虑生态、自然、社会经济3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进行定量测度,并提出了针对性的政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景泰县各乡镇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从2.200 3到3.988 0不等,潜力等别包括较低、中等和较高,对潜力等别为较高的上沙沃镇、寺滩乡、芦阳镇可作为耕地后备资源开发优先区域,对潜力等别为较低的五佛乡建议暂不考虑进行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正态云模型与熵权法有效降低了偶然误差,提高了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准确性,该研究可为区域耕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8.
各地快讯     
上林新增耕地1740亩上林县把土地开发整理作为全县增加耕地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中心工作来抓,有计划地合理开发土地后备资源,先后争取到国家级土地整理项目——三里镇双罗村、双吴村、双良村土地整理项目和自治区级土地  相似文献   

19.
新形势下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开发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新形势下"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的要求,开展区域耕地后备资源调查与分析,对优化区域农业结构与确保耕地占补平衡政策顺利实施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确定耕地后备资源类型的前提下,通过对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的调查,了解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现状与当前开发利用中存在问题,掌握耕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类型及空间分布情况;同时结合芜湖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情况,分别从数量、质量及类型方面分析2011~2020年间芜湖市耕地占补平衡的实现程度,在此基础上提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方案;根据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现有问题,提出合理开发利用耕地后备资源的对策措施;最后,有针对性提出了基于区域"占补平衡"与"异地代补"的政策建议,从而为解决芜湖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利用与耕地占补平衡问题、合理开发区域耕地后备资源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20.
正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是由中央资金支持、省级政府立项的土地整治项目,是统筹各项土地整治资金,保护耕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有益探索,它具有规模大、范围广、投资多、成效显著的特点。2008年以来,国土资源部、财政部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的原则,在全国先后批复同意了12个省份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各地在实施土地整治重大工程过程中,项目管理制度和实施模式不断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