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客观评价我国饲料粮的供给能力和生猪耗粮量情况,本文对饲料粮资源进行了剖析,并构建了生猪耗粮量测算方法和精饲料边际价格模型。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生猪养殖饲料资源供给能力还在增强,但是过去几年猪肉产量的增长和散养户饲料粮投入比重上升,生猪饲料粮消耗量增大,2013年我国生猪耗粮量约1.8亿吨,相当于当年粮食产量的30%。另外,单独评判玉米或豆粕的缺口会存在偏差,因为饲料粮中主要组成成分(玉米或豆粕)短缺或过剩引起价格调整,价格变动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饲料粮中各成分(玉米或豆粕)的比重,缓解其短缺或过剩的程度。  相似文献   

2.
大食物观下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中国饲料粮供给安全面临的形势和主要挑战,分析了粮饲结构调整对破解农业结构矛盾、保障大食物供给总体安全的作用,提出了大食物观视角下保障饲料粮供给安全的思路与对策。研究表明:在“口粮过剩与饲料粮短缺并存”情况下,对口粮自给率标准与形势的认识误区导致了粮饲结构错配问题的深化和累积;饲料粮生产面临资源潜力开发水平低与空间错配问题,包括“高潜低用,低潜超用”问题和更突出的实际优势品种与潜在优势品种偏离问题;饲料粮的科技投入与科技支撑更加不足;饲料粮的对外依赖面临更大脆弱性,体现为进口对国际市场供给能力和对少数来源地的依赖度更高。模拟分析显示,在不影响口粮绝对安全的前提下,粮饲结构调整能够降低食物供给总体对外依赖度,提高饲料粮自给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畜牧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其生产供给结构与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动与我国粮食安全问题息息相关。[方法]文章基于改革开放40多年来畜牧产业发展历程,从供给与需求两个维度分析我国畜牧产业结构变动的特征,并进一步探究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我国粮食安全间的作用机理,最后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实证其关联影响度。[结果]我国畜牧产业结构由耗粮型为主向节粮型转变,畜产品供给结构趋于合理,但不同区域间存在较大差异; 我国居民对畜产品消费需求量增加,但城乡居民畜产品消费结构及变动存在一定差异性; 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与粮食安全有重要联系,畜牧业发展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并不矛盾,畜牧产业结构变动主要通过耕地、基于口粮替代的食物需求结构变化及饲料粮需求3个方面作用于粮食安全; 具体来看,粮食播种面积、耗粮型畜产品比重和耗粮型畜产品饲料转化率对粮食安全水平的关联影响较大,节粮型畜产品比重与节粮型畜产品饲料转化率对粮食安全水平的关联影响小于耗粮型畜产品的影响。[结论]不断提高不同畜产品的饲料转化率,加大非粮型饲料资源开发利用度,推广非粮饲料应用技术,加快畜牧产业转型升级,满足消费者需求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4.
中国区域饲料粮供求和地区间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加深,饲料粮短缺将成为中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10多年里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中国饲料粮市场研究予以关注的主要原因。但是对中国区域饲料粮市场的研究远未得到应有的关注。本文构建了一个中国区域饲料粮市场的非线性空间均衡模型,模拟了贸易自由化、饲料粮生产技术进步、畜牧业技术进步、收入增长和畜产品出口变化对区域饲料粮市场生产、消费和流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牧草与粮食安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用粮对我国粮食安全的影响越来越大。我国牧草资源丰富,在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我国饲料粮供应有较大缺口的情况下,加大优质牧草的生产和利用力度,增加优质牧草的供应总量,提高其在家畜日粮中的比例,补充饲料粮缺口或替代部分饲料粮,是减轻饲料粮对粮食安全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6.
我国畜牧业的变动趋势与持续发展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变动趋势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国畜牧业持续发展的概念。研究表明:未来的畜牧业年增长量保持在250万吨折肉单位,最低需要625万吨饲料粮,畜均占有饲料粮150公斤不可少;生猪存拦量稳定在4亿头,可实现3270万吨规划产量的猪肉指标;草食畜产品重点抓肉牛的发展。未来畜牧业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依靠科技进步,合理配置资源,调整种植业结构缓解饲料紧张状态;设施畜牧业是畜牧生产的重要方式;粮食主产区和农牧结合地带是畜产品主要供给源;进步调整养殖业结构,注重发展低粮耗的畜禽生产。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我国棉花供求空间均衡状态对减免铁路建设基金的反应。文章首先根据全国棉花生产和消费情况,将流通区域划分为黄河流域棉区、长江中游棉区、新疆棉区和其他非主产棉区等四个区域。其次,利用计量分析方法确定各区域棉花供给价格弹性和需求价格弹性系数。最后构建空间均衡模型,借助GAMS工具对因减免铁路建设基金导致的棉花供求状态变化(包括不同地区间的供求、市场流通量及价格等)进行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减免铁路建设基金不仅能够增加市场流通数量,还可以影响棉花价格,从而决定产量和消费水平。研究结论对于政府合理制定棉花运输等流通政策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饲料粮进口呈现产品多样化、来源多元化格局下,对中国饲料粮进口的产品替代性和市场竞争关系进行研究,可以准确把握饲料粮进口市场格局及供给效率状况。利用2010—2019年月度进口贸易数据,基于Cox检验确定了适用的区分来源进口需求系统,利用模型估计结果测算了区分进口来源的多种饲料粮的支出弹性、马歇尔价格弹性和剔除收入效应的希克斯价格弹性。创新之处在于,将4种关联的饲料粮产品纳入同一进口需求系统,并对进口来源加以区分;将Cox检验应用于甄别更适用的进口需求模型系统,有效降低模型选择不当造成的结果偏误。研究发现,饲料粮的进口来源集中,玉米和高粱的主要来源国之间呈现一定的竞争关系;大麦主要来源国之间的竞争性不强,中国对进口大麦具有稳定的需求和来源地,对主要来源国有较强的依赖性;未来饲料粮需求的满足将更多依靠进口,对美国市场的依赖将进一步加深;进口玉米、大麦和高粱相互之间呈现较强的替代性,DDGS与玉米、大麦、高粱之间存在互补关系。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饲料工业:发展和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过去 2 0多年中 ,中国的饲料工业快速发展 ,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一个重要产业。考虑到饲料粮是很多饲料产品的主要成分 ,因此观察与中国饲料工业发展有关的主要问题对于研究饲料粮需求和供给有重要的价值。本文侧重于介绍中国饲料工业的发展现状 ,进而分析其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摸清耕地“非粮化”类型的时序数量转移和空间动态分布特征,为实现耕地“非粮化”分类管控提供科学方法和依据。[方法]文章以西北旱区农业生产典型县陕西大荔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年、2010年和2020年3期的遥感解译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标准差椭圆的方法,探究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的时序数量转移及空间动态分布特征。[结果](1)数量变化上,20年间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类型呈多元化增加趋势,且近10年“非粮化”率急剧上升;(2)转移类型上,20年间粮食作物是耕地“非粮化”面积增加的最大转出者,其中2000—2010年主要转向杂果树类,增量较小;2010—2020年主要转向杂果树类、设施农业和水产养殖,增量巨大;(3)空间动态上,20年间大荔县耕地“非粮化”的空间集聚性特征加强,其中粮食作物和撂荒地向南部地势较低区域集聚;杂果树类、苗圃花卉和设施农业向北部海拔较高区域扩张;而水产养殖向东部河流集聚。[结论]根据西北旱区不同耕地“非粮化”类型的时空演变特征,为政府分类管控“非粮化”现象、优化区域布局和生产结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畜产品消费增长对我国饲料粮市场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饲料粮短缺是我国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在过去10多年里学术界和决策部门给予中国饲料粮市场和畜产品市场以高度关注的主要原因,本文通过构建一个中国区域饲料粮市场的非线性空间均衡模型,研究贸易自由化的背景下,我国城乡畜产品消费增长对我国区域饲料粮市场生产、消费和流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中国目前饲料粮需求量究竟有多少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饲料粮安全将成为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因素,得到准确的饲料粮需求量数据是保障中国饲料粮安全的基础。本文回顾了饲料粮需求量的测算方法,并基于调整后的畜产品产量和估计的饲料转换率对中国2000、2005和2010年的饲料粮需求量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2000年、2005年和2010年中国饲料粮需求量分别为12121.67万吨、16830.22万吨和20002.38万吨。因此,为进一步保障中国粮食供给安全,政府应加强对饲料粮需求的统一监测,适当利用国际市场,确保和提高饲料粮的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饲料粮的需求量日益增多,为缓解人畜争粮的矛盾,开发非粮饲料势在必行。并且开发非粮饲料还可以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户的经济效益。下面介绍几种适宜喂猪的非粮饲料。(一)鸡粪鸡粪是一种质优价廉的蛋白质补充料,干粪中含粗蛋白15%~30%、粗纤维10%~16%、各种氨基酸8%~10%,1公斤鸡粪的粗蛋白含量相当于600克精料。但鸡粪中的粗蛋白有50%是  相似文献   

14.
一、饲料粮的发展与粮食安全关系密切 伴随畜牧业及饲料工业的高速发展,全社会对精饲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据预测,我国到2010的人口将达到13.6亿,对粮食的总需求量约为5.4亿吨,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16亿左右,对粮食需求将达6.4亿吨.因此,未来饲料粮供应还面临很大压力.我国人均耕地少,而粮食(谷物)基本上只能在耕地上生产.尽管粮食单产还有增产潜力,但要进一步提高单产要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高.因此,中国的粮食资源是特别宝贵的,在粮食(谷物)的消费上应该尽可能地精打细算.  相似文献   

15.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陕西省土地整治空间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差异及平衡状况进行陕西省土地整治空间格局的划分,形成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的土地整治分区方案。研究方法:采用价值当量法核算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量,选取社会经济指标定量化表征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量,依据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类型得到土地整治分区的结果。研究结果:按照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的空间差异及匹配类型,采用"地区+典型地貌类型"的命名方法将全省划分为6大土地整治区。其中,北部风沙滩地土地整治区和关中平原土地整治区属于"低供给—高需求"类型;黄土丘陵沟壑土地整治区属于"低供给—低需求"类型;黄土台塬土地整治区属于"高供给—高需求"类型;秦岭山地土地整治区和汉中—安康盆地土地整治区属于"高供给—低需求"类型。根据各种类型区的特点明确了各自的土地整治方向。研究结论:陕西省不同地区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状况存在较大差异,应该在明确不同匹配类型区域土地整治重点方向的基础上实施差异化整治措施,进一步提高土地整治的效益。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研究中国村庄数量演变过程及其成因,是为科学认知乡村地域发展规律,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地域系统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方法 文章以宏观层面的社会经济数据和电子地图数据为基础,采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探讨中国村庄数量演变过程、空间分布和区位特征。结果 (1)1990—2016年中国行政村数量呈大幅度下降趋势,减少幅度为29.2%。其中2000—2006年减少幅度最大,占研究期减少数量的85.54%;(2)中国行政村分布与演变的区域差异显著。华东区行政村数量分布远高于其他区域,其次为华中、华南、华北区。村庄数量高速减少省区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等东部省区和四川、重庆、陕西等中部省区;村庄数量高速减少县主要位在东部发达地区和中西部社会经济落后、农业生产条件较差地区。(3)村庄空间分布类型总体呈现为集聚型分布,在空间上出现2个多核心带状高密度集聚区和1个单核心集聚区,分别位于华北平原、长江中游平原和广东东部沿海地区;村庄数量区位特征显著,整体上绝大部分村庄分布在低海拔与现状水系和交通道路具有较好的邻近性;(4)乡村人口数量、城乡居民收入差异、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业机械总动力、大中型农用拖拉机数、农林牧鱼业生产总值等是影响我国村庄数量变化的直接因素。结论 生态环境脆弱区和地质灾害多发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区和城镇化水平较高区是中国村庄数量大幅度减少区。自然资源禀赋及其地域差异是村庄分布格局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城镇化发展与乡村人口转移是村庄数量减少的重要驱动力,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缓解了村庄数量减少速度,政策对村庄数量演变进程具有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7.
一、饲料粮的发展与粮食安全关系密切伴随畜牧业及饲料工业的高速发展 ,全社会对精饲料的需求越来越大。据预测 ,我国到 2 0 10的人口将达到 13.6亿 ,对粮食的总需求量约为 5 .4亿吨 ,到 2 0 30年我国人口将达 16亿左右 ,对粮食需求将达 6 .4亿吨。因此 ,未来饲料粮供应还面临很大压力。我国人均耕地少 ,而粮食 (谷物 )基本上只能在耕地上生产。尽管粮食单产还有增产潜力 ,但要进一步提高单产要付出的代价将越来越高。因此 ,中国的粮食资源是特别宝贵的 ,在粮食 (谷物 )的消费上应该尽可能地精打细算。我国的直接口粮消费出现了下降趋势 ,越…  相似文献   

18.
在竞争的市场中,决定粮食价格的因素是粮食供给与需求。消费愿意购买的粮食数量等于生产愿意供给的粮食数量,形成均衡价格。消费愿意购买的粮食数量主要取决于其收入水平,生产愿意供给的粮食数量主要取决于价格与边际成本的关系。消费收入水平不变,其粮食需求量会随着价格的变动而呈反方向的变动;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及均衡路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改清 《农村经济》2005,(11):53-54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供求失衡主要表现为金融供给难以满足金融需求,其主要原因在于农村金融需求的多样性与农村金融供给的单一性的矛盾及农村金融改革的滞后性,增加农村金融供给是均衡供求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20.
研究目的:采用供求均衡模型从住宅竣工率和住宅空置量对住宅市场的供求均衡状况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数学模型法.研究结果:1999-2003年武汉市住宅市场存在住宅过剩,2004-2007年住宅市场供不应求,其中2005与2006年住宅结构不合理,有效供给不足.通过对武汉市住宅供给量和住宅消费需求量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08-2015年武汉市住宅市场在合理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可以实现供求均衡.研究结论:提出了消除非市场因素、增加住宅有效供给、减缓改善性需求、抑制投机性需求等为实现住宅市场供求均衡提供良好宏观环境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