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遗产地旅游发展与乡村建设息息相关,因此探究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及其背后发展变化的机制问题,对于新时代乡村振兴事业具有重大意义。方法 文章运用扎根理论为主的质性研究方法,以施秉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为案例,梳理了遗产地邻近乡村社区参与旅游20余年的发展历程,并通过三级编码构建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机制概念模型。结果 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呈现阶段性,经历了早期的“搭便车”型参与、自发组织型参与到目前的衰退型参与等3个阶段,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呈现脆弱性,在政策和旅游地头衔变动后,社区参与旅游逐步走向衰落;遗产地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影响机制包括“遗产制度约束—地方决策失衡—社区响应滞后”3个维度,遗产制度是旅游地属性变动下的外部制度性约束,地方决策是政府治理模式下的管理性失衡,社区响应是群体发展意识与能力欠缺下的内部反应性滞后。结论 遗产旅游地日渐兴盛之下,边缘型乡村社区参与旅游受不同层级制度约束,地方政府有效规划、合理配置资源,社区居民提升自我能力,促进社区参与可持续。  相似文献   

2.
郭丽 《南方农村》2012,28(6):70-73
随着旅游需求的不断增长,很多地方都加大了对本地旅游业的开发力度。但一些地区由于资源、区位、形象或经济等原因,导致该地区的旅游产品不突出,市场发育薄弱,在旅游地市场的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通过对云浮市旅游资源和环境的分析,以及弱势旅游地的开发模式的研究,找出破解该弱势旅游地开发难题的方法和途径。  相似文献   

3.
网络口碑对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区形象建设具有反馈效应,正面的信息有助于形成宣传和推广效应,负面的信息则不利于旅游区的持续健康发展,同时也更加凸显了旅游区形象建设的重要性。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区形象建设应始终坚持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形成生态旅游特色品牌,在基础设施、人文环境和服务管理中增加生态要素,进而形成良好的网络口碑,促进乡村生态旅游区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旅游的经济、环境、社会影响等角度实证分析了石榴红村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开发的感知和态度。在乡村旅游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地居民对乡村旅游发展以及所带来的影响具有不同的认知和态度:居民对乡村旅游正面影响的感知强于负面影响,对乡村旅游普遍持欢迎态度,处于Doxey阶段理论的初期阶段。但是,因从业人员素质低,认识理念存在差异,管理制度存在缺陷,部分居民开始滋生不满情绪;同时,居民参与旅游开发的程度和层次较低,旅游经营权的产权归属意识不清,因此,有待依据旅游社会交换理论开展有居民参与的深度旅游开发。  相似文献   

5.
本文首先从地方性分析、受众感知测量和潜在市场分析等三个方面对旅游地进行基础性分析,提出由理念形象设计、行为形象设计、景观形象设计、氛围形象设计和线路形象设计等五个方面构成的乡村旅游地形象设计思路。同时,将形象传播和维护作为形象策划过程的有机组成,制定针对乡村旅游地的形象传播策略,构筑一套较完整的乡村旅游地形象塑造方法。  相似文献   

6.
农业和乡村是农村赖以发展所依托的天然资源,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农民脱贫步伐,使农村的旅游文化产业得以提升,促进乡村的非农化和旅游业的升级与转型,从而带动乡村的包容性增长.繁荣乡村经济、拓展乡村旅游,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掌握自身的优势、瞄准游客的需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体现在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等方面。如何充分发挥乡村旅游的有利影响,规避不利影响,提高乡村旅游的综合效应,从而加快乡村社区全面发展,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本文以河北省石家庄市井陉县于家村乡村旅游开发为例,通过对于家村居民乡村旅游意向调查分析,结合乡村旅游对乡村社区的综合影响,探讨如何正确处理乡村旅游开发与旅游地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社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浙江乐清湾海岸带地区旅游资源赋存情况,认为以常规旅游为主,新兴旅游远未发展;旅游收入有待提高、旅游商品缺乏地方特色是该区旅游业存在的向题。提出了与楠溪江风光形成优势互补,建设雁荡山风景区旅游地形象,提高旅游收入等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
自20世纪80年代初,在江苏省政府的大力引导下,江苏省依托当地的古村落、古文化及自然资源,发展起一批深受大众喜爱的乡村旅游项目。1995~2010年,江苏省乡村旅游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乡村旅游的规模不断扩大,乡村旅游收入已经成为江苏省旅游业的重要支柱,部分地区的收入已经超越传统旅游行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历程,目前江苏省部分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存在因项目老旧、环境代价巨大等问题而出现旅游地生命周期缩短情况。如何能够延长江苏省旅游地生命周期,提升乡村旅游适应性,是目前需要研究的课题。鉴于此,文章基于江苏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针对游客与项目适应性较低、项目与环境适应性较低的问题进行分析,参考国内外的发展模式与管理经验,从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游客接受度和提升乡村旅游项目的环境接受度等方面构建江苏省乡村旅游适应性管理策略,以有效延长其乡村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充分挖掘当地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产业。  相似文献   

10.
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品牌建设至关重要,品牌作为一种无形资产能够提升乡村旅游整体形象,而良好的品牌形象又有助于吸引游客前来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基于品牌概念地图解读乡村旅游品牌形象感知情况,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形象建设的指向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测度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地理集聚状况、地理联系程度、发展等级分异,以准确把握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河南省18个地级市的259个乡村旅游特色村、100个休闲观光园区、82个生态旅游示范镇为研究样本,结合数学计量方法和GIS技术,综合运用基尼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地理联系率、核密度估计值、乡村旅游等级发展指数,对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定量分析。[结果](1)河南省的乡村旅游地类型丰富,按所占比例依次为山地景区旅游带、过渡区旅游带、市区边缘旅游带、小规模旅游带4种类型。(2)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趋于集聚,总体呈现出中西北部密集,东南部稀松的分布特征,地区间发展分异明显,且乡村旅游地与地区经济、人口要素匹配性高。(3)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模式为多核心带动型,发展等级豫北最高,豫中次之,豫南和豫西居于中间,豫东因缺少核心带动城市而成为全省低谷地区。(4)人均GDP、人口密度、城乡人口结构、国家景区依托、公路铁路干道交通、自然资源条件是影响乡村旅游地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河南省乡村旅游地空间集聚程度高,且与国家A级景区分布高度吻合,应注重打造乡村旅游与A级景区建设的协调发展机制,打造"大旅游"片区;同时高集聚分布也代表着乡村旅游地发展等级空间分异明显,应围绕豫东、豫南打造核心城市,以弥补发展短板。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战略下发展旅游经济是皖北农村实现振兴的重要路径。由于对乡村旅游经济的不重视,皖北农村地区既没有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乡村旅游模式,也存在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不足的问题,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相对于皖南地区发展缓慢。乡村振兴战略下,皖北农村地区应该抓住发展机遇,转变发展观念,加大对乡村旅游经济的投入,打造独具竞争力的旅游品牌,大力推进皖北地区农村景区协同发展,以期实现皖北农村地区经济的繁荣。  相似文献   

13.
杭州乡村旅游地空间布局特征与优化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解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情况及其发展规律,以期为制定其发展策略及优化空间发展格局提供一定借鉴。[方法]以杭州市28处重要乡村旅游地为研究对象,根据收集到的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相关资料,运用旅游地理学及Arc GIS、Google Earth空间分析工具,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紧密度指数对杭州市乡村旅游地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最邻近指数R=0.651,杭州乡村旅游地在全市范围内呈集聚型分布;(2)从区(县)尺度来看,乡村旅游地的集聚分布较为明显,主要分布在萧山、余杭;基尼系数G=0.804,杭州市乡村旅游地在杭州13个区(县)中的分布较为集中,地区间发展不均衡;(3)平均通达度指数为74.05km,整体通达度状况良好;(4)紧密度指数C=0.55,表明紧密程度处于一般水平。[结论]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了优化路径,促进其良好均衡发展,形成良好的空间分布格局,并为同类乡村旅游地建设和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欠发达地区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脱贫致富重要途径,但乡村旅游地的资源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也同时影响到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文章提出利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体系之间的耦合关系来构筑乡村旅游地循环经济体系,并提出了具体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5.
我国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由于区住和经济条件的限制使得西部民族地区的旅游形象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和传播。本文以西部的一个民族自治州——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在塑造旅游地形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为例展开分析,提出西部民族自治州开发和塑造旅游地形象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发展乡村旅游是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一环,对拉动乡村经济增长具有现实意义。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乡村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促进乡村经济提升的重要支撑。本文在梳理我国乡村旅游人才现状的基础上,按旅游产业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归类旅游人才,厘清各类旅游人才的具体作用,并从转变乡村发展思维、增强经济发展基础、创新企业发展机制与增强经济可持续能力四方面,分析旅游人才助力乡村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为整合优秀人力资源、提升乡村经济发展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目的]乡村旅游形象是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和实现乡村旅游目的地营销的有效途径。发展乡村旅游对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城乡统筹、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方法]选取合肥大圩镇为案例地,基于一手调查数据,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构建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与行为意向关系概念模型,探索并验证了游客感知形象维度与结构,并深入分析各形象维度及以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为中介变量对行为意向影响的内在机理与关联特征,从而为提升乡村旅游地形象,实现乡村人地关系和谐共生提供借鉴。[结果]城郊型乡村旅游地游客感知形象包含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乡村环境与设施感知、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乡村景观与建筑感知4个维度;各维度对旅游体验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17、0.38、0.25,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34、0.17、0.25、0,对行为意向影响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25、0、0.15、0,旅游体验和满意度对行为意向影响路径系数分别为0.17、0.63,旅游体验对满意度影响路径系数为0.49。[结论]各变量影响路径系数并不相同,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维度对旅游体验、满意度和行为意向的影响高于其他维度,旅游体验和满意度作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行为意向,旅游体验以满意度为中介变量显著、正向影响行为意向。应加大重视乡土文化与氛围感知和乡村产品与服务感知对乡村旅游形象提升的作用,注重挖掘乡村本土文化资源优势、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创新乡村旅游产品和优化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进而有效提升乡村旅游游客满意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乡村旅游是繁荣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探究其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对促进乡村旅游又快又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文章以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高质量发展概念的辨析,将促进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分为资源环境子系统、产业经济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在阐述各个子系统内涵的基础上建立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的指标体系,利用专家打分法和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各指标的权重。[结果]通过计算得出资源环境子系统>产业经济子系统>社会文化子系统的结论。结合黑龙江具体指标数据得出黑龙江乡村旅游的动力系统处于高质量发展的起步发展阶段。[结论]黑龙江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整体处于较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应从系统观的角度对其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导,在发展中要在尊重省情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最优、三方兼顾、多方参与的原则,以实现整个乡村旅游系统的协调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对地方文脉概念进行界定的基础上,指出地方文脉在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具有保护地方文脉显性要素、展示传播地方文化、激发村民乡土自豪感的作用。按照搜集查阅资料、挖掘梳理乡村文化脉络,构建乡村旅游开发主题,选择地方文脉展示载体的先后顺序进行应用,将有利于匹配整合乡村旅游资源、确立乡村旅游总体形象、指导乡村旅游产品的设计。并以河南省登封市颍阳镇为例,进行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形象时代(Age of Image),"形象力"的竞争将成为市场竞争的主导形式之一。因此,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规划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一个旅游地的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现实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地形象是形成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并可以在旅游市场上形成较长时间的垄断地位。运城市是一个旅游资源非常丰富的地区,对运城市旅游形象进行策划与设计。具体包括:运城市旅游形象理念识别、运城市旅游形象行为识别和运城市旅游形象视觉识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