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昔日生态恶化最严重的宁夏中部干旱带上行进,过去满眼黄沙的大地换成了野草密布的广袤草原。据宁夏回族自治区农牧厅介绍,宁夏全区3480万亩草原禁牧后,380多万只羊实行舍饲圈养,草原生态得到了极大改善。据对不同类型草原观测,干草原植被覆盖度增加了50%,荒漠草原增加了30%,草原化荒漠增加了25%,单位面积草原产草量增加了3-5倍,一些近乎灭绝的草灌植物死而复生。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恒生说:西北饲养业的主体是羊,年存栏1亿多只,而牛仅500万头。羊在西北的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特殊的位置,但它又是破坏生态环境的祸首。”禁牧成为西北畜牧…  相似文献   

2.
新疆地处祖国西北,是我国五大牧区之一。全区有可利用的有效草场面积7.6亿亩,占全国草场总面积的1/4,人均占有草场57.8亩。现有牛、羊等草食牲畜2,850.1万头,仅次于内蒙古,居全国第二位。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1990—2018年我国肉羊产业29个省(区、市)的相关统计数据,定量研究肉羊生产重心的演变路径,为优化我国肉羊生产区域布局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重心模型计算1990—2018年全国羊肉产量、羊出栏量、羊肉单产等指标重心,对比分析1990—2018年全国羊肉产量、羊出栏量、羊肉单产重心的演变路径、偏移轨迹及移动距离等。[结果]总体上, 1990—2003年肉羊生产重心主要向东南、东北方向偏移;2004—2008年主要向东北、西北方向偏移;2009—2018年主要向西南、西北方向偏移。研究发现,在重心演变路径的变化上,羊肉产量与羊出栏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由于各区域肉羊生产在技术、生产组织方式等方面存在明显的追赶学习效应,所以羊肉单产重心变化情况与前两者不同。羊出栏量重心年均移动距离最大,羊肉单产年均重心移动距离最小。重心波动剧烈程度由强至弱排序为羊肉单产、羊出栏量、羊肉产量。[结论]在政策上,国家产业政策对肉羊生产区域布局具有一定的影响,应不断优化肉羊生产区域布局政策,促进肉羊产业发展;在肉羊生产上,目前我国羊肉单产仍不够高,应加大肉羊优良品种选育力度,提高肉羊生产技术水平,以改善羊肉单产不高的情况;在肉羊生产重心由北向南移动的情况下,应适当扶持生产优势较强的南方地区,以减小北方地区的资源承载压力,缓解北方环境恶化问题,优化肉羊生产区域布局。  相似文献   

4.
东福里升羊     
原声于荷兰和德国西北部,属乳肉兼用型品种,是目前世界上绵羊品种中产奶性能最好的品种。该羊可作为肉羊杂交改良用和代乳羊。该羊也是我国首次引入。  相似文献   

5.
饲养羊类时需要注意防治转圈病,这种疾病通常是由李氏杆菌所引发,而且一旦发生致死率将会非常高,而且这种疾病具有高度的传染性,容易给羊的养殖单位带来巨大的损失.本文研究的重点就是结合当前羊李氏杆菌病的主要症状,并分析了具体的诊断方法,最后提出了具体的预防和防治策略,从而提升羊养殖的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6.
传统产业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是西北五省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分析西北五省区传统产业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理论研究,可以明确西北五省区传统产业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形势,以加快融合发展实践的步伐。通过对近5年西北五省区传统产业、绿色产业及二者融合发展的研究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总结出西北五省区传统产业与绿色产业融合发展研究存在理论研究数量不足、领域不广、深度不够等问题,对西北五省区传统产业与绿色产业的进一步融合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布鲁氏菌病(以下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牛、羊、猪等家畜最常发生,并由它们传给人和其它家畜.报卫生部门通报,近年来,羊布病感染人的病例逐年增多.2013年,济源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确诊一例布病患者,该患者每天饮用一羊场送的羊奶,疑似感染羊布病.经调查核实,给患者提供羊奶的奶山羊场发生了布病疫情.现将调查、诊断、处置及建议总结报告如下,供广大同行参考,引以为戒,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分析现阶段我国黑山羊饲养基本情况,可知脑多头蚴病的发生率高且危害严重,给养殖户造成了极高的经济损失,制约着黑山羊养殖产业的长远稳健发展,所以本文研究期间对于脑多头蚴病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概述,并对黑山羊脑多头蚴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方法作以了深入探究,希望可以为更多地方的黑山羊该疾病的良好防控提供参考经验.  相似文献   

9.
羊年话羊     
2003年是农历的癸未年,按照我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未属十二生肖中的羊。提起羊,它虽然没有龙的神灵,虎的威猛,马的英勇,牛的憨厚与犟劲,但羊自有羊的可爱。它善良、温和、柔顺而又老实,有着如人之君子的美德和精神,从不嫌贫爱富,孤高自傲。羊的家族中有绵羊、山羊、黄羊、羚羊、青羊、盘羊、岩羊等。在我国农村的许多地区,近年来,养羊业可谓是发达兴旺,广大牧民靠发展养羊而发了羊(洋)财,走上了小康之路。羊是我国古代吉祥与美好的象征。历史上,羊与我国许多兄弟民族的文化生活联系尤为密切,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在…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羊肉的需求有所提升,对羊绒、羊毛、羊皮等羊产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因此推动了肉羊的养殖。羊病成为阻碍羊养殖业发展的一大难题,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疗羊病,成为保证肉羊养殖业发展的关键。本文针对肉羊生产中的主要疫病及其防治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为羊病预防与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1.
华坚  曹慧敏  潘雪晴  刘蕾 《水利经济》2022,40(6):33-38, 61
基于资源约束理论,构建包含水量和水质两个维度的水资源综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阻尼模型分析2001—2019年西北五省区水资源量质综合水平对农业发展的约束影响。结果表明:在综合考虑水量和水质的情况下,样本期内西北五省区水资源综合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与水资源数量单一约束相比,水资源量质综合水平对西北五省区农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明显增大;从时间层面看,西北五省区水资源约束的阻尼系数波动变化特征显著;从空间层面看,西北五省区水资源约束存在空间集聚特征,约束强度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相似文献   

12.
西北旱区是我国的生态脆弱区、经济欠发达区、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边疆地区,实现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对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科学、高效利用农牧业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充分发挥西北旱区的农牧业发展潜力,实现生产、生态与生活的"三生共赢",是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文章在全面分析西北旱区区位条件和农牧业特点的基础上,划定了西北旱区的区域范围;在深入分析西北旱区农牧业自然资源禀赋、农牧业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认真分析了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潜力;从多个标准出发对水资源承载能力和节水措施进行了综合评价,提出了"压夏扩秋、为牧而种"的结构调整原则,"灌区节水、旱区集水"的工程措施建议,以及加强科技创新、提高水土资源综合利用率的农技推广重点,为西北旱区农牧业发展方向、路径和发展尺度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试图找出我国西北干旱区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期为制定该地区农地利用碳减排政策提供理论支撑。[方法]测算西北干旱区"九五"至"十二五"期间农地利用的碳排放量,采用"Tapio脱钩"理论探究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的响应关系,并运用LMDI模型分析了农地利用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继而对农地利用碳排放零增长的时间节点进行了预测。[结果]西北干旱区农地碳排放呈现"快速增长-缓慢增长"两阶段变化特征,其碳排放强度变化轨迹与此基本一致;农地利用碳排放与农业经济增长间响应关系显著,以弱脱钩效应为主;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子中,农业生产效率因素、劳动力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的成效最为明显,农业产业结构因素对农地利用碳减排略有促进作用,而农业经济发展因素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论]西北干旱区有望在2017年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虽在短期内可能实现农地利用碳排放的零增长,但农业收入在农户家庭收入中仍占较大比重,农业碳减排压力依然较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苹果是一种经济林果,其品质和产量对果园效益和当地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连阴雨灾害是影响苹果品质和产量的主要灾害之一。通过分析1982—2018年苹果生长季连阴雨灾害时空分布特征,探讨连阴雨灾害对苹果生长发育的影响,以期为苹果生产布局、产业优化和果园防灾减灾提供指导。方法 文章基于1982—2018年中国北方地区186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和苹果发育期数据,选取始花—幼果期、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3个生育阶段,结合连阴雨灾害指标,分析苹果不同生育阶段连阴雨灾害时空变化特征。结果 空间上,苹果各生育阶段连阴雨灾害主要发生在东南区域,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是灾害发生的主要生育阶段,连阴雨过程均降水量、过程均天数、频率和年均过程次数均呈现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减小的趋势;时间上,1982—2018年连阴雨过程均降水量、连阴雨发生总次数和灾害强度呈现年际间波动。对比3个生育阶段历年连阴雨灾害统计情况可知,多数年份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连阴雨灾害发生总次数、过程均降水量和灾害强度均高于始花—幼果期,且着色—成熟期和采收期连阴雨灾害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结论 1982—2018年中国北方苹果连阴雨灾害发生概率极小,且灾害发生区域集中,主要受降水量分布和季节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地质勘查投入是反映我国资源潜力投入的重要依据。以我国2000—2017年地质勘查资金投入数据,通过区域重心法计算资源潜力投入重心,基于ArcGIS平台刻画我国资源潜力投入重心移动轨迹,并对重心迁移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过去的18年间,我国资源潜力投入重心整体自东向西迁移,移动轨迹沿正西→西北→西南→西北方向运动,迁移距离为294.31 km,移动速度呈现先快后慢再加快的趋势。中央资源潜力投入重心由陕西省迁移到甘肃省,迁移轨迹受政策影响明显。“胡焕庸线”位于资源潜力投入重心的右侧,前期资源潜力投入重心向胡焕庸人口密度线右侧移动,偏离程度增加,后期两者偏离程度减小。资源潜力投入重心迁移轨迹与区域成矿地质环境和国家矿产勘查开发政策、矿产品价格、环境政策有关,但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相似文献   

16.
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为准确把握市域尺度下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演变特征,促进该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方法 文章基于2010—2018年51个市域单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数据,综合运用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和空间回归模型等方法研究了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 (1)西北地区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189下降至2.736,下降幅度为14.21%;(2)空间分布格局上形成了东西方向的“U型”特征和南北方向由北及南平滑上升的特征;(3)全局莫兰指数在波动中由0.322上升至0.358,上升幅度为11.18%;(4)空间滞后模型表明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正向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农业现代化和金融效率对城乡收入差距有负向影响,而经济发展虽然能够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但两者在计量结果上显示“U型”关系。结论 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小幅波动中表现出缩小的趋势,且市域之间的差异呈现出收敛的态势;西北地区城乡收入差距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较为显著的正自相关性,且在局部地区有板块集聚特征;空间因素是西北地区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温春来 《中国农史》2004,23(4):81-87
清初以前的黔西北是一个汉人稀少的多民族杂居地区,以畜牧业、原始农业为主要生产部门。本文探讨该地区精耕细作农业兴起的历史过程,并将这一过程与中央王朝对西南地区的开拓以及移民运动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18.
中国地质公园在近十几年发展迅猛,未来仍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重心会向西部及西北偏移。机遇与挑战并存,随着中国地质公园的快速发展,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影响着中国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本文就中国地质公园分布特点着手,较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地质公园的演化规律及存在问题,希望对我国地质公园的创建产生一些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有利于缓解西北地区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压力,促进传统农业转型,刺激农业经济的增长,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法]文章通过构建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法计算关联度并分析比较各影响因素间的相对变化程度用来分析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结果]关联系数结果表明影响陕西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农药施用量、农业柴油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及禽畜粪便利用率;影响甘肃省的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主要是农民人均纯收入、复种指数、秸秆利用率及禽畜粪便利用率;影响青海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人均粮食产量、节水灌溉面积以及秸秆利用率;影响宁夏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节水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以及秸秆利用率;影响新疆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因素主要是农药施用量、复种指数、有效灌溉面积及禽畜粪便利用率。关联度大小结果表明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水平从大到小依次为宁夏(0. 743)、甘肃(0. 716)、青海(0. 674)、新疆(0. 619)、陕西(0. 585),针对青海、新疆和陕西地区应采取相应措施,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提高西北地区农业循环经济的整体水平。[结论]在西北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应重点加强资源减量化和再利用方面的建设,以及平衡区域间的协调合作发展,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2001~2010年中国植被NPP的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2001~2010年全国气象数据及MODIS NDVI数据,利用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 CASA模型)反演了全国植被NPP时空格局,并分析了其与年平均温度及降雨量的关系,结果表明:(1)近10年全国植被平均NPP空间分布地域性明显,总体上北低南高,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其中西北沙漠地区的植被NPP值最小,大都在100gC/m2以下。南方大部分地区植被NPP值在1000gC/m2以上,特别是广西、广东及海南等省份更是达到了1500gC/m2以上。(2)近10年全国植被平均NPP总体上呈逐年增加的趋势,倾斜率约为2.82gC/m2·a,即每年每平方米增加的NPP约为2.82gC。相关系数为0.552,未达显著水平。(3)近10年来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NPP与年平均温度之间呈正相关,这部分地区占所有地区的比例为75.24%。(4)近10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NPP与降雨量之间呈正相关,这部分地区占所有地区的比例为99.91%,说明降雨量对植被NPP的影响大于年均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