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是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以产业创新与兴旺为核心,提升农业产业发展质量,创新农业产业新业态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经之路。现阶段我国乡村新产业与新业态存在“三产”融合不足、产业同质化严重及乡村产业科技创新不足等问题。本文从新产业、新业态与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着手,从宏观乡村产业体系、中观乡村产业链及微观乡村产业特征,提出了加强政策引导、优化产业布局及弥补人才不足短板等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探究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路径是乡村产业振兴研究的重要内容。关于乡村产业发展的研究经历了从外源式发展到内源式发展的研究视角转变,本文在新内源式发展理论视角下,通过四川省石棉县坪阳合作社黄果柑产业发展的案例研究,聚焦外部社会力量和内部乡村产业组织何以有机协同进而促进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提出了“多重维度赋能—组织-流程重构—关系协同创新”的“三阶嵌入式”新内源发展路径。研究发现,多重维度的赋能嵌入有利于破除产业基础薄弱的制约,组织-流程的重构嵌入有利于重振产业组织能力,关系协同的创新嵌入有利于增强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嵌入式内源发展路径表明,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嵌入作用有助于形成乡村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助推乡村产业振兴。  相似文献   

3.
《江苏农村经济》2023,(11):19-22
<正>近年来,江苏各级农业农村部门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创新思路,强化措施,依托特色资源,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进展。2023年上半年,省农业农村厅组织开展乡村产业发展典型案例征集活动,遴选出40个乡村产业发展典型案例,本期选择其中6个农业全产业链典型集中刊出,旨在为各地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工作走深走实。“四招”强链壮大连云港食用菌产业连云港市通过政策推动、龙头带动、创新驱动、品牌拉动,推动产销一体化经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食用菌产业发展体系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食用菌产业。  相似文献   

4.
<正>建设农业强国,要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要做好“土特产”文章,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近几年,江苏各地涌现出许多乡村文化IP,通过与乡村的传统产业、创新业态相连接、相融合,不仅促进了乡村产业链提升,也有力推动了乡村文化振兴。  相似文献   

5.
基于建设“数字辽宁”的背景下,数字经济成为乡村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数智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为核心的数字经济,为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新路径。结合辽宁乡村数字经济发展情况,针对辽宁乡村产业振兴共性问题,探讨辽宁乡村数字经济推动乡村振兴发展、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新路径,着力抓住数字经济发展机遇,多措并举补齐短板。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动下,江苏省徐州市台上村不断发展壮大草莓产业,成为“苏北草莓第一村”。本文以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发展为主题,通过对台上村特色产业的实地调研,摸排产业发展基本情况,探索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现实效用与创新理路,剖析村域产业规划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并提出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三农”短视频是基于乡村振兴背景迅速崛起的以“农业、农村、农民”为创作内容的短视频类型,“三农”短视频用第一视角构建了乡土场景传承乡土文化,不仅可以助力乡村产业兴旺,还可以打造新型城乡关系,对支农兴村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三农”短视频发展存在创新动力不足、过度依赖流量等一系列问题,由此提出细化审核机制,深耕垂直市场,整合当地资源,助力乡村产业兴旺等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通过释放生态红利变生态优势为经济优势是实现乡村产业振兴的最佳选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具有三大基本逻辑,一是基于生态经济效益理论和“两山”理论的基本理论逻辑,二是基于政策推动、消费拉动和技术驱动的现实逻辑,三是基于国内大量案例的实践逻辑。乡村生态产业化有利于促进乡村产业经济效率提升,产业生态化有利于形成乡村生态产品品牌溢价,二者共同作用助推乡村产业振兴。基于这一内在机理,围绕生态资源开发、农业绿色转型、资源产权流转和生态载体溢价的四种乡村产业发展模式。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助推乡村产业振兴的六大路径,即以科技创新为主线发展乡村生态农业,以绿色转型为主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品牌建设为主线发展乡村特色产业,以品质提升为主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以促进市场交易为主线发展乡村碳汇产业,以“生态+”为主线构建乡村全产业链条。  相似文献   

9.
县域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中县域政府的作为对于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陕西省柞水县木耳产业转型升级历程中县域政府行为的考察,从“政府-市场-社会”互动的视角提出县域统合的分析框架。研究发现:县域政府通过党政统合建立中心工作机制,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营造了有利的制度环境;在项目统合下,县域政府通过打造全产业链体系、培育龙头企业、吸引农户广泛参与,完善了乡村产业市场结构;在党政领导和项目资源保障下,乡村产业市场发展中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多元主体统合的社会效应,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了稳定的社会组织基础。党政统合、项目统合、主体统合构成了县域层面统合治理的重要维度,三者层层推进,助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0.
邱金林 《农业经济》2022,(6):118-119
农村电子商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市场活力,也是服务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供给侧与乡村振兴需求不匹配,电子商务实践环节教学与现代乡村发展脱节,电子商务人才“三农”情怀塑造普遍缺失。针对农村电子商务人才供给侧改革提出深化产教融合的对策措施:构建“多方联动”的农村电子商务特色生态圈,创新“三化融合”的农村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塑造“三农情怀”的农村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一直以来是农村发展的根本问题,农村振兴经济离不开金融的支持,金融创新是开展“三农”工作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文章通过归纳农村金融创新的发展模式,指出农村金融创新面临的阻力,为“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借鉴,并提出当前农村金融创新发展应更加重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建立评估监督机制,为农民提供安全、有保障的服务,以激发农民积极性,推动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回流乡村的青年创业群体为研究对象,并将其概念化为再农化者,系统梳理再农化行为背后的“农业代际价值理念变迁”“农民准世袭身份制破除”“外部社会基础与内在驱动”等深层次机制。在此基础上,采用典型案例讨论和验证再农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机理与路径。研究发现,再农化不只是单一的劳动力要素流动方式,更是资金、技术、市场信息和经营管理才能等资源的综合性流动。通过优化合作联合、重塑乡村产业,积极参与乡村治理,担当价值示范与文化引领者、村庄生态建设者与信息链接者,再农化者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中坚农民。提出“外部实现条件的推力”与“内部驱动因素的拉力”下再农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滚雪球”模式,促进乡村向产业—社区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是农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本文基于2021年中国革命老区的村庄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对农民共同富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考察了按照乡村治理情况分组后这一影响的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乡村产业振兴提高了农民收入水平,但在乡村产业发展从无到有的起步阶段,乡村产业振兴对高收入群体的增收作用更强;乡村产业振兴水平与农民内部收入差距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当乡村产业振兴水平指数高于0.317时,农民内部收入差距会随着乡村产业振兴水平的提高而缩小,这体现了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产业发展过程。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村两委“一肩挑”和实施产权制度改革的村庄,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对农民收入和农民内部收入差距均有显著影响;在未实行村两委“一肩挑”和产权制度改革的村庄,乡村产业振兴水平对农民收入和农民内部收入差距的影响均不显著。机制分析结果表明,乡村产业振兴能够通过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建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来推动农民共同富裕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贵州省乡村旅游产业出现于2000年左右,2004~ 2007年发展迅速,但随之互联网在我国的普及,在互联网经济影响下,贵州省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业的产值增速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为了能够促进贵州省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稳步提升,文章对贵州省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发现了贵州省在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存在文化创新速度慢、产业模式落后等问题,该文进一步探讨了导致其近年来发展速度明显减慢的主要原因,并对“互联网+”时代背景所带来的发展机遇与产业升级策略进行了阐述,结合贵州省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实际,提出了通过运营、销售模式的网络化改造,以促进文化创意乡村旅游产业新发展,着力打造贵州省经济增长新亮点.  相似文献   

15.
乡村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头戏,新时代如何稳步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关键是要处理好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模式创新与解决农村“空心化”“老龄化”“非粮化”和“技术进步阻滞”之间的关系,大胆推行农业生产托管恰逢其时。当前我国农业生产托管在地方改革实践中主要形成了菜单式托管、订单式托管和土地股份合作式托管三种典型模式,通过比较三种托管模式在市场效益性、种养带动性、技术适应性和非粮化缓解程度上的优劣,提出了倡导其他模式向土地股份合作社模式调整、增强政府对农业生产托管中介机构的监督追责和强化农民培训建立市场+政府双向引导的梯度示范机制三点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推动欠发达地区乡村实现产业振兴,是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以往产权模糊说强调通过明晰产权来推动产业发展,而治权残缺说注重通过完善乡村治权为发展产业提供组织基础。然而,对于欠发达地区的乡村来说,孱弱的乡村组织缺乏治理能力,不仅无法承接政府下拨资源和市场资源,也无力培育出自己的产业,即使农户分到了产权明晰的股权,依然是“抱着空碗没饭吃”。文章针对两类学说的不足,从袁家村案例的发展实践出发,提出了资源治理说,构建出“党建引领—共建治权—开放产权”的理论框架,以此说明,即使是资源贫乏的欠发达乡村,也能实现产业兴旺:一是以党建引领下的多方“共建”,来整合分散的村庄资源;二是以共建治权中的多元“共治”,创新存量资源的使用方式;三是以开放产权的利益“共享”,来吸引增量资源。这一理论解释不仅为欠发达地区乡村提供了发展的新思路,也从理论上弥补了产权模糊说和治权残缺说的不足。  相似文献   

17.
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深度访谈及实地调研等质性研究方法,以秦皇岛市“脸红秦田田”为例,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视角总结其助力乡村产业发展现状,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建议企业改造乡村基础设施,创造市场条件;激活生产要素,盘活乡村资源;整合农业产业链发展模式;耦合多方参与主体利益链等,以此来提高创新企业对乡村产业的助力效果,实现乡村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近年,广东省云安县积极建设全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的行动引起了国内“三农”学者的广泛关注,2011年通过组建新型农村社会组织——“组村镇三级理事会”,将乡村社会管理引向深处,构筑起了“政府和群众互动”的乡村社会管理新网络。本文在回顾我国乡村社会管理思想的历史传承和理念创新的基础上,以云安县组建三级理事会的探索实践与借鉴启示为切入点,探讨了加强和创新乡村社会管理的相关对策,以期为加强和创新广东农村基层社会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丽 《山西农经》2023,(11):19-21
实现共同富裕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马克思提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三大差别”将归于消失。因此,乡村振兴是缩小我国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然措施。在乡村振兴中要保障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建设,推动农村改革,促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文章分析了乡村振兴推进共同富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举措,以期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农村“三产”融合是实现“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解析产业与劳动力的耦合互动关系,能够清晰地认知区域产业结构演变规律,为农村产业布局提供规划依据。方法 文章构建了“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定量测度模型,并展开了江苏省地级市耦合评价分析。结果 (1)苏北乡村地区农业生产仍是重点,涉农二产主要围绕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的延伸。苏南乡村地区二三产业涉农程度低,主要涉农二产为劳动密集型的轻纺工业。(2)一二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的发展水平和空间格局决定了“三产”融合的总体水平和格局,一三产业融合指数总体较低且差异较小。(3)产业融合的高值区是以“宿迁”为核心的苏北地区,乡村劳动力融合的高值区则是以苏锡为核心的苏南地区。(4)江苏省“三产”产业融合与乡村劳动力融合错位分布,空间耦合性低。随着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两系统逐步走向解耦。结论 苏北地区应加强农业产业链和增收价值链的延伸,从而增强就业粘性;苏南地区可考虑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新业态促进“三产”融合;地方政府应在区域产—劳耦合自组织基础上,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的他组织干预促进“三产”融合和产—劳协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