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理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经济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正>矿产资源从潜在的、天然形成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社会所需的矿产品,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技术经济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便产生了以矿产资源所有权为基础的多种经济关系。正确认识和理顺这些经济关系,对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加强对矿产资源的管理都有重要意义。《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由国务院行使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地表或者地下的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权或者使用权的不同而改变。"这个规定的关键点是矿产资源所有权的行使主体,以及矿产资源所有权与所在土地所有权的分离,而恰恰在这两点上常常被忽视  相似文献   

2.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是天然形成的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权益,而矿业权有偿取得是社会资本投资所形成的权益。二者的联系是矿产资源资产的价值等于天然形成的矿产资源价值加上矿业权价值。正是这种联系,当矿产资源所有权的权益不到位时,其不到位的部分便被社会资本所占有。后果是扭曲了矿产资源勘查开发中的经济关系,造成政府管理错位,并促成行业分配不公,加大收入差距,助长以权谋私。必须提高现行的矿产资源补偿费的收取标准,完善矿产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促进矿产资源的节约和合理利用。必须加强对矿产资源实物消耗的管理,把实物形态管理和价值形态管理结合起来,增加"资源取得成本"科目,以在企业内部构建节约合理利用矿产资源的机制。  相似文献   

3.
精彩点评     
我国《矿产资源法》明确规定 ,矿产资源属于国家所有 ,由国务院行使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取得制度 ;开采矿产资源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目前 ,我国矿产资源收益的实现形式主要包括矿产资源补偿费、资源税、矿业权使用费、矿业权价款等四种形式。随着《矿产资源法》、《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管理规定》以及三个配套法规的公布实施 ,使得我国矿产资源收益理论和实践逐步完善。但是 ,由于长期以来资源资产性质及其产权界定不明晰 ,所有权人、使用权人和社会管理者的职能相互交叉 ,所有者…  相似文献   

4.
如何理解矿业权价款的经济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法律规定的矿业权价款的经济内涵到底是什么?现有法律并未做出明确解释,学界看法也很不一致,不但给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收费制度体系带来诸多问题,给矿产资源管理实践也带来较大的混乱,从应用矿产资源资产价值示意图对矿业权价款的经济内涵进行的分析来看,将我国矿业权价款的经济内涵界定为国家矿产资源所有权收益中的红利和地勘投资的增值两部分较为妥当。  相似文献   

5.
乡镇企业资产所有权界定之我见正确执行资产所有权界定的合理政策,界定乡镇企业资产所有权,是健全乡镇企业法人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基础。(一)关于原“投资基金──国家扶持基金”。该项基金通常由财政拨付无偿投资和减免所得税形成。(1)财政拨付无偿投资,是国...  相似文献   

6.
一、高校固定资产及 管理上的特点 高校的固定资产是指能在较长时间内使用(一年以上),并能保持其原有实物形态的各种房屋、建筑物、设施等物质财产。高校固定资产,决定了其资产的所有权属于国家,高校只拥有管理和使用权,而且管理权分散在各职能部门,使用权则散布在资产的占有单位和个人手中,资产的所有权、使用权、管理权三权分离。 高校的固定资产与企业的固定资产不同:(1)  相似文献   

7.
我国的矿产资源是国家所有的,但是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的法律政策实际上是将矿业权定位为用益物权,考虑到矿产资源的耗竭性,矿业权的使用权事实上转化成为一种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并未实现,这直接导致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益分配的不均衡,影响了矿业的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通过顶层设计,确定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价值,完善制度,确保矿产资源开发对经济社会的持续保障。因此,要通过改善税费政策、完善矿业权评估、落实环境保护、建立利益分配机制来实现矿业权的国家所有权,促进矿业开发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作为生产要素的矿产资源是资产化的矿产资源,其价值包括净价值、矿业权价值和矿山生态补偿价值.矿业权收入分配要补偿已消耗的矿产资源资产、劳动和资金,这三个要素的回报加税金构成矿产品总成本,矿产品收入减去总成本是矿业企业的利润.当前矿业利润远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突出反映了资源和资本分配不公,造成国家资源权益流失.应通过矿产资源资本化来实现矿产资源所有权权益,不能用资源税代替矿产资源权益所得.  相似文献   

9.
城市房屋拆迂实质是土地使用权的收回与补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中,备受社会关注.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实质是国家以土地所有权人的身份对土地使用权的收回和补偿.公权私权不分,房地关系本末倒置,是城市房屋拆迁问题产生的根源.为此,建议由全国人大出台<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法>或由国务院出台<土地使用权收回与补偿条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主动介入,积极参与相关法规的修改,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管理,特别是土地使用权的收回管理.  相似文献   

10.
《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条例》正在公开征求意见中,备受社会关注。城市房屋拆迁问题的实质是国家以土地所有权人的身份对土地使用权的收回和补偿。公权私权不分,房地关系本末倒置,是城市房屋拆迁问题产生的根源。为此,建议由全国人大出台《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法》或由国务院出台《土地使用权收回与补偿条例》;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主动介入,积极参与相关法规的修改,加强存量建设用地管理,特别是土地使用权的收回管理。  相似文献   

11.
矿产资源属于实物性财产 ,矿权属于物权。行政许可事项分两类———社会活动行为 ,无数量限制 ;公有资源占用 ,有数量限制 ;矿权授予属于后一类。矿产资源属于广义“土地”范畴 ;矿权属于资本范畴。矿产资源、矿产资源所有权、矿权是三个不同的保护对象。应肯定矿权转让、投资入股、用作抵押三种流转形式 ,禁止“矿权出租”。矿权宜理解为矿产地占用权。  相似文献   

12.
从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角度谈矿权资产管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矿产资源有偿使用主要体现在有偿取得矿权和征收资源补偿费两方面。矿权的有偿取得及许可在一定条件下转让,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建立和完善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奠定了法律基础。在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中,以矿权的有偿流转制度为主。矿权资产管理的具体步骤为:①产权登记;②价值评估;③管理经营。矿权资产管理中应注意和有待完善的问题包括:①储量管理与评审;②建立矿产资源资产和价值的动态核算体系,为矿权资产管理提供基础支撑;③矿山企业应具有矿权资产维权意识;④应加强矿权市场建设;⑤加强资源补偿费、矿权价款的使用过程的监管;⑥国家在进行矿产资源资产管理的同时应注意矿产资源管理的强化。  相似文献   

13.
矿业权评估的若干理论和方法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尽快对矿业权评估价值给出一个明确的经济内涵.矿业权评估价值不能包含矿产资源所有权人的收益.矿业权评估价值的经济内涵是:"矿业权合理勘查投资+矿业权合理勘查投资的平均收益+矿业权人应分享的矿产开发超额利润余额.目前<准则>DCF法存在的主要缺陷是,转让者获得全部超额利润余额,而受让者则与该超额利润余额无缘,这不公平.建议修改<准则>DCF法,将矿业权评估价值中的超额利润余额按转让者与受让者的投资比例分配.成本途径法基本不可行.对预查、普查探矿权的评估,推荐采用可比销售法.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是矿业大省,应通过建设矿权市场来推动矿产资源勘查的快速发展.建立云南省矿权市场的二,一是政府角色定位问题,一是如何确定交易标底性质的问题.政府应是矿权市场的监管者、调控者、其职能是制定政策并监督政策的实施.交易标底性质的确定应首先界定哪些矿权适用于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并提倡土地使用权与矿权合并转让.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立法背景、立法目的、管理和法理基础等方面 ,以及与矿业权价值的对比分析 ,对矿业权价款的属性进行了探讨 ,认为矿业权价款是国家作为地勘投资人权益的体现 ,反映矿产勘查投资的平均利润 ,进而提出了矿业权价款的确定方法。  相似文献   

16.
文章认为 ,矿产资源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 ,即财产所有者的权益和探明、开采矿产资源的投资回收及相应的利润获得。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和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中形成的矿床和矿业权载体均是国家投资 ,地勘单位探明的。矿业权价值如何在国家和地勘单位之间分割、对国地勘费的正常运转、地勘单位收益及国家所有者收益意义重大。文章探讨了地勘单位对已形成的矿业权权益分享问题 ,并提出了国家和地勘单位之间供商量的分割比例。  相似文献   

17.
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过程中的四种经济关系,即由矿业权出让行为产生了矿产资源所有者与矿产资源勘查开采主体之间的权利过渡经济关系和国家作为前期投资者与矿业权受让方的投资利益过渡经济关系,由矿产资源勘查开采行为产生了社会管理者与矿山生态环境破坏者之间的经济补偿关系和矿产资源所有者与矿产资源开采主体之间的因开采行为导致矿产资源耗竭的经济补偿关系。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所调解的利益关系不清,有缺项;体系不完整,内部既有重叠又有欠缺;费率过低,相关参数设置不合理,缺乏弹性;利益分配不合理,欠缺向资源原产地倾斜的收益分配机制。我国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税费体系应是"一费一款一税一金":即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环境税、权利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