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锡市委、市政府要求今后三年“每年培训5万名本地农村劳动力,帮助4万名本地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业”,作为政府的工作目标,作为统筹城乡社会发展的主线。基层干部群众普遍反映,这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是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这一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把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多措并举,加快统筹城乡就业步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成效显著。2003年以来,全市累计帮助54.5万名农村劳动力实现转移就业。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成都市下属区县三镇调查获得的资料,论述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现状及其对统筹城乡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使农村劳动力获得较高的收入和提升他们的职业技能,农村劳动力对工作等有较高的满意度;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统筹城乡发展的推进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赖光耀 《南方农村》2010,26(3):15-20
统筹城乡发展,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作为工作重点。增加农民收入要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广辟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深入推进农村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5.
汤琼 《南方农村》2005,(4):15-16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非农就业增长很快,但近几年来,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先进技术推广、国际竞争加剧等因素影响,农民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增长速度放慢,前景不容乐观,必须高度重视,把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放在全局高度来考虑,作为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6.
一、研究背景新中国成立以来,伴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改革,一直到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政策,以及农村人口的城镇化政策经历了多次的反复,其中的每次变化,都有其政治经济背景。从劳动力流动性和择业自由程度来看,可以大体分为三个阶段:一是由20世纪新中国成立后到50年代中期的自由流动时期,城镇用人单位可以到农村自由招工,城乡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劳动者有择业和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二是到50年代后期,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对城乡劳动力进行计划管理,并用户籍制度、票证制度等来限制劳动力在区域间、区域内的自由流动,规定企业不得私自在农村进行招工,必须首先到城市中招;在此期间劳动力没有择业自由、选择工作地点的自由,政府是劳动力资源的实际支配者和拥有者。  相似文献   

7.
浙江省嘉兴市从2004年提出实施城乡就业一体化战略,确定了统一就业政策、统一人力资源市场、统一就业服务制度、统一用工管理、统一社保体系等“五个统一”的目标和工作措施。至2008年底,全市实现新增就业岗位23.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农村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30多万人,转移就业22.9万人,农村劳动力从事第一产业的比例下降到18%,占社会从业比例7.2%。  相似文献   

8.
论城乡就业统筹的必要性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在促进就业方面存在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他们认为,农民每家有田种,不存在失业问题。更值得注意的是,许多城市还将排斥农村劳动力进城作为减轻城市就业压力,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的主要手段。我们认为,城乡就业工作应该协调发展,要必要实施城乡就业统筹,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宏观政策背景下,在构建和谐辽宁的视角下,结合辽宁省实际,对统筹城乡就业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统筹城乡就业机制,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措施.本文旨在确立一条沟通城乡、打破农村经济的封闭、在全社会范围里配置劳动力资源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增收作用显著。根据统计调查资料,2003年外出就业的劳动力加权月平均收入为802.45元,扣除食品、衣着、居住和交通通讯支出,每劳动力月均纯收入为522.30元,年纯收入为6267.63元,远高于同期农民人均纯收入4923元。南京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具有如下特点——  相似文献   

11.
当前,农民就业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必须站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视野下,系统思考农村劳动力就业增收问题,从制度建立、政策安排等方面入手,全面建立新的政策体制和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12.
在新形势下,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持续增收,除了要继续加大惠农政策增收力度,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拓展农村非农产业增收渠道外,关键是要做好农民就业这篇文章。在辽宁,解决农民就业问题主要是通过两个渠道:一是依托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二是通过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  相似文献   

13.
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春霞 《农村经济》2006,(11):121-124
本文从微观层面分析了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的若干因素。研究发现,经济收入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决策的影响不是主要的,而个人及家庭因素的影响较显著。年龄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呈现“倒U型”特征,并在婚龄前后达到最大值;初中教育对农村女性劳动力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作用超过其它教育水平;配偶外出就业倾向的影响作用可以是替代的,也可以是互补的。  相似文献   

14.
开化县位于浙江西部,钱塘江源头,全县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6万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8.77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5.68%,年劳务收入10亿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的40%,外出务工收入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但自去年10月份以来,大量农民工返乡,农村就业压力显著加大,特提出几点对策思考。  相似文献   

15.
西部地区农村劳务输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民增收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一般而言,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过剩,资金短缺,资源贫瘠,交通不发达,信息闭塞,不仅农业不发达,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而且非农产业落后,就业岗位少,致使农民在当地发展的机会少和余地小,加之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没有什么专长,劳动力基本处于原始状态,在此情况下,农村劳动力不得不外出打工,靠劳务输出增加收入。西部地区农村劳务输出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收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
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与农民外出动力:理论分析和模型实证   总被引:23,自引:1,他引:23  
劳动力是农民的重要资源。农民外出就业的成本不仅包括直接成本,而且包括机会成本。在郑州务工的河南籍农民工外出就业的收益大于成本,收益率为15.6%左右。这说明,农民外出就业有利可图。模型分析表明,工资收入、各类成本、劳动力的性别和文化程度等对外出就业收益率的高低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7.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向选择问题研究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该文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当前就业意向性选择为切入点,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的不同偏好因素进行分析,对其相关特征变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山区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上优于农村女性劳动力,两者平均年龄仍较高,男性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就业,但总体收入仍不理想。务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与务工、自主创业或经商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相比,在年龄、耕地、收入等变量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差异。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家庭禀赋和所在村劳动力人口数等变量对其不同的就业意向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和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武进城乡经济发展专迅猛,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乡一体化步伐明显加快,但是,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如工业集约化水平不高;城市化水平偏低;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城市化互动并进相关的政策配套滞后;农民增收速度缓慢等。化解上述问题,必须重点围绕“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农民非农化、保障社会化”,必须统筹城乡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一、农村小康: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尽管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经济结构态势仍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特征。具体表现在:农业分散经营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农业专业化、集约化水平还不高,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国内外大市场的衔接还不紧密;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较大,而制约劳动力流动的制度樊篱依然存在,导致生产要素特别是劳动力资源得不到优化配置;受农业自然资源和市场因素的双重约束,农民增收难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社会事业还比较落后,环境脏乱差问题严重,农民整体素质还不高;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扩大的…  相似文献   

20.
实行城乡就业一体化,对于城乡劳动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顺利转移,实现充分就业和农民增收以及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当前实施城乡就业一体化过程中,遇到不少深层次的困难和问题,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探索解决的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